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受要一章一段感悟,不要整本书的感悟,不一定每一章都要有感悟,选几章就可以了,每段感悟只需1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1:54:55
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受要一章一段感悟,不要整本书的感悟,不一定每一章都要有感悟,选几章就可以了,每段感悟只需100字左右,
xZr*YrrcQ/3;G @ B IP_kz:vu{^|ӄ洠vKʕ+s~K=Xk[dUkW5oώWUJ:-l3ԇ]P}2;oyw>?@59ey/L9FvV/@MgIY]ao}]^C6O?|pvˉE(3w灙V\i-qтq%8w,%K-9x$] &@|.c]UM|rf#MsbTعqq} &F3~\H΢=7ANKm`?`YŶaiTʖ,%5aoϢۭ]&a*X0Px tT֒j8;Qmp\ga5X'LMHX Ixو6?ymzk ډ$пC6QEHJ.@bPzzCڇH0%5G: j[ ?,IH8 8T`L3+@͸~q_zu =1QqU}o$=w[lQb 2v'0I]W*&K覃̡ix[LTw$zmxͼb54 4تnigȿqd_9m"_J)ک\i*ՊQS &ݶ>n_YC{f>Sd|w' f] ̄8JդEWIx 1WRĵॏtp_ h'A$OW J0aOl`HŒܱı`G md#dV58 ϰ>Q ]o[׍p^!b_0 LDȯK4br +l^H.ԹA'y[G~sGԪr2ꖱ2؉&Q2Q(հURL?>B}08o> Q6H?yNjbIHęq hV( iWypo˪xjĦ,|-@Yr6qhxPiMvxMi?2 z`e? o)/V-8:zr]ɟXTe{P)u(c J2Du!w䛾sT)77jxEY-Ʉ(t'qnAAGE[Kd>6 C1r,!j 33*B% 0*=I0Oׇk1a&o>%Yh:O"?ǫօC#hꛉM y |EUIGInXnUFۿ}!#Qa6R=!P)bIc e,eIĻ%sf~}w_6V! 8-&j)ƉFB'LJއ9ݟԩ[X9".]7 d |msNplVg܄64q2F ^ˍUܖAX%tTXQK÷X$mV]{a: +5X?!9?q S? ?2HF_D8 Us)6,50BuGIvuwR ܬq~?[QF1$4'&.&Bg?¡԰o8d S7Ϧ.;,\J/}dhDx1{tx;@A4%=TW|/1N:/$}qvx|{A,@Gz:ؖD ~,u|vFa6, n]k>?@32 Щ!JvSWb(~w;QntR,V?0<~7l"F)dU@m,BeZui z~D0A[ PFnv' 礃'=%^Fq-t+]L#RlIΟE!b3z̆Q#ن'(Nعā[mmq{2D=(J6Ŭ5L[[f[t#6) ??˂kӎ,ZT:@fTg%Y݋lJ- (%92SQ1J;ju`bu.2^̔{ Qwl|.oeV}R o6_-^%ZfTǫrF9]oBK!򚄠Oנ45 h:!yGpcEDpy @%Ϣzh"E$5b7Ӡ]i2M 3쯚vU(7xL?;w*lb}w<= /@o.6E V&S2&'BG)'RSvnIHUAj[x^XشHtly7z2^UlJq7ڊ#뭋(ʥ&KHCEqaulspJ [lKL~v^{ |M-")E 4\:4>R.*o ӹlLR67ti2Q琩R ͡6cƢtD%} ; Mf6/ )ga_>:U{ϔ [d8Rn9,i0}vM% ʣD'&,\ԭ7=22Sl􄐜J|t)k3O Iyp'L+؄Ε%4HxyĚ[X11hDXX *ʯkKv@tc'feR 1|3u:1 C*GL`~e@[b^:0}PiB1], 7A}&]3 R ^ t9^س>Q0,4W jKʜH \U e؜`R1zjB=oYQ#GW(cn ͌_y;Rɴ-#Àϭ[[yz -,TMj*EtP*2Ha軳ȝx`|IeM_ZG~g+_e9ӵe~8Քo7mf z{gf)vi&iS{(5aWP9Hw}Cweߛ'{^ޛ^M+A;!_~xol~x5F{Q(}o7JF{Q(}o7JǍϯoFu

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受要一章一段感悟,不要整本书的感悟,不一定每一章都要有感悟,选几章就可以了,每段感悟只需100字左右,
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受
要一章一段感悟,不要整本书的感悟,不一定每一章都要有感悟,选几章就可以了,每段感悟只需100字左右,

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受要一章一段感悟,不要整本书的感悟,不一定每一章都要有感悟,选几章就可以了,每段感悟只需100字左右,
看了某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
远略高瞻属武侯,奈何寿尽命天收. 烦将三顾茅庐义,便起独灭汉室忧.
赤壁败操引明策,成都扶备献良谋. 至今提念仍心泣,云雨翩翩空自流.

将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纷纷蹈乱狂. 生不逢时难享受,命徒随古怎忧伤.
池鱼驳跃搅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两朝人赞誉,英雄从此姓名彰.
3----------------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此书中也有不少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最重要的战役,也是小说的最精彩的战役,战线长,场面大,也最为突现作者艺术功力的笔墨,你们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将此书好好阅读一下哦,真的,会让人受益匪浅哦,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4-------------《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

全部展开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
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此书中也有不少的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是最重要的战役,也是小说的最精彩的战役,战线长,场面大,也最为突现作者艺术功力的笔墨,你们看了我的读后感后可以将此书好好阅读一下哦,真的,会让人受益匪浅哦,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