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如果没有,古时候我们是怎么不用人教便可以掌握生字的读音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5:43:54
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如果没有,古时候我们是怎么不用人教便可以掌握生字的读音的?
x|ncɖݯԣ ySYg?/h7/@ G(QIQDI)f" S>/x(Um~i @!Ύ{X{_b^iWZX>wT;sּ&,OmF^׋fԬٟM؝Z^!~͠;¨woO×1M[:~Tt+d#{\R7$^vG!wx2bz7 RΎyw G}I_4vt)Ew&9> G NDtsqe6hmx:@?mn5Jxw~g`ϕy+\R"I<\kܫײA%1܊['6?Pext1;4 S=Z^t+Ă'LmY&T'=RB&F$Lsz9']KqobNAjwXY?~ZҔzջhFSvzݪr`q1?۝kLL_>`)'A¯ eGer+oO9+_ޯR@dMA 8)r4VΆ7w ?ct!|tR= rO)jl9/7M6i|5^(L҉Y7XLpKn&#]w7K7#7lz_R(ޚ Od,-7 [UJ/Y8g /}.0kvtO*`8/c؁c G?@RAFL' |-V~ZjzQ|@UfkSqYQF#iBDs@ufQfh[}109 |#bl4m'TzO}ﺩOO ? Ck fGߦ ۓ %Tt{ن ZYgi7{+ jT_{4-x}bv_`f-ef/&_ mA|ձ*W"q@od{=楳Q*eg=G}mUgmʼ0d$_ tрy,ӧEFR2 ҙ﹙~R ĊgkwC>Ow߬+(nA1{D>}p2#~\BO0^ bK S R⏊ !o:=00 +P&<,//YSxLع%b?ɜ9ZrC&kAfm|yiVyG7Ury/9^mszm=5f J"̧.5MiV; i 4ka*E3>(n.:S'H4tQ$]ӤAhNsD7^?/DNOxCWht3j"j+lxUV`5R1'܂֦]P* zE[t}BfBL Oa| >tTs\Df&^mhjn2ĨeG:K/=z8~?G${Ao=>lM,T[KQ$ arpEdR./x-G6+/Y ?MY x E#*E M,H ~lU?#ik~!8O%uTB@n o1!+]FhEE}:3.AN3}PXb.Udз[!OK)|ލP!1ߟsj~҆7sSgXj7?w|q1% o1 #Xx"TX3x 6:xW- ğ bS vBe@=ݐJͯGc^8╉_y@O6Ch=\x`S狻1hJTU(;]S[SH**#~l{HCU^q#|%[$oytqRɡ_ HpGS O,49Ƥɐx߿.EVEHjVa=o0Md;n9~TU77eGf"$O tOUr\44dNwu0LnȚndL)2bp-e@Q|Mӱ7JhߒML\0݃;Z풛p >1?" ;(ê*$y\L&U&<CsL 6b̅9ٴɥ K_,p;|ly-&qyj#Z ,"6%M io۫ 5>6-J\Fsô!@Ӽ֊Ȁot 8gztMɯޛ] X{ȨIU|EaAVrt'MhP8K2_Fa{z TW'4ZnCy (C7 /ETcQk6##-u)A܊+-Ɓ_C`/ԑP[pyr{kv* ɥe]-}꧟h?B?J,Q1z46L^OwlRㄩqN}?H^= (U/,u$__z!/Tg&U.S{orG>r f5E跹\sO+~Їu UA~6*Yi-@{z wyy:DD!bQ 5adD\*83' Ώ8㡈@&e&SY]b 9qe6,LǷX.7"]hoŸ? .Ϸ F0H4EXtjAw"ұo: Ab&qЙF$ڥT5\֢@6':&Ys}ʯ7xvAlUmA"_b{J/}֝:)fp i jyQ(.MoYKg',Lkf6<ܪH@GdEZ),6qLxROmX=ACܻ%ڃS`R4?s&s^"PuZS!~{"Ȑ `]'ٴjȄuS:.T4c°4#uGr009Mz3 *`H @1E3 U`2GUu&m~4'.۠.4!@?4lp`^Mƨ-ٚ9>vp:8SÈ?fu-"BRBOO_W`%?}4y~l)6E Y d@*eOtxZMzv ЕŸp6nҺ&0Huaݸb}xG/W\ªQ/hvR\^3K6f1:wdlҝ/5ZjD-$XeO${: D(Kѷ 3z'F*K#z('v:IwR&PrºY*Ev1# swe&ۀQc!g 6T?o[* 7;iOyk%JhMcaYC[p^?6)&S^5 e^ `ExK4@$])3Ŗ5dw,6hO?cNH #<0w ̅Mk\V#`J)NX2`m8h ŶQDh%LW%꾈 r\JSý qexƠ+5Wt~P>\U?a 2IV&mKanEkC@& kNg/Es֗,6mgө'*7! f~ + 2b{Țh-{Mieœ[P~fg ,,0Iwy2O?MLp &pJi~&Uz'.c'^圾4z5Qv)r%yۮZp68tK6zC; X&t4?vŮX]Ee?qgCwl)^Zsq 9aZ)9?`b߃)+_ۋtt 1Ȁx`}ΫqVS%1+Q"O_<;{ 6+4$G&[ T4z"QN]f#S YҒ ϕT|$4*}0% EK☭tY\+:ZT¾y-ɾDuzZJT ت~>jk ;nS1y{ơܧ}&8 GfԒa 2ezSx,wJ/l2eB瓥9ҖBMSwD4{BNܻh4o2ns.8c~Q;ɥԾۢKK&ڳke= `x^M JxE0:֌/S& `Z$ZGݮ E1d)^3p&H׻qm6 +h_sV #{ZrƿO)LG_OAI2֝X":N/`118n@8vS*Cychįĥ&y};0Ԩ TāvN1mtϥ2 h—sXZL=9IqVImMΦAZѮ+4r$/͋hܠVHrP-B+_$#YgM>yyqbT/ 87~F ك\.3Ỡ3uQrug0S\<>7^ajLA-ե8M<x=j=z`K.N#ZhS%^oYC^TH2+t{8=%͆'c Gvfm4 w 6`3w; N6Uk$TזSRĆ3H]zHnDVC]jV[CD /b:"H:Nlhֵfu&`b|.Gh1?=y:!Ӭ)[͠\AIk1(?IbP('z=tIs#K+ϽCהюPFg#ĞWg$ia_&!k8A/KXl} v3u,V@z{ e0;8S]<4>S=ؠa͜H'ǟUjDGzܠRX^=<Ҳ$f".yBɵ-f!6>hJ y~τa{lM3ڰ1lLxmil͡1H) -T6͛PBXeg>{C[fG[&ɘv*|"L |~NT#E_FEp?%<ܵe SH-aq{)5뼵پ}5J4Q @E!:‚ǬL9 -Mp %2rH_ut7 Mdx̂eӲo9oɌ~:͂'.;>"n_5s/=,شc ҋ';fLTW/-۠$!' x=Yl\ [ޚ+GRd;nql<|K@Ó%6~8)4`}HFN‹keNXⰕ[\P ۳~a)l&w)1|6 ԝ1;/:ܒ49QurΟ "*f7f;/"P6jtyKE>=AuemDjvX5뮕ic^&T`|nۈ[7M eO [6~;.L3URpeyd! [^:[-744bKY]f$a=6g/{+՟z$㒂l vL7Lj4ޔ_5yV0@Q\nn=%$0aBn!4äy/::dIܲۮ^mܑ(,B*[׮X?3c+e zD |WݑjjèR֓^CVPۙiOC綁rRBXZx(Iyo  |7(s_5.zR0h1kԖbIf$B3HNq,o)ݸGآhӑ6âu2?Ku"mޏ,ʊi a;?}Wz9[(DlG_[/DS4Ļ`#3i*_j^2ιBQŒL{cOUK-[b'q0ԟr,EGfZ$6MI yĊPZC=D4Ė1/b@MnǸ$I=@XUIo M4f^xʄPwg<ӶyeL.!b9 ǴϘJ͆*=seQ =evnb̿)t?y zK)Ef _؍Kw'CQ^ ŔP7]&eA)Ɲ ƒ6lpԞ6]$:݃P6:xq\+z5z$!MSFdhJ¶SA7lQo;4Ru#1:72P`+4ml/MbF9 ofZNth[*NfդJsȮ1XMسMZ=,įm>~-,Oİ^VJ=#3s OIA1}Lr [IZ]9ZgAJ: ^l$ū#Sng9Hrk0<'j3iu9a~'5 0*>iS8/6fEV DV Hj !MS vaե:=d7C*=2C0,hl-Kk*v2HgJ٨s!CI vA2֏."AI^l 6|ք+rM4’ytv.W^hUuպᩘ5 \l5]x>U{Ȟ78h]Mi H? `2<2(}PQ#ܹCZ?SB-"gѤxo705&x3o/.4it {hO!؊ N~:vNp&6.9X`¶!No34"Xѝ&Z  r'C(_Sk5O<ȾaA(&*_hDs~-xe) }˺iרkX(G7fFh$*<0Y$)`` k<4,sǮΉLQ 4+/J E?3R#w"A4hrX^|t+wT% XݦmC>_!:Y[j6!1CF0Myp FỺQ{AIg5Ubŵ { JN \G^ubT<埝up6gTB2;2!Rnd.N*dTԆc`*^pπy%B,TI_UJ2b &5ϐCK'B47MKo3}pd5 na~C:>,7d&^~khGhrMd^-601~d뺹NglAF'cP gzg>+adifu1%2n/p_gYݒ[wix(=gC%fT'+!;ҖkrԘD0Qbcop\FUB5ւޟ;z2%o؍>{ /7'ޛR97AK4osK9rW?ŠH;PB7~{t?qXy!}0Ŭ55&ǦJљ=ht$ f pfa"Z«\nA1gk/ČcOFMZSQ9I( Ggz#tҮ\'M\ #ixe{a,73T#O,h_ ;gڑ8hL7P 05 yNR< #$tĞsz~\T{( ^v;SЖiobz6Q{.;HҿQlIu-$aҴm ʱqU73bUZ̵y}}F~x6k=0H`n=rJϥ{=֑*y7Ml-R7-0Z-.)38 ϥ> 54Ql藀zSCϛN=P}VfYk=WU\^nEmZh +&w`6+1&/mϼ 3q

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如果没有,古时候我们是怎么不用人教便可以掌握生字的读音的?
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
如果没有,古时候我们是怎么不用人教便可以掌握生字的读音的?

古时候汉字有“拼音”吗?如果没有,古时候我们是怎么不用人教便可以掌握生字的读音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拼音是建国后国家定制的
古代就是多读呗!没见电视里老夫子都在不厌其烦地读给学生听吗?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

全部展开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拼音的由来】——汉字拼音的发明人金尼阁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国的杜埃城,当时为比利时领土,故金尼阁自称比利时人,而陈垣等人亦称其为“比利时人”。 1594年11月9日入耶稣会。1607年往远东传教,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即利马窦卒年)秋抵澳门,翌年春诣金陵。随郭居静、高一志二神父学习华语(另一说从郭居静及王丰肃)。郭居静神父到杭州开教,他亦同行。后往北京报告南方的教务,深得龙华民的赏识。1613年去罗马向教皇保罗五世“奏陈教务,并请准翻译经典,司铎用华言行圣祭,诵日课,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观情况未实行。但他是“第一个向教廷请准以中文举行弥撒,行其他圣事,以及诵念‘日课’的”。
金尼阁“集利马窦笔记为蜡顶文中国开教史”即《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1月14日出版(一说1615年2月出版)。此书全部叙述是为欧洲人撰写的。金尼阁刊行《基督教远征中国史》,题献教皇,道“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是为欧洲人叙述中国比较完备无讹之第一部书,亦可说是第一部称得起“汉学”的著作,当时颇具声誉。是书原为利马窦神甫的意大利文纪录,经金尼阁译为拉丁文,并增加了两章,叙述马窦之病故及殡葬的事。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 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金尼阁回欧洲后,演讲招募去中国传教之人,众人被其极富魅力的鼓动所吸引,争先恐后,以致于当地教会不得不出面婉言劝阻。金尼阁在吸引和选择人才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为在中国的教会图书馆募集图书,带来教皇所赐之西书七千多部(《远西奇器图说》原作便是金尼阁带来的七千部书中之一)。
1619年,金尼阁再次抵达澳门。1621年春金尼阁“往南昌,旋又赴建昌韶州,视察教务。翌年赴杭州被难;一六二三年,往河南开封开教,翌年往山西”,1625年赴陕西。1626年在王徵的协助下,完成《西儒耳目资》三卷。《西儒耳目资》的目的,据他自述,“在使中国人能在三天内通晓西方文字体系”。
《西儒耳目资》作于1625年, 1626年在杭州出版,自称沿袭利玛窦所创体制,即用利玛窦二十五字母“互相结合,上加五个字调记号,来拼切一切汉字的读音。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也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于是汉字读音就显得极其简单,极其有条理,不但把向来被人认为繁杂的反切,开了一条所谓‘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并且立刻引起了中国好些音韵学家对于这种简易的拼音文字向往的热忱”。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方密之(以智)《通雅》成于1639年,书中再三称引《西儒耳目资》,如说“西域音多,中原多不用也,当合悉昙等子与大西《耳目资》通之”,“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甚至提出“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此即汉字拼音化主张的萌芽)。传教士的方法震动了中国音韵学家,直接启示他们在西方拼音文字帮助下寻求对汉字记音系统更完善的描写。稍后刘献庭(继庄)的《新韵谱》即在这种刺激下撰成,钱玄同说刘氏已清楚认识到“必须用了音标,方能分析音素,方能表注任何地方之音”,罗常培《刘继庄的音韵学》一文则认为该书重点就是“着眼于统一国语与调查方言”。钱玄同甚至认为,《新韵谱》成书之年(1692)实可作为“国语运动”的纪元。
1627年,再度被召回杭州,从此就在杭州专心传教和著述。“华人曾言言词理文笔之优,欧罗巴诸司铎中殆无能及者。其远非常人所能及之记忆力,其好学不倦,虽疾病而不辍,其时常从事之译业,或译拉丁文为汉文,或译汉文为拉丁文,使之谙练语言文字,故言谈写作均佳,无论文言或俚语也”。他大部分的著作为拉丁文,写成中文的即在陕西的《西儒耳目资》一书。
金尼阁第二次来华时还带来大量外文书籍。这不仅因为他个人热爱书籍,遵循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之路,而且因为金尼阁在返回西欧前接受了在华传教会让其在欧洲广泛募集图书,从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会图书馆的任务。他这次前来,不只带来了这些西学人才,让后人感兴趣,他还为中国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为了募集新书和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终于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金氏本人估计所收书籍和仪器在离欧时价值1万金币。为此,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了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向达先生称这一举动:“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不幸的是,1629年11月14日在杭州逝世(葬于城外大方井耶稣会司铎公墓,即今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桃源岭村),“西书七千部”介绍给中国知识界的计划流产。后来,李之藻和王徵等人零星翻译了其中一些著作,大部分书籍蒙上尘埃,默默地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书楼时发现了“七千部”中残余的数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开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等重要的科学典籍
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 ,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