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5:54:5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xW[rF]KU\$ HM%oؼ1`3`,eo-\,3N?.}>=tGzzS8y2t;VvF~xهOO_ofOGbNy+͢o)Jfɐ4?U^ݶ6ےpLCLF^|V{TMLB8sQi@):-cջ=vշà->33٨IRR٥~?۔,M.C(+'2U(Šp oKt脗H2y8h|1.x YSرQz`".7 =TV^N&tp * [cwȆYXS2qAܠBv  N~0Qe{qicɫ3| "^>u߯Ԭ S K1x-&h8K o zFq+4Gԫ*=ڝ̆S΢٪gCK0T z7?.kh,5NsqO+^ /zHUuq1P] _A'Z?1uu6'໳Zj)S/;hh{ciG+FJ-D :aJs5̈́]Ctk4 5M4֜<ԙ^V<#j© j$ c$YzоA鯲D8OodieEwD{S l"f|2l7aYQZ]yAnp?}NsF<ٵ\Obi]tdt M4x-*0dÈ Q2w]*ٸ&<'TwҼ(k|UMTlDZ\U*v '~ gBuAeˀiz? ֊Ie]߳NG~}|NOK@(?D1Ո#Bt4jk)cS([e*:`=G: g^^MY-ElG[]`i"@ч.erJӪHTy~nf&{8gm>>zf Y  /C<3dzTr-{m I 'IVܵW#~h L9~@ *wOuB? C=p̹}ssN9NL#\5rʗEu/MjB>vbP\%z/qGZBA<%D!mU3.}^4?TfR92ɇ>G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