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冬天的情愫,冬天的情愫我喜欢看冬天里刺骨的寒风所带来的“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境界,你看柳叶欲枯黄却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落残了却犹剩几枝抗衡寒彻严霜.我爱冬天,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9:21:20
阅读理解:冬天的情愫,冬天的情愫我喜欢看冬天里刺骨的寒风所带来的“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境界,你看柳叶欲枯黄却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落残了却犹剩几枝抗衡寒彻严霜.我爱冬天,无
x}nkMvޫP!а%qHrE,(R")JDI j}Bo&s ql`Pê5|koOJMb¿yvnOuX?~ۦi>5ZVowxMG۸Hm5J7y(bo]䷑:oƼj~lӳ}ˊ֯LMF{՗]A~qn$ؤM^m_]a8f>]A #R-_?&/|(%zhw'یܶeӪg &XMs|ˁtcA`+y;&]wi5_7\ G7=J,,LeoAT~$?Egzm迶ڀ)D_p_L}לw[iigs# ϣICp]5$|u5~>.ArXēZNžMڰ9mVtW3}[Y^9yjs65}2w/=@D{vk_1izĴnMkO^mfkUڍz.hQmmd51m㶉W33^SOl=.{ez'`*mδ6@Bj]/~m7o3ȚVS I^=f3N@OZz]ϚY_!j0Gb~̏mF5KxZ5},c68?'oTEtA)4H?#^;0;iB{" r'֬j[h_#፣^n@2Q߻*}Êjk$a=kn8r,830 PCAn~UötږLJakmEU({ӥ7nKǬmCo+qkO߷uI$+͇@RWV tBsOq 4<_AEiCX`5`p;3į)β,Ou^mK̃ äIjG@oj6k4L)÷_o_}'PR3 ܭ"Ym5= HמĐuJ3 !ט4oOi#8 2mفc[2iGW>Mm8ŕ(;0{7W`=^qݖO=rQ:7!3->Q10;dSX\k}>HQD2Ǹ`ݬW:QOL,7i+^3oF^jQYl}T~@Ph)b9=U]顙E!7YoiQ}V#YCzofjYnU@~%fzp]e|&2Űzl rЀR24( Y.4g&'Wf{c:ko/9)ai̍M&.b0+3ƙ64!$8kH=؝@/bcc*4"cp=Pj9B$B:nn=_%9Yc?E2P~vHfn5!m`5'Zԉx:jW8LONs"Ŝ sq)\0Cq`lѩ M0JPɎ"vg61ÐP:q6ud{GL ާy;>qj*%>:&y4 ~1`J(Ŏ.Gid h[k0qKi9Y> I /jpiDx _f)x\\.D(/?"aɐBz0>K[^7Fbs`mSd{9f^9۹&L. nsd9 Ɖw@I[zh2A)X Mh( p.0 Bl@Qo H,ސ.ŘQ /HOWB3:PRR >q _t.=)>*:RgWxSYŌcWz$KlbYsT'v7VItS$xhK?bՄi( 2`)N-g\}M/34US<1 (I:i˧O?ޞwY3 Vc5͑2B+9 ?&B`ߟ1Z=VN(CSCk&y*L̾d7 h"yNUc`WfSU6NSoEGh!d<4V^LK*LER` yL> w?~1[au|h?] )@*d]8KM!*$T C%Z+MXP$Z[4Ʉ6M$aVZMЯ,ժ_^Ahl(wS,#w;IJCr :M{XN8)%l(} xJh8>,&WJ Tp[X<܆^СTQ1dVP}Çm.GUU)Eh.=+̢K>Oxocat Ai.sBj >MڵP0&MDъhWŐ* |33 Cƙ^0P(TYV !LȻ|%aW:ޠ 1TcLf;M&zɀ(p3\yl`@ ;15XQu7nl:\Mc" 3!Y3UTٺݘXF"XGa`5$;C}i88~ǀȦ#M«y߫ vP:PQ)ܖ= ^PAչ1 , )YZjzc5C+:&|E~G3^WVǚ!CMmkvr"{۴pJ>'v3NSܹ<~tz@0Ce+Ki":-ˤ"]3zJZV| $Jk_͹ Aa(Du'_Dz.cd'U+ڏ7LWVV " P Nplk俽沵|0<)tĒw?%!遗,jragT]>݈qqoWe0uHwc_l }Ҕ7|1_^8 a+5Z 4# ŘqW2x~fw?t?mP __YP/%f g51Xk NQpRb3={S[{eM` >q 92J Q<󒀐wy+%3jSV&<:*ˡ),fYtwN/3tWc/t<W+=ltG>?LV4b mWp?}tg!?"^B=^]>alaa3)0u[+۷n9$噌ע)zEx!/hdvc^xEO03gm8QCE{N̏w@sqҵ篺B@ kdF7\_i"GVSQkm6}M]:d+;uϩZ {vD vLnΕ5I-}c :#<r7y20XPS׻+^Лxp(ESg{Du?T8 ziӞwh{U~҇8= BW|/Mռ@m٩h U(yK xPHJpy䈙(BFcOz 962j6a鈎 Mf RX .A2jRsQcԔkq^_ԋp9pev h$"~T=U(gVlI-1P-{S3o"  +.g'!\,P wce*yV|~!eo@)V1FOQ[.!qG$\M T˟? CUmᵁ#~XMp;޴o׼G'B``mE桪;h7A)>#z\Lܛ@s%2"#I_'5 <*#B1sr1 B 7F,i9F^q`:-?KouO{٧l:mƱgM7 1q4#HBq 9@cDHLmC~4#0hz^0%'$#_ z\ &+K?s1h`;a&Ua2D#{e@ogC=`Dv>eK;d٦m wt<혢Nkw@Oܔ2r3?b4٧,S5__THł_,U`U`WWWWWWWWWWWWWWWWWWWWWWWWѿn%%;;%Ws'>T¦Lv~|B]V;zk@'6` W(Q.JCioD9In;ߖn{ްvL熯6 _ fax! pGôAvb" s:e(۠WˮOʴ bCoVcFeN%#[/IN)Yw|ۜ5˘٫PFT7EkE౸~g C4A&O&{xxS%"Gɑ .:Q98ݰ] 0nd <b/6b#g>$%yr)OݬV3ZӰtcȰ- ,.djOlTR{z'b3It=2ʏxR&kѝ)5A#+IʧNA+P" ^x, z-EmcS )`,l,eKzso#7ٶ?fQ< bNN6_֎.в{mS hm`jy`.[-WquKS 2l W3|(cE_!Y PWz%#2D6D|~<Qsu$A)909 bpN  廈O 2` uTE &7 *0lF~wܜrA+͠TcL~ӕpл&ro/bnޜPdBㅺqbMyg ,#5= b!?/@asOҙ(M/Vj6S R0t! Qax2pi?&\JUPf _7hk^jcJIszPVad{At9ƍ;z31XG`,8Vp)sV_H,ݾ+JzV)Jʨi HDҘ>ݾ>w #y7t2o,J^jP;nsc0}f4nб!m}4VBL"\F!_X3\y0<{FjaNmdž+j(Y,fNoWV2 FLJ^si[( yVBj<|vtJlPrX1Rfn ݊M0@O 5a,ڻ )s''eufQ[JEP'*<+.&Y dq`ᐄ<'*n^ju5qgBZu!T=OV@! Q5u64dTG<5V-{ZV;@J?BI&(KU\\Q݊"l6ZӉ=P%3 >4Pho@&ۧBnXtFɽP}~fOs +Y`ՔnqZH.)j4ȄRLXF1Pi(-lHLybl K޲KDsld5 H2Lmu4 S ZMXH8'U+l^t)H$ccm>B~`P'2´TEʄᰪ̼Hy IC˛gP1 d/!:N `RʵXsAq @'s´稟ql j|{z-/jCya)HMg\B2OĤ f]i_ʇZ_天tOQY*s =ᙃ1x&{$sjMx4eMNX^&BK.l)uEUoi5 Yb4\TE%r)J6,Ƃ΁vhbn`@Րze?ա7-Qs_VT~ւMZQjBm na8ZWU_\ZuNy +8"*#vҼj/@i1ElHIrT >$T=BM65tC]v;`GEz)#^/'xA-T'НouG/1 +TD/XaxN_J u-^gk@=@{:o2U?7/_R;ɉ6Jv{ߛ&\}+?[OY1-` iֆQ̛wA:` 8FCu#&WZM bΈ￁w;(4?(^yoӊo2ghc*UhDOw2C9=L Rpas!SŨ?M ) y}B^_!W+ y}B^_!W+ y y߽݅"[d*u~#;odgZtnR5#Z'G<݉B>raT_M^\!:AF-(y]E\cskL097ȡ/6 (͊mꔛuTZGMa&~9Cz%3?Nc٬P)w6D*f?>/2 GCS&\צw~:blx|PNiP~@w0:t.C`A"zf/X!9]v}Bxj*x ~\hGr=>/]+wWׯ𐀖ig-7qV^>%͎!/EIj^cG.__d!Bgd_,R=l2s^XlWkCȁd> Ns?C[nzhm (/ ooCGB?9n٪|&: }7vnY^UPЋ`Kd lKkTFȱs|2/ /HF*DSmjv/d<ƏxծʲEL^ˊlG YRw+B߆k2m;y ﰒ6=ODVp,_C tk:1}3{9]6kH+3F* wk*쳩KzYʌMp^%["\ 2,G0iQEHf}$gȶ&&H֬CU^3XS ?yct` n-m޺@ c7KKt߾(pjY>W..Ѳzeޤ=ؓMacqyfR/~Z'9& {V AhkZ]YSg~ &gfcQ+N@ccޔmv1WSqw]fEbPpq+w}[l%*TRpKN|K[ݧ%~T'AERs{Af +s+3(a8:rԚ[9<=^/w eB|_7dYfom}55AxJ!健7b whk3*̵RA Q %g.5LW2ٔ)L W 07&'W*O;͆3%?"yWKҲR5ϸ;Dc8Jc? m^֑i=!$DO lP("(@;SN̘ A+Q J"gDG8$sQO|Q-a=_ Ѽ<\ Wӕ X'ſ^bzWOk[a0!\2s-;7;o[Fd}1Xǻ틼1uT/jvPyu:P\zQE܁:9 )DȓΡV̴mI\hq'/UGz/S/48QNX?faPRp)G?Qq@Lk݃ǘU<|gcd-ob_<ύcYC(u5؎PnF;ME%.bbօwj1djMl{Jz{Xzf.2>YmG턎G OڳЭc4 ɓx/ŞIWS:r F7D?`vY+Ÿ%_1Q:*7Bs<(dwXCs7}vvYNQlhgٗ2ӽ a`F'v<@/hȧ\1)^Vǂιq Sº\q]I]WC.@Cv_A+i-/p +=0E.ݮ2<khrv EΥ@%%]9B.\Mx0E)yq \<@b='}hGd&/Eh3jW+ؤЫLљT?b7 ?f%,d?[y᭳U_пk?_xK؎_*e{Uo1:?L0`ZlDحY﷉#.iRC:#=He]Y^dSs-,   k1Ϸ\!SdͰNPQXz4y}JĨќ V(tƟD˖#1Č `ہ!McQ=-s;&&ʩ*J^V)fV@zZr|7oncHub*wظuMT[]NB R]ȹƁ9G{wk" ԕCg|`ʅKM`)gy r]1 p`!1-<: 8zgv[8e}V}z%!ZMؗ;):՚C[A+txl4 KdKLۃ$K;;Qtw0(#z NR AuNUJȝdx/\/w8U_>}7ܡ 079<}ZM/P__Pq/wO _8|ra+ך)\K{>ԫ^| KO/r]=Qƨ!~Ct xt%oXp\8px)PVX6vhoam5n]Wwç[v)۳F# V~"*uo3(Yǻ[sɴB.a2;&z+!RNk}Yq=yq#Ҥx,b/s0D5b=W ~7Z/B}WrGW`0 ,m_5ہz]gEzs *kinNxY .  GbOƜfW Y&772w_9\0%$Z/n=* qL.Ҧ A2i+ نڔ|E+2o&/~_N{ޓ ⻪OsXߪMn(R3yRZۭiT"n"&T'MzZ)Lfa킔2mLNRTRIM'Ie]RW~a^b|P*0d〉Uh=j7+oSTN tYꎤ#$K "+KWU&Rp׽]0#$V/ǦWB ;ў)xS#m8;r$, ?Vt7ͽzcH'V?\A喩 yi |_~?'RzM…2Ũ)o0:K#qew: 1

阅读理解:冬天的情愫,冬天的情愫我喜欢看冬天里刺骨的寒风所带来的“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境界,你看柳叶欲枯黄却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落残了却犹剩几枝抗衡寒彻严霜.我爱冬天,无
阅读理解:冬天的情愫,
冬天的情愫
我喜欢看冬天里刺骨的寒风所带来的“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境界,你看柳叶欲枯黄却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落残了却犹剩几枝抗衡寒彻严霜.
我爱冬天,无论它的寒风怎样猛烈,它的阴霾怎样愁人,无论它的白昼怎样短促,无论它的暗夜怎样漫长,但仍旧爱它,爱它透明清亮,爱它使人清醒,爱它给人明志.冬天,尤其是在北国荒凉、寂寥,但赤裸的枝条却向冥杳的远方呼号,唤起春天的觉醒,苍茫的天野却有美丽的雪飘,化为春天的乳汁.
雾霜雨雪,在寒冬腊月里它们构成了美丽而神秘的图画,它们各显神通把岁寒冬日装扮得独具特色.清晨,浓雾笼罩着大地,放眼望去,朦胧一片,人们漫步雾气弥漫的街衢,宛若步入仙境一般.早晨起来,我看到窗户的玻璃上各种奇怪的霜花,煞是好看.走出屋外,我看到神奇而平凡的霜花如冰似雪铺满了房盖,压弯了枝叶.片刻后,当旭日东升,光华四射之际,它就收敛了,化为水滴隐去.我心里时而怅然,时而欣悦.
冬天的雨不像春雨那样轻柔温情,不像夏雨那样热烈哗然,不像秋雨那样疏放飘逸.它阴沉愀然,它令人在寒风冷雨中追溯往昔,勾起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惆怅,对良宵的依恋.冬天,天寒地冻,山瘦水枯,风霜鞭挞,冰雪侵凌.冬天给人的景观是独特的,冬天给人们的感受是深刻的,冬天给人们的考验是严酷的,冬天给人们的前景是壮丽的,让我们重说一下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会心花怒放,豪情满怀.
冬雪纷纷扬扬,飘落而下,有的像银珠有的像雨点,更像柳絮飞扬,悄然无声地向大地飘洒,恰如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人们挂起了天幕雪帘.
冬天的情愫里有我情怀的涌动、情思的交融、情感的倾注,它为春天带来源泉,它为夏天带来繁盛,它为秋天带来丰硕.如果说春天有着美妙的旋律,那么冬天则配之神奇的音符;如果说夏天有着勃发的生机,那么冬天则赐之益人的绿素;如果说秋天有着金色的憧憬,那么冬天则赠之飞扬的思绪.
1.作者由冬景联想到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最后一段,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冬与春.夏.秋三季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理解:冬天的情愫,冬天的情愫我喜欢看冬天里刺骨的寒风所带来的“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境界,你看柳叶欲枯黄却还有长条在风中摇曳,菊花落残了却犹剩几枝抗衡寒彻严霜.我爱冬天,无
1.本文的主题句
2.冬天是其他三季的根本,它孕育了春夏秋.

春天是秋天的对比,夏天是秋天的过渡,冬天是秋天的结束

季羡林·清荷塘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

全部展开

季羡林·清荷塘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 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 ,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收起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

全部展开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刘长卿 柳宗元
日 暮 苍 山 远,千 山 鸟 飞 绝,
天 寒 白 屋 贫。万 径 人 踪 灭。
柴 门 闻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风 雪 夜 归 人。独 钓 寒 江 雪

收起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

全部展开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 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 ,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刘长卿 柳宗元
日 暮 苍 山 远,千 山 鸟 飞 绝,
天 寒 白 屋 贫。万 径 人 踪 灭。
柴 门 闻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风 雪 夜 归 人。独 钓 寒 江 雪 .

收起

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部展开

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习。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习。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教学设计示例1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学设计示例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 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 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 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 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 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āo) 3.辄(zhé) 4.妍(yán) 5.倩(qiàn)
6.靧(huì) 7.蹇(jiǎn) 8.呷(xiā) 9.廿(niàn) 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
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从气候状况看,“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时飞沙走砾”,这说明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这不是“初春”之景又是何时呢?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柔嫩的柳梢,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麦芽,这都是初春所独有的。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个“新”字,一个“乍”字,不正好对应“初春”之“初”吗?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妆比喻春山之新绿,正合了初春之景。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