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中心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3:55:24
小儿垂钓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中心思想
xXkrXJ/@CzU=SFR3my16;1 D_|wIRB?yY$quUr7Q瓘:՜X,zj'Tgɳ*7?*o_lGԜ/ᾫg=nΔߣFNpb,( _ƢRUjk=&X`Ga,:BG -v,n« }ɛ/v/e0/n>Q'v)[ѽg"/c)U`+?LTKc;dDv.9)R':A@ v)n͕'BHHyNU/ dF v8մx Nn| N7LbpbKV:P\wz|"R,ۂL~ϫ5tP V#6n){%m& k͡%ҭx;KV/,ѹlT1\G@tctoݵ]%>]3PtQpӳ!5ՙXO8OVS]J O:w02ApAF tkFsKuVXCOE dw"{wp@|RghȒ ?`@qk;.je7@Zetm^RGha*qShVtᦊ6י^c%-g)r eD.;<Rsr֏As%x-Ǿ99,܃c5p Sꏢ8 7ڗ"S:$[<\dgC/CJQn$@1WU1I#)%_ 'Z׿I*v襣'M^*Fq{OZ)5_-1;[WX6oR<2  uDtJF&"TKX*bB@o@BKdn0 Gaϰ)F jj=4]%'yN&cƢlf L(Tw%wהh%e Uy,QJ$!y_i{hǤX C`M.ʧ!b#ǃb8z cs'J}J:{dsI&:3n 4@I5U}$iy e@ǹ"KP(ˁ_^U' 1?;;١N@}u幄rY埡Is@x2!58 "77$P&5qsJlhL[Z_Ѱ&Xf4='&S11.q 37VTk/ _E{?OF%5}X̛/l_w'Xu@a)?7c4?>>1{6Qb2DgU }UҒKٽD4qVҢjX_HqjU3g ] Q m8`yY4Yd ٻgd0 qzSR㜂KP5V.iQچ^Le0~Mf3YuevC =.m~`[twg@aBN\| Н/!|ThSͲE h 9JUkҀogU&:^,-y*ĭU&J& &Α*LTnk|j7E<)fwDjH~\4h``/cy0/ 6i>oy5WޝRѿor̮Hx_1䥅36O6'QqExwك,(E&}RFOS1c_T}g  tZո 0ճ!phJx?C3Z9EJF,s/tނm^tfg :;Iݱ_8 ب6;vH=Xટy$a^⏻7ځ\DzHWM1yE.ӏJ_Yݲۧ"SD K-2@Em,N(k|qDjM+ch2lɮ+X)62;HWhp(ӡx<+1OLZ:\,-N@R` 5ܒׁ } 1acPE뉹AΓ7d bG7&OFp}# bZ5KY* o̔|ѽ-Le- pL, ݅@@nd27N!Vgtb8!l5Kt+1^+-uŽ"JDUhvCmHݿ?^ #

小儿垂钓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中心思想
小儿垂钓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中心思想

小儿垂钓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中心思想
小儿垂钓
年代:【唐】 作者:【胡令能】 体裁:【七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分析】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