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块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5:52:07
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块块
x}r#ǵꏻ#v-YR_[X_7& &DX b~ YUկpBZZ"6Xy_NT&4~lS^rU_~m?Wo~#o~31'~a5e' %+Sӧ~3o<>FK[UyStNhv>z߈[-g/6ozV>bL#l/Ev{N/7WgV$1yYN@7g_u*1 J1WIc'7l6.ԚUM;I|bNu{hjk-V6rg_AԐA"v>hR]u*R}XC7#_h'~*II9 h+I+[Dy㩕iv 2ёJ)n[{0۠7*jUeW(3r]SNY ,1,9E!lzׅ} x=L&j: To|t 0`Tq8c޽{, نg8?P6P럪HnքkS+<;}Lފ D8+W7P);Q3@Hb{#44'YE3¾aTxF{eEfCk|Wva slijgX3S7A(oYჭ"4"2xnN3zDMJyVsplNJ1ɓa1@VکnڴmziP} *;''W;d9 =M<0fv: M3Nu<60DO9Y|> nodޓ 9kκ^:i~t肤7:jdN}_0C68I 6zV@V&J.j몇b7כVuZ„u>= Eq.1u=LoPˏ˜MUN*$ ʩjLkm#;&Fh@-'Pv> @0UBuhz c;# ^l=|(z&,3<9yim1+z ~r ^఻m"l4]h"$pT1Q׿:M|:ǟ?e>GjϏ?5=w;# !ocMT l$i1Tԧ<ӜpT6OBdA\u. Mc~{T`v&*oa$0Hm>gF:hK 3c( H!":*|>3!8GOKƟy[9- +F] :ڰH-3kGH*_v9ҿ޵+2Yngq࿸<>ic4.e/1)gdw&RR'R0-D' ",2{};`hKYgJSAn$6E(gЮ"Up:M"K|% *ca9D޽ !aRxZxGN6r}UySJFPQ{t?_ࡢ% K(1R˲I4]AJ`d X 9J9$9%Pbw=D?\4IYĬ |W [~tgl_LmT"] ç*9\/&Uu 84=И.Y6PX#+HPYgij5)Cz |2lOepui/=yq+ QZqid>E[ᵱ-lP$\>5ˋ&{IVL@ɉ>~k 8gV6)%GǰN@43_u`5TɔwcI Uv`;AcogG5O+_0࿜GbjGE؜+kU)*7-iE<|$ζ KT*6V8*u`߰@Y/Z5Nޑ]li5; 5ষ` &B&Bx57Ԑ D:P"%Z=ZiaTzSSC^ƺ$ZU9PO9XAna]DO5S"KqFT?Ӵ=d}Ѿ=%, KЉ!27eM/[-]e# o-&J@<Cv\#9a\)3S]#Bm^lxHսfϸI7{pxmuT?wz97(;+ $OV FoVR{;}QT& Lpۄk!r5p[+9jNlm?Ovc!j\E_0Wl[@jF ͓2$Wݒ"k=EKw׆1zte7"M84|f*քʾG4ekrP !dNZ\ו,UYQ +b7 7'L(y)0lK ]„CXԻ^eixn25b0#+ M ɧ̞ОHCpj{V2 }iD;#S,nU:-+._$.1Cg s>HW}n\Hf=gdSUt<Zz|r Juq ?MA8Yګ?xMѪ_c/):r(:eeX:%M* cݮ%#P@T8-FNI%}EᚇQ~+5ĈH7taO;+4=.S!Yz՞@)~ݴذST1kd{^m1P,;xSwɆỸ6YuÃ`ɭ]]{o'j?~dd|nFh^U+ѹIe?ZMY~r uzs `;8wWR+x<^5}Yk̕ '1K4۩,%{nީq w$˫vZ'SƔ4Msc˗VpejL>3˧~!u,ii”"rYhN3:`v':صCuIDEšra%{r FbnúD)|M62O-t Y*&6570|s_B$S%[Xcja\] ?>b_Y\Q5qɑPbd뾼sN21]H rq(?vSU`}`KJZPq<YTOմ]4u Zw-vv-V0%_TQ.d$M; `A ` ^R,}dmUWqF6WBt4T"u\%d3jj{hRqoL^Ө{#%.@2u\̼SDCjKn c\<=??Y=^ v*T{~{eFB6VQ2{J2))ps .d ƊLK:Rȡl/?i/|L8$Ov$霼(BKD\躕.$kάiZ:PE| Biӛ'f'^+#}"VhO UepKEpf>c4Nx"\ ٟ#uow#h:7q{=)?tܛMkڵU, +i͒}'Vп.h0JQ_Oq ,7ZzćޥaT{ϡ &k7ARRvVj)=+;5:6kGV` \]ɢVzJtWX!ًX}D67,uBEUi7:k/ r,K0=s]GdgT,1A 9F)_:SYC@lct\C3*y-P]wRK f㇬,Kfoy`Z^P2ob6#vjX*dcp|N>ˈF ᫢$_Y|\to$j@4Ӕ*!wcxxYkO3QKTB}j*5O{g)'S\q֕ x0k lwM) 8Cx Ep+'?ML`+NO<&ldr`Pi5ؤNiewA>+$[%D+|WBZ'nEB4u6!>n{9YeyWӈ. ng ]yE>5:G[C9h9_OԵzl+yTj 0sT 5żSZ!jÿRA.oOCֵ9S|eV@|kZ!hnU]ɒp>)&bȜQA{ɇ ~ΛlHY/]BkGkjtLcLȎ'?XkDUʗo59\OCkv8vemEUcrʩcIԫ.u9b?Z|Ѐ4,E K?bGD ١霙Y!b!z՜TGH(wB^q)~檠6<Tc4ttڀ7⇇iJ ە=Di?W,榝y t׎ڑ]@uKz۩8Q4S?MP,I2t-xݶ/֡Y)gd0OB4A3IV>9{̃7S1ad4E t9sy`B{qq@v ^EC4M0XKݿBl㜫*#tB,-O(q{,C4^wFmX&*JXbȋ)bFHb b 8UHr`1Wuh4rz4lpSJʺ[V4m)g*lV^&^BЖK"VTT*e.AMTj!AFe{΢gm*-kInE$j1aR1R 붞7@QR9)zf:W :*! ~%*׋eryxh5L7оGtfe%TЈCDIIY[q# p] {rǬn*Gd9|EdRaÚDr8]vM@ ]]$dQHoB;)uʠK(SW }*N5Jr=[-nQk-(/e 7UZrY\^%$Uk:DA6/p{{[aqR*0Us+rHuSӚgzHnoNNvXE4o%CNJvs[Q eNR39;vg0 ̓Q-%)A+aR'w9FP>s9S\Zn/w H zNˆ }hRn+7;=$=\UE1-ّqނKe͒5œ7ou"j+ql?'Fepkn|0EM瑪,Xc[ñ,jVrLzW L#cӤn&W/OKm9;sUQB`;lT5*8>QL01+2\͐:TxmY ٱ B#}h I[QM+a~k4ک ZY BKm|:nٱW7: n]i6N58qѳgEώ-6[w"

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块块
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
块块

论语十则中成语的解释块块
1不亦乐乎
3温故而知新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见贤思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任重道远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成语:三省吾身
【解释】:〖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语: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成语: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

全部展开

成语:三省吾身
【解释】:〖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语: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成语: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成语: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语:岁寒知松柏
【解释】: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收起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

全部展开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释义】: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词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词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词语】:默而识之
【注音】:mò ér shí zhī
【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词语】:学而不厌
【注音】:xué ér bù yàn
【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词语】:诲人不倦
【注音】: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词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注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词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注音】: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释义】:择:选择;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词语】:逝者如斯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释义】: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词语】:不舍昼夜
【注音】:bù shě zhòu yè
【释义】: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收起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

全部展开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释义】: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词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词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收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第六则: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第七则: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e去声,不应该读yue去声。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o,去声。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e去声。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e去声(音乐)、le去声(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e,去声。(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e,去声。(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ao,去声。
编辑本段成语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收起

语:三省吾身
【解释】:〖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语: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成语: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

全部展开

语:三省吾身
【解释】:〖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成语: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成语: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成语: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成语:岁寒知松柏
【解释】: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成语:岁寒松柏
【解释】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成语:学而时习之
【解释】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结论语十则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要讲究学习方法,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还要进行课后复习,正所谓温故知新,另外要注意课外学习,无论是父母、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绩比我们差的同学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不耻下问,才能进步得更快.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回答者: cshtr1014 - 初入江湖 二级 9-27 20:48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释义】: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词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词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词语】:默而识之
【注音】:mò ér shí zhī
【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词语】:学而不厌
【注音】:xué ér bù yàn
【释义】: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词语】:诲人不倦
【注音】:huì rén bù juàn
【释义】: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词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注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词语】:择其善者而从之
【注音】: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释义】:择:选择;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词语】:逝者如斯
【注音】:shì zhě rú sī
【释义】: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词语】:不舍昼夜
【注音】:bù shě zhòu yè
【释义】: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回答者: mama8008 - 高级经理 七级 9-27 20:48
【词语】:学而时习之
【注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词语】:温故知新
【注音】:wēn gù zhī xīn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词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音】: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释义】: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词语】:敏而好学
【注音】: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词语】:不耻下问
【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回答者: ddasxcvb - 门吏 二级 9-27 21:0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第六则: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第七则: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e去声,不应该读yue去声。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o,去声。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e去声。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e去声(音乐)、le去声(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e,去声。(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e,去声。(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ao,去声。
编辑本段成语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回答者: 李博鑫 - 魔法学徒 一级 9-29 1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