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5:39:59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怎么样
xXYo+۴@@ЦhIѠ&Hч ICY%"eQ"$}3sKӴyG?}g=Dە`Ó~^O{*_ֻK}㇝E0;RQ&C:,5k"$_S8\N+`ƀGVT&eÉbG\wi+,hFL|YÆSՊsbrot*sWjk^FyzT5D$ĩӰ[V0͉ngyVK4yӀaՃI#:[\ey+JC5Ñjyq-ک(d/kig!㴰GI] l#Kvy 7ˊ^|շ_AΥ, ע܅ 5UVSZ?ֵTp \!x0 Ow{]{M)6]_hYÖ 7ITՇE-2U0!TCbt}.ÈcnmjdUc7!ǫw$'~Y[.k=✫ mdpk ʯW<&D8J`g>:-fqP$[ͼhfUc ULh'Vos:X@ޢn^-AmDO&lL+I/ZnodPNyr ׵nq`x[(dE=+ͤd(IPOa 4 L#;:JmUU R}ZuPʵ AʰC22X-5}7|J8Y4cI LGWA >#WOWk; TnPcaOG=z( כ=Tn@t A0{Akr,Dz+b@R7PJzQ"H3HuQ0_$,̵W&UNK L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怎么样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怎么样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怎么样
一周前政治社会学讲习班上,张扬同学以清代官制中政治家与技术官僚的二元制度设计,并以此解释清朝超高的行政效率后,一个R大清史所的哥们儿站起来(以常见的那种实际上没有疑问的口吻)提问说,你讲的这些东西国内史学界在90年代就基本达成共识了,我们现在的研究要更细致的多,比如说研究盐政使blabla(我不懂,所以记不住).当时张扬对史实是有准备的,但这种事实上是针对学科本身而非针对观点的攻击还是让张同学有点困窘.好在鼎新赵当时是主持,出来替自己的好学生打圆场说,社会学讲的是有一个问题意识,用变量加以说明,当变量使用差不多能解释问题意识时研究就基本结束了,而历史学强调不断地加入事实,来强化论证自己的判断.我觉得很中肯,而且似乎表述得比“历史学是以时间序列叙事”更清晰不易造成误解.我看《辛亥革命在两湖》就有这么一种感觉.周老爷子的课我去听了一次,发现他老人家自己几乎不讲课了,后来就没去,本来想在office hour去找他的,这周过的相当混乱于是又没顾得上去.不过在第一节课的课间找他问了问对社会学的看法,觉得老爷子对社会学非常友好,但基本上是将社会学看做一种分析工具,而非与历史学根本不同的一套方法论.这也是他在这本书里的态度吧.在新版前言中老爷子提出了这本书的两个论点是“新政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所起的根本作用”和“关于产生革命的政治和社会来源”,这两个“论点”也可以转化为很社会学的意识,即“新政对两湖各阶层关系的变化和最终革命爆发的关系”,我本人也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很不成功的论文,甚至他一再强调的貌似偏激的“革命是政治的进步,社会的倒退”我也相当能同情.但这里的区别在与,我们对“革命”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对历史学来说,“辛亥革命”是一个“事件”.尝试以最简单的方式概括周老爷子的论述逻辑,大致是这样的(只论述到辛亥革命,忽略最后一章):(1)新政造成绅权扩大,而绅士本身分裂为新旧两派,维新失败后总体低位较低的新派绅士转而与会党谋求合作;(2)教育改革造成了一个由上层社会青年构成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主导了1904-1906年的抵抗运动;(3)”城市改良派上流阶层“在官府首倡的工业化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工业利益,改良派积极参与收回利权活动并将宪政作为主要手段,这一过程强化了地方分权;(4)地方权力的坐大和新政的成本导致群众税收负担的增加,造成了群众同时反帝国主义和反新政的抵抗特征;(5)各阶层的反满情绪和新军中革命团体的煽动作用使得革命的突然发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实.所以解释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1911年革命的发生这件事情上,或者说解释革命为什么一触即发这个问题上.周老爷子基本上将辛亥革命论述为由新政肇事的各个阶层以不同方式卷入反抗运动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他对Tilly的引用中得到证实,“我对辛亥革命起因的分析主要依据了查尔斯·蒂利的集体行动的动员模式: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推翻清王朝.”但即使是这样,周老爷子的书仍然是一本非常传统的事件史著作,所有的讨论最多到制度层面上,几乎没有触及结构层面.而对社会学来说,革命不是一个事件,而是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即使我这样的新手,也在论文中将革命处理成传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态瓦解,基于地方政权的新国家形态建立的过程.我的假设几乎是托克维尔式的,即新政使得原有的绅民矛盾转化为针对基层国家的官民矛盾,“人民直接面对国家”是反抗运动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这时候辛亥革命本身就显得并不甚重要了.我论文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反抗运动仅仅只能作为对不同国家形态的衡量,但我又没有加入其他的解释变项来解释这种变化,这使得论文只能停留在解读甚至是描述的层面之上.(其实我觉得张扬也有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说了,尼玛那天见小冯的时候不在状态,居然只随口赞美了几句!)而历史学就几乎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合理解释时间序列上前后事件的脉络和关系,就能构成连贯而合理的叙事.但是在叙事之后要做进一步的推断就可能很危险,比如“革命是政治的进步,社会的倒退”,指的是地方权力扩大之后地区自治能力被削弱,国家控制能力提高,民众实际上陷入更强的专制中,且不说这个能不能直接等同与社会的倒退,光是这样的观点就需要非常强的实证支持才行,用冯师的话说,光靠“纸面上的”制度设置是很难对这种结论作出论证的.我觉得这本书牛逼的地方还是在史料的运用吧,虽然可能国内史学界八十年代就达成共识了.尤其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绅士阶层内部的区别,新派旧派固然不同,西化程度和与新军的关系也会有影响.比如书里某处讲到革命支持者的西方程度与会党力量幸存的可能性成反比,举了焦达峰和陶成章的例子,做个小的比较研究会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