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41:36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xV[rFݐJd-RSm@<0 cĻj2-\u=٧2vETUYnšckQF\\/}o>|x s!YDؕj:E LOAMA15rb3@p> TUȆje}IDC ~l=Cij$i!֫UHlo_-X Ypd ֹVGpo_|gh,gitA*xbjfPՑ| [/A<nJfBW-S "ڀ(ZGո{d-{,<?S~wܕ#{Fu1 X*;蟶[1p&`d_<&o0(v͕<TrqiPi٬ "JeեjlXvlV񦫋5mlBio7ldqH)K>N ֌7}Q)pc~`Ȉ91 !@TaBiߢ߱bCxeGqH0y<`o+$N]|S I:lZUj.>%zMvd( BDn6TZp#+:ǃ Olݥ tA]F9ś9'9( MorhegSOx!1?=<8=0Lװͳ׏OH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要简练的概括几句话)
清明是节令名.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是清明节.但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很可能只分春、秋两季;到成书于战国的《左传》中,才有了“二分二至”的说法,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编于战国末的《吕氏春秋》明确提到的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没有清明这个节气就不可能有清明节.因此,我认为清明节是到汉代才开始逐步形成的.而且,汉代的惊蛰在雨水前,清明在谷雨后(《汉书·律历志》),反映那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全定型.
  清明节的节令活动主要有踏青、折柳;扫墓、祭祖;改火、修禊;荡秋千、放风筝等.但支配这些活动的原理是什么?
  先谈踏青和折柳.一般认为,这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可是,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而不是春天开始的孟春之月.所以,我认为踏青和折柳的本意是送春,并不是迎春.我们不妨拿季冬之月的十二月作比照.据《礼记·月令》和《唐月令注》,该月的民俗活动一是“出土牛以送寒气”,一是“磔犬于门”.其意为把代表十二月的丑牛送走,又杀死属于金畜的狗,通过压制金气来扶助木气.这两项活动相辅相成,都是希望顺利地实现冬尽春兴.同样,在季春之月踏青、折柳,其内在目的也是要“以毕春气”,通过进一步“舒阳”,让节令及时过渡到夏天.踏青、折柳的关键词是“踏”和“折”,人们相信,借助这些模拟和象征性动作,就能使春天的木气成为过去,使夏天的火气旺起来.
  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勾首曲颈、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故而,这个月只能发泄布散,不能闭塞收纳.顺发宣之气而动,才能让草木和农作物生得快、长得好.而荡和放都是布散的动作.荡秋千时,秋千上坐的是象征春天的少女,女子头上又簪柳插花;放风筝时,风筝往往做成春燕,或画上艳丽的彩绘;荡开放掉的皆为春气.这样做,既为了使自然界生气充盈,又为了帮助春天在进入夏天时不出差错.由此可知,荡秋千、放风筝与踏青、折柳竟有异曲同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