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21:16:18
初中文言文
x}Io+ٕ_az7F]@iKI4R%Q)I$Qg?Iưzw΍AIϙ冻A$7p9_Tl9lG.AU;_wᯭ_夅 f;GaBe3_9woß?,~ѯ1=.'T\*2mL헯4KQKܥ_xmȇ帰!?q5}5o{Vww9w8C{䑚lu 7g3m#{S_pB_6I}ȫa(P7FAK'ntCNlz]Γ3վOpI$5h ZѢ&D:rx;9֋b]Y]AS΢lĉVH[9AyQg5mMrU:!ݪ:{6T A!m}|K? 1OZT75uz'WZlgxHOPM:J `i>tn`|VemhU&9i1iu9,-ZzKS]cc>.}sC˸b[jv:#ѭQE_]7CgޤY ~[]vY'<ՃQ7ZJ^*̇ۗ+~lvwIUSX=pASњc3s(726l쥷o6 lElg,0&"{ܢFz!x^[M,=h>h{ɸG2n B` o9J'!ZVcs~Oa5mrtIxP'mSpxh3B vSBȐT.GU6Cwx)m83}Q7.R;}Py~pf>iW cW]#[uhVo8ȋ5~ޥ@ 3UR چ[W, aNuٝir~MLwn'SV*V-1 (^iUnɶzb-✩(dn5=C$"qN\_F;F$C}yY9eVcm:J :%*˕ۉ=kQ/eЋ /a;:>U<0krV^s>郑[Fק7/gFoə[LOa#er [YI8LS_vSUvi($%f{UQ#"Ŗuܰ !z=ATIlHeVgrw?^.}".`y 88<Uivɼ}j߼ڍ"^;sg[Yo;1G@ ]%Yf3$Bdb~MyF &0m' ` j=5پ:EMrJ ۭy7Z ռWk J5=|$ ChE/. h# NĩhI,jќo?:Su8Ag6qRpq2)!І:82G~SwHғhuh%QQd i'-.v텐yi>tGXZO q4zX-weL{ٜZ~&q5g-9QIGyWpa@XRx?n!Ҵ sapF:ଁOZ mi`zu ]~Æ -iycu.#=,ABL> _x*W#͠ϰpF"|3V&3X#?igazIX+p& R-LL9hBzk1y^D&#a`)f֧ty<4É@W*/V@(~V#Y"v>o?ڑ_5h#@|F0NI?6Z3^@`$Oj q 6ۣ ;CkH;YLN"]KwlzGDXj=,oHCbũ}L )5.p-CuRYGJo!vЦ]d a/ko֩Ҧ0لnZqme0i^zpG i2hIYv[!@H];6IS'!Z)%ۤiգGr\7gvBTQnNq\؝FlXyٵ&'W9<Ҫ՝]-뺣hH<2;ժ g|E066<5rq}9CNZutI3I-U{jCTf?:4mF@sd4Hó]sI{w+Y`h;85:G F${OkS9)4/jxE{q5Wqyh|{Bf95Ҿ$~Fϴ5=s ^r8/J]a1$0KX9fA[}UƍsBLy &d\\{9l K:9'W4oѾ!o6=c]BO_'p j^E;`u/YCEW:6FCLwѮ]_cót5N0>&ͫlݩIo&0ݤ0G#墤1@]я6Â@DzW J 6 <}A?rѤVj#$\QxёH_Cj'I#bm M {fe40G*z@VPNN vAs7(*F4dF'2JUZS±[}CizhX3s}mTj4B:nGD8CJ}hGoZ/FG7}JE QxpѭqԴ*3j<u4 *>oK/G4LPJ:ivjh4G J?g3 . }O ؔݱک FvIlI QDy4/" k7/;Ve u]VƐK|xÍRX Ńko}#b$vU)6HűkPL^4b4mOq鑙 '佅ogIAh$K\b 6zW;zKX_sE Q`~ KA! hXѵ۹뱈d"ьr<~kkzCx.f?2b*mn޶ڮC淛zq6R;1[`PJh^;J!kwF.G}ljĚW&aϝdMrl P&U&C54ߞnz F}`]^ǭԦ6!\l{uo,CV\τ~`ިn骝 dhDY`?@Pٚ[#رuq,KRȧ $c_%rJPj-A,_`E2]k2 W5J(vzL{BwkxU&ʸ뺀>\2מ v/ ?bqݓ Gٚ]dCl%qk ގ5I_tT9Dk 6sʻ֛WN|3U=#BWqV'"o OQ*|KM"B=um ,&d3-6`ⳃbtAF$AX@x 0C=iFFDtlmrmsT鿉-;q:n| `{Hl~zsq>-zpG }{HH<:%A8ԜN>)eIH00uhrqi|9:ӽ# V0,UC8g'*۽c47Zf ~_X|@xY#1ȅwP/^8:[>C ThDui p%(_ %(_iAήbi 0{d_m rN[dl[c8U=!+sMhHy 9QrM+Q д/e~N1^Y4HO<.&c1p_]Cd^ >4܊Wq^ Su")2iIn4h4O0:qz'`W5mI+\M(3$tԇ9vF6⭲g LwR[_ I-;%cG% tT铸ڇvrVlެ08vc>l%#m'U`~9|V <[ŏahѰy\w?ۙБaIIC9.vW-D%qH苐K+ij aݤ\t9Q/\돝#߇]mmaBI_ R/5*<Ƈ/9u i8v'pa2 thq\6%ǞIzAk"?lsQB[F& p Oi1:,<>N?CzҀ17'x|a~+<=}Uc7fm8dreʿI] wpMv"Gt49+1NE|o lm05XUFIwd(4s\=F ;L}GFnC)aCw[/ė&Hin7-s52{A" BLz#~(~/@ʓ #QqM1b\UgŪ<؉m8xxs皐":vn@u G3y3*g,43@ܛAR]@#Y7Ljxrwf997s[\G!O$Pq$*VI:1칖T=G1bfeޮ٧es@-0Zԡњ_ubl'>iHlD[Iї6g/aY%4h߉U=c0r%B jF,ŅM Bss]zW~eCl˱Qj!P(TZ;/>Q۝S8Pلqzl\f?et񝤹wBFBc>\$"O@,k 05_D[ /@]zdkiV`m;K]Rz'"h*(ﬗ Kюރ/ {GU}3냸٥ޚc䬣G$+ l:{ e4 Y Prhދ#i'[sLbF:B~h)ibP$THĒ˽0 ĉ/< IvCqVcC eHԂ"R@Q(h\=!GF rXa{.nRTRиR t. QXM{ tuۛ3Ncs">̋ ^Ks@{MR2kjWmΣ¶E3z1jt*qr&ηs0e *3ğC+kyP&t3 ;W`mS$ lI9:/v^bmPjWS,.uaF-%4'7iӮ;zHj9PD2 %=ČEœ3n_m&H%z# h_ XQ[hF6#nl"v&/ i:ČSg*~Q&"fqi d7o'\zki^F{1Z,kZ?':0}"3mqz>:p?5F~![g3FlS3mOFo` Ӡ׆1wӊq3 A!y;LI"4jHдv+s ~8\EDs&` ; lؕ!Ue"dκwh40'c-VL$A:Kh82$-etuܪ 3q_v2 yjL 8m?#<ؓ/!1I>;NAzCU [SNR"c|KMv=`bվQ, Vv;'IKK hbw|+SAxu8;"=&Pg6pbdIݳ6~fKvCmfl^سJoҬ]ui>0H]s^K;X>i&C3ɶn毉=cvDAC .nauBK[ږr~Q[g3D)-DEK*xrTJ᛾ěhsI2g2V1ga#'P9FfJ 5zh_BaZ)YQ\ؗ a4QzpGj+% \y7Iq\raܼ+yG%O^TzFj:`q94BpIK˼%bQżn :0nĎ?|)p$B &f}WTFy3ALp TϾtDw-sp0 0X6L]+{:ݧ:(L#vlfj78.#Ӊ41&[Ka#rvvHG)uا8+uQ%A Os~'0d,4ıreY! 嫠Mݡ\r1тYΌ~ 6IM-6aP7"az}[]lI"ewNJQJ8!MRdqz; syl0AVS7. [ tl x`8d`Toa!méu0wj:cϫYyWqHF껞DI/Kpl;9SY8dR aoNivtrkYfJ74Z zQFz%j^ïbAˆ[%\SU^𽾴O.8/OIވV8WSc+u~l`i1ձ]=r˴H3 4>hY.{$򩓷8AblpzbE|v4DžFMZ$MP xA5ztꞨ*nfmp=zaaR^B|LK"7DP7m<&l:(SzƇDe[ MڥK@qX{$ʉo݇.e#eL&c$9y\{Κ\ zs݆?4'b 8iN{<5E-W^6AXᢨyUQ%VG0 }-q(o0c! /EO*쯏8`"͠,@PjLZ)۶tWV(@8.Zn.ݲj%ˀD%rxjW~pڸ!N?z=m/X`y$hU93"VuJٽ%'.9UO4o lh~ߩ?|!M~SFW4{,oHt3'87JĆ n4v1nQܟ. wb$դ(V{8b+Y*1UN-9;~Qe8v*wc˹: q0K*b@`5P:ǿP0;-hH;W'~YKm״!_)G?#MNt6upʹVUIloFtE.]L(wwψuC 9_xY}qq1:3^M=>u .bYɨ^7;;4}@t|`댘~;}@N>$87!KׁO܈o{9DtEAj%vƤQMJ*}goީ&~Yw&l{0>1Jog=R[W$~E*g'"nʞ6BY1W>WZu''_x@OY5_:ٙj (iqwt~8ux Q훹/Jz2jݿPU|PN!1__ȋUGo+܆~}لTJ{3ERHk9L{\Ic,jReWTۣ'Bj)YyRӝ*Bo>>MDQ3諭Ⱥþ }6|͈‰$pܝ̳fmhr}0sUxP'ƫjaȚ]X]Xޟ\m]GKTQ\ҐjTa~ZIêLL>P <|Me&_.?,wDÂGt<٢GnoCeF  M}:g .Ԭ.^#EcE$RK~)IuB S>S#x֑UH'lň|uu͙nJ;Bܺ*~ZkHɜA_]R]?*n#\,k4*0nd7n"IgSSnθ!᧜)vy$͓}9'YʧQ^>墻p=Xlob b0#4*ߖ3BLTNSB[kNr٢l낧CՌ{@aTJ$?a :c?%9KnǛ"ǗZSg-Ľwڒ_XsO8k)>}Eu\.a_$Mj%[\ХQs\?q)03CĩKKC.Uطvfz$w;@iJ@xVOQ|V֜yZGk>܍Gx`$@ H~0$ɇ!EO8 )ʤiTwv 0RČ  9CV$7Sucx IxGb®P3~gyqɗ]^=;U17XJf )[X &'ύ^W̕q6L0_+6ޏN1+8-Xtq` L6-U.62\)w}arȽZ2z#/B+o1 D&(:Ro-H$^{\(./[=Y#yrK Rss^S̍p9zsm}Z֭ ɻG$H2&F#jOdu_QM znb8?w]x_\+k%/V1DUBUJN8&aTR;_d8B&-F+L]㧈Idj7c#Nr.G!@s-.v`+ǓmFWJ.q,mF bRӐ@Q&NۃzfQDuc1FǾٻoq뼹 4IXu7 DM $#ү~$/{1ږx?!/q="ϦaTv}6@MEg)IԂSQ=xx 6dI:Kf7Mۖ}s;q)@\V{cXް/R.2Ci>YpFUP2hx0K]T`90A1ϴ'UcAkOJU"T##کXZwܭ|+vWImJQq*D`|ٓ]kp}[[߼Mh5+it}F8~'¯'ǘ$쐉˛ϜT'MDa#eH|h_w&w]$1$F$JΆϹU,]ƥ/ q`ٜ ]㕔U8]b'-`Zφ{].K%m abw:gltBb+ l]vx -Q]!8>WE׼c$ۼ'IЯ~ATj|}E{zBR.=@|{鯳ጊO{dP"Y0rǪ=X'I3jJn]y#rݼ:;܈!zҕs^*5C;?-#/١7̼)3A#UM<Poʫs..,[D7Ȗyޘm_Kj U#v| &+Ksh,fkT^ҹZ4F*ݶ5ܗE5XB>X8ƥƎz>xⰕ*$rWOsD ?G#cw㓵FRւ2M_Krd۷u'<|EU Y{qħ^Ϥ[t]~f_NT!&+u,VTp3+m?EbFaRBEYRH25^vT~~'>th^C||ƁN>Ҹb!ӃM㜮Sf<|E>\wlNC:~Pn?Cr^4:1Y\X)hQ( j{wt˚Zh_N \Jd MÄ~r!zcGPk#(G/UiY1]}RY0ADpSƓҾ!K%̝qrUVO8Hg*^ [ 8?HF7nG>6Hr? 7Y\.$z>B(:U\TxmowJz2s?7ooXIHS =H-z+sbenC Vh'tG.ya3jqEzV!ki]?\rܮ1+ ;y3^+CD/n$Y"3Bϕ'ibl ~+kpx7gɟI1,|Ϟ|Qܳ,y& SsHٛ7* tI5|5JưI.3RH.2f**Ga^ݲZ{Ns"[;"'K)OZD^c>RQZN 끕֢p>GIF VY!2a4 VDf7B3kHĔC}T5X kT(+>ke]V}OSu|H?]S6sgsF#PK*]zu +"鑶05:G >:)#1UeW>C1/h!@jݢFmUxh|ȻBIM8=V+]ezÁ0íż)7H1u U5O܃ci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

全部展开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既xì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3。弗
(1)
通“沸”(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
(2)
通“怫”。怫郁,不舒畅。
(3)
“弗”为“不”的同源字。
4。甚
◎ 很,极:~好。~快。
◎ 超过:日~一日。
◎ 方言,什么:~事?
◎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非
①不对;错误,跟“ 是 ” 相对: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为。②不;不是:非卖品|答非所问|非笔墨所能形容。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口是心非|无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种规定):非法|非礼|死于非命。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应,表示必须:非去不可|你非答应不可。
7。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收起

文言虚词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

全部展开

文言虚词
之 (1)代词 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a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宾语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 其一犬坐于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a向 告之于帝
b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 所忆都是所字短语 ,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 ”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 于是才 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黑质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恂恂而起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收起

我在用,很详细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全部展开

我在用,很详细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比如说“以”“之”“而”“为”“当”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积累请帮我找一下像”之”,”其”,”者”,”于”,”则”等等 一些虚词的用法以及在课文中的例句!拜托了!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子于 而 之 其 以这几个的用法和例子. 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比如:而 其 之 于 与 以 且 因等等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作用和意思请通俗而有准确一些告诉我! 文言文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之、而、其、乎、于、焉 文言文虚词分类之,以,而之类的 文言文虚词问题请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而 夫 盖 乎 其 是 所 为 焉 耶 也 以 矣 与 哉 则 者 之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哪里有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暂无 愚公移山中的虚词用法“之”“而”“于”“以”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虚词用法“之”“而”“于”“以”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文言文实虚词详细翻译实词:次 当 举 虚词: 之 以 而 关于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要求,五个虚词:之、其、而、以、因每一个虚词对应一句文言文,和一句现代汉语,要求这个虚词在两句话中的意义相同(现代汉语可以是广告词,成语,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