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的作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3:50:5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的作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x}nkIݯo6pnuWUW/'؀.h EqGIH9IQ)~:"roQ::u6,@uJ"?/Amjunꣽ7-dNj9{yfvqT+4M6ٮY̗#\opYdp}ܱvz?Lq5|j:XwLٍ)>r|nv˯zoonkm[}Bp<&Aj [@iE}9>/%44<\m;b*!o$.MgX~{=ߛʦ6 o_ʌ~+.'Mtvǿ-3noY`?XNOMf dRI3?G?Ωmf?m,9zm?sm⟂駽jvs5L&zߙ=7K2+ 2WLaɶy:d*&{lw{Q;O oip=LɹI5 7_dLijrA2/l7{&OiǨ7v83\eY3*dAO&A,8׋ffʧcP9o*Ew"x< O']P 7Mk mm{xN;j9NzO)m 0CdN>){O(c7ᕝ$?yGCĿ0:nߛ@0/'%̵5{\ mo=h)E4c%p.{vF2OzI'c@.s-g Sv=ADLhG>X;.vO\N΂FO_$m2?9#wSr7ւOy;6f?J}3sH= |dA~diIRoZkQBv[[‚p07M[2Ow~È2{{W7ɝhIqGnΦ|KpS?׼n2C! @5`lsy?y uhyj ekG rVY7/,,ESjaf9VR#k\J&D~f4 x6<|}jeMa 8 _x"ϼf-S(ᥔډa#88q_L~AHY"+@3`6E9J-8}N WP)H>Hr\-hA=Zּ^N6s`=O]?8qL::qH?ZM_Gotg[Qw7cP?8q|[?ɂCSwF@3Nx ݼ|HA:SV*K#mANM)M& QoμnY3go2TTwA?(OL}1{ޘ8c"9_y}3ouޙoD}wˤ.?CQ+~#-_G|?'u!E|o9h1zo#oaFɲF#ѣqU0~%~C#HwH [o_&I_'ѿ(q0ײU$_Õ|BÖ:ȯ~ ?cJKgO7YLe j]3)~b~?Fm3ׂZm(fWaN>пUJ iw3gy 7nd<Ňi|9RU$khʲ*Әv)8v9<~zRތ}PkS^#n67ƼE)R^{(b[{4=EE'mc {.䖓⋻/g#fLp?7Y_8%Ǘӭx 'Yo}V/1:hv*lսrM\{3AÖ {~lu4HmS'>3 Ŕ2>02 ]^ڎF杚8/| }>8zּTNW%\LbIJqt"MRyG䄰q6|Nλ{ڇJTVW LF4o ȍ>!EHl`7.eH}:B/[!0=yŊ /qz OZّ{g|@E0tjI>]B8=.  ULJ^EP3[m<5 ns ३{T{ʫ5F^w'GyH<_8^9!tFCAݠ;h ؑ,& d7 REdj܅$՘Wj$j}hM)͠y^5 Qwj%Q )"D&@||t`K0bdt鿡]ݱY=Q\"f" L|L7%gA`fu"Nܾ?!3xMV/İ(߻9味=NDdntmPNa:P]çAjGli-' `Sq6[ԙ)ׄbI6v!L$vܙrh^PG׈{cMHm)*x8hˬa¤Lv*kM]&c9wGR$xٺi5C#f8NN N8kهrũKC<ФhŴBʽ}bC;3P``=3Y7h!*f|OfqCL! ~pZ $ z G; sڅZ@.18=^p4C}|P3{,Sfʋ( nH,7j{fk,1 |Cpٖ#SYxe8 ozI fLoz[^XDnp!=[6Q Pm]1Hq> >K76@b<31l:>0%cO>1Q¬`$N#KjQ ۯ=ɦ 2/NIB~Ǭ5HI(jR5G`T5]7`ck?4 /+f^ n!;G=$BvL! {Q7&-qfetLLeL^$$jꂅVx0 K=DѺٺI2] er ~)0u1AfA,Sƺ: ᡄ *s̮=.6³30opm;?{hǻ96C]ñ5ڧL>DПx.SR4(<7tet`J|btlxBK1 bՠ>5]68hWg&Mx *}vGK5PKsYR@e\@82uV|5G40߫5 uZq$#pK`,H@N@B($Y͆Ev"*<Xt5&+6 %39NY+P\mb(T4 i︖NBr2WۇK!XweMCI[ɣ]b >B,"ِ~LS%Ca~^ʡpxcn$MBItO=mݛmVwڝm)0&KmN%%"yN-չ1 oMvQế Yrʂœ)}JS l9ϮɚZgգk2lW#'+ElM4!Hm ə͙+DPz=^#펢%YJѭ1Ri[SoݷpBTXoݦ.=OLu$YW,74xk**~oم b,Ιs-WX3Miav?HEbhiψ 28de3 5?d\U٤lP''o`ڛόR\?\D_H8| n4 q)>U|h `5>{.L dx`ByKu2|gΉES isz+bRl('2~ d0Ml IIQgxsvot \0F:8B)R`*Lڶak6l3׳ n~%ٳwx1RPuQҀ(eJ-4CsQ4̻HT! $%|G&0}Ȋ!:WBgo9*_pBA&5mYXTx/I{9 " TIަ.tQ3D-7Ng 02_tĿW++)h3؄.\@nfr.{8D̺~x*fkRzMeNP3 Ysu\BOu<<ZA 㴖br9=zkS,9&ml95ݛWL;9 N=LGk Z*EPC|~8ȹeY~vPmػ) $ APF»aSm=dLGtqSȟ7Ӻy:ϝlWǦ\ ڲr|d=jd@Aʞ VH?Cg|Y`73~݉<07 vÕM0IJ_"-1{׾NYf$5F}h ӤQ D@Z+&)!ݧ+Ә3 썣%hX6TҾRY|aء~d. 9cU]cRP1$DVM#vo^1:Z炡| tpn[p .֟%<<g3c7ʴP* k\eä6UϪk sԭI% 4xgA㨭0q 53 Y=p''oFL";%r$R7*6:5u= Z;Ef4;H`?a)ez4IG6,"38WG+ߊju(pwA(BH4qh[_Ͽc{>ۈ[1`G>6c?#SN&g~1g+J| D|n{U9irr1"$ɠo:!fb-beXRWL΢ևI Ng\0G/; t9U&sk$~^*˒~l`\AF8QNkX6^XR2WU&RIV_ƕbG(]wD ꦸz+A tbL:g++5sffd,qbS׉XѺ p yw .#dc0mgx-tyr,SL>aJҫ7jbA+&D]䆕 O=]Zʅqֻz2>+eGya&T}9g _[?7tpjlaCT%[\Ԉt,NgfA\]yC26RFڶm= Ś]6Q~jʔZxc^.3OAe?}?ӟR1g-eTgao L 1"',ppR%jJxlmRjF¬JAi!,h\ӋH DsIdo"m bxkw_KRt柁RUµzE1O!`gxם-l|?I]{GJOY7gANJ,.Hf4 p3*%W i\!z.F+n.kרI֖’0R; j468 H`h_z+e0?nbܦ~OFpFr"rqprd~%'E AwfϖoH?CR8VyTIU q!2Ae.qlKB(Gt.>KI"',YҢ40 UvМUdn -b:G8:3v"u&[+WռQyՁh[NTHJ$w9=Z}"@+w`ikR7%Yg?/8'? [5_D9X\h9>=1ߗDMg;nL{QS}T8Hls|3h\4y%3ˏuFEң+2bl,01yiN4# ¤S`.+6dM)f͉6ՊWZ'UuA+s:JZK犃q';ebg??G "!nrTV"tL~01VjE{'W['~)7[f/ZUl^UDj[Qm"f}iڍ[aQe94t8ߙ&Hk)|td鸁\#hiXd(Y |YPl; YPs,:(y[XRTR=&ԗ=Cwzѕ:kEv=Jۍ )͂@1 ?,S<E<"&|08@;Iq$SS08de;N#2mVLur6-2 psž1?`Ee&핑14D. "iCRYn(XH9\m@%r@H&Tb =n_yktV_7y%.NJwj "rrO"|[0dK7$ }i9ԍLhxOw In[ V$ΐf]npY WHO8(ZŋH#ّkUe, z9FdR932cnQ66t 6vnY⭅7}y"׹Blufgeydx i.WTRʛ@i* vd97z\r|υNgVi[8a[bcMUıSeq=8-A ?&Ov㭦M 3n/aX%FsVAD0*)c`T7"Ur~9k5%P[`A&0Z5j>WTݰ|`Q$Cq}U-ND/ORfz zL ?BdMunXz-*(^wBXo G.,]!d-U+-0gXsǬ{>~`+ h*q|nG.&e#r5GpKԘPdt“\'pRR ga)~Jl{6 ҝᅅ0\~>%`X?b% Pa0xyS 2e ٹ@'T*iEˀ:Mw:!+g%n?1=VU IwYS$1peuo9poi!e95I`H)9uB{i0ax(ThɐkV{p:>ngh֯P" jxP*-xΝ),{l MzH`)I z6LWF+R3N!?3Niky(a'"5Xݑh3b$A.z=8xhv23;2Ov搧I2$T[GDtRL*fV: y)Sw2V *1 gA .u *)bZ;-; -ϟ;7$-{~=PYڳCu&*uL\Nծ*i(:Ӄ8U#ǍN(W\Cml l[b&!gx}A+2=yY%P>PXt`p7l$I+m AgGHpO+4SDs}Jl חQO^sF˷wŢ . {+s[g5Ǥ ׂƊ, U"6`3cF;a4%x%%ɽ08iv_Ďp .A<2CW!.#OiйƋ˔;dsk =z]D(?/nE4JkE)f\}@QJ@3|d0L:g:HGixCsS7D=kI!} \؃ -&ᆓs(-glc@kG8XՋR_eQЈ9;o5:!0:~aڀDf.g8ۈO8U%@`&"ۗᛸ?\$D)V:v~VHA]z)b_ލH 8 "tD)*<;{iMh`q >,b'I[?y~} /NQI4 ?3a7ɽΏB M\ygDӴjͷSg`<`DGђjaj&ɖ7Y)ܰKV4|/\SجnQqR1{rÍdL,^LDw9/sXC Qy|U ;=ͯa$V-g"e,#4;G X)q="JpԻW %0eISzZLbĔײ+n^.: 7ِӉٽ]WYk_cԻ86́[Wi:˫@"T+jLi;FbP+ OWdU t$Wb,U8>ǪJC&6>tU"HnTHUYmf:(o-Nh^ÃWD+byt-*9޼<ת Z6k12k;^eYRˆ/5ݢZB(y /wRW9$(ZX:qs?n:}yX:,y9GBH\g,tF+&*0b-9ys ?<,˝'uEvgۉnrD #{,k,F}¥9DFYrQ4Y*?}y4YN׽iȱ\y·ah!u tnp&41mKH*ڕ4sW~yNhn 0X.R% G02M)$/ZD? ng0wM!MmùiTpm?vT emav5MqW^À^4nM6۽șy+Dd? N7|XT5/m¦yKk;liTdEv4 NX>$bNJU}XA6 C b71hl~gFљvx(Rk .1}Ld»I?GRp/gn,qBWp-g=;B]|˭ h/*¬d|n\+/_M1?fZqn[.ƀW z5g}rq>In fY;E{c5v|s:KjjIVdyB:μݮW+ʑhD!@ԧn^)z׍A F[{Km|`if6ּȰGlP$Ş}{m% pnt(mE7Uqy;CYVؔH' osb>q&YG{rҳs+N / 鷬ޒ>#^ ʖ 8aJ̵"i JWUU`dɴ uf;lc(͓~,RA3ζgm՜\* gtޕd1 XƉg@meoZWkU#i658쿻rOeD71m5ظqwXe޺&kηݦUG 0 ]Զ$- dO:8Έ(V3fP&B+3$s9-%{6g&6ud=OB m(+gb\ο9A~߾(G[Eyxz9'K Eo*EgF3@C>>KN{*,?Mm)w;' MԶ;̑a xq4zzdyl*bFgxlCdo X I?ċ~:0lgы`o\BP1_;w )=L{m2(3&oWogxU z/㩔>D'K6m - u93M !& S^ڰV[;GL|eVwgc [N3&?۷݀Zfu.S;NQ%m5*=9}JjwU5&½qg7, MӮz6דWȤui?HlkN@ rh}yI.,%u<ʎk4G;/|jeN/N_/ ߋ{5qۢHt/>[9=×?`Iږ\T;[iWRUMWȲ;Su%q۫lxښ=RW*<3嚛s&ÈSftqλC1 zYF^\cc0{P"ڒ)P;/$ kZoR _\MKqlMhvmjDIS#$g-_ɦ,'6ms,<_A@*ndfRZu_̻*EzP7D:Mݥ8|Ep>]]J毜},B2i,2DEj;?#!bPXjI(!'y/ÒR)eb& a"[)]lU)`btoktYKfP{(0Kw$VuMizO$GxjC-=T+`B Wa_#R as[G._Z9&oSw1WhX\ RΥhCjẄ; ?$&NǾ) KMf%S}6#tZaNh]yhe JQXyy$IϯaI#N&pe5ѯ|=8Ne\w@ Y&u D jQǫTZ !|m7a, #Y5R߀E XGE;!3x Y,]I 56^PY| (F /b5R9 [dk)GisIj4IX}K5x`! K` U.BܴLM&/3e]yMuMbsϤw[u,Qf3<0`2] O\ RY [WiT=ːW%}U٘\A_F?%=č\'{@Z]Y]yt;d}冔\.,*i4~UiC8oӮl>%۟>jx2JsѼ);fWшPۦ  =QZsTPo+Lo8( /M,J9H&PQSizz&tH ;Q_nW`& sճp.䎞x !W8~v6_:(v.I41H*8Y̜{4$iQtN<[m |Gt+ [/])웞8 {-iICIUpBPRS`];YVtvr;= ȇKZF:\6v)tOɹf "+ b!vؙ.w@){4A@`ݱ8/)"<<ݗvVtt܉J#U=28r|44h:mM~{Av>}tnGwv>}tnGwv>>}tnGwv>}tnGwvonq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的作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的作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的作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

全部展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收起

我也要问啊 嘻嘻 谢谢了 3Q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

全部展开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安史之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 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房绾于是 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 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 军死伤4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 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2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 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1万余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 自己逃回范阳。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 的胜利。
与此同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兵13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将许远向 守卫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自宁陵率兵进入睢阳城,与许远共同 坚守。二人齐心协力,张巡指挥战斗,许远调集军粮,修造战具,唐军只有6000余人, 但却士气百倍,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作战20次,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率军回撤。三四 月间,尹子奇再度围攻睢阳。张巡杀牛饷军,士卒感奋,全部出战。叛军见唐军人少, 麻痹轻敌,张巡率军直冲敌阵,杀叛将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杀数十里,大获全胜。
此后双方相持于睢阳,张巡命令士兵夜间在城上列队击鼓,作出要交战的样子,叛军一 夜不敢休息,唐军则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数日,尹子奇不复防备,张巡率领勇将南齐 云、雷万春10余将突袭敌营,直冲到尹子奇大帐,杀敌将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齐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险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围攻睢阳, 唐军因伤亡无法补充,又无援兵,城中粮食也用完,张巡只好固守拒敌。叛军用云梯、木驴、土囊攻城,张巡随机应变,千方百计破敌,迫使尹子奇做长期围困的计划。由于数月苦战,唐军只剩600人,孤立无援。张巡命南齐云赴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向贺 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妒张巡成功,拒不发兵。叛兵见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网 罗以尽,攻城更急,唐军将士力竭不能出战,城遂失陷,张巡、南齐云、雷万春等36将 被害,许远押赴洛阳。
太原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对扭转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唐将郭子仪率兵攻取凤翔,平定河东,肃宗由灵武进至凤翔,会集陇右、安西和西域之 兵,又借回纥兵,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进攻长安,李嗣业率前军, 郭子仪率中军,王恩礼率后军,与叛军李归仁交战。唐军初战不利,为叛军所败。李嗣 业袒胸持刀,身先士卒,唐军手执长刀,排阵推进,所向披靡。唐将王难得被敌箭射中, 肉皮下翻遮住了眼,他连箭带肉拔去,血流满面,战斗不止。叛军伏兵又被仆固怀恩和 回纥兵击败,士气沮丧。叛军大败,被斩首6万,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军乘胜收复 长安。广平王李俶与回纥王叶护、唐将郭子仪等率军兵进洛阳,安庆绪杀所获唐将哥舒 翰、许远等逃回河北,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史思明由范阳率河北诸郡 兵南下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 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 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 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 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 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
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杀获甚众,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 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 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承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 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 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 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 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颜杲卿、 张巡抗击叛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人千古传颂。

收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写作者听到国家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本诗也是作者的“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

全部展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处处渗透着“喜”字,写作者听到国家重归统一的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本诗也是作者的“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即又由陆地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收起

今天,又是阳光灿烂。杜甫在梓州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他们一定是因安史之乱而逃到这里的。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那样亲切、舒服。
杜甫出去游玩。细心的他马上发现今天这里的人不同于平常,都流露出喜悦之情。杜甫一打听才知道唐朝军队胜利端了敌人的老窝,那些失地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统一。从此没有了战争。
谁不希望战争早日平息,还老百姓一个安安稳稳的生活呢?因此,杜甫喜不自禁,高兴得...

全部展开

今天,又是阳光灿烂。杜甫在梓州已经住了很长时间,他们一定是因安史之乱而逃到这里的。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那样亲切、舒服。
杜甫出去游玩。细心的他马上发现今天这里的人不同于平常,都流露出喜悦之情。杜甫一打听才知道唐朝军队胜利端了敌人的老窝,那些失地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统一。从此没有了战争。
谁不希望战争早日平息,还老百姓一个安安稳稳的生活呢?因此,杜甫喜不自禁,高兴得哭了。而且哭得很厉害,整个衣裳都哭湿了一片一片。
再看一看跟随而来的妻子和孩子,他们俩的愁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

收起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

全部展开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 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房绾于是 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 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 军死伤4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 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2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 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1万余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 自己逃回范阳。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 的胜利。
与此同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兵13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将许远向 守卫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自宁陵率兵进入睢阳城,与许远共同 坚守。二人齐心协力,张巡指挥战斗,许远调集军粮,修造战具,唐军只有6000余人, 但却士气百倍,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作战20次,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率军回撤。三四 月间,尹子奇再度围攻睢阳。张巡杀牛饷军,士卒感奋,全部出战。叛军见唐军人少, 麻痹轻敌,张巡率军直冲敌阵,杀叛将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杀数十里,大获全胜。
此后双方相持于睢阳,张巡命令士兵夜间在城上列队击鼓,作出要交战的样子,叛军一 夜不敢休息,唐军则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数日,尹子奇不复防备,张巡率领勇将南齐 云、雷万春10余将突袭敌营,直冲到尹子奇大帐,杀敌将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齐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险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围攻睢阳, 唐军因伤亡无法补充,又无援兵,城中粮食也用完,张巡只好固守拒敌。叛军用云梯、木驴、土囊攻城,张巡随机应变,千方百计破敌,迫使尹子奇做长期围困的计划。由于数月苦战,唐军只剩600人,孤立无援。张巡命南齐云赴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向贺 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妒张巡成功,拒不发兵。叛兵见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网 罗以尽,攻城更急,唐军将士力竭不能出战,城遂失陷,张巡、南齐云、雷万春等36将 被害,许远押赴洛阳。
太原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对扭转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唐将郭子仪率兵攻取凤翔,平定河东,肃宗由灵武进至凤翔,会集陇右、安西和西域之 兵,又借回纥兵,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进攻长安,李嗣业率前军, 郭子仪率中军,王恩礼率后军,与叛军李归仁交战。唐军初战不利,为叛军所败。李嗣 业袒胸持刀,身先士卒,唐军手执长刀,排阵推进,所向披靡。唐将王难得被敌箭射中, 肉皮下翻遮住了眼,他连箭带肉拔去,血流满面,战斗不止。叛军伏兵又被仆固怀恩和 回纥兵击败,士气沮丧。叛军大败,被斩首6万,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军乘胜收复 长安。广平王李俶与回纥王叶护、唐将郭子仪等率军兵进洛阳,安庆绪杀所获唐将哥舒 翰、许远等逃回河北,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史思明由范阳率河北诸郡 兵南下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 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 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 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 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 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
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杀获甚众,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 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 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承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 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 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 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 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颜杲卿、 张巡抗击叛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人千古传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