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希望回答的详细点,全面点啊.分很高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4:04:53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希望回答的详细点,全面点啊.分很高哦.
xnkY&*aT7nDf5!+J]vE+x}ky{Um47q)<_Wf2Ci½ YPeʛߩIFkvJNu\:7Q+qN?ԮJ*V/_+Fu˫ߕue#}qaQiyW*_T+]Z|e3MdV G?rrzCǟZjn&jʹiN-u㩻 =(f/{EPR%3uv# mwxP]UY}C+vz;}+'7T'O-0~A#f߾Ш,Qfӣ&~jtg3ɪ5*aF!. EwӽT-U.Fd1hGX|& !vU?-֪S(5@?`!k+8nvi74EO^y!zK.x;yĐz>;%U{g3dN\n0`eUPӆ>fOn(Ch(>kKSm]w}TcvF-=b*O[١X 's,c't8;Ug TBE}4r^O&N+ޫ'b*NB 02;,ytQgZjU,Xw: tsLV:jR=Z v6G[96,Aqq5iЯ;DX=_T.Mt#^g"xKS$@H;! ]OUj䎛DG^UEo@hD"4 Խ>bC<>̪-in(-O ylc doc бSBԁZ2jN՜5Pu!b+N_bu[7':, oqHzgDŐG$!RoHx3OCV8z&IY:UB?'[/)A|,o'n&TsBWd) O_U:k }XLXB`C>Y-#+Jf\ìU;>o5։M-;#I4vgW Ggq\`J; rٕe0Q$X&lT%&R"E'N UЫTUnsn$OHȮ_O!ҨznHIK[){N\SV7KAMT!'R'TP& 8(Ip! Tֽ#TjRMPcwX+tn ;5ILMϑ8cgP,Ӎ,aN*Ťj/YTp.||_-e&% %  -pXT QG=}֓ҺCB F:̱$ۉ!+?~!b'g8[`< Ip2ib2";,(Y}2pv HR_Iڵ BT훌tcՏjMy3-oUEO, :!Dʻ;VUifq Imٰ$1$TgboFپ"6]4"`;^Mݨ^}X3W U?-4{^Mv٣}u@yd>,=2#{S$~Py!VK2_p&72j@8L$9kwEI=KGSp3#pj2r .t{fyY92q;MQXGp8uL?A gHI!9Gc_Ix|z]$'g$#[υ%DB$ ;%Js;2R%>ZoumF~%|F y>p;dMc${3BfyUeYƷ N 8֛/f$ϞI%4%ռ|ABi"hdOA<HsycN#dt:uO~V,VY 3 zC ,?xfrӘ>J$#ǜ?mԧ+$#l!(tCu+ xbUD'lhԐ%E)GLb#,J^Y `+^o&+QTvx )Jʤ?o  RN4x@+Ej6Y98"~4td^ܒ N&'[l&%nZ@ˏ*H5w۬ obfEnߗy kްD9Yb<y6ITƆHtVq ˬw7K/kX.8`5,f0 o1C98y |MU$_~n }3 6@IsIM;FbD܇9cbc+0]2O2`0"kUcWoc˩ԛOBQ(c`KK,I5Ҳ9IU5:zeXIFL(k q#8T*?ۄ?!suګ-LVX>Gk8hNձ}n&yN6b4/XԈr0E*MYx%xg(LmQCz*'#iCcȪԙZ̶@>AdF%ȼm8hXxAvUrUWn Aͼ^MaD  /"dAhQdϡ[#yznTNP$ZJV#S=ӑ;kD Q':I@&=8v,fx-?ōپCڡXȆit}D;nt4(DWbd'z4X<GKwΙWS9!Sm>[ˑ:̾yJtj 1\&{~vgȭރu޴Y]:8=1;L4{b(6CDC&>d/7-)m-mό{k H5ب(BpQ8JfU鍉c%R|Jϲ;\suz\7nB2W%geU4l6[1]$秔;u*gBS$Rrִ#a`.cdw-=%1йIкh0)V.F8ӳLtZ(2F)&|ݍIuؾ8 #L$CʻdngtRA6Pvgq'˺]%۟H[da%hG:;0o .(@yd14PBn^ ae?oZK(L'!qsY'ޛz` 0Bp:ke[A(͢R|yrmWV*;R{Snd'$\=pHM;*&/^$:D}:2رXFc^gIӰU#c(ֵϺ- E\԰딆0$Jڽ^e>ۡÂ2M{@]:p:|Y.@cJGJ=E.bi?0hb]H#MB]dlG->dSb1Iʸ opuO!_ :}lKN #Gڂyo$ET-בpR_kS@:.KԜmfdMJr \)0m#-C fo5 Y# an>R5 05qKq1=ћcq#bA3ߞj΀´s2Vm^&)cMScbu#vc;&fC囥wLn*UW͞ U4;M25dv}֋*0C&HבéqYS-j|ρJ7V^x/r0uI2 e[1Md&7Ү$%(ڻZjܼ%fqE .ѰGNC&{ZЁqZb;_.݋@xO '܃=x7<,sb0-5ebV0M"]?li\fq׿p3yqg:}gTĸs[K8M/ǦΘsCwͯi?O_|7???O[GNV%gLWHgg`v?H57yK _Fk(tk%0^#WJ>tB<E9RU)`?Jwk jxֱۿƹ3cD6a)3ZCL8 [Ò:x[+;l]v#uU 97JO&g"&>b"VH֞Ny~!δ8]W .q&Gnwڐ+&63"}KNgJW-䔓Y' u;F^%z?B ?Qz_Pߊz\S1 ^f~;QiI3IIgq}Y `+$ uƷ[3Ǽ9yWIVI7랛s8> ?@>B k#5:.Ey5?c}wId:QnEtsl s [4)ChM29:`c*/$2gX2]QŊUD`Kix'gL#n͸vQ05 7432YĐ&D^m]-${`g"9vZs1*d ~g.Y ȴ>mSɔZlJ c'{ %D}Ig1=bGFprtSBY4~Ŝ΄8y%WAAr=)Dd¤;iw'nXAƌ29ȋ_GܯPTDSܳ%pa!d<tP[R+8f$d@e/tIqg@:G~*UuWuݝ b$"W.!w>V{ˮMp@ 6xȃ}- ē ु>(_YRޥc3Oy e)Sb}g&ֵI lTpYȿͬHl_܊>Bs 6sMbH-%T~]#?pwnl~nw tN>"Jb gIbϳm1&&כ!͆UI@eaP ( 2?m'>3/e kn#M5pzG=^I)֐ќ2?Xo*-<^YĜbv p9-KMy пuhU|市G|t-bcaӸ 47W-N.<:bSHqrk@bƀo`^2cӬ95NV&1b̙J :WmIׄZr/Û#> >$ h7σ=l`XTx1ZH֑hϜ9|5f$-@;)n5BC2e+< >s&4x,*P9">U2Tr2R52لl 2r$Ɣ7h5M'lOlU7c](8XČaֶVeOA!eX*eP9SwL:Ra_7׿_~>0<8Ϋǒ8 mOq.FjEs 2~2#dIcV JNwMdJL?&W [m*Vpx4@Ȗ3nЛuUQH|L~s?=5$t@E"j5Ih+du)+*00PؗK$]scG 9a qޜJzYWDtFf rnx)CTz>=> uɛ3}@DIaY/T&=,6v#$|o7k4ۋ+lXp;.F |7"D]:lQC;ž9>ig`B$bwvs)V<"?Ef ݄<,\k0:q`\& b7/0} ;-J&};x{NOxPgWOl. * 3PD#edԒn pӤW_Fz +}wr;wj2GDV8fKs0Zf# 7UpwIG Zt9C}W}pb3O@n:PA08.xwhm '`q͐5* DͲ`Jmͪ$N(ŝDLFKgBo89+BɹMY&S,#.u',LX"<#;9/z@hcI;8> jLj3t}N`K?]KPVLK07c^GċgH&x:k^D⪅(ܨSg%FX~&8z y`Qݐf(d(X|b|Q]b5x `wݘKvc.#:?׀zϫtԻ'SėgM轷i5]:@z ^$ s4ff9_+b /G:p9\\8x5놎7Ԭ 9dbׯT8e;#X9"8`Mִ"7ߨ*#KUPu@5s_H1Q E{[RXhReN7LK #5R֣}ǟf.sDԩsqڀc%as`>y=U +ghrmzܭicm`S|>ZwIc۬:~8_ =7/#ÎVJH86j(^gKfvd& ߔ4ǣ6 sPS!lA@ dmT'cե'-M|o-w$)]sN.;ZS31f3cVfQl<{t:-BՍN0dQ\!̶k㹯p"[NT[MZ c AhĥsI'.jj B{AsǍq(\(hvLGY'ghVH>izɢmfq&J~铑if²r["*߮qKRr]-?biȍ~y+z_a7Uckֱ33XF#X: nb* HNRlC7IC=x=sJCg>L+WYecμ(d G=rZo/Vw%U?Ӕ?xm]v#>:67j'XYBH? 7E5wìF_f_eEM! Ԭ/mȟy!tBzI Nb~JMϑ5?JLJptu*w25HM=+'L!HN3g. ǰZ&FQ,+]2z/HFo&aݩzr "b cNwB P@Z\&֏"le-$/+cyUxzvp0cF3bc' |*=*% J~vHdh%,Uzbf%zJMu @ TEշӡE۰ jg:Y8),x3}_C%+k}u[Uk~Hİ{,hR<*{qm,2VZJ‚ך!˺\[Uo;.b1(34`rL%ni/ [ECLn^,ݐ`.ng5, Ppw1ԭC(oߡ3DI>yY1 C.x^)iГR"8XL$I}[%@L5:ymT!WGCnn`#;L"N[³+E¤ 7zٷem~c+"aѸ}Xmئ eM.ӆ>hY c*K3GOEd?WDLoHo vZGY4 \8 )Q˩D26늓96478Բ}N8/&dd8rCq/YjˬtG.&Y ,&lG3e௽daʌ;;#wDqLE˻8!.W"5ئ`v&5&ɼN$W8IOT&ᆄo6s. <̎pyցOX|*cwYkXU!`|U, _o? 2ZDVI36yFKF{*8)vԭp5֚i~/)Y%D} #XjvW[#֙je+ʝ'Ty7MI9 *WA[:mRfWɿDXˀ,"qhվ>IEY==\H*if}$: *btƐ@vB""^"gܞOЛ{᝴MA %%7lR'R+"k1LVlfmVݽFKF:M9J|7˨-a@yKX`8m7`_a]T7V}{LEHy^9;5S\+B kL7 ݷ| ~7˼]+y96LlvR {s=`EQ' 1qQmS:+5|h#?~ ov N8ia,B4u^h$rAAaKwXdIOvUm `ݲ!L:9Vrعǎlַј.O7 @3z!D1Aj>uS(@:B=n.Ijql]tPHQ3*v:\LȊ3s,"c@x,gy'7|n/Bc\#R`8M!h/BMxxň7y$jgɇRUFZ\#vmtl<+D+ةjgh+KKV;DT]r8J_RYRڣ$=Ygt `>ZŒ|KkRV8$\D,8{AQ4 fc[UcU:{$Wo+BV;nmwA܄1^Xq<_e䦠̛4#\t_0n݇mGyl6Ph7!kkAK[PPlIczs>iBHwrTDR3?,^ǖ>TlĈ!*OӷcZͧ ف)ϸ ᝃA^rh2(a++}6L>Oho +,*r d?^O|o="*[„BUgzB]H* `;d"dٵSDQU™CdR VNKMدP4f*{%qG|Џ?xḩlW,ެK!3G5Ҹ)󋭢]={N'fm.)| ւ! C%Tۘ/֓r0;yoΎ*\SBP0X$W7%}$J?ӹ-2cHdя.G,CYVlT^C8ً޽~c2ˊs$iPjWp;!b&6}79׏} XV\'knv$r@rz Ax"~7f_R iӷ浕9~&E-BjKqjC~j֑J^$E  N S8"'37h016oe2$dly3_=mj,L `2unDo߄4C[bmg48 " oWӬ L@SOL-mRJ?p(g%&[D_z@Ϋ^|:bpI }-π E\2ͨ+Rq0|)ڇA`>,|.7</vMt 2?k(y@[˗y-)|w!| Y8D^?kT?)ڛeJ8ՙ=h<pCB3O*GZ${YKA*юNp6ðGCn"ctPgW 75DK C>>~UXތZ yx] .~?@}8Gk+c8]/1 (ֺnش&jd0sȚS.2&æFZ ҩ#LJhգ6[5x(^ ۥ7I1>*-$##a}њ+QK %>[ȶ!Jܮ<" ]㝗Jt!S!f٪ea+κ1{?"^-sJUx6+d=!RO z9 8;h^3AI]%d&d^j;Ur|HQ9$ĸ,ة!N.Lcb0HNr1w$Cz[(~ڨ9ҽSz`ܪXF&KӤefV ns-XUcQdʭά=k l4:sɆt=UN*CF򄛬2ZZ' Tb@  ,U]!ȷ>N k 3loܱ4NG % #s(.'l8eoPȒ\@ !NV<(w\ SΤDzl^hU^%yAWD<ԬIwNqFD2^>qON\om6RMwk<kx|Ji0/q`Ƭʄ"f1mYR=9FcXi\]MEM]PͅC5QS͙74e";L;G9({ȪwV6-5F[qY/r~wݡOLp7ȅP}Ք,ixyFGJ&c=48GamIU.x8Ƞ\n7TZ4\(WOS|° <$ɵY|ŗımK&bV/ɲ9QH0`,#IQRkB廜pPZV%}<5Wlsěr2)E"թtf'hG,snj[/c鷂|}%+/~_ :@GPRe.,NvѫcA)ral_J#wh$;2M9*W[3GRA6v1t*p~K. ňO m]!FO PbhKxhR)$2`KxX(LhxCۿ&ʒ7cLlrA8%Wzt7(C@`mP:3^j.4(I%{2l~=s3(*ȟø4ԋ2"Cm;VhBK~h%v1dw-V w~IyR+l~6_r T\oXXuMr:*f%qi7zA<+ٲ n>gMQȶC#^svȑeC'{qa~N*Ւҹ+eTqdC%Wb;ӰU ȉB6>dku= W@WmMFa !}۟9s9cbd]_l`/] *{(FnK5M" C'vCU2Q;A2$[՞`g=?̎nheEswtA.~Zs~FOʒC-juҘ "mZp ޙ2d9F fpg ?,X蠎aQԘ_I@lrra;BNz7gGpZ"^"+ӂD rm 2s^@$0SYP.%6 ȭkMI{ja3c=7E&:\UV;uf4(Zժ❅#Sq3wZ <+ADR/;Ș+WcY[A1 $i!sf'D-οdXN-am/#A-7oK=$q5Cn6Pa.nFҡRH`Ό>`;# _ uYb]gSpV$Ku YUȋR<,@ڒ('q&ܑ9?E\M\ mE@_ڠCѹ&3 gy`$9ٷ[X)6"IѢt~G*w0r" 9 ^ pk P4hmHP$n^ݒu}whiq\V林-PbSQ~B=sњ`'4:V߷dG@,XР{,q"SHչ얓t@-yIn5DH_VxP7#yALf&BJ~Va1'(3"qEHMz<"*85? 8~h!aU פ}w&T)mF {A*R C`N? ݒ='B=cnx Y6!ф-}| pddޑ<9.;;? J̓8ׁAQܼdIܺҖمrڦItY]Wힻ%phDb\j@Ʈ'".hoW!E }Liўʄ|QO`"oJCSqv+x;Єtd yH?G{0^9Ɖ2YK4_ؿ0-޻` _|cw|NoV5dNr\b $r{a9@h>Fqcš8l0u1n-+2p?1xފH04cg~:QP+'BZL2yq6y!IjE "R9ums xBw3yVν?xgxZjx2arke NҡDw-ܕ27Z&0ܙ8&9[$c׽BƯu`:@jfŧβo;opu' :g!cYR ꬫ:IvkHi=p /j.܉8OS4627q;60r]s7"9qb'>Az H;b >| 7jFN]nAd y[A \!HMvvka'ě+5ȚJߎrG8Amlz|#.S,MkHj4=V v ++Kg p & `4N֕K),I Y0,u *NGFv.Pcngm%WwL$z^\@yFj Ь 8ÝZ J+R !o}a_Ze_RC@G瑪?ȄAQ?}Ԁ/,Mx= eȺ!Zth0`HaC[8C#qK:wʈGak=jwA4^ڽ[[5g%Ë-3敀JUMjs1&4|?4ɱsqNȆ;trZX|g81L @Q-}7V4'"~f+H #1~QVH0W?3MM8e[v<BHQ4fg%Q@D(# Ii XҏAA\Zn.5~) ~]礤 Ƿ#@e홉ވ/J`uϙpt$}Yz@ |đCO$w`vu 6z&Ilpß9eJ!(Y d(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希望回答的详细点,全面点啊.分很高哦.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
希望回答的详细点,全面点啊.
分很高哦.

明朝为什么要迁都到北京?希望回答的详细点,全面点啊.分很高哦.
1.明朝是朱棣迁都北京的,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
2 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受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所以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迁都北京,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
3 明朝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在者,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方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文尔雅怎抵挡得住“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4 由于篡位而得皇帝位,面临巨大压力,想通过迁都改变一下环境.
5 朱棣有很大的抱负和野心,在北京经营多年,我们都知道元朝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
全部都是自己写的哦!原创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 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 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 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 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 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 能出现...

全部展开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 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 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 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 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 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 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 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 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 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 诚万古帝王之都”。

收起

朱棣 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 就在北京 但朱元璋死后传位于长孙朱允文 作为叔叔的朱棣不愿这种安排 打着清君侧 靖难 的旗号 打到南京 继位后 由于不再发起之地 北京 加之南京朱允文的遗老遗少较多 和 北方强大的蒙古的进攻 从戍边的角度 和利于统治的角度 都要迁都北京...

全部展开

朱棣 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 就在北京 但朱元璋死后传位于长孙朱允文 作为叔叔的朱棣不愿这种安排 打着清君侧 靖难 的旗号 打到南京 继位后 由于不再发起之地 北京 加之南京朱允文的遗老遗少较多 和 北方强大的蒙古的进攻 从戍边的角度 和利于统治的角度 都要迁都北京

收起

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大帝夺建文帝帝位以后,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永乐大帝)在称帝前是燕王,那么自然北京就是其根据地了,此原因一也。
第二,当时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北方的蒙古各部,定都南京不利于军事指挥和政治威慑,而迁都北京利于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并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均有先声夺人之势,也确实是这样,永乐帝朱棣亲率大军多次出征,打破了鞑靼和瓦刺部对北方的威胁。...

全部展开

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大帝夺建文帝帝位以后,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永乐大帝)在称帝前是燕王,那么自然北京就是其根据地了,此原因一也。
第二,当时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北方的蒙古各部,定都南京不利于军事指挥和政治威慑,而迁都北京利于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并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均有先声夺人之势,也确实是这样,永乐帝朱棣亲率大军多次出征,打破了鞑靼和瓦刺部对北方的威胁。

收起

A 原因:①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②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有其势力和亲信所在,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作为他的儿子,朱棣显然理解这一点--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论,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终;太平天国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全部展开

A 原因:①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②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③朱棣思念北平,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有其势力和亲信所在,就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1、朱元璋认为,凡以应天为都的历朝,气数都不长。作为他的儿子,朱棣显然理解这一点--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论,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终;太平天国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后期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武汉发兵,顺长江直抵金陵,一战而胜。这也验证了明帝的担心。
3、当时北方的蒙元残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劲敌。出于国防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进行集中--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呀。
4、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他曾长期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
5、从统治基础上来说,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实的多--就为了这个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穷极一生寻找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郑和率庞大舰队下南洋去探访……
B 《明太宗实录》中记: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奏称:“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明史》中说,李至刚“为人敏洽,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看起来,以北平为北京,话虽出自李至刚之口,实际上还是明成祖本人的意思。不过李至刚等人这时尚未理解明成祖的真正用心,那绝非仅仅因为北平是他“龙兴之地”,更为关键的还是统一形势的需要。
C 评价: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但是人民常常忽略了明朝还有一个“永宣盛世”,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盛世。而这个盛世最具代表的实际上应该是“永乐盛世”。用清朝人的话说:“永乐盛世,盖兼汉唐而有之。”说把汉、唐的盛世兼而有之,说它的功、它的业叫“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所以,我们在南京明孝陵就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在明孝陵前面立的石碑上写了四个字,叫“治隆唐宋”。所以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什么?是“永乐盛世”,它是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后又一个盛世,而且它是兼汉、唐而有之。
明成祖迁都北京,他是雄才大略。他以北京为基础,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同时以北京为基础,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天下秩序。他的胸襟,一般人、一般帝王无法比。明成祖要做事,要做全世界最大的事;他要编最大的书,全天下的书都要收拢来,编成一部《永乐大典》;他要建全世界最大的宫殿,这个宫殿到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宫殿;他要建一个全世界最高的祭天场所,天坛,现在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祭天的场所。他登上皇位以后,要给朱元璋建一个非常像样子的石碑,这个石碑非常大,以至于到现在它还没有搬动地方,现在还在明孝陵的路边上摆着。这个石碑如果建立起来,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石碑。现在叫“碑材”,如果我们到南京钟山上可以看到这个明朝的碑材。还有一件事情,说明明成祖的胸襟,他要做事就要做最大的事。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北京大钟寺,那里有个古钟博物馆,后边的大殿里头有一口古钟,现在把它叫做“永乐大钟”。这个大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这个钟大到什么程度呢?高6.75米,直径3.3米,重量九万三千斤。上面布满了经文,多少经文?23万字,据说这个字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沈度写的。为什么朱棣要建这么大的钟?证明他是至高无上。
明成祖无论从文治上、从武功上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随着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但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却使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他继承和开拓了朱元璋的事业,但却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杀戮无数。那么,当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我们今天究竟又该如何评价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帝呢?
那么,我们对明成祖这样一个人怎么评价呢?我们先从明朝本身说。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
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
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帝王既做大事业,又要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指出他的缺点。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

收起

明朝它的首都本来是南京,是燕王朱棣篡权后迁来北京的。对朱棣来说,南京是危险的,当然是迁到北京来安全。恰恰相反,除了这元明清三个王朝外,历史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定都北京的。元以前的全国统一的王朝都定都关中或中原,当时,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自然条件也比较好。宋元以来,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广大北方越来越贫瘠,这就使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尽管他自己的老家在淮北,离中原更近。这就证实了历代...

全部展开

明朝它的首都本来是南京,是燕王朱棣篡权后迁来北京的。对朱棣来说,南京是危险的,当然是迁到北京来安全。恰恰相反,除了这元明清三个王朝外,历史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定都北京的。元以前的全国统一的王朝都定都关中或中原,当时,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自然条件也比较好。宋元以来,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广大北方越来越贫瘠,这就使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尽管他自己的老家在淮北,离中原更近。这就证实了历代王朝选择首都的标准是一致的,他们谁也没有把首都设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 传统当然是可以继承的,如果现实条件好,又有作首都的传统历史,或许更加理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现实条件,而不是传统。历史证明,即使最讲封建正统的皇帝也经常迁都,以适应现实需要。

收起

1 朱棣封为燕王时,其封地即在北京,个人在北京的影响更为深厚、南京建文同党较多,长久下去容易皇位不稳 2 在经济上,自金国作乱以来,北方的文明和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华文明曾经的中心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由于北京的营建,使得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能够迅速的恢复,大量的荒地重新被开垦.有地就有粮,有粮才能屯军.不但有利经济的恢复,也能支持边关的常备军. 3 文化地理上北京和南京的比较:...

全部展开

1 朱棣封为燕王时,其封地即在北京,个人在北京的影响更为深厚、南京建文同党较多,长久下去容易皇位不稳 2 在经济上,自金国作乱以来,北方的文明和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华文明曾经的中心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由于北京的营建,使得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能够迅速的恢复,大量的荒地重新被开垦.有地就有粮,有粮才能屯军.不但有利经济的恢复,也能支持边关的常备军. 3 文化地理上北京和南京的比较:南京不是正朔,也不是有影响力的传统都城,国人的心中其实并不认同天朝的都城在文明的边缘地带,在享乐之地,避祸之壤.不符合天子处中而治的思想.北京当时虽然也在边疆,但是北京南压中原,东通辽东,北摄蒙古,南压中原,地方连关中.水陆通江南粮仓.又有燕山和太行山屏户,是国家资源的交会地.能集国家之全力于咽喉.屯精锐于京畿.又能安内,又可以壤外.符合中国当时北驱鞑虏的国策.也是地理上的中国之中. 4 国防上 1古代军事指挥不象现在这样灵通便捷,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枢纽承担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前线需要向首都发送的信息也是十分广泛的.明朝的假象战场在北方(蒙古).一旦发生战争.等战争的信息传到南京,战场上的形势和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样就不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断.也不利于灵活的调度各种力量用于战争. 2而且如果没有北京的兴建,北京不是首都,那么北方就少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各地前往北方边关的交通就不会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如果北方有事,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号集力量来对付北方的战争. 3北京处在边关,这样明朝的政府就有危机感,军备不会废弛,战备也不会放松.而且一旦有风吹草动,政府也能迅速的察觉和处理.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明朝的都城在南京,对满族的镇压就不会那样不遗余力. 4当时蒙元虽已覆亡,败走塞北,但武装力量并未完全消灭,游骑仍时时出没居庸关外,图谋复辟,北京地当军事要冲,迁都有利于宣示明朝统一包括东北和漠北在内的全国疆土的决心 还可以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8500761.html

收起

南明政权有好几个呢!整个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战死扬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政权就是在上演一出内讧闹剧,根本不理八旗军队,郑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郑芝龙主动让出战略要冲——仙霞关,自动投降,当时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咸鱼翻身最好的机会,可惜呀,可惜呀!最后有些皇室逃到缅甸去了,还不是被吴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

全部展开

南明政权有好几个呢!整个就一垃圾!值得一提的就是史可法战死扬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政权就是在上演一出内讧闹剧,根本不理八旗军队,郑成功,知道吧,他老子郑芝龙主动让出战略要冲——仙霞关,自动投降,当时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咸鱼翻身最好的机会,可惜呀,可惜呀!最后有些皇室逃到缅甸去了,还不是被吴三桂抓住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南明史,详细内容请见: http://test.448.cn/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221 南明三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为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所垄断,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史可法受排斥,以督师之名驻守江北扬州。顺治二年四月,清军破扬州,史可法被执而死,福王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年号隆武,史称“隆武政权”或“唐王政权”。次年,清军入福建,他被俘而死。 南明第三个政权是桂王朱由榔于顺治三年(164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的,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贵,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因之存在了十五年之久。 ============================================================ ‖南明政权的六个帝王‖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帝堂弟。崇祯帝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葬处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长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朱常洵时,他逃脱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清兵入关后,逃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县)。公元1644年5月,由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壬寅日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 朱由菘称帝后,与农民军为敌,幻想和清军议和。他大难当头却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顾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将大权委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 朱由菘为什么要排斥东林党人?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原来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万历皇帝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被大臣们(主要是东林党人)所阻而没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双方争夺激烈,东林党人根据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坚决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 1600年长子朱常洛才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而朱常洵最终被出封洛阳为福王,这个福王最后在洛阳被李自成所杀。所以作为福王朱常洵儿子的朱由菘,对东林党人从心理上就没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东林党人的对头——阉党。 由于弘光帝在其内部的党争中偏向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对外又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这直接导致了弘光帝的失败。 公元1645年,风雨飘摇的弘光小朝廷内,又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所以弘光帝对潞王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他投入狱中折磨而死。 这三案闹成满城风雨,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跟东林党人关系很好,与马、阮等阉党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浮江东下,与此同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正以狂风暴雨之势,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却命令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不战自乱。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血洗扬州后渡江直扑南京。警报传来,朱由菘还在饮酒作乐。他慌忙收拾行装,于10日深夜携带爱妃,暗暗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第二天,清军追到,朱由菘与爱妃避入黄得功船中。两军展开了水战,黄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将田维乘机反叛,捆绑了朱由菘及其爱妃,送与清军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 南明永历帝-桂王—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终年40岁。葬处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此时唐王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建元绍武。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处境极为险恶。 此时永历政权开始与农民军协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将领金声桓和在广州的降清将领李成栋先后反正,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农民军将领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牺牲,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病亡,其子李来亨同其他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永历政权,独立抗清。 1652年,走投无路的朱由榔接受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在贵州安隆所投靠了农民军。这时,由孙可望、李定国已据有云南全境。这年,李定国发动反攻,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使驻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战败自杀;随后又在衡州杀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并接受了永历封号。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 不幸的是,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阵前倒戈,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于12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国曾连连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 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他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他却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命运悬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仍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地抬到吴三桂军营,眷属25人哭着相随。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清廷批准,于4月14日,将朱由榔及其眷属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朱由榔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南明绍武帝-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葬处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键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军俘后,他便从福州逃奔广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顾元镜、林察等人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绍武。 朱聿擙即位时,竟还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就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而攻战不已。他又收编各路海盗,以图充实力。潮州有个无赖叫杨明亮的,到广州来吹嘘说,他在潮州、惠州一带有10万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为潮惠巡抚,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都授予他,还发给官印。杨明亮回乡后,就一手收钱,一手交货,拍卖官职。 同年12月,清将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的机会,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都纷纷降清,李成栋就命令他们仍然按时向广州朱聿擙报告民情,使朱聿擙还不知潮、惠地区已经落入清军之手。接着,李成栋挥军进攻广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准备由苏观生陪同去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然接到报告说清军已经逼近城门口,苏观生还大骂报告的人胡说八道。清兵杀入城门,朱聿擙的主力部队因调去和桂王作战,无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弟躲避。事中梁烘为了降清而骗苏观生自缢后,又自告奋勇带领清兵闯入王应华宅弟,搜得朱聿擙,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擙说如果我饮你们一滴水,怎么去见地下的祖先,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备,他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死后,在广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杀。 朱聿擙史称绍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却表现出了一定的气节,也是值得称道的。 ------------------------------------------------------------ 南明鲁王—朱以海 鲁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终年45岁。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于公元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拥立他于绍兴“监国”。 朱以海刚监国,就为所谓的正统地位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在张名振的护卫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公元1649年入据舟山,和张煌言谋划复明。公元1651年,舟山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为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力量,引起郑成功的不满,郑成功就派人将他沉杀于海中,一说朱以海是病死。 ------------------------------------------------------------ 南明定武帝-韩王—朱本铉 定武帝朱本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将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朱本铉,袭封为韩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将郝永忠(原名郝摇旗)为联明抗清,推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定武。 朱本铉政权依靠农民军的支撑,先后活动于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一带,与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农民军进攻四川巫山时被清军战败,郝永忠被俘杀。第二年,朱本铉死,死因不明。 南明灭亡。朱本铉史称定武帝,又称为韩王。 ------------------------------------------------------------ 南明隆武帝-唐王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键(1602-1646),小字长寿。明太祖九世孙,崇祯五年(1632年)袭唐王爵,居南阳。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护军勤王,废为庶人,置于凤阳。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乐。弘光亡,受郑鸿逵、黄道周等拥戴,于福州监国。旋即帝位,年号隆武,曾联络各地抗清义军,并屡议出师北伐,然受制于郑芝龙,且与浙东鲁王政权互相倾轧,终无所成。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杀。永历朝尊为思文皇帝。 回答第二个问题 迁都只是客观条件,首先你要了解崇祯的性格特点,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他整个就一刚愎自用的典型代表,他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明君,对于整个紫禁城以及朝廷而言,非常勤俭节约,节约的银子他宁愿存在国库也不愿当军饷发给拖欠工资N久的明朝军队,你说他脑子是不是有病,为了一个毛文龙,他竟然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明末的最后一根中流砥柱,在煤山上吊之前他还一直固执地说,都是那些文臣武将害了我呀,殊不知,正是他自己的性格毁了自己!死之前都还要推卸责任,你说,即使迁都,又有何用,只不过晚几天死罢了! 以下选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下旨停江南织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头铁器。他把全部的内帑都用来充当军饷,他宠爱的田妃墓葬里的金银器都是铜铁,万年灯只有上面两寸是油,内府中的人参和器具都变卖了凑军饷。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 崇祯对民仁慈宽容有据可查的: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崇祯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反之的是崇祯对于官员的残暴。崇祯在当时文臣阶级乃至文人的眼中,无疑是个暴君:在位十七年通过锦衣卫等特务机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地方官员及朝廷重臣,极大的损害削弱了明朝上层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然而也为时已晚,再整个动荡的大环境下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 崇祯在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他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组建了一套极具效率的政治军事框架。明朝灭亡后,南明还能够迅速建立政权,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拥有百万大军,以南明的腐败无能,也支撑到了康熙年间才最终覆灭,皆受崇祯之惠。 但同时,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对比宋朝自从开国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不过五十一人。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二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十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六个,而自命不凡的崇祯十七年就占了两个,极端腐败的南明也占了马士英、阮大铖两个。崇祯年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之所以会有这样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主流观点认为,他是知人善用的,危卵般的成长经历埋下了他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明末的文官与君权的利益及对抗,通过对官员的不断调换问罪,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力,同时也为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动荡局面,麻痹文官集团,而进行妥协,其中冤杀袁崇焕即是例子。 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567.html?wtp=tt#4 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的确是像楼主说的那样.火枪火炮装备的明军败给了冷兵器的清军.因为,火枪火炮,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大,但是笨重,不适宜野战争锋,只有和坚固的城墙结合时,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但是,明军恰恰是放弃了这一点.多次和持冷兵器的清军野战争锋.这就好比以己之短击人之长,当然是要输了.要知道,清军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兵是他的主要兵力. 其实,这只是明朝灭亡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则是错综复杂的.据书的作者阎崇年老师讲,明亡原因可以从长、中、短三个时间序列来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又埋下了后世没落的祸根;其次,万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启帝的阉乱等,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后,是崇祯皇帝亡国! 总体来说,阎老师给明亡清兴概括了两个字:“分”与“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对待满洲 明朝对女真满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诸部“各相雄长,不相归一”。具体说就是:“分其枝,离其势,互令争长仇杀,以贻中国之安。”明朝对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击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满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员,努尔哈赤也曾经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为明朝一直坚持“分”的政策,最后真的把女真给分了出去! 2、对待蒙古 如果说,明朝只把女真满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么难题也许还能解决。但是,明朝对蒙古也采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为了自己的敌人,与女真满洲联合共同对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闹灾,明朝却不准“市米”。与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极则对蒙古进行救济,又采取联姻、编旗、重教、封赏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结盟。 在对待蒙古和满洲两个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东夷制北虏”,后又以“北虏制东夷”。最后的结果是“东夷”和“北虏”联合,共同对付明朝! -------------------------------------------------- 再看满洲:首先是建州女真合,接着海西女真合,再是东海女真合、黑龙江女真合,最后共同合成满洲。然后,满洲与蒙古结盟,同汉军结盟,同东北达斡尔、锡伯、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合,组成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联合打明朝! 二、官民分 1、花钱买官 官员花钱买官,做官之后再搜刮百姓。“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此话出于崇祯帝之口,可见当时问题之普遍与严重。 2、两极分化 官员贪;老百姓的土地则被侵占,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 3、灾荒严重 “抗旱四载,颗粒无收,饥谨荐,胁从弥众”。饥民吃泥土、吃雁粪,甚至易子而食,析骨而爨。鬻人肉于市,腌人肉于家,人刚死而被割,儿刚死而被食。 4、官逼民分 财政紧缺,官员加紧搜刮,结果是百姓被逼,铤而走险。 三、君臣分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农民起义和满洲的兴起只是两个外在因素,真正的内因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明朝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到明末是越演越烈,即便是在国家危难存亡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依然在争吵不休,致使大量的好时机被浪费。 -------------------------------------------------- 另:明亡清兴的60年间,明清政坛上各自的三位君主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明: 万历帝长期怠政,二十几年不上朝。君臣阻隔,彼此不协;天启帝日夜贪玩,委政于宦官魏忠贤。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想借给天启帝祝寿的机会谏言,却不得相见;崇祯帝虽然勤政,但刚愎暴戾滥杀。 清: 努尔哈赤开创基业,兢兢业业做事;皇太极长于谋略,文治武功取得成效;摄政王多尔衮则抓住机遇,入关问鼎中原!

收起

明朝它的首都本来是南京,是燕王朱棣篡权后迁来北京的。对朱棣来说,南京是危险的,当然是迁到北京来安全。恰恰相反,除了这元明清三个王朝外,历史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定都北京的。元以前的全国统一的王朝都定都关中或中原,当时,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自然条件也比较好。宋元以来,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广大北方越来越贫瘠,这就使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尽管他自己的老家在淮北,离中原更近。这就证实了历代...

全部展开

明朝它的首都本来是南京,是燕王朱棣篡权后迁来北京的。对朱棣来说,南京是危险的,当然是迁到北京来安全。恰恰相反,除了这元明清三个王朝外,历史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定都北京的。元以前的全国统一的王朝都定都关中或中原,当时,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自然条件也比较好。宋元以来,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广大北方越来越贫瘠,这就使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尽管他自己的老家在淮北,离中原更近。这就证实了历代王朝选择首都的标准是一致的,他们谁也没有把首都设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 传统当然是可以继承的,如果现实条件好,又有作首都的传统历史,或许更加理想。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现实条件,而不是传统。历史证明,即使最讲封建正统的皇帝也经常迁都,以适应现实需要。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但他死后,朱棣造反,攻下南京城,夺取帝位,并迁都北京。当时对于迁都之事,大臣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次迁都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北京,北倚燕山,燕山之外便是游牧的少数民族,茫茫蒙古草原不时会有一支彪悍的骑兵出现。所以,当时的北方边境,政局不稳,经常有可能受到侵扰。朱棣迁都北方之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并推行积极政策与北方友好,形成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使大明朝无了后顾之忧。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可以说,朱棣这着棋,走的好,走的有胆识,走的有远见。 其实,朱棣本人未必会有这样无私的想法和远见卓识,关键在于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的领地在北京,封为燕王,所以,夺下政权之后,回到他经营多年的“老家”,还是比较符合他的心意的。 从另外的一个比较迷信的角度来看,南京城确实不宜做首都。历代以来,以南京为都的朝代都不长。有人说南京没有王气,也许是这个道理吧

收起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

全部展开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北京经过元末的战火,毁坏严重,重建皇城,并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迁都,会让人误会他"胆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宫内号令天下;第三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北京定为首都,所需钱粮,还得仰仗江南,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也是个不易克服的困难。
不过,朱棣委实不喜欢南京,从永乐七年开始,他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实际上,早在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萧仪。
自从萧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了。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收起

1、朱无璋建都南京后,南方成了政治、经济中心。后明成祖他在北方(燕京)一带守疆,兵权过重。当时皇帝懦弱,朝野腐败。成祖在北方兵变后夺位,北方自然成了他老家。
2、当时北方混战,少数民族特别是鞑靼族长期南下侵略。为巩固北方,自然要造都北方。
3、明成祖(朱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