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堆石头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8:31:07
地球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堆石头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x}nKޫԍ}/00so`  %qDRFj_T._xWp|E$U=g mpP"?3222?ml' no\ƹZw=dk縙r|E4<䢽b{ݾ <oo437$j wcP}Jt^DkB9|Hz5pԸY %w"cDQQLO?N֒tst>~=E Z:<4,'G+YXTt᜵\T׋+ZI֞K :7Π$% :f֌?'[66rtΉpom;`'ڸ^\!l U<\%yܔnY#i0xo/3Qd[/fu=jY wpOBFł\ w8l[z{tiW+bꗒ9yKӉ?D47O%(޼5\DsKQkgq"ĈMzXH[=*]O .V{`k8q{%c v[~Z҃|N.*Dp}}唿e=&ȉh ^T8]Nx7m%+դ\4Ad:ˠs*` hic.|3-<7߼JRYt*+}%$'K.6 GOu ؋/$A&"*~PBQk.FdɌ |Qo#>F1c[#IƎzh 3-&S\t2Wr~`) @G5Z'a )tQyn>'3w=Ndΰk.?,&W]Q$0 UN&B 2d!(*k ftA2<{z(NɋϨEtGqS9*}D2E|4mY t?NM("2R@ȟz$m$$rp{8u9ʳÓgH!^-#96#yrעINL3۶\= QwqS9d/Ol8ߛ'hH+< xu3X2)^7#ۓ8]2:cVi]ٶ9y2ݟqc[X5P}3̰XD҆\zOsM<_Jg;d:}N w9!^!tY6zo)m82#T΀Q =( P&:-z(Gm?m}0|)tQxR4X*w2 r95v*v9>l(UbU:C=XZ<33FwH{H̾~,h\ըFA03^O"D%҈5,#A )GZ3Y ,֎`|S*Ȍצ"gUISJ\ d /'jdMN/[Ym)11N%jCpuQzTia9㞇Þ<}qy-o?=x>'B"?PPC#m/t':}Ts4B%?:>o ,`7d93+NE Tݱ]KMhҩgO!Ա5 tbA`l!jME) !, rWUqNfd N qd>8;U+>u0ȭsۄ{I5,SL6a_=NjqTF}I4L0Ղ0_&<$oU}%DWx_UUt7{vf G"W0Wcʞ]'pw^^k%ax a K `I4jD嶏nNoL$U:^Q`{iKnN_8VH.v3>m $;}b{JZ Op pcrfQfgeݨUkKA:qcSF uN IلS meܸ޵=~y`,H66TO[ʯ% H`nx u[Y=NDb_B^ma3w&!\lůUMo_o0d- H^1vEĚ#~-E[ST bFzz#˃ ^x|w֮DQKĀO*np x#h4qW&-7x";ŴMq^=ʌ=wɇhh sLFp5<0qqA&2:ފKf  tHn3;&9IXԊQ]Y!a: #9,-s@!5waa0V]^e1,2]WQ]{8CsXӨG]X [I>ikNʠ;tQi.PMD=Js>"ʛǾy |꣨c?iğ1N <9؇$ P/ˋUr|%-jQ#? oYUy f~%x4G;;MD;xk]N|]tB4 5O{$JiwFjo_OwAis43d!ѬdhRiv)|Th#,~ςw?3J|ueZ(.R_?,#F;E?!-:0Q\<Ps^<5Ea {Vdk0oʤ ;DIH4ŏAGƿuOvCdiodPMaLO-YnA 4q,[d{ !bl'`x=bUXBһO[3Z /ةQgAEB?毹Y1}mԵp.RCIU\N:E9&p=K_S( 37Pw&J}M(5QD}ok_C THMk,45]j$F.7Q4j|h\hsNv<ݜ[nlAfn]Fu/ 3"M9!:bOUᄅJ=tOO/O %"t bމ2/Tqt*N{X(5ŲihkaMPerE2,b5j2m_| IF@-ݻ{!mk6 H nL~T8ºQra(9?$AAU&z>},Jj:u>z4}5;2XJz[ F /,A},Q7Nɀ__s0f^ҢB^7jPoߎ.6pDE&t*0 'z*mF;Tm;A`z˸h;"*\!z &Nr1ro 9ݴtEfZldXShZ3#Mn}C(*mD{mJ_tkAf,vZus!/lWɭ94b)r> tcy 𾎈Ӹ~!!&PuǹG;qc]Yq< <Թ?ou(*ljҫ<3ލy Y#_f謤k.O;:4Pc/s:ǜjv4 PlC4b}}xH;7OhzSaVM|2AtuBJ3T~ˢN*79Ip{m~i޻.vENrmﮀAgnas#ojFJOMЮ)szgPJ$a۟woQh_l(21j =EmdLi~;9s?y l(ykE.;nWY%%iٯ:f# "v)j2HsPPV nk *tF/qֺdF~QbYSvf/+gTj?/kЧVp'yٍjGтDl BB]W:p`xe>xn|a Na Κ(ShLzX ܦp#xgzQ\;Mc!=*V/cErdKWOظ$h5."^ދ g NNcW)oヸӘIiHk⍧C^F^9)ZcΚm>dK6{ri [V,ٻY#( A3\=ը8ܼn\3=q1[7` X,zYnqrYDT*qfh旣޽7e f}ȑuyyE?T}:ۖflx8ڋGJ+XndVpZ2j[1>i lp9EmH/g| ;W+V]21Bʼ%S%ـtM'{!MvaO'LQlҶP`D7 6/2Nr1z%3~Tm^< \?3W]2 'StNd:ćw%Q`5C遢.9%yNhf=lir fM39֛|;BgSjd̜pKpGU!R} ,sSUo>rBHkWJl &^+Щ(ը+9ytu?KU2J:ƟCSt+兢vb}O~JC{T7ߍr)UG[\삪O)+UJ JSOxqZY~}u}ᠺ|ф!`lMt7fmg?@16%Mɘ37X v*}M13;]7N)tф%;z`BOڄ/W>6Va\/9ÙɃ1.-# !t+Kq2v篜j/#<&Ƶ/x-؎kp_BW򌹥KTDwVMưç #֨So2҄DH{  yaW>j-n.ƲXA+QAxhH{F @b9n'uk %WM价o|1 VNq^9L:pKȈr8Xic#{QT˃dq 2&܉!\FQ mZIPҴDXn{R@f; |I.V|H9R߿16U7 fPF!,FSXLG:j-v~=?$$H =>p l $$J*"-ˀA Ȟְ㉗>a:eV=v16 `NF̱@+)ϵC8119Q\A@2"t!M􉆙cy;]r+͝$^fP|1V>ѻaQv7( W7"AٗSz㳹w1zBYJ̧6kZ\j`A52U"=`,CdC\m3NKP Ej6U9̹0pn̘oשED. CP"+Hq@ 'w50f 3_,^cP:dׅk.jf~bཧg,޷?}cXmz\i7s`7Zs$kLGo 8 lVYa28QVU"X`4}[CzbHH6槱r?WiVN^2_fN[JuOk[n&Zt9uSFJF9Tk𱀦Kd{M eE';5lzy0/.݇O"!Uw8ԋ}E˜z[WpN\9GV/A9zO a-@QL79~y $<ҫ}UQ"ջ[ox/U׺b̜d#ػPqK1d| gX 5Pul#zɛTKP6|nP+'COn?%_[ XhLV 'b "bdZ0jfk·' q(aJm׽$/H8Ȯ.fj2!KIZ']3KjW>F΄šfh#~~CMyޥ0 >4liV،1gl7:.4xK&kU3$ɻ!uFJaoR%{WE2-sRVH̘Ft&uUI<%zofL}U8p ѹg{.wZ;PkHzןYJ.x +n= tP%aJl֪6J]b_͑{*t` H, y,EFY[1,E.ŠvTqs ֢!KkAm\G"3%e]ܖ͟i-X7PEMg:,Wgठ-mgD^Ʝ=2f'O"b!!(gm \z̝#Ĕi?U^WGvX'IqqͲ,n0/m =yD6zH͸3,9Z'!WKT]1U1zZY FYҡ5r`8:]M2ıǐx6i%+gmj-Ӳܢ9фͧ˼v"IԙG%Җю[Ύdy+TեRArC^t9@`ǫ #}WD$fN+"%_fDf.YiyFT b1|J۬sRPB1?ϩv7}CY0i`D y(ɑ$]FLI{.R^ ~G T~'i**v#nSC- W;bO:NB8`¨-s þ~m_%EG%+w3U5< pECA勫k} #'Ȃ lM+k>Gk[Bhm4H :2oMZjܚ脆Qzgi >tNhgA:~{!,J|7.>)š ub9hEղ8l:rF獏jCjF+_A+B{.<ulSYQ{Q+.WFÓ)ḟpG@kfԺ/-L+-Y28e#:fv2{,\5ƸVI{ 03ckl;5gײG$$d HuC?|?` A=9mkɴ_r~QoO PK5'YE呭@|c$Fe;qiH2eH yqiozDZ!|py3OQ3BZ+ᘻ|ttzbTO cr U`]e^i6t:FO9 [wNRE;Rw6,@on4^|CCŃ2 9!cH&0id.OF{e5C=x5`ɑ}|[3)ǎˎ)О{F ֝)m&}#E3#<ٖ_8>cӑ|?&!oߚ 4TTN] yqҙ+s;vY؈MJr6vKx"—l C9t/3j|/V v>(([A$*Zyװrn 3vMB {^WhXCq&E&3Ë.KvӾgCi- \`h#M'şLΪp` 橩:K=V.Wۗ¤WXI GRu<V8_\:Ḣ7,AL;jS9nFF)3"14)gW¬.zKfTr<j˰én,Ɔ5'`\~pF lX/ ^fm=h3I"qeYT` s\wJ`&+e,+(5~w+窉 **n[Dt}7V_Yeie~R?L$κ6ij-Cqգr-FZX/\3!Dg wi'URC,G n#e/WtE21XC'&֨D$|;mGzovŰ 4ܽdj&texudL*|JM{<'\@Tu)~Ҫ܍]z#lZՔ'er&~%A{Zko HsmD*-ra?ObJ4~3*}>m s~1Qj8#r?ɝ!n\酴-=[R^i~8̹%7Jo5T!˔ORȰj93YԲ&ϭmy}j4#4IC4Kz #\[#/]5蜥;ig Mc=^?<cX8XX2X|IH>4X+5‹YۻPD\ŗ ~٤SkdHN5RF䊙WC@@qU»B0zT?<mjpcy%RY}’t%3`Bu)mэ;s l0fQatPrY?\ނIdWhv".=b$jO?lյ[eQu+n6~sMїRn,duB b8ruW)l_mD횮gp+{؊e\Axgf{ͣo9]ϲ'd#_,?awV-__MYEq_({3٣J^$֮/8>t2^3m,}QE+ΑѦN'B),b8k-IcOIҪ!='ۊ1 -,vJgj[lg'Aco8+NB򢭪^ڋEzqW^1C"$Uܟ`(%8X;T?k$u2KSe,; Ė A{uZE[} T6#o~VY,#>=L|+VWꦥ{›N>I/ϲp@CC|!jdIXk6dL>aHu`U}xlC uI57~%.Lsm]O.zЭ蹞c5FdSTгogx6HoWl#;CGZL9 g/^R\?:K/kKNZuwkO-Gb烌;,<8AF\]bE3' [,Au*/vg3Zۺ. Kh׽ȟMX|1:N]ࡢ z=N Gߚ@1ghnHqӪ+(TC0䞻[څ:A)10c?[±i ơe"1 .ITo´e[8`'amm ,)H|XT ӪIbzppu{ &(*xG^7A&["MP, YFrLIOV5 o%s]],/ó٭ )-pF'W)LJAF] ) ȘBM0HlFG|i\FX9"ߠ 4 n xN}d.:,*:ݬ\ʍ˽LM cP]<Aeq|cӖيO=˰YmGV-U)c@dN۩ R8@ DwTUomdZ<_r+iՆ2LogO+\ S IBLq?L##9t*iZWԊpt)'q|]/ܓlΌMtcU{Hb54B-Ltv*Doa.X\=9\!&`LY Wao<<06*X0 3ukG EJey)ֿj̄8s)]67\aM= 2_<vK_jƷEz{  8m+mNR'fAhユk=·Y)7ӖkڥsotRc&U&k"vdVքvv{JtN#)fB`X\vQ['ۡ& ڳgڤIkys!:KP-CL6orҭyw+b8*ty=μ3|St}dcT"Ouvrh^PcCykϣ/@z&6Hl7+s-U6}叴&4=̞iE1.u8it ;a5sE AFHRU;jsNxg7Ё)1pn:әEC 9LĚX>wm7i29&{2+P_f~|][~y3ZxWTCVgLRzv%8QN2827ZR~ɭ?(ћ"Q{I eZkNp $0)ؓ J!rVՌz0"aϊX9` /qA>۽ێUB,{qpq.ʗo7s Y|}4c"BnS$٣!AYg6lE?|WmD+_ŚYO^0u^Όc׹M7KWB"ۃ4*w_hyXoI>̝'É 'o DwOPg9~%6;:%KRS~Ajt՜X.$e2m+=LNvjO6 IƊN\ͤT`~w*9H|8zMꡋ]Qvŵz-G_ IrhnFAFJ[~\"{r&KOJ3=|LP%ڳ85ap4,ͪrF?KP,`up|b]źL.LGy8wҹO:^Qq^oi~<|/!3a2Hx"z˸( zýÒ. `Ox#M Ͻ/5h[tyHAyF/2hwFp"5ao_kK #'SV+B#S~8Wx&mr )/ĊtOmq9}͋|e_W1Ll_ZyGhB; m$ V8 t#0Ìăy $UE6|g#(TݚZԋ~$$t}!#.Ka94ܼs^\vѦ`N'^, D;$(t}`Izt|)‡,=F3oF G=8^.Nhww o+NVITMlhzU sM 0Fw:6xN Ko=+k>@dmFߺ{UOFjV떀')hvi$sIkߴʕ~irfY\%i1#|>}+*[ { }SӜ <\[\|iވB2o_6d>FE}Ng=k~RRNGkgx4Yí=s'emӀfK7bS :P™jE eu?BsI|B>z5zժVS=V7Hucm.LڕA "s@?1RU@+ԹEy#|A5ʞW"`\ܼ o^-dohZ( 7JqU"c3PЗYՠf)ܠ`݅43hrT!U[y)!ufHva[uVVTn4r=|WIYvԣY$.Tz-yv/GG=}x qȯv qd}A]L[e3ItMWdgcV{ܢuJܾJ:stJN:=o^o=?Wea"YsdSPul<ޮ+NL`u&f} %ĎZD6'10p8%zGprYA̋ ,QMȿf8ce8brD 3JJ&(\/ >S|) J%Jug^iVhn?G3z)]O XjfcY5O ?fDŽn\ⳜHNYM*=b2-"FH #]xz}TݬZӜ,҃g45ӫ huF3O:DW17XUeY4L'1!yy]~q'&%7Μ j_0K4 Ja~r4䊖t834YN+7 L6)e[ ٕ 5Ys-7ol!Xҭuv\C߬7aZRUu 4g\jlFU C#Ҹ 1ʙ-gqBUptF"7Qble Z[垠W̎ʡ&IYe*%my6L}*~7o:}Tz*i66.@=.Q3b \"]b/ƣoX`[Ь]l-Ҍp&Lr0z^;ŠhHΦÂKW& @ZCcƏ m {{(a,tB /6OЅU%ф-Fk

地球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堆石头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生命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堆石头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堆石头 生命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科学家也不太清楚啦
一些无机化合物碰撞,反应形成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又集合在一起,最终能够自我复制,并向外界获取能量,这就是原始生命……
接下去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复制-粘贴,我却努力的打字……
TAT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实验】米勒的实验装置
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氰气,氨气和水蒸气等物,其中并没有氧气等,当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后,发现其中产生了些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生...

全部展开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米勒实验】米勒的实验装置
米勒在他的实验中假设在生命起源之初大气层中只有氰气,氨气和水蒸气等物,其中并没有氧气等,当他把这些气体放入模拟的大气层中并通电引爆后,发现其中产生了些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形式,因此他认为生命是从无到有的理论将可确立了。证明生命是进化而来的。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所使用的能量大小,不同气体的配合等 虽然都产生了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因为他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是原始的大气层,所得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的。米勒本身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生命起源相距仍很遥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米勒实验)。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教材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图7团聚体简单代谢示意图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收起

地球最开始是充满气体,随后形成原始海洋,生命开始起源。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海洋上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天空的闪电,激发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降雨使其循环。形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

全部展开

地球最开始是充满气体,随后形成原始海洋,生命开始起源。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海洋上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天空的闪电,激发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降雨使其循环。形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收起

给你一个热力学的解释(选自中学课本,高1下语文)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如果地球不把这种能量辐射出去,那么地球会无穷地热。
因此,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又被以红外线或者其他形式释放出去。
这种对称的过程,势必会把地表上的物质,也安排成对称的形式。
从有序程度上来说,对称的肯定比不对称的更有序,因此,太阳光的效果,从热力学上讲,就是把地球表面的物质安排得更加有序。

全部展开

给你一个热力学的解释(选自中学课本,高1下语文)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如果地球不把这种能量辐射出去,那么地球会无穷地热。
因此,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又被以红外线或者其他形式释放出去。
这种对称的过程,势必会把地表上的物质,也安排成对称的形式。
从有序程度上来说,对称的肯定比不对称的更有序,因此,太阳光的效果,从热力学上讲,就是把地球表面的物质安排得更加有序。
当然,有生命的物质,肯定比无生命的物质更有序,因此,生命就产生了。

收起

在地球这堆足够大的石头上 周围聚集了很多气体 有21%是氧气 然后太阳风一吹 风中的氢和地球的氧就变成了H2O 有了H2O 地球就有了微生物 然后就慢慢进化 因各地的气候不同 演化了许多种生物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假说,以备教学时参考。
1.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

全部展开

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假说,以备教学时参考。
1.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1729—1799)发现,将肉汤置于烧瓶中加热,沸腾后让其冷却,如果将烧瓶开口放置,肉汤中很快就繁殖生长出许多微生物;但如果在瓶口加上一个棉塞,再进行同样的实验,肉汤中就没有微生物繁殖。斯巴兰让尼认为,肉汤中的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为科学家进一步否定“自然发生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简单但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2.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教材中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一过程是在原始海洋中发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过缩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呢?前苏联学者奥巴林提出了团聚体假说,他通过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放在合适的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这些小滴就是团聚体。奥巴林等人认为,团聚体可以表现出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图7)。例如,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那样的边界,其内部的化学特征显著地区别于外部的溶液环境。团聚体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作为反应物,还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另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微球体和脂球体等其他的一些假说,以解释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多分子体系的过程。图7团聚体简单代谢示意图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
3.宇生说
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持这种假说的学者认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着在星际尘埃颗粒上而落入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我们知道,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以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因此,像微生物孢子这一水平的生命形态看来是不大可能从天外飞来的。但是,一些学者认为,一些构成生命的有机物完全有可能来自宇宙空间。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4.热泉生态系统
生命的起源可能与热泉生态系统有关,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发现了几处深海热泉,在这些热泉里生活着众多的生物,包括管栖蠕虫、蛤类和细菌等兴旺发达的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生活在一个高温(热泉喷口附近的温度达到300 ℃以上)、高压、缺氧、偏酸和无光的环境中。首先是这些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热泉喷出的硫化物(如H2S)所得到的能量去还原CO2而制造有机物,然后其他动物以这些细菌为食物而维持生活。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它们一般位于地球两个板块结合处形成的水下洋嵴附近。
热泉生态系统之所以与生命的起源相联系,主要基于以下的事实:
(1)现今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
(2)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CH4、H2和CO2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以后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这些喷口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神秘的生命起源
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等。但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发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产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之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明白,我们距离揭开生命起源这一亘古之谜,还有一段遥远的科学历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有机化合物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同时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这种环境,有这种形成条件,它就能产生生命。有人曾经比喻说,这些无机物好像一个垃圾堆里面什么都有,塑料、塑料瓶子、铁,废弃金属、油,而生命,一个单细胞,就像一辆精美的奔驰车,在一阵台风过后,这些垃圾组装成了一个奔驰车。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是非常非常地艰难。因此,也许我们在这个蓝色的星球,是生命的惟一的乐园,因此请保护我们的地球,珍惜地球上的生命,我们不能奢望地球上第二次的生命起源。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了不少陷阱,同时也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一,而这个一是由天地而生,用今天的话说,可能就是由无机界所形成。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在中世纪的西方,《圣经》上描绘的上帝,在七天之内造就万物之说,也是非常流行。今天看来,生命起源并不像这些古老传说,或神话描绘的那样,但表明了人类长期以来,对生命起源之谜倾注了极大地热情和关注。但生命起源应该是怎样发生的?科学又是怎样对这一千古之谜进行探索的?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首先,生命起源之说,第一个谜是生命的时间,起源的时间问题。在中世纪的西方,人们对《圣经》的上帝造人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在1650年,一位爱尔兰大主教根据圣经上所描述的,计算出上帝创世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而另一位牧师甚至把创世时间更加精确地计算到公元前4004年10月23号上午九点钟。也就是说,生命起源距今的话,是六千年前,这当然不是真的,而真的是什么呢?真的就是用科学的回答,科学是怎么回答这个生命起源的时间呢?那就是说用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来回答。我们知道,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迹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保存在岩石之中,我们把它们称作化石。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岩层,就像一部编年史书,地球生物的演化历史,就深深埋藏在这些岩石之中,年代越久远的生物化石,就保存在岩层的最底层。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了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来自澳大利亚西部,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岩石,这些化石类似于现在的蓝藻,它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大小只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起源它不晚于三十五亿年。同时我们知道地球的形成年龄大约在46亿年前,有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命起源的年龄,大致可以界定在46亿年到35亿年之间。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地质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受到了大量的小行星和陨石的撞击,它是不适合生命的生存。与其说当时地球上有生命,还不如说它在毁灭生命,因此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间,它不早于40亿年。另外,在格陵兰的38.5亿年的岩石中发现了碳,这个碳的话,我们知道,碳分两种,一个无机碳,一个有机碳。另外,这个碳的话,它有重碳和轻碳之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碳之中的轻碳和重碳之比,就来可以推测这些碳的来源。科学家根据碳的同位素分析,推测这些碳它是有机碳,是来源于生物体。也就是说,这样我们把生命起源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也就是在距今40亿年到38亿年之间,自从地球上生命起源之后,一直到现在45亿年,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演化史。
好,首先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生命起源的时间概念,是距今40亿年到38亿年之间。那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它在什么地方起源的?这样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
第一个是创世说,在《旧约全书》的第一章写到,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了世间之万物,在中世纪的西方大家普遍接受这个观念,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这种观念还被很多人接受,当然这也不是真的。第二个呢,是自生论,比如说希腊人认为,昆虫生于土壤,春天万象更新,种子从泥土里萌发,昆虫从去年留下的卵壳中破壳而出。但这不是生命的起源,而是生命的延续,可以说这个自生论,现在已经被彻底抛弃了。与这个类似的说法,还有比如说埃及人认为生命来自于尼罗河,在中国古代也有腐草生萤之说。
第三个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就是有生源论,这个在19世纪的西方也相当地流行,有生源论认为,生命是宇宙生来就固有的,你要问我生命从哪里来的,你首先给我回答一个问题,宇宙怎么起源的?物质怎么来的?你给我回答了物质是怎么来的,生命我就可以说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这是一个不可知论。在20世纪的后半叶,有生源论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宇宙胚种论,直到现在,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命必须的酶,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形成,需要数亿年的时间,在地球早期并没有可以完成这些过程的充足时间段。因为它就两亿年,因此他们认为生命一定是以孢子或者其他生命的形式,从宇宙的某个地方来到了地球,这种观念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类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地球之外探测了近百种有机分子,像甲醛,氨基酸等等。其中两种天体可以与地球上的生命有关,它可能给地球带来生命或者有机分子,一个是彗星,一个是陨石。我们知道这两颗天体里边它含有大量的有机分子,比如我们把一些彗星称为脏雪球。它们不仅含有固态的水,还有氨基酸,铁类,乙醇、嘌呤、嘧啶等有机化合物,生命有可能在彗星上产生而带到地球上。或者在彗星和陨石撞击地球时,由这些有机分子经过一系列的合成而产生新的生命。当然这种胚种论也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它有两种致命的弱点,一个是生命是否能在宇宙中进行长期的迁移?还能不能够存活?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的距离是以光年为计算的,天体之间交流可能需要成千上万年,从一个星球到了另外一个星球。那在这种真空里面,暴露在这种大量的宇宙射线之中,活的生命它是不是在千万年中还能够继续萌发呢?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第二个从无机分子到有机化合物的过程,这种过程,比如说彗星上我们看到有机小分子形成,在地球上也能够形成,这是不用置疑的。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首先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的学者米勒的证实,既然你说地球早期温度都是比较高,又充满了很多还原性气体,还有水,那么我就把这些气体,把水放在一个瓶子里面,看看它是不能产生生命,或者产生有机化合物。米勒在1953年把氨气、氢气,还有水、一氧化碳放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面,在瓶子里面两头插上金属棒,完了通上电源,通过这个类似于闪电的作用,确实在几天之后产生了大量的氨基酸。那么就是说在地球上面,在闪电下,在常温下,也能成为无机分子,合成有机分子。我们知道,你氨基酸的话,是组成蛋白质的最重要的物质,可以说,组成生命起源最重要的物质。因此,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有水、有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发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但是这种温暖水池说,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期大气圈它并不是含有大量的还原性气体,它是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比米勒的这个气体多一些惰性。在闪电的情况下,你并不能形成大量的氨基酸。第二个,温暖的水池在地球早期并不能长期形成,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地球早期,刚才说过它有大量的陨石、流星,还加上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温度很高,你这个温暖水池一旦生命产生了,一个陨星过来,温度在瞬间之内可能达到上千度、甚至几千度,生命已经绝灭了,只能再来一次生命的起源。但是我们现在就这么想,现今的地球上是不是有温度比较高,还有还原性气体,还有生物存在呢?那么,有两件工作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是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我们知道蛋白质一般的话超过六十度,就会凝固的,煮鸡蛋六十度七十度以上鸡蛋就熟了,但是生物,是不是在六十度以上还能够生活呢?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第二个就是1977年克里斯,他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这个温度它要更高,它可能达到二百到三百度。它压力呢,也有二百到三百个大气压,它的环境是什么样子呢?它确实有大量的还原气体,有硫化氢、有甲烷、有氢气、还有一氧化碳,这个环境确实非常类似于四十亿年前早期地球的环境,那么生命起源它是不是就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呢?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但是化石中有没有在火山喷口或者是热泉中发现的微生物呢?确实有,我们在这方面,我们在化石方面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比如说在2000年,罗斯玛森,澳大利亚的一个科学家,他在澳大利亚距今大概32亿年左右的火山沉积里面发现了大量的保存完好的丝状体。这说明在32亿年前,生命在热泉的附近已经大量生存,那么这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就是生命起源于热泉,或者海底热泉,俗称“黑烟囱”的附近。
海底热泉和陆地上的热泉它们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第一个它温度高。第二个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气体,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有一氧化碳、氢气、氨气还有硫化氢。第三个特点就是它们都含有大量的生物,比如说蓝藻、光合细菌、硫细菌,特别是一类古细菌,在高温下异常地繁盛,它在超过一百度的时候大量繁盛,而离开了这样的环境,比如温度一降下来,它马上就进行休眠,而且并不能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些生物是不是就代表了最早的,最原始的,地球生命起源的时候,这种原始的生命形式呢?
第一个早期地球温度都很高,产生的最早生命形式,应该是一些能适应高温的生物,而热泉中,生物恰恰就是嗜热的微生物。第二个,热泉的环境与早期的地球环境有很多类似之处,比如说它有高温,还有大量的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氢气、氨气,还有硫化氢等等。第三个,在高温的热水环境的话,它是有利于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脱水,聚合成有机高分子,比如说现在我们用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话,它就是在热水中,通过这个热聚合反应,脱水以后形成这样的高分子,特别是在这种热水口附近的话,形成了黄铁矿,俗称“愚人金”。它是由硫和铁组成的,在它的表面的话,它非常有利于高分子的合成,因为这个硫化铁表面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天然的催化剂。第四个有利的证据是热泉口向外层海水之间它有一个温度,和水化学鉴别的梯度,这个梯度的话,也是有利于各种化学的连续反映,我们知道热泉口它喷出来的时候,它的温度可能到达二百度到三百度,特别是在海底洋中脊附近,而海水的温度的话,这种海底的温度一般在0到4度,这样的话,从三百度,一直到四百度,它有一个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的话,对有机化合物合成的话,可以说存在一个连续的反映。第五个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热泉中的生物的话,它确实是生物演化速度的最根部的类型,也就是说它的基因是最古老的类型。
现代生物学家,他通过生物分子学的研究,他把热泉中的一些嗜热古细菌,跟现在的普通细菌进行了基因的对比,发现它们基因的相同点,不超过60%。那么就是说这些古细菌它们含有非常多的古老的基因,也就是说,它们很有可能就是生命起源时候的这种类型。应该说,生命起源我们研究生命起源它最好的证据,还是在地球上,40亿年到38亿年间的岩石和化石所包含的信息。但是,经过40亿年的变化,地球已经面目全非,现在的地球即使你有40亿年到38亿年的岩石,它也进入了大量的变种,信息也几乎全无。
因此我们把目光不要局限在只是在地球上,如果说生命是宇宙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的话,除了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上,是否也有类似于地球早期的这样的环境呢?如果有的话,也许能为研究生命起源打开新的窗户,我们第一个目标是什么地方呢?不是火星是月球,现在地质学家认为,月球是40亿年前,一颗大的行星撞击地球,而从地球上迸发出去。形成了当今的月球,这个时间正好是40亿年,如果地球上有生命起源的话,我们在月球上看看,那不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有嫦娥奔月的这个说法,月球上有月桂、有月兔,还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随着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登陆的成功,这个神话彻底破灭了,月球其实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水,没有氧气,不适合生命生存的荒漠的星体。
那么我们第二个目标是什么呢?第二个目标是火星,因为火星也许在40亿年以前,有着跟地球类似的经历,火星的物质成分跟地球非常近似,它的轨道也跟地球非常近似,那么火星上是不是有生命呢?我们到火星上去干什么呢?我们寻找生命起源,要从哪几点入手呢?一般来说是三点,第一个在火星上寻找是不是有活的生命?如果有活的生命,那好了。那生命的话,可能真是在宇宙中起源的,或者地球上的生物也许来自火星,或者来自其他的彗星。第二个我们寻找液态水,因为我们知道,水是万物之源,水是生命之源。现在地球上我们所理解的生命形式是离不开水的,所以寻找液态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第三个寻找与生命有关的化合物,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活的生物的话,过去有没有呢?过去的生物是不是形成了一些化合物?它是不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这些岩石之中呢?所以我们到火星上寻找生命,抱着三个目的。
1957年美国的海盗号航天器发回到地球的信息时,火星上没有生命,没有液态水的存在,它是一个荒芜干渴的红色的星球。但是人类并没有气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加大了对火星的探测力度,通过火星探测者号、火星拓荒者号航天器和哈博望远镜得到的图片,和其他的有关天体物理的信息资料显示,火星上过去很可能有过液态水的存在。一些航天资料显示,火星上有类似于像我们发生大洪水山前的冲积扇的构造,还有水、河道、像地球上干涸的河床的河道,还有水侵蚀岩石的痕迹。另外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点,在火星的两极,发现了类似于地球上冻土解冻的情况,这是我们的航天资料。
但是我们如果有仪器,带上仪器带上人,在火星上去进行探索,或者获得一块石头,进行分析一下,这些事情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所以在1999年初,美国呢,发射了一个火星极地着陆器,它带着了精密的分析仪器,准备在火星的极地进行仔细地研究。但是非常不幸,在1999年底,本指望这些仪器能够得到有关火星上是否有水的直接的信息的话,但就在进入火星的大气层中,跟地球上失去了联系。
那么我们对火星的研究,那就束手无策了吗?现在至少在现阶段并不是,我们有来自火星上的陨石,非常幸运,在1984年,人们在南极的冰盖上面,发现了一颗陨石,这个陨石拿回来以后呢,对它进行它的元素和做气体化学分析,发现这个陨石呢,它的气体它的同位素,跟火星上非常类似。所以他们认为这个陨石是来自火星,这个陨石是在一万年前,掉在冰盖上,南极的冰盖上。

收起

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

全部展开

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生命的形成:
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
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

生命的宇宙_科学探索
概要
该文旨在研究宏观天体和微观粒子的相互转化机理与天体循环演化规律。质疑大爆炸的宇宙观,并通过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相结合,描述星球由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和“代生”特征,采用先天八卦图展现宇宙天体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阐明彗星是由外恒星系进入太阳系的星体和解释星系形成螺旋状态的机理。
1. 现有宇宙成因假说
今天,虽然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重大进步,但关于宇宙成因,仍处在假设阶段,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假说:
第一种是:“宇宙大爆炸”假说。到目前为止,许多科学家倾向于“宇宙大爆炸”的假说,这一观点是由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加莫夫和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这一假说认为,大约在200亿年以前,构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体的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密度极高,温度高达100多亿度,被称为原始火球。这个时期的天空,没有恒星和星系,只是充满了辐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原始火球发生了爆炸,组成火球的物质飞散到四面八方,高温的物质冷却起来,密度也开始降低。在爆炸两秒钟之后,在100亿度高温下产生了质子和中子,在随后的自由中子衰变的11分钟之内,形成了重元素和原子核,大约又过了10000年的时间产生了氢原子和氦原子。在这10000年的时间里,散落在空间的物质便开始了局部的联合,星云、星系的恒星就是由这些物质凝聚而成的。在星云的发展中,大部分气体变成了星体,其中一部分物质受到引力的作用,变成了星际介质。
得出这一假设主要观测依据是星系谱线红移和星空背景微波辐射。1929年,哈勃对24个星系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他发现这些星系的谱线都存在明显的红移。根据物理学中的多普勒效应,这些星系在朝远离我们的方向奔去,即所谓的退行。而且哈勃发现这些星系退行的速度与它们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其退行速度越大。这种观测事实表明宇宙在膨胀着。那么,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膨胀?已膨胀多久了?根据哈勃常数H=150公里/(秒.千万光年),这个意义是:距离我们1000万光年的天体,其退行速度为每秒150公里,从而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为200亿年。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中的四大发现之一的微波背景辐射认为,星空背景普遍存在着3K微波背景辐射,这种辐射在空中是各向同性的。这似乎是当年大爆炸后产生的余热,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
第二种是“宇宙永恒”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宇宙并不向人们所说的那样动荡不定,自开天辟地以来,宇宙中心的星体,星体密度以及它们的空间运动都处在一种稳定状态,这就是宇宙的永恒假说,这种假说是由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邦迪和戈尔特等人提出来的。霍伊尔把宇宙中的物质分成以下几大类:恒星、小行星、陨石、宇宙尘埃、星云、射电源、脉冲星、类星体、星际介质等,认为这些物质在大尺度范围内处于一种力和物质的平衡状态。就是说一些星体在某处湮灭了,在另一处一定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则是稳定的。
第三种是“宇宙层次”假说。这种假说是法国的天文学家袄库勒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宇宙结构是分层次的,如恒星是一个层次,恒星集合组成星系是一个层次,许多星系组成星团是一个层次,一些星团组成超星团又是一个层次。
综合起来看,以上种种假说虽然说明了模式的部分道理,但都未能系统解释宇宙物质运动规律和演化机理,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明。
2. 宇宙大爆炸理论不能成立的几点看法
2.1. 用星系红移的退行效应来说明宇宙在膨胀,是大爆炸理论产生的主要前提。加莫夫和弗里德曼提出这一理论并未给予大爆炸原动力来源一个合理的物理解释。
2.2.凭星系红移的多普勒效应,断定星系退行值得商榷:
对于宇宙谱线红移,从可能性的角度分析存在三种形成谱线频移的原因,即:距离效应、多普勒效应、康普顿效应。见《谱线频移效应所导致的宇宙观念和物理观念》志勰
2002年7月25日著。
2.3.“大爆炸前的原始火球的物体的密度极高,质子和中子都未产生”那物质是由何种离子所构成?“天空没有恒星和星系,只是充满辐射”,那么辐射由何种反应所产生?这点大爆炸理论并未交代清楚。作为此种高密度的物质,既无法作相应的物理试验,也没有一个合理化学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2.4.“大爆炸前的原始火球的物体的温度100多亿度,在爆炸两秒钟之后才产生质子和中子,在随后的自由中子衰变的11分钟之内,形成了重元素和原子核,大约又过了10000年的时间产生了氢原子和氦原子。”
没有质子和中子就没有原子核,没有原子核,就没有热核反应,那么原始火球100多亿度的物体温度由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