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1132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8:11:02
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1132
xn3[v&*L@'m7T]7F 8)FR3'8GIs_oAR@T0bky?jR26`ml8oo#ˍ/_mlURGo1;}7gj/kIݴvlf[NFm6oZCM@ŞvL9c|5JC#<o ~)3F½iMW0ɿX;$y wb[ę[{u凉̻\"|tzm2n- `yt'<@1" r~2œ"˜h _`"{|[#Qo/9/]ƣ^'K:~q|il;~?hċ\xw5)ݾ׌w1[o7]Y%;~| ME 1c^ni%:ߘ;'~eGELʞl 2H׭\ h"]4&Ln7{S&ؓTlH]|m^vq0W⓹y2Ke͍;v j䴕} voG1?l,hbQjF`:w"e%8@1ff:%a^E~KG^B֌v=z;H07i fLIwdCx^s}WL6>/O)5E9 ^$Ҍj~re5<܊'Ǚ0n1D's)%Yz`!6[>36ðw?9;#9eMv!sa`$&l&WVU{(Wc.w|jB ɣDjG'L(>@;TMW˦ߋc3kutaY1WಭhD b@.LǞ&Qw L wnw|hWr"pm;chzc~wWVPKc$ͱ@])٘ndw<_ٜhC N7}WS1,*f'>Cj\~nU k 5;<,C_;3qr<;u_=Nyu lYGQ?0,OmH`eS\xjVym>X)ſ#d[4:)1w%z]P[9(;ā`G">lsdA?yT>5"->I>_4u`Ce@>աi􁉢J&ՠ۸ǬNI6]biV,w2孑 - &bE)'rF_}$mVq{lb`6I jʏTfK5e`Iplru*fQk Mr=[BGF'`EJ: $,՝lX--dYsne5?$emV4*R=ԜsOP 6(}=B ?ݰ=vBuð/i;Q'dЖu:j0$@bǙSa>/,v'+%`l.Lw h[ 2*zO=rAG7)=S Q[GkxoPC/S|LyL *QV\VP`TtJ\`'JB ZZ ZJQRuEՋs@9PEyd`=&'72#]w~ =q?`{'u>-.vV C=`C gZHRq۹*\K5fdP$_J- Ih,T,@-cD,F*wH38#=2bqK0f'*|RLX-p÷7 *42/qbDP]K? ?V{_x߃~cW}Xtk08+* [<-" :e}n5yEE҅K+mק^ :)op FKJhƢLKd{5 lOujy0PW)w&mjs9ǖ sѴGK3i`%꩐txA0;^HOe&D! a<k!6.(.JNv9,)_G{jc(_~_J<y{R=e)lo>iMAJmSHSmW)`BTCוjt5Fu3'F^o=p7 9 }1N\σ[#\0Yӭ~}h gU`>&hv#ˁcZh.çFY'x&W«9 'T f@7E@Y9u(#}kAyq;=N^Ӣ̍ j9Nzlvr6RU:P]V+2A67+ 2pPF1[7hKY'KyR)3c=˩3sB$#[(Нe2DTjkDp^˿ZHXi9t-5$¶#b""p,O~#OW~ԮUk'+N 87Qc1tPQQ=mGł-gB$:}v- -XO6.v;nmc B5݇57+` REn2GT0ErY\NkW2jwuFS@^KK`x;~=Vԇ2 IJ#( 8(rqA|sJSr4Ulc=k&N[w8`p oL{lz`֍R Tk] նX ,)؎7xܬSju[g]5v 8(̝N"s&P6dC||>ᇦG9+dr$9~ljs5GfȀKb*RM@Ց4C CF1@UKT08Mlv*9SQoNJi$^`VC:s|4 zaV=&.t_$aTy^ѴKDJ~e7Wn:VOV ^)[eᆒ.6H_o0‡PE'ŊV[ ̩ht(QQ}6'-Om!8\\np48oT#  b-*Mq4eP Ibߞ1>ΧZWҼ$JԥEP٢)T\5T0C@'UIxps4]d~A3}xtot#HZ sX1GK.D^%GN]͏#6`!/砢(<?z0B@3T J-ڞVA1*H6g05@ʣw]^_6yI̙]]\NW+)fƣH6vo #Uwp['9Ŝ]x-)cO咶Ř&KsɧsQn=^)_ч˙z3ҢEpȃ р"KI ~5uiYaIEs lOh%$ 2`Ya|W֘_/B4zl˘ܣy*v*WH*V2JILu[0_-yOUy 7j!o ##cH̬|r?) ~w+-@0Rq@L#\b5:4, To0ɣY%[$: ¬+ sXD-N[XK4 S8E%e(GtɘB|nT\xd`x$8 1zM= ŬE{zSSALtӠ)%GKwY%#w7$V[A+ӄbM PW`]B\0@Ipp+`wlcSuTYiDv! +sWLY:LHf9T?w@+EW .)Ķz74̫"ObRD$ux\#׼U+} ?)v)Ry?2mk"IK"ޅMޫiq\S.}XB*5[gNQ*:ڗclbNm"i-I{bhTY cб D>_m+^C cF-lʂO}Me(!Cst.k$N~Ǵ];rLT+&US`$kLٽgZw7a9b Ssj.mb]o"RF$=HcSίx:$ck7IlmRM1c^{'*q@:'Ȱ!2RsKu:&J#tݤ/ʘkoD~(Ld_"BWŶw׳w鈚ByRC]{H)ټ=~&B}xjT,+0]irnuhq@5wt хGWЌyʜ6(`aD|r)3Vu]o M)wš:;Z]|5* C)/W Fx`Q颭|tHL'ALm$77LۺDWX-C䖽a^X qϰzT۹Y)&pw./\l..`blfZ:W䄋dQ*.a^\-N黵M폺dQ#^`&GIiHSD\=>6LR+6soY৓^mlF&r.Qf*ST턐vb`TWkjv cXh|U<}Ǟ?⢮oo ;HqdBhZ]X'k qH6-)Z-A%\gq~^NE^(:(jkp3C_e 4ņx"X4! 2S?f,%׳@[f>g@O8l\S%: 5US'491$ ׉{K<6F)dv fʼz*6J>ذb|"V\Soؒ^bXZjɂx>z<P@6}| Rw1**QΙzyic3=JBW*rJH݌{4qVBJ0eZxO,Z2t~O.s4e"Jw^z]k]Z0Rvw 6eR\[Ww⯒E/]i1(`@k9t1Qul)HJ€c푕uddR#3/,)zFI/2Ĉi`Ê_3 ijTߘ&)fAK+2ѳydw,ZhXCtE(B%5\OqO6&24:ufKiA_rQ(C7רuHQ)8nHq`j0+('isSYS!~w:,grFt2i)@9,qw-'g@rSk)lw%A \<.e*9]rB;h"X{tLo j*}aTߜⷞh-U/"@Eɧm.dqE@>Dg$o0av bgf?GiU|)ЅF!X  qhB'ɗmv5s |ꢣ"&t")&i1D|J$DK8N4]ރatpVr^I|_ YL|NI]Ƃ]i81r.I鑫]HaNjjmqRUgKptwl2*JtN~hY_@,%Q*(m\<~5iR-k +$;[|B!lLj'c)5cjq;;WMFS ^\a\+įNNZ|!< Ș,XRA}K$ׄqbWH^Q,+4!tX {ݞnKC2-ɒ f_݉C&^T+aD'IYq@rY*)0%試S96b\3 y%5܄[U jn$;\0PT8*pQD4!lR8g]e&BE*P1܎#TuQYk+,SnBCV"AA=E^|UHkcYƻ<]I T9 \r8խLL:4Bo*Z'^5Y޼qGqPw@Mxծ>e QEk'i;I5@[jǯvjBÏlӛ/B~3_f|7oW~3~3_f|5j6lWf3_f|5j6lWf3_f|5j6lWf3_f|5j6lWf3_f|5j6lWf3_f|5j6lWf3_f|5j6lWe5Uⷿw Oq(nd乌h_|͆ ktߙ06,PhڀZBow.8G~j  1#XdAӬKm`LB%!\KS7{ه(asT뮜ӟ;ZTҿId_/TB(K-EjFLV*ٷ7me@Haawqe)_Cr R'߼+sNŏQP1DvdHg"w^6fYݾ%i'z˔1G?7pMjZ.oquG7ՂqeJ,I^]0"LVh},iVKFi3OA91kKsba6dҏLT u+te) 9 e [Zj^o FW$Aڭ`/Jȧ2! Jx$?L%@SV [o @@/(fZ?P#R~?])~rY_adfޯ|$F@;',LX8=c-TbK]QL,oЪX̧uΛvUr Aeɪ,Lp.sKuxhAA{ˢ:97OKX_>.*̂l^葨լZ#ƶ^S"f{{YxsջԜ?I {̧ ev.\o]9e Ha71C‚A6b.hQwwr'su4S*EV17=7%G,"w]@0)Rc{zAZ`r>v"SA*ƳQ 󾒯"d7ђaeQ_>>#- (FD5>VQ7Gfĺ%^D_M | 6P OpR@K$\B2⧐ }n:U QOdQ›w5(ZZjzW^[l̝MK96`# q:Hy ݏWjD_rL-Ꟛ+N>^H\'/ &ƛ}.R-a=ZME!-3[_پ9/ɌF2h2T 67K rփ%ߣqTvҼ5:7˚;E^b@М?T_=!w^WhǾ3[COd:Zԭhథ.5!É.ךc.@Ȕ,b%w_Bgk7M1-{;ƣ8fqTwgrKaӸhce#/+kj;_3wql8yQg Kڌ<9D)Ö3Y?j\Mm0G/H11A3]jNu5%_m3Tm.O5x^a$M#ӽ4vM'?srO%n+0_GW2%ͱO$ɞ~H @xS6rhKW)&CPnl#:a?mJr=3&8Mi5gw1 'oXaC?1gɞOY9kU2X$l$/c^I=IDc={:ymjJ7;a#IEIT5`Wܝsq.L.B9KU|/D.M &y9&ss/noW/2;\Cx2 -[oB/$:A&WU <4$Lql_?* )񙂽J0i57OjI׶s:$8,(?i&Xi?VFD3UsJȸ0jiҸ)X1qfsq^6 Ur6Y(R)'k%gޥh@"ө7s{װ@-Pm<9LylwjxhEثC#͊@2gt6AcM5/d.-Iqն=3 :MpUe3أIHN\t'檪z&L, \/xY0=_3gm۠#p$kc C8ޟSЖuTbٹ6\[N{W+ I![.~ͭœ?s'Ұa^#VD$̓5l48wHu{a ?ܛ͉&4 Σf'4;Z W,R HcsEeT$Oo63J0F5őu?4ٌ<..ZtYoڧ=T#rC'7$ନeg5]ft)}[Ro'Jzn@b&lI_Z2։pYlHh?$֨֕v3&RTdy:@?1.ibCr2vF3HԂDY5MjCOwKۉj' (-}[͏05Z02 H.~L$ &rY_ȡ7l'lz?|V[q5p}FRnuZ*\lU襩qvɖ|$Ni@NUU@BsS>Y-Gz4>6]X1ϫ)X+gZ峑zACȯSǣeGJ(6Z֡|"9ӋXwI^e1d;!8R8zu4=MM,&Fir_;w p",p(AG-nxyo`KY3K(Z| h6 j>b[.cKZκI"WZ|ܚ+@JqPʮ}M1BB,I0t$)j7*Z]c?Į>havHqx1='Er:T\JrD'Deq8۵I˅mY~hK[fґSVtWLZ}rt=7l7ӹU|·.IMT 4f5ް6J%Q޷QҎI}Q5Ii4wW=J(pvXCk؉"v;])N샲+ z^u@ 5\] [ecO= LUmxl'?5q%ob㵛"wZz>~FI_kJd6m܃7?4ʹQ6 n^JL!iw?俕}G:RJgf9FmaFi)4ջ|}PJP6N.2QS]ޓlbO3ɋp8K&]5EN=,1cEk .Qf}A UWP Anc}V*νz_9#dd}8L/-l89FR D[BGe7+o&Saxm ~mgEqQ!\QQ_t. Pr?`0D<@bTJB|ToZJT'u9z?]ɵ!Bܛ Zh A-M;#%&_Gf`쪍Ĝv=qr(]x/c~4Z߿"S3Q2B! jaR/RQzS3ǽSn)͌8{2{5=Jdf3?:J/Sqm7zk,,Qj^{ҾuXX> sM/]dܷVQ.Bš-suB cJ44=NAŋ 5.Hkn5e9p0. ^4 7] ;@q^)ګ&ZYJIuq  M.s6~6,' O:"72-]:*ýLZMv΋]D=&wa?_ݛy>bF.-/=~fcU,,EaGBYL n߽h* W"?4_hvYfoT@{5SaW/8Ȫt@}ƌj^h1zPy`.@)(Kk_Sb;[@8Bl׈SHʳiL SH۹9N2/Nxjv8uyű2ufb1i9P75EDn{4[QLvg[1:9 ؿ.ݛbq-ݗ{`:lt[Zt`pz˂ۭS"s!t85mMDm3Ѫ(6>DkOd)֟Gإ\/?8{5*⯪;<3A,WysE ~Ӓ:mYzL|$UU}GN;>r[DCf Kɿ~(MG2Uw^ނbKCVI)e6nfB`$R䗫i0V[ S~1uru &maKVe`&QBT!{S*N #r= u#OlED%@,𩳲=Y);tgM^&$Vl/δ-Kה'MwUBѐtLddEM-&e= 3:y`o#"óGϪq̲ d*m.>V% }zUkl4AE\CLq Mt*%jKU Swjf ggz\XBfYM\NWn{s\ .vf]\Mz2^ҨGW!p G5n="utEǠk;spmSyXskHMD.͟6W7d:\YU;Nv(H۩rˤޝT䀢6cpG

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1132
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
1132

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1132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大家听得多了.这些天,我翻看了手头的关于周总理的一些史料,又在网上搜看了相关资料,终于又搜集了这些个小故事给大家看.
一、巧拒老部下的礼物

现在某些领导干部总是以“碍于情面”为由,欣然接受下属的“土特产”.周总理巧拒老部下礼物的故事,他们该好好学学.
有一次,福州军区副司令员龙飞虎就托人给总理送来一筐桔子,很新鲜,说请老首长尝个鲜.
总理见到桔子,说:"我不需要."
大家劝:"已经送来了,还能再送回去呀?"
总理说:"你们问问这一筐多少钱?"
赵秘书打电话问过之后,报告总理:"一筐25元."
总理吩咐:"你给他寄50元去."
赵秘书说:"是25元.你多寄他会退回来的."
总理说:"就寄50元,多余的钱叫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再送来了."
果然,龙飞虎以高出一倍的价钱"卖"给总理一筐桔子,以后就再也不敢给老首长送东西了.他说:"送东西就等于敲总理竹杠,谁还敢送啊?"

二、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

周总理吃饭自己付钱,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是因为周总理随时记着公私两本账.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钱,又会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
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不要以为这是优待价,总理从来不允许优惠,严格要求按市价收付款.那个年代的钱同现在不同.
可是,张水池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
"哎呀,"张永池叫一声,"糟糕,忘给了!"
"快给我把钱送去!"总理生气了,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这就是周总理.所以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说起时,都说敢向全国人民保证:总理一生奉献,即便日常生活也从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

三、不许到小卖部买东西

总理外出,无论住交际处、招待所还是宾馆,都要求工作人员不许在小卖部买东西,他自己当然更不会去买.因为那是清廉的时代,也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建国后,我们开始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搞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后来又摸索自己的路子,却始终不能摆脱物质匮乏的阴影笼罩.直到改革开放,才终于摆脱这一阴影,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繁荣之路.
物质匮乏的年代,商品分配是个大难题,配发几十种票证也解决不完这个难题.于是,各省、市、自治区的交际处都设立了小卖部,卖紧俏商品,将质高价廉的商品供应首长和外宾.总理对这种小卖部是很有看法的.
有一次去昆明,总理自己掏钱请随行人员吃了顿炒鳝鱼丝,饭后大家说说笑笑在院子里散步.
"小卖部开了."有人说,"进去看看吧?"
"你们不要去那里买东西,那里面有名堂!"总理皱起眉头说:"什么内部价格呀,你们不要占这个便宜,要买什么到街上去买."
"街上没有."不知谁小声嘀咕一声.
"有就买,没有就不买,干吗非买不可?"总理指指小卖部,"搞了这种特殊,再讲清廉也是虚假的.人家5元钱买不到的东西,你l元就买走了,你的100元工资就变成500元了么.你再跟群众说你只有100元工资,那算清廉还是算骗人?"

四、能不能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周总理工作量不减,饭量不减,但是变化还是在悄悄发生……
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在水库工地,他和民工一块啃窝头咸菜……
有一次,总理陪外宾外出参观.那几天他吃饭很费力,吃得慢,吃得少.工作人员心里很犯急.
在参观大寨的前后,在一次行动前,工作人员想到他吃饭的费力,忙问:"总理,你身体不舒服吧?"
"不,我身体很好……"总理说得肯定.
"总理,你肯定有什么事吧?"
"嗯,"总理略一沉吟,望住工作人员,用商量的语气说:"这次活动,吃饭要一起吃.你看,能不能设法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
"可以.饭都是盛好了才端上来么."
"搞特殊了."总理笑了笑,有些不安和苦涩.他忽然轻轻叹出一口气:"唉,我的牙齿已经全松动了……"
总理发出这声轻叹时,工作人员看清了他变得灰白了的头发;曾经英气勃勃的脸孔已经血肉耗尽,脸孔和脖颈的皮肤松弛下坠,并且出现了老年斑;他那威武明锐的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下去……

工作人员没有忍住泪,慌忙退出屋,到一个角落里,大哭了一场……

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

全部展开

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着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着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 行人的安全

收起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

全部展开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着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着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

收起

1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

全部展开

1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 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3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收起

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

全部展开

晏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婴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吊庄公 大智且大勇,晏婴继父任为卿(执政的高级长官)时,已是齐灵公末年。当时的齐国早已不是管仲为相时的齐桓公时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国势也日渐衰微。偏偏这齐灵公又昏庸怪僻,懦弱无能,还穷兵黩武,屡犯鲁境,弄得国弱兵疲,百姓怨声载道。尽管晏婴屡进忠言,却很少被齐灵公采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齐国。齐灵公率兵在平阴(齐地,今山东平阴县东北)抵抗,结果兵败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齐灵公死后,齐庄公继位。这齐庄公也是个昏君,他只知崇尚勇力,而不顾道义。他在国内设置了“勇士”爵位,还重用殖绰、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励人们的尚武精神。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流氓无赖、地痞恶霸在朝廷内外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弄得家家关门,人人自危。身为相国的晏婴眼看着齐国风气日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劝说齐庄公要用勇力来实行礼义,不要靠威强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齐庄公就是听不进去。他见齐庄公不是一个从谏如流的人,便辗转反侧,忧心忡忡。 其实,齐庄公即位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怎样对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对晏婴的劝导,不但不听,反而渐生嫌烦之意。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齐庄公不听晏婴劝阻,执意收留了晋国的下卿栾盈,还暗中将栾盈及其党徒送入曲沃(河南陕县南曲沃镇)组织叛乱,并乘机攻打晋国。其后不久,又对晏婴的劝阻于不顾,仍然一意孤行,兴兵伐鲁,终于激怒了晋国。晏婴无奈,只好将家中贵重物品上充国库,其余尽散周围百姓,携带妻儿老小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一边打鱼和耕田以维持生活,一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正巧在这时,齐庄公和大贵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庄公以向晋国解说。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叫大臣们前来坐陪。崔杼称病未去;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他又能去会见棠姜了。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杀,丢了性命。晏婴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而死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手下人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婴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崔杼杀死齐庄公后;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一起,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权势;树立威信,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驱赶到太公庙上,派上千名兵马内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于并服从他。稍有违迕,即被处死。已经杀了七个人,气氛十分恐怖。轮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只见晏子从容地端起滴过血的酒杯;义愤填膺地对天悲叹道:“可恨!崔抒无道弑君王。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罢,便一饮而尽,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恼羞成怒,恶狠狠地用剑顶着晏婴的胸膛,要他重新发誓。晏婴毫不畏惧,厉声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头,还是用剑穿胸,我晏婴决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烧,眼看就要下手。这时,身边的一个心腹悄悄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庄公,是因为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您如果杀了晏婴,那可就麻烦了。”崔杼无可奈何,怒视着晏婴离去。 治东阿 匡正扶君德 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婴并未重用,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婴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晏婴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齐景公听完晏婴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婴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以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生意清淡。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处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景公听罢,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宫的路上,晏婴见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景公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还未等晏婴讲完,景公打断了晏婴的话,说道:“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又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里边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深刻。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子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并且对照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清君侧 二桃杀三士齐景公确有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的雄心,但时间一长,这位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国君就熬不住了,早把纪国那金壶里的格言忘到九霄云外去子。他还是想通过豢养一批勇士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武功。当时,齐景公豢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他们恃宠自傲,为所欲为。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曾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势力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子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