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46:21
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
x}N#K~JI5ݧϜF.6`|146w_02eNe]WEde J-Ϊʈ-c7T%gvf;qκ_?Ǘ?: tI{<> 8E=:3;;KܻuFYYTO5 ۧϪEjyc},P4J?Q-վ n69Di!G)ݭzuEν?|ݱwmR{Asf_ݣ}[ޙwU*A[ m侔;Tʪ^p;}LUvL_3^R k~&t;}r0E߾whE2}elTDqcחncUO/nh&4ZT&G/+ִ$4SAə?[c,| ZYJouOA"$U3?v-e+5J+*Szn]bޖ+[?3{12Oh5.@f^ұ;j>>_=D}{"BƋ_}$¼n_]cs,_ngiwDd.Ӑ*Q{ú)n(r+C4%+wI9KҸ5J/&Goaϯ%hIOV^OZzSpc{:-C/f U9,.ĶA)E¢r^`4]eXwtV<ɣYْAsMJ:4πk.hQBBtvIӴ!U9[@2O|s(Qidbߔ~PfZfLP$b%%0 }NjeL 338nkXP@gdeFǞ4+=9~v CyOw:ޣ7j@Χq&r-X !V'pʤHHU) vkʅ6 ƿ:WR&Ϊ#/򄠡SVLfGАxڌA3PdI1לz9 pHyQ`Jz=+ KB*BÚt%]]cD1vn<[ػ%HǨu.HW @Χk_!:12( XDF{bWH;rʾLmv4Ͳqdw`ʻJOu!CWht@$1;ɊM+.3 Y.tjR57Ok5zƯe;en>madhwu&@o~/&eJF%ƙwj.bjXp5t? ih~ldouKnv1dz)'h1_ j3JIB=͐nzczf?kW^(GDI7eT>aꫪW1{T썔8r Nªd>)K#0Q'"$fh(ytiۤ@?Gށ8?޳6Kf^>AZ`N (y~*ފ@m$R7i'^"< X8I[2IN5 +^ '|QXLLC_ FI_?R?}&`@EF\ީ1 S1]`[@:g {ѴB$p "YHK+- (dKiuj!h.|V3gyGyLm3$ NxLo Pd DI mo4!5du^>ke ?4c ^a"-*e4GZ~ǀ!͎!B!_:$!ŗLj2L!zm"&YljOl1B1%6 NIXݚeʌ*V%$ݽ8 saü[֡|H1uP"&vl;j88wC8s^LͰxZH(:+Upe4$ۛg QJ4nk%:rzjZy1/ Usn,~x~X?a0:1ȳX(!a(,KpK0 )Rd~*W oqIι[9 hLZ? d>77c2E|&ʠv^?_ZǻQ'ؠf$\^ QBه1 YN p4oaoûҤ*Z7Iצg:Ǎ8,+Du5;,yc_Q{p*>Q xt--TMp8_SFjq魊"1 dZ;v Wj#;<<-D2VϽBW-w{W26uc{Zq(aI@ó9&w3b>[EMBF!2b&/n]5A`4wv+d<܂4x>+θC=.JL `׳U+}uN̆_u톑p~Ҷ4>aẃKV3q\Nҿľ'Kݕml^mqO30Cӫ@Eqv]T튰A`0Puu&>O?p;;;nR>l#h „USɒq؇IJ3T#ݡ) d3#e>}ţ5m13Aa%<!?;Vyāh:uHwiBnqY^ֱf3oY/k;s0~7A6|9KzwOC_B|2 h_@NA ,mERJW'q>򋸯UJڌB$%ũ$`9t! hY6xa1Fo!@Nsj|s0]3DC#:m`.̒-1xw8&%<14vEr G Yo>MBV#C_tA\Xn]5?@W1?R38\{z6}IN/BbDr>8U x؇[;޲"5K~ߍBMHSpʇ~?ƒ{ T8mbԵ[ )q'uN{rilX%TSGF1sЁKRU]^X@xLC&)AA9^H{6Suā6'"O׻L2v9@j,HbnBQbָ{JDĿCC/rϗu!NL3|!kB~.poE'>gH Y_ؙDTiS?ڏm ^=Mm[h(/Z=Ȭӕ؃4w%X@6ahȚgHj+58H31RPbO MY' "5tAƒ3 Qs1AӔ[lqG[_''POp5T #8v=mtEgI#;ae^V+{g?nz2rwqpg_Ze60G鬇̙ x_5֧}Lbƻ!1̠?H]Fh.-Q`ke%}\p[2`2TCmxs~xnDo#jn!@zp<5Y7?u.D Ǧ\0/Ҍdm}\,*aW jҊ| dp. 'qf?Ux|W=d@جLF!{-%Z&(1%ы!" ~ ~`>hG O9`a>=Ș1BI\3!⚃6Ă=&A4qG :|NdCv:+N@fpRğyo{0"mG.6>W_qڂփf%^܄S=x@OcIG9<cl,zUZX`dZ }͈~W]Yյ#QRaaNywϴ@~->vǎ:AϼdJ-qa\(M v3GGC KѢOv99(Qնd !ػVg%ɒFv^+Fd$øȶSQvGdK/ħzN.kvunG$?4V\ĸՈھM=h{?O9ppolנ-K\}:e<݇ ֔\*z)zs&:# > ~iU۝\CA dR&FY;mQk%ߤ!sê.I~Ovc.!:o\3v51ᛉ2E\kBy?,[ucn"4iLb ;3%¼޽_?A~S b>;+p}o:ٸHpp-,˘1)1 -q3' VUȫZū{m`Sp?ov-LMC/K/tdW,_% S}\.vKnLqëtE):Z,1c+tc~rsT{[2\1P%L sBZJUBftkV'86Ia7xzE|+!Q3xeQ>"v)3%q꼝 m`O@L0|gae>rA$ΩۭW'd'kmBwKwísnI^Г9++굯O(r#_-U :ʴ#6'sL \IDLdO@y(o9,,󌣹!R5 354Kc9GA||EXbyvQjE8gr&+ !jסO" !J y$u%DK|H^7n,vO̎ɉdOK^O'9DnD:>drd?_tWLci>FQvLΞ쪃 447p Qs6ۺudZ\?@>hX<? %.37͈/YLo0SJk).u& ne%j=Wqt޸"8rT嬟0b ^~vj=!sO]nx dŷ5g4}-ЇLtl! d p Lb_C129 8&bK /nP:#·wěݝ9섋i%sEfFֹ86b!T QA.g"AjwrG ²Ư,.e$aLЂfCEcX\rΈ5upB\q|6DC0ME5Sɵ9}M-Y"pPxu,'pKU&aizzg8./\: ;q?H>G>KLLr0wX~ls1\ZҤ'G2;_pHV}%}OapJJXv92%#CG3.aMCNt31G39M@pI3a CDi1;}&l(Q}8>bldd8Ol\nݴjy({ȈoO:K*juű>dL>JyaB$   @bߤE?ϱ2Ey59x,Fj}|aO7#VIGJ8[ FEww㒘Mie_Sj%L{{E&I }[栯T@驯/t`)8V^; ?)=pT 1R;(-=ĖL;>E HJg' ">YqgrRȝĪVq.:{Oo|_2v*xjv֪M0Y E#!~O1mp&UM2@=HZh$l$C n0S4/_

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
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

五十六个民族的习俗!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6、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