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7 07:40:53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xXYrЌ?1 @Q7P&%5)Rޒ(rd+e%Qc; BU./_ħ/Pjdh_Q图: f9eu/ӿڅx3Qofak\\6?>GzQJIZ`Ӹo;G-rpQ=آi_)JoTz ډh?{K*RJV`UkkCl%^SWu0<f-T}ԳjdT3TjqEv抲K*`Г>as޷(qqzR 9=l9a&BaJ!?FMg&jު:I7{Ro Jt^lZ8پקS 6mSi,hSaκk"_e0Z4A?LVݞO`/ =!sO1\N ^`3xK}*JVt8gHTz w;|DpW֥I˒g`Z;̩չuc'b_wi-rRE=x}Ci:?l,S|ْ˷L +*Y 7Q!>FA~FC׋r+ط?)~IvW.m\22e\`gdl-⸘pG7lCs/|8] 8Q ޘ%k/YarsU MsɦiI/NR/~x2bG$w)w=]iCiPjbO>ɠssF(\@{%䅯{Kd@bj;٨Nʞ!@qezc9Bh򠲍nm86"3{ [w'L#5OS-Ͽ`>Ĉ㾝f(*Y?V\g˫f% Z\1C٧Jńrx*ކ,zͰ:Dc* uܲ UUk٢U6ȉ<7 GxRO8p `~K=BJK w?M!+:YK0(KMysrtQB0)VN7$1 Z~!{ "/*fmq;>Ob街_|w}lm51v:cw]aHrXUw:7V~T1 _Z*4`.hdZGi5K#ߕ 7ՃRWο}8t΋(Rfib^U<{STsޣH#h3l=[7L]5p1l[7 }L<3[K2pt{XQuXJo}hϨe\T'31 3 N.X m(Kfk1^@ĘeO܊ۓ7(ŢtM9q+ _u l9u6^*7;m|fX;qha[WgQ} 7t;<@MpMm'EZcأwז(vZn-H' ѳԬh^At(VC{r1@ Waٓ_'C\rbɁM@̩;Yt"ĩfA)<4*0v\*$tj! 0ܩ*T}406uVtM5<"XL"3)I:ġDTp?[ 3@1g(eZ]Gɚ]N!e 0mcKs.Vl*f1 '9lTJI55I~ew賈 \Q3.QݍIjb`X3󽬥e:h/h/8Eڞd:#ڼh>0^i5w mD,%vM)[ҳѡl>k Lkیcw"RO^cP,-Ncx0oWSGJ*%nEUo#;BaK4ss4Lu}?~s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