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得道德经第一章正解者,愿为我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3 09:05:12
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得道德经第一章正解者,愿为我师!
x[r"YvLDEO{<{ !@H*E/yN&O ^k$ITÏݡs>_p甽{w.bcOp6S5?ZK?/yf3?{f-3ſ>u-?$lɔ߶}nf3|lKS)%/gEB^voLkgVY&'Ay-᪗O*^ZcBN67 |-6N&KӒXl {%̌4l̞Qɤ1te.?:A٢XAoz Ei'"9b;7h)9׸`y?} S8y7sL%cFFr?y{[q̔UW⳻n)ZN٭ȃN:f`><_e q>uM$uJՍJxhE/X.t_cySòl klt%(qgy;~ΊfW?٧ ^}5GqP5ؓ>7 .x?Zx@C?~1|#eoV~\MݔA"& u!<%,#0+wQkj@,ѻFb6 [mklv]' 7/21iN F.V؞M}$`3ABMpJfQXnUp?5HnNbP&#v E#vpiXR$;rq>:b[$0Iޙbϖnwv=S&H~-̢>b*U?Q|ݑX9>ӷJޟD~ɖڥՄL'M:oV6.+-9bzE .xI 4[dJT'(e{ݵ$=,ZKV^Lļ>Bïms*AVL/9h,l8kVČ^8d*RތL\g*e128m# sSC^7y ׄ:4>:tD+wqdJ)&jEx Uƒ~,ShڱM< h6:RjT,p w9L3ڦ M BsPR04L1N=D6:2/v|]H7b,)8RSKԐ$R:Bz^3$TF0J^ApL3p:W;Cz` 0ʴ.g8ze@$\Redw㼘T !nol:~x_'on!A β(I vVC*9nz/'&K ~ jPN='en{1cGe  ,;lϝ*!"w#VL6]yC=o~ `Qһ8EuB}#lh/sLI"uoro*<@1;8C&,Yby?fDNDOٙ;L 9-="9H#+c2rGs1j:qq0;+ؙo n7 QJ*%κ=O c'V`^K8 R1{;@]a踙d8q؟:}AJ $.N+eJ;s9AJYMSLXo/e_LLԋmv)l:j1(Ow]Gy&.+!#blNuw 2_A+ۡn8YT p+Y:j[1> ]6OtaAMMIB?s - u0;Hj3[h-˒0 F-[Sic,mk']!+0?B O!c:ixoNx>d[SJqTv\m J\*/tNSYzyMwT8M1zg)jV띅iS"R:ߧt,ō& X*[:%oK^;Fpt7|Bzr@U}ݰv;uynsicwZaB2?*3>qݤh}r/J/t2IZ/h~Gk ]UngX%tb8H)pgUUnH}ͷLe8ą~UfUܼ"vPZocFEцgJD"L`0<'r.nvYT7kaj#VR)-$YvR`5QT Nj87m Le&HY\-jێ|}W t6㩝tI-"&ʿw})"=eeHf8Ctd*;a40-m}$1bnrOa9^Yp~~A_*dL-sm t fXna$iу* >gPj2'a3@DFZ+ϯgM>?]]" W6UN{ 2z{r)Ҁ< ##wK4!j65~v߅CYU㟃N>Vku0F;-_~>iϯ򢐡V; ꏫ Gl= b(yaSf{Ōڰ`9fѠ s1[ZӏY5xAnPT9{Gb?%A1L$!|ǂ,\0[X+%H@ŤV 50FJ ; 4'Xl fS !*5}}D!:Օ|N&vV`aاE ^DE}lůKV[:Q(ɥ ~}7-Alj٩;:d cDZNT@nxC菋 1F9g?ȣs= bY_{bԑc8d( c52;v\ i sA@8+pPԬRs%B#Um`.o+QUc+" YBԨ*[:]s(㺻 H]۱ B^IbphOl6K`mH S3Q`?ֵ g9 շZzo/v@ |f nCO`Z\nTbiN(w~ٛi4ijt9qA4QѹBH1Ŕ' nm ;Xiѣ3z6˚OTl,@gQfc3\;:FNY'm 1>Q91޺8?sKWz6fQFBgH91C>k?-d=4l`V1P_Ó#>ri(<l/mlyNɄ7PjR[ TiׄnYUd vQ3Qf#H9oœv bQha$dn8Lk9sNh~'ȔLr𠐭+ vn(yDZN%>A/k9)k:#fwyxjƐY!&pm3bGjZ(z%Bx3]*~DY9]rysVR#ē>5 0$S j4*&8:NyLrxu@U ;=rgۛ{C)d$[A-0m㐁hWRa6Pǰysihrmu`;_qΛd2Ph_^ Pq/`}?]sc (API"tc;ۺRfm#&HA* \$` Ⳕ&QfA޲ "?cWI[hL(Um+ƼAXߔoc U%{eYS ʦRrW$x34^VLW2Y &3덉}6HRmOFV B6H'`J۬4jEu'̈́ y |ԝ!edhySG#ɧ)ɐ)kiY8(kߠ{08>mK(t bල6۫h's= [,6L5Kzk2 S^.y gHRt[*ahu@(w#rM@DZ Wā٢- ^x}l{YVۃ/X]"vV (fPqQ3F^뱀_`{dkrqD*{<~[c&l{@! q'뜓wӕ')o1J?[w\.Xx"f3Ӵ臛%xsA?2fKa9=,4SsE>yofm9mFD 5llΨJ^#=قrVSyLt죠&1HeQ`Z0}BO.FAh4P:LPkP O F8 孿5z$1]'^n:ds`ifJ؏cDˎ7CN^ ֪-=fEꈭ[,`PmqbDO"8..[7 9⌅'O?%nڂI?,KDy5F[!ܡHT.h+}j\$U-@p)kpD2 -xT*[4=[aBo=Cftn;e}t`2Muh)v~3 > !s@{saoyޞauf3D2lvͰ[W+Ԥ y*%*zfEN2G͝;h׋x~fi9j27^3'TB83)\<:YSly#l$mSraSky.*!G8P%y7.E03 %0`9 5v'N&L

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得道德经第一章正解者,愿为我师!
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
得道德经第一章正解者,愿为我师!

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得道德经第一章正解者,愿为我师!
开卷1篇:第1章(代表作: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行,但要知道可行之路的非一性和变线性.
名可以定,但要明白所定之名的相对性.
知无名,是认识一切的基础,
定名,才能表达万物.
故,
常脱离人为运作,去观察认识他的自然变化.
常结合实际运作,去验证对他的认识.
两者相互依存存在,是一个事物的差异表达.
多差异和多层次演化,是我们进入奇妙多彩境界的法门.

《道德经》原意
《道德经》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说明。文辞古雅,理论简洁,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优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道德经》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兴叹!
余本天资鲁钝,欲拜...

全部展开

《道德经》原意
《道德经》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说明。文辞古雅,理论简洁,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者不可得。昔解者多以优美而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道德经》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如此,有失著者本意,焉不望洋兴叹!
余本天资鲁钝,欲拜当今道教界一位“真道”为师,承蒙不弃,收为门下弟子,跟其学习道学知识。经其指点,在前人基础上发现道传古法,言之凿凿,通过实验证明往往偶中,令人惊喜不已,且与《道德经》若何符契。因知《道德经》之文非普通之文,乃成功学巨著。大道无私,不敢隐秘,特将所知所悟写出以与知音共赏之。
《道德经》是顺性命之理立法,主要用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描述世界,推演事物,揆度人心向背、事物聚散之理。搞清楚事物之本质,以至掌握事物存在的全过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目的是指导行为,去恶从善,发展壮大社会事业,绝非空谈玄理。学习《道德经》是用道学帮助自己,指挥自己,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实际上是靠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因而“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者,自己。天,乾为天,为首。即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故能吉利也。“道”的原意就是行走天下,需要用自己的头脑保护自己。
黄帝学说主要内容有二:其一、黄帝发明创造了“奇门遁甲”之术;其二、黄帝创《归藏易》,以坤为首位。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首重坤柔,坤为地,万物莫不臧于中,坤以藏之,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为周朝史官世家,曾是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吏,所以学问渊深,对《归藏》八卦之类稔熟,东周王室内乱,老子辞官归隐。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老子之“道”便是源自于《归藏》的“阴阳太极”理论。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中有五十多处文字来源于《归藏》。老子是黄帝学说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之术与《归藏易》在《道德经中》体现的淋淋尽致,老子发展了黄帝学说,老子自创了“养生术’’此三者即《道德经》全部内容。《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为:一、老子全生之道(内以养生延年,外以摄生驱患。);二、《归藏易》,分为三部分为:一、老子养生之道;二、摄生术(“奇门遁甲”之术);三、《归藏易》
今以三部分内容分发为主,将《道德经》内容写出如下:

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老子养生之道)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奇门遁甲”之术)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归藏之易,自天佑之(《归藏易》)
(一)立天之道,曰阳与阴。
(二)立地之道,曰刚与柔。
(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学广大,拙于悟性,难得精微 ,不能系统写出,令人愧煞,滥竽成文,自知肤浅,难等大雅之堂,不怕贻笑大方,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高明。
道历公元四千七百零九年季夏玄灵子书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全书的主题,也是第一章的核心。为此“道”字各教通用,各类通用,最难注释。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者,即所道之道非一般之道,乃道教之道以示区别于其余诸教之所谓“道”,是“玄之又玄”的内容,而不是以讨论出世入世为主题。文中所有出世入世术语,多借作功理譬喻,以资明理而已。此道教特有手法,诸如《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皆是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开章明义,首先提出“道”字之后,紧接着就提出“名”字。“名可名,非常名”者,即指“道”之命名非一般之名,以示区别于普通之命名。
“名”者,是信息交流之载体。实为精神、意念之产物
无名,天地之始;
无“道”名之前,天地就已经开始存在了,故曰“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有“道”名后,万类资始。鸿蒙依次始判,阴阳因之肇分。“万物之母”即道能叙述万物、反映万物,故为万物母。是叙述万物,反映万物,而非生长万物,实“精神”与“意念”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字是承前文而展述。“欲”,意念也。“观”者表之于外,“欲”者动之于内。“无欲”指“气”,而在吸中。“妙”者,阴极阳生,阳极生阴,而有蕴氤之气也。
常有欲,以观其窍。
“有欲”指“意念”也,而在呼中。“窍”者,神气相交而成。“一呼则窍门开,一吸则窍门闭”是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与“窍”也。同出于一气之间而有两名。《周易参同契》曰:“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精气亦相须。”即用神息聚守求证“玄关”一窍,以入“众妙之门”者是也。

收起

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

全部展开

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