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2:57:01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xVkrH@GYf0ѱsayYS`0O@.RW_a^wLlF`#Q2ͯi^[OD\\;y-"Z^5UO4]hJB4_p# h3* _͞AӸ/}rTʘ=܋'C; k$z _af}6|>u\8TRͯf+ Xَrw8޹(ĴFL+-n9TC^Rt̉ӌg6DׯQ%#q 9x`Y[y8p6Q ,oyIaL/w.tԔKdnP++4#P~5:dTF]&d?< V_7,ͿdڈO$:h'g[yF:HbM;)-rlPUvKӱ 9X닊eK$d7%WpْQDXL{G(7#s? Wy@\z; K0J r^xsuTa6wi{dmwņwqUjŵx{%n,_#̙2h+a坩ث[V&u+n(=,毆UE4S(ڒ4-&EH3lys9hJ\Q*J/Ny,Pu+;@|4o&a9\Fu@;}\,i1d;#ev]j֫ی \gï̭ry9UrArVj|̊yN`]G8'4y-Θ(@A40'FbvD+}wEʷQϐg0v?sn}+OF͋Ôtq/@QTd/[wEDHi 09bx";K :}!W!U4Q|lZxfPMr^vh+R+ȑW2"K2%}'Z|9,}uȋ7lOβ@;dZzci(UX 9wޝ䏙-iAkl9&Z6x;qx b>;FƂeJ"] Ȧ]upyt~ڋ QTsA801B6?]TgXKeLħ.{iD]?cߣt9p [$KGok3cοp||#Ar3~I4@ ޠr54|um~4D~p- W-K12IKQCLS NHy7 BlMu` o^rMN2IyipQ 4A VU͋ܦ|9+ ĕkyH6Ø; @]:uOwi*mҗc}&'3NSwJ\t~BYf(o}e&-^VOw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则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达不到这种境界,学习就会变成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所以,这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不了这种境界,所谓学习就无从谈起.《论语》首章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还反复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换言之,孔子所说治学的第一境界,数千年来已经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治学者的一种共识.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过去许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把这句话作为热情好客的口头禅,其实只是看到其表象.“朋”的本义,是“以劝善规过为先”的人.方苞《与翁止园书》云:“仆又闻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朋友从远方来,“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既说明孔子当时影响巨大,同时也说明孔子对知己的渴求和对批评的渴望.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他人批评,“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他提倡“朋友切切、偲偲”;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见他盼望诤友,欢迎批评.能不能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是自己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就很难有什么大成就.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决不会一天到晚去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升官发财,揣摩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决不会一时一刻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叹寂寞难受.而学问一旦成为名缰利锁,成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既是对治学的亵渎,更是治学者自己的耻辱.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治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