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如何判断句子中的成分也教我判断好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0 10:03:35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如何判断句子中的成分也教我判断好吗~
x[r+Irnl7eb ] I C:zenWSl J!M0Ue2O*􏟭s_s6Ǣ(Ū GQɞu6QQEUYɒנob~ÏʔmXO?ud)\g7ОRdTqw"}>͈]B?qb*i8J<.QJ$p\g1yij.sZ:D sdkH55E >J1AƘ#W_ҙj_ :7cOM QsyFmE'vzʕPBXn4ŜgDLihAռ ~kE*E\(93T?osF\,8:(8ņhb9v>9/h\ZovU3X8bG]| Rq&9h3g gju>Yw˱q繫7^pޢ7WxE yU`]V^}p&ubyn}"5`1Fp&4,9XMV",К5ֽTSBsQ̓-ӘF fz*IQ:p+z=NՍ0c_3m SO9 Bz@^̢N7ge1a1Xj>4`ҭGx ?E6./ݡiæYնNM5pýPZ;`.^]VoD1`MXJ4&. \ˑ8%c`W09ث;/oօ"/ 5a:\ TSS0gyF LS=!Ġ'C~8N5_L#g. BN0$b$a[ϪEcX13P`|͇ :ϒ?;kgX%QB ;wh+·HHA+vx)`#MӍvLagutؼCKWy{qɋݻQm6m,:ӞD ~mߔx=_fbxm ZHx|dʈ Yr59EroYHQ;蹅x'5,'ÒC0U,L[ n!cv)/K, dͻxH$l2HQ˿RαH/ebR ,#,}OHj4Os /JnuQ//B2$R>%u >lܫW~FZ7[Ql@̦GSX:җ5NK'ݙ诪9S! R#JܳWkyHQ} K=Z[ޙl󜼐CB _{^kuO$!29]䬣0;mIƪt8u4/4şI7Ig̾Q崚ZƘQGDT51G7gL8^*ԁG~Ҷuu&C.8K]bCloYuDJ{ a2;L-zȭu` !t71=T:M :ۨ}?*%/"pA[_ wQ~%\|LV&%-=^ɺRd9Q]"0s|V4?O2TREبaqe6N#V]'^ckzAJ3;[QpϕfMhp ǾT w /+ǯ*:1TEsjX%-2vu)NlJ4Hl!5W,zg[a:~!!.OgȀM'o;R!+Oa*&G-I #y.7S#@@`;L`FH,yS=US5%"٭u1in5ϱe;f&bd@')\=1L-O2ŪNqBPL,,uSy 58XkA ]aZ=d^h8׉PvxyفY|rRjL=p aUĆLm3ف'FN@ Cfe67R@j-yطD)y7/3u֗HQ,7, ԣwe̟j@|a*xVbl,NP3(R"dtԋHNUD۞UzH|6{g(v7fPZ*_ɇoaˇ` <-?2eTM^ ] :Q O*JүU@?r7UV!%L~) X >NcDe}M~v2/,%]}"Q^S?r^ 3jC;'J҄]g$r3gy nIF`x:S[{btX`f[ 7tV6ņ?[+uΊˋiu օG ]ϯy d5(8-Wx}Q1N}Vz<"Q`K֖>s߈:p!7ىZ-=߸5$Yp_$Y.,kg򶭲 B07ƌ r'5>uҚ{"xZzY;o/vd$Exi9$.be;8|!dV.,N%!8 UkC*w״juyjȶIa=!RyFQ4b,~fOs,&%ћe^2t?Hj茕ӂ )ș>`(O*)T3oU1m's{Ղ{S ƿ廲7)y~#{{f;F8yL,ɟfxEMƘb㷤6wT^C;C$HrQ'1y#kU kX@7ΌW|\LY P$W8471cdT!g̣! )Lhe5C窎12V_<&y* wy4ʁۂ+/:x{+rcSI5e>ЈQm,+];\CPhbA \䋝%Ed쭾ҩ4Q@_1fŒ@QE^љ;iǸA(lt]芍H I>@XEs@ 7` @_CeʃC],jFxưk#V3H`1+cOu`fZ8瑱MR- %<@-xYR=T2drKo'JoP?X,4rg23gpb:u,6\K⢨v{77$(N6*IEDp"x⽖lzy hUK\g,rA&mgWCd0j/] ʠ# y8-=^e@silqwGVD`ԉgw)wI^Kb/@ zWɜqjfGV"؊Eh-ۈC9K#TXAk]~ݒ{Sy#>X:晗JtOR9\(2wy<7 $լڽCt7FyQ#k*kW}RCketE}ʆ_9rnꈎWax֤B({ouqj wj۽Et2ؼe65>~Oʐ-D^aVy%=2 Ec5;ARSmi7c8ɺ5Wuk,^|6B_L4& 5y 9*9<](?Ƴ֤g`.tY2&\z;$ϓUi Rʨn`*jL~뜿[ +Q;G4YZw X@kQ C1x@W HyZ!ɥlaX"U*놷֬ US9Kw/A{HU;7Ov1<ݪ7ȧA&H`羯 6;vQ"e4WQZuQR46wY&h|JuW,Κ}DBj^y'ͻ{h߇,ϽZ"/coL7v埽8\|)oBa^%0w۷7~Dhy>B…;#1Z0&f`Пnۖ"Gپcxk\k3%wI+(Qa)x;3 mN@vN8f25/hQ'!#U^-D'JhxbbQ#9-]ɭm;QhՇөo^Ye@{-yq rhbJ,0X7竺7w,ȊACh?zs\0\MU ~Ĥ\$T#]>H(".Ti|.JU+_얂XSEb& Am GRm֒c d&]2{[:F ) V隿gC]|6e98DCHݠ؋$;Çr3ݽjѬ=稶 QstUDgQ1*$0=UVC/, >#"jQ3{zCm׬XWՍgQ1i*RsҾ8o-' in  Mɻ:^1ڹFί:=JpĘYˋYfStr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如何判断句子中的成分也教我判断好吗~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如何判断
句子中的成分也教我判断好吗~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如何判断句子中的成分也教我判断好吗~
高中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一、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二、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三、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四、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五、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先翻译,再对比,找不同,过大脑,想句式,得结论。
转自北四教育网

跟英语一样!先判断主谓宾,再看表状,多看高考要求的虚词,和多做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