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1:16:27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x]n+Iv}6Uv(To6p{RQ%J"I#gK#2s~H&Sޫ wDfpƝQu ϫniuT~_o%T!߼77񇏭#>v7I\8)f U8VU-[nxWlL]7pvX *v?9/1T{8gt@jR4תdv՚r4*zIKUAV5su مo`wҳ5ڙ"РUm8[>WS} Ycwfl0 ힽzs;7q4ܧ-'՞c~T=\[v m *viיVC8.8]W)}fOviٕj$x. z"ٰcݡ8Nk2C\J'֚>SG@j4.To-ĉ!UH0,55ÞE:eLQ;jʭE흉b,nwUjq(oq`e7Mҙe7@ZipxNVHJ{U!-'ҕdXG/[rǙtgns,N Tڑ;#y? HwlXz3\"!cyw v~5Щ{;mG*Q8133UE ؗwZrA|'$u.l}}":y8C\X N.GgU̙UmȌp虪C :YTuֳ 񑝾ZΤU>jU@}[v.QNsY?ѩũޑU͢3wU#e]dTaîlMw*1'0HQO!iPs pbd_A%5$܂۩s{S@+ld\0}Jܒm*wJw CEꡁEj3-0 ԯtrMA@6R^Z-΍_:L,Tk0yǍl]4'jti"3):&y@nrNVTō:u N3Denf=,P|7A:4 N\zR5Z9k9? Ǯ5Vcg*]M!SU2X[&hK9xP]27'qtvգJŔ0}iAXlm#*YdЮ;=( )M45UB}6qnr`//J$wc fhȹSCSqj9٨pr[oi&`W ֡YXr GPż9 b #|1 XShNO5im "sZ-5 :Nlh쫒h`ubX X7Ʋv sa1/U>kbs/ҧ[wfk[1MWUXQvN 92 ֶ*oafV?0{#}!MZ5v5wy[4Eh,0!p&}/R\WY8yX^K.̖P\ d7uCF a/ex쬕aPrD2< Nں>BygcR_SX^CE/Ńn@B[onٍ-PlٻqjM wK]zo~%S̉ҵ&to5U25o*"WݘjmrܺD]XᆪD(Qߕ Fw˷U"/\jC%RnBuO2ÎSyHpM:Z-j̺Ł'HnijCwtlc LvwtOg:& k1 Lv7ֶ}z/ŲnmOzp:@<ɜ1)_ BAJᎇyzZb>gMx.RX0Ɏ=Q*-mř-C iȼXgT7#%;Edaf{7qn8:2XBoq<B02,N"j)҃a-S#2zܔ>*F':S+ mMEgRЄ#0>^_5 95(@@5YWN?Y2SY )"wiX*!5[cIRzŅG'$XdqY#+A4gNEu{VF&δ#buSLabr6>b <-u sci9&x\N,9[ȦxBU>]48+OKG8vpyW;1/#7iǍq< ƹ`9.yqG8pK&F[\X$q`<zYbglt7(rA7 # MFh/4H q#5h EĆ=c6866śȍ9nE7|6CeY vc9Ŀ砶}>1Ll20ulfw>ƒC5/c8c?zxm=\~Ðij,1ذpCJ}@U $M4 NADx!B`BY|"fKp!; ÆN]twȯ!DDHt*J+1"RSX"s>^T#äHgFgFx!GHS숱#W#I Ab8C޿$-[hV3gzE4)~%ss z".)`eCbƳg~"Q-<ŵ9Zm![]{@1.=_r Շp.NŜb]$-_wYX/ű _C}"/|b_WD "`D>2Fv( _W0RF)9D|c #P1˸E,cc! :eL@s_|9Jw 1L oe/ʢ?s3TfA܌פG΀;cgx~~DȇQ4RZx1뿏{ KczM,*[=LY寏y1s5kQkWnXFGxnY FX/nȐgSk &`6zp papw5x.f X$~)L 1;K[*Bі3Yc ԺwUK.Q;KD,Q;p~Ybx% 1<ɫ%س,=K`س,=K` y/@{?7,>K,>K>+};9G2w1z˜@w k_]1jI[M$# wt ;]WfCѦjMVC(hjLDbEEԈM%KC2WV%Dܼ͎aw6`T([U<\@+NVl|.L%~Ѵݩ{/ȝQn #M)O)i6;u-@qܺAT} ѽGU-P+:.X8@ʹ݆DkVWN䙏jJ +'N ;\;)Lg>X{{" Yц?vK(@!m}erA",l ls4fnnڜG3y)i;ai)`S2[.x&őfUAJ$JKrj-if\r^ 5w|YCUarׄz]B HgO`c(A?J";X$8޺k o!?~ьa;t ep&jbx&$%#& N=_WwEǍQef4lyųxGSnE}ZQ9]dMY߱UGa N_i!JKdMktw1 "TpJ\MA5bR+A cUr&1[IA!\1X;irǔ%WEc^ (j-طQ #* %ڂP VT{ݽʪ Z!ܨ(̗Y?_Qf ZZx|]*q;=zL<M\tk&; g# ěXq֦pK, Q+r.0ƣi0yY;W9cGF4 3Gkَ= 5@e,%9^#eBqE6X?Y~@[ETtRlz//M*qlGʡ1XGpwS n[`ѳ]6wRb(%_ eS RL݇pOl䫏1* [(cpqfA]*t67z*ֲO ,Yg>iQ4LW.ʹ:̂҈-YN5GH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参加革新集团被贬.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①:上帝这个词,并非是外来的舶来词,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
上帝一词其实并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一词之中文翻译,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译,上帝一词乃是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昊天上帝(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现.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中国,为了便于传教,便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国伊斯兰教也有相似之词,即真主,意思相当于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义也不一样.

小石城山记字词归纳: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绕.
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而生佳树美箭(转折关系);
益奇而坚(并列关系);
〔1〕少:稍、略.〔2〕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3〕垠:边、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墙;梁木丽,房屋的大梁.〔5〕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6〕洞然:石子击水声.〔7〕激越:声音响亮清脆. 〔8〕疏数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区. 〔10〕夷狄:指偏远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气之灵:地气的灵秀.〔15〕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名句点击:
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全部展开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参加革新集团被贬。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①:上帝这个词,并非是外来的舶来词,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
上帝一词其实并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一词之中文翻译,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译,上帝一词乃是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昊天上帝(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现。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中国,为了便于传教,便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国伊斯兰教也有相似之词,即真主,意思相当于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义也不一样。

小石城山记字词归纳: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绕。
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而生佳树美箭(转折关系);
益奇而坚(并列关系);
〔1〕少:稍、略。〔2〕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3〕垠:边、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墙;梁木丽,房屋的大梁。〔5〕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6〕洞然:石子击水声。〔7〕激越:声音响亮清脆。 〔8〕疏数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区。 〔10〕夷狄:指偏远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气之灵:地气的灵秀。〔15〕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名句点击:
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收起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全部展开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编辑本段]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编辑本段]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参加革新集团被贬。
[编辑本段]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①:上帝这个词,并非是外来的舶来词,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的意思即大自然、造物主。古籍中也称昊天或上帝,这一名词最早现于《尚书》。
上帝一词其实并不是基督宗教的“上帝”一词之中文翻译,既不是形翻更不是音译,上帝一词乃是原于古老的华夏文明,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昊天上帝(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现。明代利玛窦将天主教传至中国,为了便于传教,便将拉丁文“Deus”翻译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中国伊斯兰教也有相似之词,即真主,意思相当于上帝。)但是信仰的不同,其“上帝”的含义也不一样。
小石城山记字词归纳: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有:通“又”。
3、伎:通“技”。

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绕。
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而生佳树美箭(转折关系);
益奇而坚(并列关系);
〔1〕少:稍、略。〔2〕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3〕垠:边、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墙;梁木丽,房屋的大梁。〔5〕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6〕洞然:石子击水声。〔7〕激越:声音响亮清脆。 〔8〕疏数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区。 〔10〕夷狄:指偏远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气之灵:地气的灵秀。〔15〕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

●名句点击:
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编辑本段](附 小石潭记)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而后面的‘‘崔氏二小生’’则有一种作者想像的人物,作者相接他们来约束自己。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小石城山记练习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