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57:09
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x|n"Y TYf`Ԛy0~mW0N;6wy|vagV>sT ^o]?d4gySLt̻Vzm"azEeL}=7>]ً{ӿ;9ydYk6q/3Iޙ<6^eOt=g^o ]ٜgt>Am=b+% Gi]l_7W1{}uUIk9WNJEë?Ò۾7ͥY_#RԝxI,ͪZOqwq&epɝ[S=sάݢǼzBΤVhED;, u?tα1&酦T5w? 7+7Wiܓ}gL4'<^JmPk̙^2Z'~= Л@V8krfvgO %tRvO#fyw[ g2d$_l,U'i:3wUE$Fkx>yB_&=>TgsNq9v+]2ig\o:Su12hi !vtz1J1G6پI\z턛>@;MQH2Ow3Cw3kMm\!!oO4<"B}M>;k:"_rځC@ |҆sߺ_ZƭZFФJ4rq>SW>JLbj=g2Oup'K1 oog쵊T^­x}gtC8+S<;?ꠛzw5U]S%y|0&ԋ_K 3;/C*bpWlL5_`#ߔt 5ʕh6oU׼}G3(4b mw)Y \:=G.m0c쑦^@a#Mn)nj3zC׺\5 P氒O<ڷPSlYkjǦ.@ p} .7knh~Ǒcv SH/tfn'y2Q|REKc D$?btoÑ+PPTt&0p_:ke<֐ʁJI=rR BLBOc cP BUbJ @DEͨUWc ,.6gig\T&1nsYȧ1hQ+GcU NvK j{4dry0Ul⳷ eRTO%uK]_~]4U|a4oyT70>g@XW:zH?@VK:ѥ_y,g32$q">aUyg4nwa_:MAߴ |Hxu>42 pCg5Y볅F7^@@Y)'XeZNT5P[5F=^(~6sgP$)4I摉7:~.^hp_mg. J9Y%=^pJI|oi-cj1Z P4zZٙY%TE1!wf+Rߴ&oxj~4pf#o]7ǼXY-vM+oxHka~6{lI9!]fD(Ia.9LdWog%87X oH{{q (Mse{NܢkXFF@ 0;ۆk<'Kay\^/o0E|̻I1<%ۜWye{_b&%/Z`5#!Aɺ^zC\"7Cz~Քϥϔo63 xLYV%M$L:OD% ew5I$'OY?߅3 }Xv8b&TUX ><A ]'B9FjQXcQWUA¡"6>?X[nLM)$I'xblswj\?Sڗ6_!S';!AQ3ݚ謭 Pmv{LOL((9'xmVTt؋23,6yTgx_Bh+]"lM3{{ADAQrVynrH<}DW%?; {*ڪxT90{cuTޠTTβL<ԕWC){OάC 6t : e69|Nrp)|]$"n;?b3=F UaNL} c$(}SpzPIlbeBGt.bßȏ~;n&r_*[/q;-TuV))}z>ʼLVMńm.KQϠP>*C&Ǚ!I(:Ljw™V6߻' o6u[U뒺{J:Io*[Jzs|5ZauJ:K-@>C1UF#c ]`,(ZrOj(B7ARvM2d1-(mau #m)r* PL.cf}(YĽ^O]~܇FiDQ"#& L ? tTt_KLZa/K%n67"P7D= @ /AXV eWY.C՜j΃uMu3+Β3rCҤw")I8^kdaGdpY+g6mc$luXo77$CgJ;2S̮c WS4^ƿ["Ϸf(uYkN> 0ٮLe<[$7}VZĞ<ђ@ Q:m`p pjR9Ɗ};!"- ^>Q瓳S9Nlκ$yA ZMdJ3syʛ ࠡos z!=q-5MzZ1`<󗟡1mfsN.{??ˏc[Ǒ.upX_ dnKR#CyVUc*lDY _P*{Elu`nHPa=+wIŐJ5I'$oKPHV9%U/_XJ;fJ0_i7LX:kyv#p6#!j̼` )E!_=SFBh y0 aRA-a =ǿ^?SEb~;R?d [6@/L7(Xc0xuC4رmWa6([Vje /bP6!SBㄋE'=;nªkK- Fp׹_,G, kg9 5(5c,L);ٲ\{S`K_M GPK6hmR}ӯ9gqKruq.3S0?oK2LwrS|4͛+28s;Kl!#fT (ڔSn_gǛ;h[}ónƙdU6_Z-M@N4l4bU ށ8R!W[Nf^-*2F^VL n{;ⓉY?'Wgj͡eӞy\7?\ OV>ew N`;a5f3w1} {>!]pՕJ|>{3=M%r=ϒX-=n< P6 lc]RBMKi !(b5>g)58M$)ҷ@ ZJWKW82MlyF>,= Oܽ񺒧IAt4DX~Գ7 ,xlF:#Yq7fC_WddӼ3lMUqW%u%M JhwӜA'4ٹy^|SOG@x@3^VK:ywk*4?]Ű9nD|uyϛUp<(5?K3*:XӫYoܲa(݀3/ا G:+3fqel}jjev ,btWzZ Vޠ3?cUmEuN~FdIL7؅C>jY돼$;0Fq[~Xc2]̤zND\4GF[3f&ƒl-aL/@{H`82w{ړU7VfaZb#3\4d[qLnjԎVNOy)M.aYp`:/[T ʜL 's'<2usdVWGq2B*EHNBT_?7rE?XY%>ozU6|=w0g6W*^uN\)"'.Hac.UƩTN#m\VLe-W+2xL_桳9+KNH EzX[LfYma{Fe-F)+7k?RaQ"׷&@掓kZ`^G2I1RqRQ U@Rmi֢nQA— Swޗj%+L`Aq者dc1bLdVIw`㦂,,:gvA2kjpǟ^eV^;Ax9C gG%0KmA!1 h epk/I%mZ(g-W[ bpXP'Xua@';ߦCё-V[x͆Zzpށ=2|_{* " !ΈIϛ_nYrk_^O$J'(rJ\3!{/É< 5OJf1֖\Dpb3b3p}ÑXJBF^Xy >yRX(8΀N/.Nh*JctȔ-¸j}3CHGkCD> i柱i*T)ay'-Ōja/ehJSkw&=Mp(rQbTMßcxl?kdLq=w51Fα$w"/%CZQpjf0p1} ΛTY2Aٰq 7HdgAV_IQVn"8X8_X迾T bYJ"fM%Kg`+675!Ɋ{ϻv~)<[A:dBLOzBbRY I yI<,)O(.YJaz+#VN=ԑ{Ys,$ J4_#Zi(l_``S8A)#v4Pj:g_0S1)P3*Zf=m8Ad[ T9!]=[> ӬVS_~AY]`۶3_ g/ݜ䖒8lŶ:R`SsW o~;b@ϔ7!٩Iv=*+3D;6qXrO^<{HãhNEZ;qssJ>1FՓ1I"m}Kٻd bR ef,ٮ4t!Kit:PB|}qIۓ\ S"֯Y6D v*,CT._Ŧy/} i,' 6/jUĻ_:iv.XfG8U8>UC܋l*ͤSځN3*8.Ygt6\5̦9 SԡH oo@ D]l:?ne;+/`$"~`=DjAgN@<,^8ƱhRG=|]?;!tȻ 4A}֒Z & kGY?o'!>}K_ ёK)Gٔ?_^Mkߚ#o}xIkKһ$I/ڭV咽锡0MKiRƱHszv SנK:uav` U7k3vbd uy!v<9|^*Z]Hr^ő@/^BUVUx7VMKMvriݴnZn7-MvrirXQfRJK/;߮D+J$ɮD+J$ɮD+J$ ^D S

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为什么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
纵观唐朝289年的统治史,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而唐朝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开始就进入了衰退期,在这个时期内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相,弄得朝政腐败、边疆不安、战乱频发,终于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在以后的近100多年间国力每况愈下.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唐朝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唐朝的藩镇制度可以说是造成唐朝不断内乱,战争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藩镇制度是唐王朝在军事上的一个败笔,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直接的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地方的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服从中央的政令.而唐朝政府更是无力的对付这些个割据的藩镇,最后倒至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发展到像唐朝这样中央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时期,藩镇的设立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设立藩镇节度使的制度,那时节度使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这一点我们在看“神探狄仁杰”时就能明白了,节度使之前的名称通常称为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在看“神探狄仁杰”时我人可以经常的看到武则天给狄仁杰的官职就是什么幽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或是凉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并节制地方军事.这就是早期节度使的名称.
唐朝大量的设置节度使的时期正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在前期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节度使的制度已经被完全固化下来了,节度使当时是地方的最高的军政长官,享有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地方的节度使又常常是一个人兼任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的节度使,像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自己一个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种官职,而且节度使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副手和幕僚,然后上报中央,而节度使辖区内的所有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所以说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中央为了抵御叛军进攻,所以就把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并且让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因为藩镇的节度使们掌握着本藩镇内的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在他们逐渐的坐大以后,就有些藩镇开始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了.这些藩镇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到唐德宗李适,是藩镇割据形成发展时期.这就是唐朝最为有名的“藩镇割据”.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中央的政令在他们那里失去了效用.更有甚者还发动针对中央的叛乱.在唐德宗时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各地节度使,唐德宗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后来节度使梁崇义发生叛,随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再后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弄得德宗皇帝先是逃到了奉天,后来又逃到了梁州.后来勉强的平定了这几次叛乱,在此基础上唐德宗但是唐朝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控制各地的不断做大的藩镇了.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的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王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而各地藩镇则乘机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对付藩镇割据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着越来越做大的各地藩镇,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讨伐的战争,宪宗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并且获得了胜利,同年夏绥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并且发动叛乱,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在这个时期内,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是宪宗皇帝的这一系列的成果,也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一些地方的藩镇又开始发动规模不等的叛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继位的新皇帝也没有宪宗皇帝那样的气魄和胆量,使之一些个藩镇重新又坐大并与朝廷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政局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镇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大好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过了中央的实力,唐朝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在这些藩镇中实力发展最快的还是朱温了,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另立了唐哀帝,而唐哀帝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而已.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
所以说在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藩镇实力和力量强大,唐朝中央政权已经变得虚弱无力,几位皇帝几次企图削弱藩镇权力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唐朝中央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削弱了本身的实力,以至于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各地藩镇较量.与此同时,与唐政府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各地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在无奈的情况下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只求自保,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维持着表面上的统一,就这样,唐朝由强转衰,始于藩镇割据,最后唐朝灭亡,也是始于藩镇割据.

755年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藩镇割据,各地藩王在其领地内拥有绝对主权,即掌握经济、法律、政治、军队的权力;举例而言,即便唐朝皇室要收取地方税收也要经过藩王这一个层面,换句话说,堂堂大唐王朝的经济、政治权很大的受到了藩镇的牵制,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而在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元气大伤;那些叛将唐朝有能力治理一批但不是全部,剩下的只能再度进行安抚,封其为节度使;而同时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全部展开

755年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因为藩镇割据,各地藩王在其领地内拥有绝对主权,即掌握经济、法律、政治、军队的权力;举例而言,即便唐朝皇室要收取地方税收也要经过藩王这一个层面,换句话说,堂堂大唐王朝的经济、政治权很大的受到了藩镇的牵制,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而在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元气大伤;那些叛将唐朝有能力治理一批但不是全部,剩下的只能再度进行安抚,封其为节度使;而同时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又有一批大臣将领立功,他们也在论功行赏的过程中,被封为节度使;
总结而言,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藩镇有增无减,唐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更大程度的受到各地牵制。
所以,唐朝走下坡路了。

收起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

全部展开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收起

因为社会不和谐

为什么?就像你家里遭了抢劫,又被放了火,不大伤元气才怪.
安史之乱中原光人口减少直接间接的都算上估计也过千万了,全国那时才多少人啊.生产破坏得太严重了.再说,安史虽死,可河北也不是朝廷的,大量降将和因为军功起家的将军当了节度使,结果大量的地区处于地方割据的状态,税收什么朝廷都收不上去,而且节度使们还常常联合和中央作对.朝廷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呗.之后的几代皇帝也都比较缺乏魄力和政治才华,无力扭...

全部展开

为什么?就像你家里遭了抢劫,又被放了火,不大伤元气才怪.
安史之乱中原光人口减少直接间接的都算上估计也过千万了,全国那时才多少人啊.生产破坏得太严重了.再说,安史虽死,可河北也不是朝廷的,大量降将和因为军功起家的将军当了节度使,结果大量的地区处于地方割据的状态,税收什么朝廷都收不上去,而且节度使们还常常联合和中央作对.朝廷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呗.之后的几代皇帝也都比较缺乏魄力和政治才华,无力扭转局面.再说玄宗后的募兵制也是导致士兵效力藩镇而不支持朝廷的一个原因,吃人家的饭就得给人家干活啊.你要再问为什么就实行募兵制了,那是因为府兵制度和其经济基础均田制的解体造成的.很多问题都是连锁反应.一句两句跟你解释不太清.你慢慢自己读书研究吧.朝廷内部的原因则是因为宦官的专权,导致朝政败坏,文官之间也大搞党争,大唐王朝的气数慢慢就到头了.

收起

唐朝的招兵制度是有些缺点,当然这些缺点在特定时期也是优点。唐朝初年,招兵制度是两种: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是国家长年保持的兵力,有中央统一指挥,军饷由国家财政支出。募兵制,是有地方各自招募,那么开支自然有地方收入支取。在唐朝初年,这样的制度是很好的,太宗统一天下后,要发展生产,战事差不多没有了,国家如果长年保持大量军队,这一项开支是很大的,于是实行府兵制与募兵制结合的办法,削减部分府兵,维持京师等...

全部展开

唐朝的招兵制度是有些缺点,当然这些缺点在特定时期也是优点。唐朝初年,招兵制度是两种: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是国家长年保持的兵力,有中央统一指挥,军饷由国家财政支出。募兵制,是有地方各自招募,那么开支自然有地方收入支取。在唐朝初年,这样的制度是很好的,太宗统一天下后,要发展生产,战事差不多没有了,国家如果长年保持大量军队,这一项开支是很大的,于是实行府兵制与募兵制结合的办法,削减部分府兵,维持京师等重镇防务。各地根据情况,招募募兵,这样,像很多太平地方只要很少募兵就行了,国家节省了很多财政支出。
但凡是有利就有弊,玄宗后期,各地自己招募兵力,实力逐渐强大,各节度使用兵自重,这样,就造成了各节度使不服从唐天子,像安史之乱就是这样造成的。
所以,唐之后的个王朝都回加强自己的力量,削减地方实力,像宋朝,禁军长年保持,地方几乎没有自己的部队。
总的来说,每个王朝极盛之后都必然走向衰落,就像爬山,当登顶后,四周的路都是下坡了。其实,一个朝代的衰败原因很多,不能说是有某一种引起,这里,只说其中一点吧。

收起

1.战争的破坏
2.北方形成藩镇割据
3.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农民起义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了。
唐朝虽然在镇压安史之乱之中获得胜利,但最根本的问题—地方藩镇割据问题并没有解决,导致以后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形成很多割据政权。
安史之乱前后长达7年之久,是当时的一场大浩劫。当时人民流离失所,周围荒无人烟,要想恢复原来的状态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为了补充力量,唐政府向人民横征暴...

全部展开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了。
唐朝虽然在镇压安史之乱之中获得胜利,但最根本的问题—地方藩镇割据问题并没有解决,导致以后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形成很多割据政权。
安史之乱前后长达7年之久,是当时的一场大浩劫。当时人民流离失所,周围荒无人烟,要想恢复原来的状态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为了补充力量,唐政府向人民横征暴敛,他们对人民的压榨更激起人民的反抗。唐朝又要去镇压这些起义,这就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安史之乱后,唐朝力量的衰弱,周边的少数民族借机侵略。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收起

藩镇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

全部展开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收起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

全部展开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