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37:12
请问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xnsٕ&*Ѿ eag'\Yht_MwNWt*;Y@)")&8IębsZZIGvW}EǵָJO5~=n{罼9xYI~==^{׿o=o=jqδ҃(8JŽSlhD%*F/8UZ:Kv;~eʋ/蝂xD[ 7/5Z/VN )Q8+%㷲z9ю3jFr6i̴AM{g7Dc; =ܸu*9Pzܥէ2? Q|7 Ja2U‹bs>x˸fj759mŇwxnqjpם;ުFI%;OO-c5}T:9ݏ%ЩSקNy4Ҵŭ߼Ĭ35/93?u}̄_U?)>cZ+!'fGjiֹUŐ<e9Ѥjւz92[>0׈ȋBZJ=)/VWMVs ٭үtV{dv@IՖ_KfiQu*EhV~bLSTռ:U~R<8~EiU w'Bhr?|>iE5[;u5g؜7$ns,C(˽р{fUN/V'f` FԝQ$<~ĉVDU @~%yfK=;^o5K>AeLש5mʈ5['~3-#גY=S1Js^`TbWbR'c'}{%!pbC_U*]c Jy:Zg&ZBhou`u-]{ܹ=1\:'[7AGV1gLJS"8z^w57ߚ(=Yk@NΌFV)ObFqSjUa1]tNRBĴ0U]%pd5,?K;L$(Lo2m3T)o:XPi˄Լ&Q۷;XC9>C- f '5/gm<͂ vHLj=_7RNkK7g>7ȯT-e޳ZQ~OsfaWKO4j;!/F-$T*Bb'$iGv5Jtiy[-Yrd=;Y9\c>SIyZ1,y1237^;s$w>!v{P$.3ԍ $H;+*UTJ[28cb7Oit08l(Pcf&N/K1 \ZO:{8-<iDDs%dލRڼIQnkwTSPw%jҽUoOqULMVRfП.CRK:Z@~p~T']95r98.Sȹ%4LKNv=N5X 6 3{](zۭgizȨPs"i5 <3l=cïveT^eg!FU@#9եOU 'si~˹ OxH}i=b,:̐u(:8 ,qM=ߓ#(X 7VCmC%{JhAznie% ^6|F%HB@qO4$pyqc@ުJmh` ,, Zzk2 H>Sd1lo9Z2l#kqx wp J,B?",G#nmk#O&i<xFLt=̍s1h'כOL>i/1T˫0!'&dsv9g?u"Iμe,uf2%z>ŒĺwYGϼϓr Rӧo`R6 F+{Y纨Cbp>k/cR?^Ç;_~w %Qs!.`+?_|WinN#,% $)otjz;/oRE֫&ul& ®0uϏݻW0͖0BL%|`>8e"U>/!4֟@b0h^zhLmV,3QSf/ln'MwPQ@̍d=RU{Ps'C GHfg'^^r<+yBt cR96did-fz 8U=?E({OCf|(P+&.nwUtZ}P¿1pOċi"V-vo;tI٧caqsO{gSBS&'7$#?@ Ł5-'[S$/TuZ;'i+߉LMU_%lY%BCJWryOhF3Ee g叻5vۯ-f }nm(KƜ`eYws\k Y6YA7Ӊ^\0,+Q gt"*tɊ8B[Fcv^8J{ SM}ǒg51{ˉ;yW(Y 2žGzZ&УeQ DAX"N8Z0p-sn/csī,T>IOsFO`-*1%dr'jf w6ZOOGc}WnCL$ ʦUfhIhH4 ?sDˬ9b0!lxp@}xcoWCd}HY>8@ QU\:8Dl&厽ʑ^b* : v<_֔ê6ԍS:uP3RSm7أһ~z Y B+i:`8;7]ưyyu*no6*;_/dwxE4 U2MR6fa)n1fՎxyȡH(ݒF]TXQ[-TbD@ED,cؑI_|syNYŠzPفK!H`Ps7lЪ=@8#Q?WrIy!8|{e725?֒VH U4RnV SCGAho,="gDȽ#u f0$2s/YDu‡! {y`LK)QQH`e N$\ Le~Upe`~Q4V[<:ꦥ'XepP[ Z`U+J0TSc`H۬4OA΅a1NA ψ;9#zp^:_ɂA-J>YU`<](o˴0O]-+o0k==v+otŢFSe'HeeЙgqG ӧ-!ĠBхyGk0xwۦu#{: Xc^5d t*FX;?F^B&r+=5*egj`$Rn"ĖMu. _6j6%u/?m Lˊ%(Z4F"W1QkŜ[OCu2ز(z,\׮-fwU% N6Ĕl-hG!YDi4jlc@x^]OJP402{p,*q#6Az`%2!>J?1';tn$q z}dH=mY aF/G#}X1s V  ,0s Ѥuؘ^\Z,DLǘyD//W` ؓTT 8׳G ka Ʉ EzUi{4h0h_ZVZ1v]Bw\ `7?hza;6D-Pid!:Y]p~XN g۲Gw;6&eq6_;'üSswV0tyd.Zz"Cx4[%(1KCV/ /1:`.6{,n3-NtgiCHF5t>6PybF5dy<=/qȐf|τMZ>q&p0oҡ ^E/bWz$F u1 Vۯuhf$0`cht5?5z >?ejyw xB^̚n H%!I8vXgBk=>nE^h*`~##̤'{AQǦ 9 889,6v1uurZE6{$n!μ BsI4uxzLHOzb}] [ p;*qFq\7Fǎ]FTPbel}"F2a qK&="I'ߋ9$3Gsz =a#U]vh"ʸOP#[6(lW@c5Z( ֢H{0ɭ@k*jwd+AԪ B4nfd-эS%<Ğ 'η奞?>>,lRT\+(Z[tGo֜sz'Px} \w,G eĝ5W69}xKm"1s t1ER%8nbp2? 9+Q %[xSY gѣ`Wɴ{tNQHpɭL[SG`'D1_ fgSk9+" %DmK.x"HK1d2 F^c7xdAsc|گgOvl'2֮#9%=iC"*+A3:{ey^avf#0yՖ؅GwnC_W=- aَs1Y4^i ɵU.n0*s*zD$#$o/VMiw U%f (3LWrS>"N Ɍ/\)ݓGw7RA|BDF$&,}ˠ$#A(3`kG‡0괣 %f+ɱӸG 9bNs9ig/6tn@wrn,"{)GXC9BH.og`,.zmgCm?{2׾HVѵC] /Q?A8tgHر;umhX QTl髆*0&0#+`ŽW-i> Wq42MnhB #{=Du]ٲE4UFCtټ+|Ft8,b ;w)c'@J2%]kZZfk;#ȃ&/b5C"ɳ=gkć2d$5iۖk-D ,#(7lAՌd*6K8|vRш!* زIxur@"t$8GU4 ~Vnu"VԨ35_OXmd{띟7t?c1иc/#Xl}GfP%̶ 'EA>dלL/@àJD?I +CxYѬ bA@tZ-R5zm7zzꌞe/."("v u;oEL:sq2+b8j'2tP4giZ?J-\,0z饗y P)s h  ClhJ;Άe AAjנ-:-^cK6"o5b=L8 M8%z#9u.na !TXt*m{#H;5Omx/&.0B NXE5ֶkBj*(9IV`{ cA"B\̿^?o\l04~h+~ F4kw7Nhi&Sj^^OWBpmbF/L]͵I̎S_lP"@nikCFZ#S^gSGX)1+, q<.+kIFC.̤sX?]Bl @yfc;N ^<We2p(lmN)$ &3&}7.6#28q#2n7Pk4Cq#{1&̙cNˉcwGgBTvy[|@ ںj&J7Z Q < Cʻ0^]#][)PCK!ExdnhoBSe"akc FZ-NRGT'F[ځa'/OaՊYcDa3z #hgeʂaA+ 1.iLF]33I(ܲs&|sӡ 9^tխ r;kBLlhM@X M"6WdfX8%KV`%i3rƭ;o"zwbd#v n DZIb'Z2UG0ie@Nvn!␒LP/AEv;lS0Ko\/34qaxFh\$af2QȔyz'&fnm %L:ŀo0ŶȆ0B~  ů,s }NC>:h/,u6'IH`Gb7nX8h0pK5:*yZG@}A 6C[; (B0pN=gƨ#m0 ]s6[&a4\ZN7g?Q,V tWRYkǣ  X +0,^V)jL18AϜHej-iz&&RK#{{hg,Ny~.|UDvQ-Fv7BLsd lUt铎P@%s `*LWCj ˈf!hѧ 2md h8!dXf-Hm:ڔ 85_Oq 甀R㪷@`LNvj 8B9,!g<∆-Ol嗆~7+r Cݫ(?ѵ8uS /_Kpy&9M_~is/L#T 7:jz #.a1ؔkAQ][B8+\9ռ8Eh)ϱpuwx)f77Lp1i?!TF9p9oŸ 8&@A6:3?i7gL c93?ʐ!*V]&F{=V3.14*.¢gX9pM YG۶Dz5# xǕjP#ŅWᤦ#0jdr2՛8գ tyXZ$Qbz"r''!pgAp@N". ?iT6f엶M=#ꇘabIIIIWD_tU<86S$l=Doؼ3 S@y L;hTq d܂BY,m4E&]EKKŽSxs$Q=,jG/n-eTJGE%Ϡ{-3 Iװ!\[.뵖 J[ fsN:%,،Klb2VWoQoyϥFFd!F q78ɮA3#ܠHGmX  >僛!NhGOpteA^^8RjIAɆ&ւlR GL,Q{:2ݏpJ6\S9@֏~劂2&ion~O [+=6lϤ:D >b/;ڞj:n[9Hx&7mN&UVk#)[HI6nꫯuPh.@Hsuht-5U4laS oŹn]F4Amy2w@Tȵlx`Ho"o̙-cT(<@6reWO:.TcμŻ)=@ꑤݿ&P@:Hk^eZ?g:E׻|B&mL9>y6&0,^I!_dXd_$6nMK~*0 d`h=UJ|@k^D‡L-T$dٍ(9X7x9ֲ߼S7 wZϡ!s$Xi(%.uN'wԤwz_q߽iX?|@1OΒB?U2Ϳ1e~!ph鯿D7V2?;zmIoЎ>-dD=W_EO-AY署gv"Ԅ)#jZj>rob4 $( JdP\ѢϷj lմ. 62aA62> 9zE.;?# aVZ/6 `ܠHfW;`#Nr .E[nɁ/xP& )/Tt2 /L 4u vN=>l.^y>Ѫ/GbJ"??9a"> &Վ`<\xNdo{?[d7;]O2OS^v]:hy'}@P߿AZ%9>]ϢIZR8?EwJ[x.8=,3:dl>vp_bqg{|z\c6Q%}qz i5cHL#(C\mAM&1fe??aQ~{*Ѧ^d$>-SJo})Cҗ(݊sffM`Ǖ_=/2ȵ\(HAc/;T8ix~MN@pr-Ty/DU~$.RJD% }>GͻNIx]WcC┯\Wƣ7cqdbHxgTwN;~uR{wU$r0NC*1/Vpi8ZbJɒpH.J: zrcN(`w!,C ěܤ"Ww+ԧf#v+uXpM g[Q5(9vCN['Ӽ%fzsc/5AvID`BMG=h3C|^;v/4aEzqf'Nۙq9\x>;Lӽ5WN`FpCtoP4({Q#E妼w@Q̜ UxAut|Q3" XG.h8Q*Me.Z"|Mn Y"c*;H{̣`eͬQM s!ӥ8̆dr[=OPcS\SiPwY!%>U?lIDmEYe.dUm0桲g􊬓㥦eNHI`߇x!!0 !2H8 YtF(@ߺ!wfk^W d8 83̹TH1$f9Uol=?wa#Hfh㓃0x ᳸j,̱T$crZ6+JS̨KormUؒ1$! , 8'_^i4!ӂn2Q F65;hCr#ӭ7H* ;w68J-6' NqQ{v~oX&Fb;~^d4`7.rn` w" G3juo7CnC@ e;¨y&B^bڏ' d1wV RNat1 bw!INrl5PI\|`L+kDf :[.$͞Gy`Ƭ:O̙4g_6/;Qɉ7Ǣ;i== m?z֯0W$ wGtI\ &ĻLneR=󤚶>8PTG-@' oDAXdkS0OiNCZhDɅT_ M: VD%Qׅ+5+/釤Otsc;v\{ME8c5 bpJ-z#_U"^b>Xpc*uuRxhqa JW v3c԰8S\wIOKq{$!SN?Lv =H#׶3fnOZ@ 6RWs)ބ4WG-RhE=f$Db7ZT< &/|`TȊ<-6LoΞZX۹EÇ^<|iڰj?@bFF[ZQXL[Syk\) Cdb@bKi׋:=QPA^[g%K"@nf6W?.YḀ,BCF\.J(n2R$Dg˶ *S)]mc@hnOSɏ ~|#OFD"JI7YORSm=z~+#>Tz&chNr00@( `p{QI>1vgUyg1߃HT- h'Q`p=;{h9-YJ.$!fm}t' tz1"Z޻ž~iH0j3weWIqHlM%oc'+nH"i%&MDǻ4"p0kou*|ةA,-Ozx7/`0 ۣ1y?NA>Eڽa@wl陯ӊ9oR&b)le' --tne3[J#'m-݂ۘ -j[ 'L#^A\^ӯ0^ SQL␽~-]w x\+ _%%> k/^<x\onÊdpBwiǓ`S:B 5@}B[9*&Пj2sj}.^_֓_+h >u/$V4YX;W~*kf hgQFJCuʮeDR,)mgiܒo 10Cg+̣P{.)"$5߈5Uq==~^4=Y7s,DH5 N@* ܳG{Yrp)|on˕DY ,jJS46=M` 2`6N niJn=P_X h|cy]|'?1WM=n0ft¹lt {uIҎP*]gg0¦1?ug$3/1#L?SpO5'2L*2|^<^pW*t./H.܉ԧM ~ lu AmORh&.3y:W4Hq  o}wqdۀdxgiN"J_Zp+ n3f3r( h\[~_XvWM+` "cIo+QZx{6N-Q yΧB[ Sm  (\)5=t-gS?%-]ANЩ=S[5N;ͨB'ф/ @W'D#c?Oe.O'a EFuq/ Z@%M{#z9di4!w8gVCNx0<ƨՌ!dEМHyrFI %n5T%p=K{B:ČW0y(NܿyF?I)l]T1^ {X;ѼtVŕ_n,"k9EoۛI^9 +6 Źĵ-ZF)rm - fKQNQVLkqYXI@ED0~B/U^^'2%5h-FL.%NUhDcd(6WFuy;& F~pu $,\s-qpa/juSC !#*[ '3eTAvBX'~. \)4/鳟^Bj$LZҴ|PGEENaI_y.e&qAd5/Y7ߔ&YVTU ( +WN@O?Q]¿9Wk"U\12ӊ*iZΊ[}p9ЩzѦf>H#?oMF=9뜤p^OI`cytVZ 䛛r[6/H-cR0:~÷zJ HV>+Ox$gJ*qW;I7 B>Ҫ Fm OG Mx)_aJ#lWzxaکclf 0x,/ [e=gMKg0Yw7AƁňʩvS|N.ys|_)KN6/9' i X;QJ}6ߌUNjp->!F\f PE[oÁ _rl?OX,jye @M3 z^| !J>&+U2Ĥ' 1B e6.&XFDBDݣ}%%󸪲%5 S/`N0S9ӸV꓾nx,\ĥ] |pIlS%?Ж* ցS%.|oA *7'bD@\EN܃fS}*!!+CK+T]6d@81LnS *'@o/}D(XYZ{aNeψvf DŪΗ59lH3}D;S EEm|CW8{JDA|tR Vu>`|ּ(ƑWiܸ|Sf欬OA j?bGEz˝sILa47WK@S_BwZ NOdULʵ\y1 .b٪ͤ& /:WEZ@0`! /˦À0Zn,?0xyq˴F^Fhhz-˼!4 E"j?)c)ӳ8ujXAt Iri/ ߷a(E=!mB?XP>*d^Z"Xץ{wDrTi`%';7lv6t섔s YWF*Cc |:AgK"5权7D%yqgY~q4ȱK@(􃋪K( ]L6B i:pߚmF_J}ˊ!y =N|' C8݌D 3Qys$ҦvV".&+ TtsLlsnUR%rRvlAoڌ xeȿnGLj@MK/r!`4(C8S3 X9)VKq+4^x ;jj c0 a r09Ni=_z+<+M/^Ai~axƽځS!`^p/N!C"WlG@ղ,H:̣ CX9c11~reA{<*E_AIТ,)p)+ggAM^7?eaNL(2G}aK,|67* W)R'~'a$qA@5 8y7u2Q8bcLL<#F<5;BZ93$:Upw[6j7!A@oU:/1}&+ ܋B.+#_E# ")jҸA1]!rh!hC rffgvz'a\釟N#AA5L"lC+GC=B/K)N 7x1WO K6X kƬa?ըs0W8żSkc#>轜1|.n ".́46عd&iy: 贒VUmG}J>ژBQsSH"8{iU͑K AS x/\Xga7"4.KO)Ѫݫ F:OmNibbl;k늊ɂRsvQtksF>C %O\ox[41վ$E# OU;M.T}FcnP4@~^iJ -"N | 13qzQyYK]]! c9{kn-!ggx.IȪΓo%68aL$qA,|ۏP]9&u|ק3i_8#7:o-K Qx#Y*.ץw]o#Ny ޻F+*{2~Jba5{t@IXs)I3ho/ xITk320xI+_RK_:SP3e^e6~IǔF[O”QB J>RE85"#O /@!(>ikS};V&djz7H"!F !ACr\\G*eQ$\|!8vs^ z#fg>rl\'u^RRΪen_8W^"^i.`P M,(eM{\4qXwhPv&kTӖZ_F+g@F0[?yWVJ%pnBW0Dq; *mz*o">l^WG

请问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请问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请问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5亿7千万年前到5亿1千万年前 三叶虫时代
寒武纪(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4000万年.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
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无脊椎动物的许多高级门类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其次为腕足动物.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抛开牙形石不说,高等的脊索动物还有许多其他代表,如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的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等,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皮开虫,美国上寒武统的鸭鳞鱼.
奥陶纪(5亿1千万年前到4亿3千8百万年前
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
志留纪(4.38亿年前到4.1亿年前) 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纪: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荒凉. 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泥盆纪(4.1亿年前到3.6亿年前) 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亿年,延续了约55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进入 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时代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 重要的成煤期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结束.中生代开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的时代!
三叠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朱罗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始于距今2.03亿年,结束于1.35亿年,共经历了6800万年.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领了重要地位.
侏罗纪时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槽齿类绝灭,海生的幻龙类也绝灭了.恐龙的进化类型——鸟臀类的四个主要类型中有两个繁盛于侏罗纪,飞行的爬行动物第一次滑翔于天空之中.鸟类首次出现,这是动物生命史上的重要变革之一.恐龙的另一类型——蜥臀类在侏罗纪有两类最为繁盛:一类是食肉的恐龙,另一类是笨重的植食恐龙.海生的爬行类中主要是鱼龙及蛇颈龙,它们成为海洋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成员.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
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垩纪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白垩纪(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始于距今1.35亿年,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其间经历了7000万年.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在白垩纪都经历了重要变革.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海生的双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等也比较繁盛.淡水无脊椎动物以软体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和节肢动物的介形类、叶肢介类为主.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b2]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新生代开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时代!
第三纪 被子植物的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地球历史的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是,在真正的陆生植物--裸子植物--兴盛的时候,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从动物的角度来看,中生代双可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到中生代成了当时最繁荣昌盛的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各异,各成系统,霸占一方,到处是"龙"的天下.向海洋发展的,如鱼龙;向天空发展的,如飞龙;向陆地发展的,如各式各样的恐龙. 2亿多年前的三迭纪早期以后,有些陆生爬行动物又返回海洋,先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鱼龙、蛇颈龙等,其中,一些还是当时海洋中显赫一时的大动物. 爬行类由爬行到飞行的种类也不少,如喙嘴龙,翼手龙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飞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是一代代有利于飞行的变异积累的结果.
第四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万年以来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图的时期,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发展,其中就有大量发展起来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是食虫类.它们大都是些以昆虫为食的小动物,现代的刺猬是它们的后裔.它们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曾先后几次"趋异"进化,发展成20多个不同的类群,形成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大繁荣.
新生代详细划分(单位:百万年)
第三纪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渐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纪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现代
地球上的地壳发展阶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壳薄弱活动;海洋沉积占绝对优势;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块.
2
震旦纪
海洋沉积占优势;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加里东运动, 海洋沉积仍占优势;末期,加里东地槽褶皱隆起.
4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
海西运动,陆相对扩大;末期许多地槽隆起,北大陆联合,南大陆开始解体.
5
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燕山运动,南大陆解体,北大陆普遍活动;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起成山.
6
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台、古褶皱普遍活动;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外带,隆起成山.
7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新构造期
差异升降显著,冰川广布.
地球上的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早期
海生藻类时代
3奥陶纪早期―石炭纪―二迭纪早期
陆生孢子植物时代
4二迭纪早期―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中期
裸子植物时代
5白垩纪中期―第三纪―第四纪
被子植物时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时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纪
藻类、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纪
藻类、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纪
藻类、海棉、腕足动物、海林檎、三叶虫、
奥陶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
志留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鹦鹉螺、
泥盆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鳞木、鹦鹉螺、
石炭纪:藻类、海棉、珊瑚、腕足动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二迭纪:藻类、海棉、珊瑚、海百合、三叶虫、沙鱼、鳞木、鹦鹉螺

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定义
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生命。否则,我们无法探讨生命的起源。
今日世界上探讨生命的科学家虽然不能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但起码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打开google搜索引擎,键入“生命”、“生命研究”、“生命起源”、“生命探索”等字样,我们会进入一个生命探索的广阔领域,我们可以领略生命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全部展开

生命的起源
1、生命的定义
在探讨生命的起源前,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生命。否则,我们无法探讨生命的起源。
今日世界上探讨生命的科学家虽然不能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但起码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打开google搜索引擎,键入“生命”、“生命研究”、“生命起源”、“生命探索”等字样,我们会进入一个生命探索的广阔领域,我们可以领略生命科学家们五花八门的研究理论和成果。
遗憾的是,所有的生命科学家们都在生命的表象上做文章,没有一个人了解生命的本质,惟有美国洛斯.阿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克里斯.兰顿博士开创的“人工生命”探索领域有一星半点的智慧在闪烁,比如“生命的本质在于形式而并不在于具体的物质”等认识突破了固有思维的限制,超前迈出了认识生命的一小步。
到底什么是生命?
2、生命是有灵性的一种反物质结构。
所有的物质都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载体,就象一个人,他戴的手表,开的汽车,住的房子,穿的衣服都不是他自己,而是他这个生命的一种附加物,装饰品,我们要认识他,不能从他的附加物和装饰品上去认识。再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从他的年龄、相貌、形体、健康状况等表象上去认识他,因为这些东西只是生命载体的一种物质结构。
要理解反物质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全靠我们灵觉上的感知,只有灵觉异常灵敏,才能“看”得出来,灵觉迟钝,无论如何是无法感知的,但这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办法认识它,我举一个例子,希望能启发大家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向远隔千山万水之外的美国华盛顿的朋友发一封传真件,我发的同时朋友的传真机在接收,他接收到的内容与我发的内容一模一样,我的笔迹,字的大小和行距间隔原封不动地从他的传真机里复制了出来,但我传真的原件仍然在我处,我把它作为垃圾扔进了字纸篓,为什么把传真原件扔掉呢?因为它已完成了使命,它的信息(灵魂)已经到达了华盛顿的朋友处。
我们现在来分析,我传真的原件没有去华盛顿,但我的朋友却原封不动地收到了我的传真件,仅仅纸张(信息的载体)有了变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我的传真机把我所传真的信息通过光电原理变成了一束电波信号,通过电缆到达通讯站,通讯站通过通讯发射台把这个信号“发射”到通讯卫星上,再由另一通讯接受机接受并把这个信号通过电缆送到我朋友的传真机中,朋友的传真机把我发的信息再还原成文字或图象,这样,我的传真原件的“灵魂”就到达了我朋友的手中。
在这里,我们着重要强调的是这束电波信号,电波信号是一种物质,不是反物质,但这束电波信号是有结构的,不论是波长也好,频率也罢,它有不同于其它信号的特征——结构,如果这个结构带有意识,那么,它就是反物质结构。
当微观世界的粒子趋向无限小的时候,它就再不以粒子的形态存在或运动,它就变成了一种“弦”,再进一步,就叫“超弦”,“超弦”就是一种反物质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本质在于反物质结构,而不在于生命的载体——物质。
生命的本质是无形的,谁能说出生命有什么形态、颜色和重量吗?当我们说人是生命,狗是生命,草木是生命,昆虫是生命,细菌是生命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谈论生命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谈论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表现形式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而生命的本质却是单一的。
生命是有灵性的,无灵性的生命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他的肉体表现出了能动的灵性,能与他人说话交流,能吃能喝,眼睛能忽闪,但当他“死”了,他的肉体就失去了灵性,一旦失去了灵性,我们能再说他的尸体是一个人吗?当然不能。
由此推出,当肉体(物质)有灵性时他就是一个生命,当肉体(物质)没有了灵性时它就是一具尸体。
由此推出,当一个石头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到它没有了灵性时,它只是一个物质元素的集合体。
由此推出,当一棵树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失去灵性时,它只是一个木头。
由此推出,当一辆汽车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失去灵性时,它只是一堆废铁。
由此推出,当一个塑像具有灵性时,它就是一个生命,当它没有了灵性时,它只是一堆干泥、或一堆石膏、或一堆金属而已。
......
任何物质的东西,它有可能是一个生命,也有可能只是一个物质元素的集合体,关键取决于它在当时的时间和空间内是否具有灵性。
生命是一种反物质结构,而不是一种物质结构,任何物质都有结构,不论从夸克的角度说,从电子的角度说,还是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说,凡是物质它必然有一种结构,或者叫粒子排列顺序,但是,物质的结构并不表明这个物质就是生命。喝水的杯子有结构,但它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命,除非它拥有了灵性。
什么是反物质结构?我在“宇宙篇”讲到负宇宙时,简要排列了反物质,比如时间、空间、思维、意识、心念、精神、信念、规律、秩序、咒语、法、灵魂等等就是反物质,反物质有结构吗?有。巫术使用的咒语就是一种结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祈祷语就是一种结构,佛教徒从心里或嘴里念出的经文就是一种结构,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一种结构,宇宙的秩序、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也是一种结构。反物质都有特定的结构,但这不是说,反物质都是生命,只有拥有灵性的反物质结构才是生命。
植物人是不是一个生命?答:“植物人不是一个生命,除非带灵性的反物质结构再返回到他的肉体中。”
进入了梦乡的沉睡的人是不是生命?答:“进入了梦乡沉睡的人不是一个生命,除非他的意识立刻返回他的肉体。”
有些人或许接受不了,“他明明还有呼吸,心脏还在跳,体温也存在,怎能说他不是一个生命?”
他确实不是一个生命。如果一个汽车在继续发动着,灯也在亮着,温度也存在,水也在循环着,油仍在燃烧着,我们能说这部车是一个生命吗?放在炉子上的一壶水在沸腾着,在冒着热汽,还能烫人,我们能说这壶水是一个生命吗?看电影电视时我们看到画面上的人在说话、在奔跑、在吃喝、在玩乐,我们能说他们是生命吗?一条大河在流淌、在奔腾、在呼啸,我们能说它是生命吗?月亮绕着地球在飞速旋转,在牵拉着地球,我们能说月亮也是一个生命吗?
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是生命,有可能不是生命,是否是生命,关键取决于它在那时那刻是否拥有带灵性的反物质结构。
以上我们是讲生命的本质,就象是在谈电脑的软件一样,一个软件程序,必须进入电脑硬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无法施展其程序。
我们仅仅讲生命的本质,大家不好理解,好象我在谈虚无缥缈的虚幻景象,那么,我把生命的涵义降一个层次,从生命的表象上来分析和解释。
拥有佛眼的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的定义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定义涵括了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态。卵生、胎生、湿生的生命形态地球上随处可以看到,好理解,化生的生命是哪些呢?凡是有水,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自然形成的生命都属于化生范畴,数目庞大的微生物都是化生的,各式各类菌类都是化生的;有色生命就是指一切有形体的生命,我们看见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有色生命,那么,什么是无色生命?就是没有形体的所有生命,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不见的所有生命,比如天界的生命、极乐界的生命、阴间的生命、冰冻层和火炼层的生命等;有想的生命指一切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无想的生命指一切没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比如除花卉和结果实类植物之外的所有植物及几乎所有宝石类就是无自我意识的生命;非有想生命指表面上看没有任何意识,而实际上有很高智慧的生命,如大地、海洋、雷电、风云雨雪等等;非无想生命是宇宙中的高级生命,是把人类的一千年看作一个瞬间的生命,主要指高层空间的天仙佛等。当然还有一个非非无无想生命,或者称非有非无想生命,那就是宇宙的最高生命——上帝。
全面地分析生命形态是需要上百年时间的,现在我以人为例来谈谈生命。
生命是1+1=1
生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无形灵体,另一部分是有形物体。
无形灵体主要指意识、思维、精神、灵感、心念等,我们统称为灵魂。
有形物体主要指灵魂所依附的躯体,比如人的肉体。
人是一个生命,因为人有意识、思维、精神、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也有灵魂依附的躯体,如五官七窍、五脏六腑、躯干四肢、皮肤毛发、神经血液等。
没有灵魂就没有生命。
人若把手放到沸腾的开水中意识不到烫,刺扎到肉中意识不到痛,蹲在冰库中意识不到冷,吃饭时意识不到酸辣香甜,三天不吃饭意识不到饥饿,危险来临时思维不到躲避,不知什么是恨、什么是爱,对周围变化没有反应,没有恐惧和害怕,这样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但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医学上所说的植物人虽然说是人,但他的灵魂飘离开了躯体,在空间隧道中漫游着,由于肌体的失调,他的灵魂无法有效地附着在肉体上,他的思维和意识也就无法有效地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其身体的某一个穴位按摩,或在耳边轻轻呼唤,有时候在肌体变化的瞬间就能把他遥远的灵魂引回来,最终让植物人变成正常人。
灵魂一旦离开了躯体,躯体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要灵魂仍然留在躯体中,躯体永远不会死亡,即使你把一个人的心脏挖了出来,或把他的血全部放光,甚至把他的头砍下来,他的生命仍然存在,他并没有死亡。
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比干丞相被妲己设计挖出了心脏,他当时没死,其原因是他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还存在,也就是说他的灵魂仍然附着在他的躯体中,所以他仍旧可以说话走路,但当他听到化身为卖无心菜的妲己说:“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必死”时,登时气绝身亡,为什么呢?因为妲己的话封锁了他的思维,迫使他的灵魂离体而去,灵魂离去了,躯体也就死亡了。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们对一个监狱中被判了死刑的人说:“你被判了死刑,现在必须立刻执行,我们对你采取的办法是让你流血而死,希望你配合。”接着他们让死囚躺到床上,蒙上了他的眼睛,让一只手臂掉在床边,床边放了一个盆子,然后他们用小刀背使劲在囚犯的手腕处一划,并开始向放在床边的盆子滴水,清脆的滴水声不断地进入了囚犯的耳朵,十几分钟后连贯不断的水滴声逐渐消失,只剩下滴答滴答声,随之水滴声完全消失,随着水滴声的消失,他们发现囚犯已经完全死亡。
是什么让囚犯死亡了呢?他的手腕并没有割破,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流出啊!
导致他死亡的原因是他的常规思维:“我被判了死刑,肯定必死无疑,我的血已经放完了,人无血液必死无疑,我该死了。”其结果他确实死了。
中国“非典”期间,搜狐网报道了这么一件事,为了找出非典病毒的来源,有关部门去广东考察饮食为主的饭店餐馆,对其中的一个动物商贩进行了追踪调查。一次这名商贩从市场上购到了许多蛇,他把蛇卖给餐馆后,由于相互熟悉,当时又无其它事可做,就帮助厨师杀蛇,处理完毕,最后收拾蛇头时,突然被一个蛇头咬住了指头,尽管医疗后他的生命无大碍,但其被咬的指头却成了残疾。
我们在这里不探讨非典病毒的来源和商贩的指头,我们关心的是那个已被剪去了蛇身的蛇头为什么“死亡”半天后还能“报仇雪恨”,咬住商贩的指头?
它在身已不存的情况下,仍能“报仇雪恨”,主要原因是它的意识和心理活动还存在,它并没有死。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灵魂不离开躯体,即使把躯体大卸八块,碎尸万段,其生命仍然存在,仍然未死。
佛教徒供奉佛牙,人们上祖坟烧香磕头,一般人只把这种事当作表达景仰、表达哀思的习惯活动,而智慧的人们知道,佛牙就是佛的全身,就象一面穿衣镜,即使把它碎成千万片,从任何一片中你都能看到自己,对祖先烧香磕头,就是怕他老人家若灵魂仍在躯体上,若不继续孝敬,一来良心情感上过意不去,二来怕祖先诅咒,受到不良报应。
埃及金字塔非常神秘,其中的一个神秘是,凡是与埃及古代统治者陵墓有过接触的人,不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或是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挖了法老坟墓,或搅扰了法老安宁,均要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主要是暴毙,四十几位考古学家先后突然死亡,开罗博物馆馆长由于与埃及古坟以及木乃伊打过交道而突然猝死。探索图坦卡蒙陵墓获得成功的卡莫洛尔突患重病而亡,搜寻古墓的考古学家埃默里突然全身瘫痪,旋既丧命,杜米切恩教授仅仅因为钻进陵墓去临摹铭文而暴卒。
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在于法老的灵魂根本就没有离开他的躯体,法老们深信,到一定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复活,所以哪儿都不去,他们日夜在等待着、守卫着,这时候若有人胆敢打搅他们,毫无疑问,要受到惩罚。
所有盗墓的人,若一旦遇上灵魂还未离开其躯体者的坟墓,其后果是大部分盗墓者将会暴病而亡,有的会家破人亡。
我们再来看许多电影故事中的镜头,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有些人明明已被打死,可在关键时刻,他们又能奋起一搏,致对手于死地,同时自己也倒地而亡,为什么呢?其原因与蛇头突然咬人同理。
癌症、白血病、爱滋病、非典病毒等病症首先杀死的是人的思维和意识,其次才导致肉体的死亡,原因是人们的意识和思维中“知道”,一旦患了这种“绝症”,生还的希望很渺茫,所以自我意识先崩溃了,自我意识防线的崩溃,必然导致肉体的全面衰弱和失调,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死亡的意识,最后只有死亡。
现代人有条件的都喜欢定期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防患于未然”吗,实不知这种做法有非常危险的一面,检查后一切良好还好,万一查出点什么问题,或者说查出了“绝症”咋办?这叫做“自掘坟墓”。实际上,人的肌体有自我防范和抵御各种疾病的功能,许多的病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完全可以不予理睬,但你一旦把它当回事,它就要不屈不挠地与你纠缠到底。
有这么个事例,中国一家医院,由于不慎,曾经把两个患者的检查报告单放错了地方,把甲的放在了乙的病理报告档案中,把乙的放在了甲的病例报告档案中,不巧的是,那个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病的人由于好奇心作怪,偷偷地窜到病例报告存放处找着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不看还好,一看头晕目眩、凉了半截,看完后他有气无力地挣扎着走回病房,从此一蹶不振,因为病理报告单中写着“癌症晚期”。
同时,那个真正患癌症晚期病人的妹妹,为了想尽早知道自己哥哥病症的轻重程度,也悄悄地遛到病理报告存放处,找着他哥哥的病理报告一看,心花怒放,因为报告单上写着“正常”,欣喜之余她偷出报告单,拿给哥哥一看,这一看,改写了病理理疗的历史,本来已气息奄奄、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人一下坐了起来,说:“这些医生们真是瞎胡闹,骗人住院白花钱,走,咱们回家去!”就象一个强壮的人一样,拉起妹妹,连声招呼也不打,兴高采烈地蹦出了医院。
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的作用如此之大,说明了生命的死亡首先是灵魂的死亡,躯体的死亡是由自身的代表灵魂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的死亡导致的。羞死、吓死、气死的人就是被自己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杀死的。一个不怕羞的人永远不会被羞死,一个胆量很大的人永远不会被吓死,一个度量很大、心胸宽阔的人永远不会被气死。
赛斯说:“生理病症是来自内在自我的信息,这表明我们正在犯这或那种心理错误。”
事实的确如此,当我们的意识、思维、心理活动不正常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也会随之出现功能紊乱和失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需要修炼的原因。
若论人这个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国道家首屈一指,一个求道的人最容易摆脱世俗的牵绊,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待生命,当他们的修炼使意识、思维、心理活动认识到灵魂若不灭、生命就不止的时候,就可以成仙了。
佛家对生命的认识更上了一层楼,他们意识到构成灵魂的意识、思维、精神、心理活动等虽然没有躯体这个载体就无法形成一个生命,但灵魂可以继续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形成另一个新的生命,修炼到高深层次时灵魂可以直达极乐界,彻底摆脱常人思维束缚,去享受最高境界的生命快乐。
在这里顺便谈一点,最高层次的修炼是意识思维的修炼,那种把目标放在出特异功能上的修炼是低层次的修炼,佛教高僧从来就没把特异功能当回事。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耶稣、释迦牟尼只考虑普度众生,结果都获得了无上神通。
我在后记中写到:“不胜寒,赛人间,巴丽奇亚无限天。扬起一捧沙,绿树千千万。”
“扬起一捧沙,绿树千千万。”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一种神通,但要获得这种特异功能或神通,谈何容易!
《西游记》被普通人看作是一部瞎编的神话小说,其实不然,作者吴承恩其实就是从印度来中国面壁九年的达摩高僧,鉴于当时人们很难根据佛经书籍理解佛理,又要度化后世人们,他就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故事的形式宏扬佛法,将深奥的佛理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之中。普通人看《西游记》是神话,可在达摩看来是真实。
我在此引出《西游记》,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当你修炼到高深层次时,就能理解生命的多层涵义,就能明白意识思维对生命的巨大作用。
整部《西游记》都是在点化人类,“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释迦捻花,迦叶微笑,”只有达到心灵感应的水平时才能同频共振,才能“微笑”。
《西游记》中的美猴王为了学道远涉天涯、云游海角,最后到达南瞻部洲(就是仙岛群岛洲)的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最后获得长生秘诀,并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腾云驾雾的特异功能,整个过程都是对人类的点化。
首先点化我们,要想升华生命的含义,就得抛却尘缘。让美猴王诞生于石头,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意识思维及心理活动中淡化家庭亲情,无拘无束,才有希望向生命的高层空间发展,若整天考虑如何精忠报国、光宗耀祖及其他俗务,只能永远在原地踏步。
其次点化我们,一旦决心求道,必需不辞艰辛,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它东西南北风,就象释迦牟尼那样,一旦坐到了菩提树下,若不能悟出真理,誓不再起,非此,无他途。
再接着点化我们,地球上并没有结人生果的树,那么,五庄观在哪儿呢?肯定不在人间,这就教化我们必须把思维的视野拓展到浩淼的宇宙中,超越时空所限,进入另外的空间中,到天外之天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悟空的师傅想让悟空学“术”、“流”、“动”门中的学问,悟空问:“这些学问能使人长生不老吗?”答曰:“不能。”悟空连声说:“不学!不学!不学!”
这就点化我们,高深的学问不在“术”、“流”、“动”中,这里的“术”、“流”、“动”,实际上是特异功能的不同层次,如果我们把思维意识局限在“术”中,将永远到达不了生命的彼岸。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真正修炼的是什么呢?
修炼的是思维、意识、精神、心理活动等属于灵魂的学问,当你掌握了生命灵魂的奥秘后,不要说七十二般变化,就是万般变化也非难事,腾云驾雾、上天入地不是幻想。
一说到“腾云驾雾”,人们就把它看成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实际上你只要不限制自己的意识,放开思维,就会发现这是另外时空中非常普遍的生命现象。
看看宇宙飞船中的宇航员,再想想登上月球的人迈出的步子,再假设月球比现在的月球小一倍、小两倍、小三倍、直至小到象足球场大小的一个球体,人会不会飞起来呢?或者假设地球的大小不变,而重量只是一万公斤,地球上的你能否腾云驾雾呢?
再假想你自己的体重不是70公斤,而是20公斤、10公斤、1公斤、1克、直至轻如鸿毛的时候,可否腾云驾雾呢?
要知道构成生命的灵体(灵魂)是没有重量的。
没有灵体(灵魂)就没有生命,没有物体同样也没有生命。
生命是1+1=1,不是1=1,或0+1=1,灵体可以单独存在,物体也可以单独存在,当灵体和物体单独存在时,它们就不叫生命,惟有二者的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就象氢原子和氧原子,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产生水,也似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云团,只有相遇,才能产生雷鸣闪电。
总之,生命是1+1=1,没有灵体的肉体只能是一具尸体,我们无法把一具僵尸看作一个生命,同样,没有肉体的灵体只能是一个魂,我们无法把一个看不见影子的波看作一个生命。
认识了什么是生命后,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生命的起源。
以上大部分解说很有道理,因为化生的生命(微生物和菌类)就是自然而然地在陆地、海洋、深海烟囱处、火山地带等处产生的,不仅在这些特殊的地带产生,土壤中、大气中、动植物的尸体中、江河池塘中、垃圾堆中每天在诞生,成兆亿地在诞生,同时每天在成兆亿地死亡。无论在什么气候条件下,只要自然环境的要素发生变化,就会有新物种立即诞生,可以这么说,人口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温室效应的加剧、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等都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甚至会大规模地爆发新的细菌,这些新的天文数字的新菌种有可能缓解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导致人类的大灾大难,或许比“黑死病”更厉害,不象萨斯病毒那样互相传染,而是在同一时刻让成万上亿的人同时感染。
除化生的生命外,湿生的生命也是随机可以在地球上诞生的,只要有一定的湿度,土壤的分子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生命来,苔藓、地衣、草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现在把目光放在昆虫、动物、树木和花卉上,看看这些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首先,请大家再读一读《生命禅院》“上帝篇”,如果不读这本书,要理解生命的起源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认识了上帝这个最高级生命,摆正了上帝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才能清晰地理解生命的起源。
宇宙不是从“大爆炸”开始的,银河系、太阳系也不是自古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宇宙中的每一个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