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1:23:05
55
x|n+YݯT oVNUB~B ۏ${%Q"f`?nD/xO%eVn0É_goy?oW1G~wQvyqxma0M=ߚu_w[o?~gwx/Oÿ~ŗz?|ǿNL>1"oJA; anf6݇b^%_AvQ~|xnƴwLe2c5 1v8W-]plR?;IyO0bG{ 6_Ooa>&涨n͇|4Ιə*͇[Qc9Lofxw>n-۸GM01Cʌ?Sz8͟{lRyݙ|v;E8i0)x"ۇۊa2x0cMy?$N;L%W,0hƱ4]woI-skƱW|e}/Xu5G0 6.֡ئ;0%po>w4emrk>1LYg~e?+췕 fPxTU{h .6cDoLe: 7DU,%^?ڦ|nJ`ތ;pr}Xv4aq֛~ Kn"8KuҮ? VZ|\1{0vMD~pO[e>r@SORAD+f&BH"ͪ<& ‚{@!GSl$Ͱ (ӿ^wmxa2US܆C^t8<54m'34-8[jΒHnnL}ז/ɘۓ [Qy.a m Ɵ&ZgZBޔlνÆq%ԪF2aMdzgoY]X$ܩĽ2?x2'{A*IKM)E"Lf|v)>dY1ծ"6Ȫkp6/1gtX1U ޭ۞7u MDt^0X-ϋygSAk J{xА;GߡtorM"<]lLHi1`'(&9WE2"#Kz%= jSYaW;0Dm1jsWtṖo^EE-췼ypZۼT;'t 3m[T<ʜMPՔ8waO0xNP^` b\u>އAw? =l$LToub;TtpۘOE: b-4#Poiȅ)^j̍D)g^nzE<m2~޵tY O{ Xo/3玤.9tb"np>@_4< ow_q<bԃMbij>){ DĆA~NPaA=iR*)MBaj-RDZ0hl(Nk67|e6~.0!$Mo;0Qa }oاl9{[>[1qs] /Kg~y?'A6&b8`M Zwk_)ZG5Z̤xUDgjjK& ^9N+1)SBUʞ:$f͔ ŹuyW.ɃSL*:5ۭL큆KvإE/4 Qڇ@9ACg`.CCyJݣpD 4ê*pGf[lSƂ&&'W-a w LE2|"7O 8AJ:tL _L ȮatוNcQ\/bSL!{v}xЕUn!AHT`0O+Gʧ-Uƭ}&‡C1; H~5/Ѵ$Ba4%EW љS˩Fvwˤ܂9L>ώK^ږnt^rf^-/'EpZ6'*0A+}kFxT@V/_YИ~>BIĔN_|ejz鵯Y&TByrʁX|޿OτnZV>Ul,υcAJ:p=3!A:l/O~PqaPt;çԶ}O+kD~'P*gؠԽSq)ZV 6s:FnT(9c t)yXrЭt=o@Mq4fdqAPj$,!ȒA5ߍyk^:8T%$ ԡTɌ8~rǧϷ͝e:{77u%d>c쌚Dz=>`p*tE 0ܡZ4 < ջ>mv8c\EvQSa%3<@oh䖄̨F d϶ā+hQ98;$w>C&!Pܵ~qVtImb)@@g]npעGMx @kk:7=JVZa[߃L|P+NYǀszȣABbKzR;Xtp̉j40#Y lo[vtaSIIQ;Vm420NM }?[6}[0b&b6/ΏLu\&ԇE6sՓZfxbE*c53kQ0˓|@al/ׁu֨@nAFKjWߤ*WR6cXD!j8௥qD^g0,fCo*Wvk~* {yCsw#(v~2:g"s^f ]xB|ԋ6KhḴ.]u0]$s.bLz\43@L'(k9tP!A7VW-z<ڨGkq'koo*|vAŵwԕ*Iܘ:S``KNe񈑬$TF(g3w_4FwXwI<*Oҧ 89DH-BTŹd#~;Mm0IP%iy%/]kPϣUی=h0GER1y7e0(?DLtc[6wPkAoC$&㏎i!Ch̪ ׹TSj3,j1&BįUT a7&#.Ҧ8YNYU6nb@Do/& G`L7NjN}S*8f`\t 9܀K =s`prA-kUI[mwo}DT/.Gz;`zXOSj{*l,ۘ\i|Vj[9:o#3:g|6Jacz\ o_ 9"^=("] #l#J `Q*^/$ԅ|x*s4nZ A-=&# 8iߍ4p j5M+I85 `D·e㨥To){cd!KN_eObnpF[;;]-Lp),`,惱~- 4,ʟzpH;o*-?Ә%|W,\', Ȋ]"?§NN/8/[ʭ[/* |B@4sO6EOvO`j4^vͩ_|WgJIl>.zEFH1|w`7 vKZgd׽ K;OJqQ3tv=Ca9Gy\ol.uhW3/"@{t¹GcQU`Q܋nϤ7 43L95AV3DVPipLqXOCyc Kn#)%nfR$ 苽%"_0t٪/ʛ4&A)V~Yۘa̛\˞Jp \IlMW60& 6LfFJ1Xbٲi)#sg♱iJB"h:)5z⪾j;d![ x,"@,0xEZ fGv2P1݇H3ޕhHJH1GC`UB#mkW:[X>Bl{r.}N0|||:O>hTقCt°J!Ȓպ:lhFd5Aeo\"ѥĭ6/U;G*3 7L@Q7>.[:7&T6ïa>qz1\}l- Z0 YO(3x2ob ,,az/ǥvDNZ|'ZsapG]ޭ?:QDw<)ޛ"%ЋZzKGYO)2L^;P0][m,rSo֓5^2-AOL_StteCpw|e&OP\JnL*zq3l:Q.f8~m(c2]ZmTj2O3E3:G5 W@Pp&k1+[.Eu:oÂUu +jD*L/\pV0(P_cz&ZjDU֣w0@@\m2l65d#LzUx6L'Ս^\[M WXJEu$f /E۴'ZyQfB֨R ήUxw>+Xap,װڿ ŵmERBiBlZv(D9e)C|X&,{z:e8…$Zj.W+q2kG@Ԣܲ" s.-%^kTh,\;>}˦]Wfp0ɖiB]Qeck%c:3S8~ H:EvX%a"{Q<|hҀe[Rn`#_ aIBMW ԅgW#9\na#B)L2F}^sft$;IzpT+*ECrkVYMl\ߋ6~(g/\# *(mE9a,lMg"Rk6<80U1O$fvKꟻuzR0rJ+`@)p ƀs$ Rae ;[㥫"ΰu9=1[Z/gʱ+֕@`96/d))Ӫ t4l T_$fU➄?JO ãr(+o3Ŝ?F okz}*223]AR̽}>' ؘfp"I$ɜ|~ܮK-evCo|n2һ}]rؤE2`)&\m<j|m9 g@<&km*hڿc);I[_KKWq_/ʏ^10y Ƃ 71ML4)v Y=uKq_&#q c|q]RfE}2ŋT\29߶D䦾˛c9}ۘHu?)J^yh'bp 52,P$)_??,Imv]f}`-䯓.}CJ$+SbG0)T@;''5uwl%+Lj 1jG"&'O|Q!B,0՛&^|a-݇+pT"Ȓa.ۧRVV. x$COēѺcM%X\~0ՃH(HVT5L_?L%K*H Ob*f'9ѓ 10~tܳ~:H0x6l} `w3aT%.^OTaιڳP^wHyBtr gSGԻu27r2>eB4PZz3kzu;]]S &0IfRUm?o8Cm76AХ ^Lie 9;VfdvwE'N18Ū$_w2,l Wq-.ݹ[}z}j;IJ._ws'd(9$Jl+04xoW^?, bRAE ~Id ^ft :cSݳ﮺FS}RQQzq7tB1 Q|{: skH˞AA,DiqBe7̴_s?ԞۏE5"L.aawsfM3S{$xS0F{ C kQy0 ~VVZȝP ?7}2xҊuPTIVxw: "S `vrdW' @ip+k(iJJ1UBpa.5Up~ aU梒`6&S%26R}ՇAGBՈ`-i ۽ѯ=02ٚb+v_Z5Ԣ]gjTfd|QB3=&W&ZSxU㢿˅7$MnhM+ca>߹Bp{! ̪rv.TI<_N>O?޽8gyzOoԘFfem|ׂk]LHoU%ȗRLL.B<$%"S L=>˯BwhyLD|3:ݲ:3s1PTJ /ILgڳ ,zz0F6.a^_⦷ɿSӔRI;%z@|Hjǹ/^0FNnz8icŚ{Be!fpǔ;\~bL;xRW[ }0PG􋷶Χmsn`ru]_ѱ:CTM]jC!4k4zD3ʖ~_ysD^:9dx7o߼ԕ )uPv&ɾl2|za/|Mt֧Vh4-2SέR( ,|Hs:uYIjVU^KTٙfOST`4Ӳ{u8S= &ODz{ Nmʲ+?h|l ;$û<8+ \PY T: 6jNf;X16q:0G$ܑ l'[6ɓ70We GA$KSE^u"\яh GXD4~hdKEXҳjS~Ka.S|UYuŬG̝nODV=8+ik~@ImbԐ@ц醆r]Ldo< a]ƻfo{d"W|Hj&$px ,YxY8_ڷ5Mr*,紦Gkzu- e|Zk-֛ cREzҟL>k-S*௛-Sh ?a|n)f{-/x!q3GxC`N%o SbwCp"YtXqbjO%V 7vF'uɓ&<Bh??~hpm7f%8őγ1Tfډ5݁-swJ -Dй6* AélȠAN?f.w0{u1/L7>t4tn["I4,@o!uΎofY+V>o 鶂Tއ_s+'۵v0) 0=S6Ż#V!ĖU5IG| |O57ρO^PjwoX]A$({Cg7]$ό7~,p,a~#X yDXH#tRU=p CRh›4GD TB,_) ҋ{LŃγ|Ef:W &;Al4L91E4=[㒔npTƩdX\cÒ^pk5u`JSuߦ7:TvDtv5Kc@M '=Q'Pmtڙ cBRcB13a )ul4;dͷCǢDU{wֵZ@n%GW\Ͽnsхtj3<+ANE^1h)U[hdv5L#'%Ot맜6]a2ƈLzdl$ +3܁ʑORoMSs׃^C L^Ε_b瑲`$;y}pwEL]No}IRB+=ܪIvM(ӲNbJ"Տ wRH pmrD`οG;~ɝ9{;]pg?3wzfNsQb yT /uL?SILjC& /пZ }9v 6

55
55

55
不只道楼主是问字面意思还是更深层次点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37.htm 仁仁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

全部展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37.htm 仁仁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编辑本段]仁的产生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论语中的"仁"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②必于是,颠沛 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②之:动词,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4·1 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①言:言论。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 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