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翻译刘禹锡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3:59:24
请翻译刘禹锡的
xZr"KYzƳ.EoY>b%! BH y>*u ^u-Jfii@x\~s/?ٲbǢ5td O挝{n,?W|CL* ,VE&Oxs,cCJr=nt-=ҳ^޵b|FGc"uKi6u 65QҀrlRwU^G{ v5\ώ5b'^l(Nd%Z2m=Wn?\Ď Ȑȇ*f.bpXhaX.-Ss::E,acq?㸱ްF&NRuЀul:_236Xp\~rͼc ag,tcEJ("g%Uݢ>}/yD/89e7t66!Crnht9|0\5.\ɞb*<2||FC Xl.:;M?bcV ptQZU|vUSz^C.C?V8ɵ̦11] eȭ l ,@Gv5@Xc_K9?SQtnĪY&YQ q+̢qtqmKbB])!iaQ3;iKPUF/>(aǾ@d@]֜aZ1>d_B\0QL5d^f@ ?n9 S{5  ~v 9NVpcSo3BCE#X&a)b5RؠNGl /+-S# 1_ƫ=Ěf$3X8 $eǙ2tPC1,(~5+(>SʰAޭױ6PT 6>ˡ< UME$"L:4[E//]8mlg kW7gE"EQQ"_cS ;'r֏+]P*\c,&9,чTB9" d|u3J3-3э<ߨ.d09=a\?b!&GЄǓUL>/`?b[hJ 8TG4JF]u'R!i@w%,:"{eV.GvCc^,zk8Àn>shoq PXa:BM2p8[;9=fB@5Ƽܘ_ ZU&k疈W \^d7oEM>f"-@K=5h pT_VD*i8@>!ybH BB =c%+\sKhQA@5qJ9sAMP7(TQ*Dv+_lV3݇'"[-r!>TF< G&Pig =>“5ēH(y[O$L(S@YJ.OÉ cS ͉kNފIDJ=м$lǾcCl݈([pq~ f ,ff\EtD*S ۟A4fDNc5& LCȣr,UjAr)}ńrIwȻh-5}]Ĉwwԛ"BX;$!Ѯn:R /XLJ{uؘNJR6X`9[>i1p4R Z1"@[CPf&jȦ1-vʭM}:BA ٠"O4W$Ms"n4RQ_w&ί &$;;+w#1r\V 5,5p$QܰE* g:"vيhh9Qv{?o)l&.K(Z\=ȢdLSVN<=}j- Ž(ۊ`[_/:& e5ryIzb1!XKSZpS%ywL#@uk\ethd2ZG%iӍA,Gxr:N9q*@?/Wk egȀb/nKn4%//hM 3wIZw뼳ygg-V>NE봥~m3^[뗯m-xmmA.h+7;;3.[i}7tp7 Ӂ@G0AE_,-10h/I yU"DPt9ϫt z}Terβ }rGqP<K~ :8Gvtj3rk҃L{@<|Λʴ%Aj0 t}Q[A(?Ąо[s!o!XB>|>mʼnzR_^&n;|Qzmŏ]1$D8hKBB|< %)>gKD :΄l&dQoB5o3sB_Nt_}/{*D9RrjCQ͢]WxǤ[>ĥװ);;SuF<u*QUH-xVve^aXmcQn],j< %BZHm!!Ưs.u! ]tp#ǽPl/6308( ׷atebTw{7_ecTٖ yKFֿzQFf;Ck 14$ѨfivO3֏35~ \mBP&?c+gX%66zQ5e+Ɵ3o7>!Xx5grxR}3os~QlVG5^ꅏQyj;d޷uox<7l iL"V> QlR0C5냽6>d̏»k Є||^s~_>8| ϐ?Gϑsd?Gϑsd?GܾG6I''ikߟNj?,On{wq$

请翻译刘禹锡的
请翻译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请翻译刘禹锡的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6.
全部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王浚,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4.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5.(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评析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俞陛云《诗境浅说》:“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rui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赏析: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浚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诗人好像是在客观的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这教训也成为了君王的一面好镜子.

下面这个链接的网站里解释得很清楚了。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6。
全部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

全部展开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6。
全部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东,紧临长江,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王浚,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4.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5.(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评析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俞陛云《诗境浅说》:“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rui平吴事,亦一气贯注,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诗能前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赏析: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浚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收起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赏析: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

全部展开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赏析: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浚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诗人好像是在客观的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这教训也成为了君王的一面好镜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