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声的世界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3.光与颜色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5.介绍照相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49:45
1.无声的世界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3.光与颜色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5.介绍照相机
x}[o#I_ -Uus<~Zm,wǃx(xѕHVRIċH#zɧ s"IjvBU23.'N9?z9̇vp6[o&߮Ǿ9'?]43SȆfdO7&tӋJmbZo&iydr}]b2  U]7/뗷 Knr\h`~2=ۖk?=܆IƤR<&;ftƚ>&FF.Zaa%ػN~%sN^uD38lÖQ/~o>|v:43!]2(G)ozu`Ri3V϶9@u`Fk\ lwf7g2WJrxB#E=F8j L~~f{avVM5SHO29饱Oa<ԅt|puhx4]JCjz)L N?y9 FyԽ"K1 Q_]>LW~c`ZIvlS04.t5!I=n}p5/IKr 6@TE7׼*i*ЍxUb]$Mx2,SXv):1zMnep6r9̨ 1gNt `5-vXxSus-iMU/~|Ǘ n;8O_94 YrF'C1= Unl)E)UH%Ce:E2$ƅmso}?:lmJͧܤr˕2 @ SZ9!гX`$5׉Ye򧔶r_C0H&Oi[ʆ.LZ .8`TgS-z<{)wSJV䲊xb)=wí;cS06_^%m_zxv&cuᚿclvZs&ЕR_Lb.eKخKc hHE42x,Y| ;T%VƓzu߼]žLL1 1"J԰u:F LأX7 o]9 dރjA9ٮ;%<5hHh2.U!1+|s7 t=z"Ӝ&~V+Պv "E[Fmh:KvoIlmV  Ϸ|˃2h;vI*bBڒakL1d5Ti2:Q"-xړYئXrj=.h#0K'0P݅ }_Sx6q9ߒQ=_= ٦G܎ J9iJL7X9YLAj)s}"=^HACr(u66FUsOai:rP6M~o4\T" cd^[&6NՅ|ߵ=3NM3axA~٤_iqKWSf!0/M>@`7&[6Jϴ@ĐD & !eŖ(9n0$|g`'SeiaOԗ ]#T>~E@ɛ noYbTY3J3h B -! & H`9!c ^c(aLT;ݏY5KPيBla 4v$G׾V t>y= kX do\*}5 iZ:{a 380`? Ldo!%ͽZ Ae.V9@A?=*REACHC *x:A@c hFϘZ0<۠b3 Zl/>X nX Kw od/F0Ysb=. 4:M- M& SK.=aǃަ}s9.OG4lcK& {ϓ+6ٽhvY>C^ϵF/{@'RK.wO!M-ʨcUɸ`|V͑VMѡJqG@ԩ`J Nzuf~k_ˮ?|޽9s ?߽xtp|6ZNw ֱR f,2#rTn[iٯ=|+_VzXjZ'|LKy &+{CQK1T޿#K?#J »"rm6$tcaJUWP3ݵV[\Ecv'}>A+(*o|0/xn?a>ݴM|7 Z%.g4Bv(0$(&T3$_a""ΪLjAhGTN[`u^YbF1x8n5SLuq2O-Y'fUZ4yM+UߔaGڃ""Gk+L+$²%g8[w$6_IڌΆ,O {|ޯGL~t(c!i.ϊ .vfܴ6N.QB(2NzկVqHUߤsKL/BKKb/':N{]tA\iʣ\͡Offǜ((C]H>j[%ͅ?%xt 7V.}K729ؑj98[ɟ[T޷^璶^,s_y1 0]ju\8ސM&Xg ,AҤ8$UU@ܔ?:$,`WqJ + %Si1pd.0 RUd$eRq!/(*wa0],\Zi0`G)5qO]Љt4t85C+N$,ʇ]Ys,NGg\<"fTJ%BU! o!amOxU%1TG@)RD3+r#NB-ة L©d!#3I M/'9@"ٯ^&Tp23IDb2rGkNm1 n~KsXQ5|"Q9=4 OgO++G?@$"3VF{?J!r׎ -~o*!G%akDf3&o%T=Js6diRg<&\H%)&G\"D{4@(c8jaO/Tyg aX>j/N/(%bGցmw>B+'Ր6qM.P <RQf( 0W؝}4sw $;Ҝi9';34g%}AV +aatęEIh$HJ!#C(eQ=ΣPTRqZq駲C6JNw p@汉Iq$PqAURǘX'!v:'hO37jNۓeSѝܴր|2ZgmǸ Ug+MLW=kq Cf+I;gFvgЋxv[p_p=1Lb{"GE7D A^QVƙ pE^+  O DPa~yn[Ľ+VXdSϺW|.5jVB5[hIzݛCT;񸇐tQѓl9yO=p}@ÕcZʴr pg'%" q8 g1'S~:\^DuOmXru(M{W %4F㪴ؑMѹjBǶ4YmWHfNSJ򳷀n*?ջ4*Xsʐ~sֈjؙɜE{xO%]վ/qHG yE0pSیWh *a_MU k|Q4?fE ]ڜgIYw7sL,hA3FGf[Ǧ#srl^e1nĞXG`onJ {O*b0t W$he{ gYs-_׊i XN&fi,c["ejj&JLMGU凍 P*}!=iFo'YmU꽲6u֟00@W%fR)Idp*a&= @ClU(bֶjyڱ ϴ!~D4 JnPrqmkJEtVfP R"?i xsY.f%DWm$o]&.%J\itI c)R딕rm|xe[_^?>0atm)Y[!0mSx#€U&Sݮ;AT3.Ǯ8"-t7Aoe#QЏ)Jo.8iQcOR;D0RU D@d+J,MZ%AH>D4A֯9T}2"yV` ha5 WVᆲJE~GU_Q-yR f[xbmQZ!ψB#Ww+%񞁷FMžA+ $NuA)Ql*_AX#Ĥ"U+KUSQ%둓S-i]2H3 Ui"hZ(n*ycXFhׅAy! IYn}M>i4#F̾<=R,t3r2_%aQn?1Aj)FRA8)>\*,]ֽӅ!T1ul5l͒7wjIm%8OtlwPC12'{|Fa8r&4,c-(lkFWX.pU/ඖj.àx O$ 2#w ]-׈* gIWY0xά(9(zǘhCbDΕTa2VJmZ~g,1h+ z QdXI7/YhM+_ Զ.i,sV,<$'G>XM>F$VYqj):s$&X3ZgYqo^{ Rgz| -jvP39sH<5/w0ʱ#ƶgf#2OzL~-)vf5 }GYY[˳l˳~JcMzl&c%= xŕhzvYX1wdd].N*Յ(fYa7#4Yg[?_P|Ka$>:5y΂Y$ w-F`Ŗ-ZB+}Qrsgv٢-2٣BZh3F?7pqe:yn`7\;-~35 0-%VaDjxFJk$nARhEz~ 9tGܑSGvJwnG\R9u>Z~N}.Վ~}5. c& M^lbbtxּA܏{`3@ ۣr̂Z0f3t*2Z![si^"Q]niJ F#kRlh']5MT/kW$IBH{$tu<.=#bEHn`hwz 2<'O7Q%4Y;e=NmaS;;zrۊXΜ6{gb锨=p픽%N^zWDT}(u9HU2J5,b() Gㅽn]iZ\D%FWu -+A"AwIKV%U8C!! 7Iʍ"CFu3d7u=R衭 )@P[)i> $(>bt5rܑ ȃRO7.i^Gŕ5f=\ o [A3lUQs%rӒlMUK#hQٛ+3I`Gu%;RX3,D#ScskP`TȅxZ"?R(/-Jظ4d4=K SLkG8ѽO{WQope HK(VgZjj&P&` A&%.Tkv3S"7QnqׂW Y(,(iυك ? IWMaP7KƘƝPYy+ y߲"JjCOG^7UĤDU4(4m\[gplG<*.jČL.l?SP?0:CĠpp^&*yQw!HQӶ26tK~EU w?Hl98r7H?>!~Ϳ㑔ަD iٌG/ـffE+[% ':þ{vaK%O"ܪ%&pk\q[W _f_1OJ^|mBҶ^d'oBk5e*=ygSDDӲVn$mY y o3Ma0yg'j?i|g>Q\oswN̨ c@q=lJGE b3 )GJN$wj+!ب_p\\LԦ>I\\b VVU_w ,O0k?,uċ(?0%whdY=\0k7sGb Ď5y"uo8,t^ q0zQT+Sw(Ert'%.\@GQ h"T_3#{50ӟ\fήÛ%-tW`0 mH?xOHv- %2$cC7׼ =V;z ޖVl&QVo-l,;_~['^l uhAU'moQ-POD?Aۮ22, ^|gK$?9w&?W|o?zB&[.3'+`Q.E2!^,(+-&z]طKK?Ozi'=!q.n@2fy557QzhZ:е]_DR񙨠DOR[-٠i$dT%Լyt&WUwhV)h6E g J^(;)U K2 <|Wٿ* G`_O*e%|F6Gz|AhO+WatUsY\R X.R!|)K xsM3GCukJ0-8!4 McO5=5eލ$) 1Ǩm[^ȲOBP@S!lJ"BR.0b\/`Il5؝vcVKaUEw!fIL,޻1m͜3Ϙy/D Z~v YiEHY#Y~HP1nՋཞ)ƕg]6ÎEB*+Gs'mhj+T^#KD/y-/n`<+>*GFsB">|e|l?pZM?h^UY} EYdGO?T9Zir:^1, 8fAFhBO u:"L @ $# bIFmRHώ\WX4/,k1WAot,?r[c!ԓNj6W&-" NYe/a9d2%DMj>]8r;Dji=g V3kp)KPFEQd 6Hkg4+4M?c}P2:E R KQQehF7qfcII-FE71xXU^"A֜Zr_嶮YEܿaH;^7tzc U^I?ܖe5&O/5>|

1.无声的世界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3.光与颜色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5.介绍照相机
1.无声的世界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3.光与颜色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5.介绍照相机

1.无声的世界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3.光与颜色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5.介绍照相机
1.无声的世界
无声的世界
幻想一下无声的世界将怎样
在我们这个充满着绚丽色彩的世界中,声音起到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声音的世界将会怎样.让我们来幻想一下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有趣的?阴冷的?安静的?还是……
人类是世界的主宰者,首先声音会对人类怎样呢?那就让我们先来谈谈声音对人类的影响吧!如果没有声音,人类会怎样呢?如果没有声音人们说话发不出声音,就像是那些失声的人打着哑语来交谈.人又为什么要耳朵呢?又没有声音能听,难道是用来装饰的吗?现在的那些优美的音乐又怎么会有呢?如果没有声音整个世界都死寂在死一般宁静的宇宙中有何意义呢?如果没有声音,学生们上学如何读书、识字呢?又怎么会有音乐、英语、信息……课程呢?又将如何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难道靠手语吗?我实在无法想象那时的教学会是怎样的.
中国的祖先盘古制造出人类就是他觉得世界太安静了,太缺少生气了,但现在如果没有声音,没有那欢声笑语.那为什么又要有人类呢,有了人类又有何意义呢.我们不是贝多芬,也没有贝多芬的本领,即使听不见,也能够用牙咬住木棍,根据振动颅骨感到声音,但如果没有声音,连声波也没有,即使是贝多芬也不能感受到声音,更别说弹钢琴了.假如没有声音又怎么会有现在的电话呢,如果亲人在远方,他们又将如何交谈呢?难道相隔那么远也能够打手语吗?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我认为这些如果是不可以的,总而言之人类需要声音.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呢!当然这不只有人类;动物也同样需要声音,如果没有声音连动物也无法生存;举个例子来说吧!蝙蝠可以说是特殊的动物了,它虽然长有一双眼睛,按说听不见总可以看见吧,但是你们可知道被喻为动物界中的“盲人”.它的眼睛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它靠得是耳朵.用耳朵听超声波来辨别位置和躲避障碍物的.如果没有声音,蝙蝠听不见声音,捕不到食物,也不能够飞翔,那它还有生存的机会吗,当然不止蝙蝠一种动物,其他动物同样离不开声音.这里举出这个例子强调“地球离不开声音”.
没有声音,人们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安安静静的,一丝声也没有.没有风声雨声读书声,更加鸟声歌声欢笑声.所以现在有人类生存的这个宇宙中不能没有色彩更加不能没有声音.
2.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但在离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占这一高度空气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层的臭氧含量虽然极其微少,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阳光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于臭氧层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控制臭氧层破坏的途径和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氟利昂等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要全面淘汰,必须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也应努力回收,尽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产厂家参与开发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氢氯氟烃HCFC和含氢氟烷烃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发泡剂、制冷剂和清洗溶剂等,但这类替代物也损害臭氧层或产生温室效应.同时,也在开发研究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质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
为了推动氟利昂替代物质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类是传统的环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额和技术标准,井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欧盟国家和一些经济转轨国家广泛采用了这类措施.一类是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质和技术开发等.美国对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行了征税和可交易许可证等措施.另外,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还发起了自愿行动,采用各种环境标志,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不带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材料和产品,其中绿色冰箱标志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的时间要求.这项议定书得到了163个国家的批准.1990年、1992年和1995年,在伦敦、哥本哈根、维也纳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议定书又分别作了3次修改,扩大了受控物质的范围,现包括氟利昂(也称氟氯化碳CFC)、哈伦(CFCB)、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氟氯烃(HCFC)和甲基溴(CH3Br)等,并提前了停止使用的时间.根据修改后的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1月停止使用哈伦,1996年1月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氟利昂、哈伦、四氯化碳、甲基氯仿.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
为了实施议定书的规定,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多边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淘汰有关物质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1991年建立了临时多边基金,1994州年转为正式多边基金.到1995年底,多边基金共集资4.5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共安排了1100多个项目.
到1995年,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使用大部分受控物质,但经济转轨国家没有按议定书要求削减受控物质的使用量.发展中国家按规定到2010年停止使用,受控物质使用量目前仍处于增长阶段.中国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产品都大幅度增长,受控物质使用量比1986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成为世界上使用受控物质最多的国家之一.
从各项国际环境条约执行情况而言,这项议定书执行的是最好的.目前,向大气层排放的消耗臭氧屋物质已经逐年减少,从1994年起,对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开始下降.预计到2000年,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浓度将达到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氟利昂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即使议定书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层的耗损也只能在2050年以后才有可能完全复原.另据199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出的预测,大约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最初迹象,只有到21世纪中期臭氧层浓度才能达到本世纪60年代的水平.
3.光与颜色
对于一个物体,它的本质颜色到底是由它本身还是由照到它的光决定的——有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的,但显现出的颜色却与外部光照相关
4.雨雪云雾冰雹的成因
(一)雨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上去.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二)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同样雪的大小也按降水量分类. 雪可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三类, 具体见表3.
表3. 各类雪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大雪 中雪 小雪
24小时降水量 大于5.0 2.6-5.0 2.5以下
12小时降水量 大于3.0 1.1-3.0 1.0以下
(三)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四)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五)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罢了.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并称,就是这个道理.
(六)霜的形成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七)冰雹的形成
冰雹和雨、雪一样都是从云里掉下来的.不过下冰雹的云是一种发展十分强盛的积雨云,而且只有发展特别旺盛的积雨云才可能降冰雹.
积雨云和各种云一样都是由地面附近空气上升凝结形成的.空气从地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压降低,体积膨胀,如果上升空气与周围没有热量交换,由于膨胀消耗能量,空气温度就要降低,这种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冷却.根据计算,在大气中空气每上升100米,因绝热变化会使温度降低1度左右.我们知道在-定温度下,空气中容纳水汽有一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就称为“饱和”,温度降低后,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就要降低.因此,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在上升运动中由于绝热冷却可能达到饱和,空气达到饱和之后过剩的水汽便附着在飘浮于空中的凝结核上,形成水滴.当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过剩的水汽便会凝华成细小的冰晶.这些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于空中便成了云.
大气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空气运动,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云.因对流运动而形成的云有淡积云、浓积云和积雨云等.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积状云.它们都是一块块孤立向上发展的云块,因为在对流运动中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往往在上升气流区形成了云块,而在下沉气流区就成了云的间隙,有时可见蓝天.
积状云因对流强弱不同出一辙形成各种不同云状,它们的云体大小悬殊很大.如果云内对流运动很弱,上升气流达不到凝结高度,就不会形成云,只有干对流.如果对流较强,可以发展形成浓积云,浓积云的顶部像椰菜,由许多轮廓清晰的凸起云泡构成,云厚可以达4-5公里.如果对流运动很猛烈,就可以形成积雨云,云底黑沉沉,云顶发展很高,可达10公里左右,云顶边缘变得模糊起来,云顶还常扩展开来,形成砧状.一般积雨云可能产生雷阵雨,而只有发展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云体十分高大,云中有强烈的上升气体,云内有充沛的水分,才会产生冰雹,这种云通常也称为冰雹云.
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最上面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盛的,通常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撑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才降落下来.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长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A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较弱,当它支托不住增长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并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就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差异,所以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为什么“雹打一条线”
冰雹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尤以春夏之交为多.但一次降雹的时间都不长,多数为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最长可大1--2小时.特别是降雹的范围,一般都不大,平均长度在30公里以下,宽度在几公里以内,形成一个降雹带因此,常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为什么会有“雹打一条线”呢?这要从冰雹的形成条件谈起.冰雹是在发展相当强烈的积雨云中形成的,有冰雹胚胎和云中的小冰晶、雪花、过冷却水滴反复粘合、碰并的结果.因此,云中必须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含水量和足够的低温.在中纬度地区的山区,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常使大气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容易形成冰雹.当冰雹云在山谷和河面上经过时,由于河面上的气温比两岸的气温低,山谷中的气温比山坡上的气温低,这样,河面上和山谷中的上升气流较弱,支托不住下落的冰雹,故冰雹多沿山谷和河流下落.有时冰雹也沿冷暖空气交汇的锋面降落.因为山谷、河流都是狭长的地带,因此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
5.介绍照相机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从本质上,讲光和一般无线电波并无区别,光和电磁波一样是横波,即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个发光体就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发光体发射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和水波波动产生的波浪向四周传播相似.强度最大或最小的两点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传播一个波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一个周期就是一个质点完成一次振动所需要的时间.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用ν表示.经过1s振动传播的距离称为速度,用“v”表示.波长、频率、周期和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v=λ/T ,ν=1/T,v=λν
由此可见,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实际上光波只占整个电磁波波段的很小一部分.波长在400~700nm的电磁波能够为人眼所感觉,称为可见光,超过这个范围人眼就感觉不到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真空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传播速度,数值是c=300,000km/s.
下面叙述几何光学的几个基本定律——光线的传播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即在均匀介质中光线为一直线.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如物体被光照射而成影,小孔成像等.光的直线传播引出了光线这个概念.
(2)光的独立传播定律 光的传播是独立的,当不同光线从不同方向通过介质某一点时,彼此互不影响.当两支光线会聚于空间某一点时,它的作用为简单的叠加.光线的这一性质,使被拍摄物体各点的光互不影响地进入照相镜头,在成像面上成像.
(3)光的反射定律 当光传播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就会改变传播方向,发生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指出: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分界面上光投射点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②人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入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入射角,用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N的夹角记为反射角,用α表示.则有i=α.光的反射现象还具有可逆性,假如光线逆着原来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到界面上,那么它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随着界面的不同,反射又可分为定向反射和漫反射.从一个方向入射到光亮、平整的镜子上的光线,入射点都落到同一平面上,其反射都向着同一方向,则称为定向反射.当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如毛玻璃面等),由于粗糙面可以看成由许多角度不同的小平面组成,光线便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称为漫反射.但需注意在漫反射现象中,就每一条光线而言都还是遵循反射定律的.
光的反射,在照相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本身并不发光,但当光线从各个角度照射到人身上后,光线便可从各个角度有所反射.我们常利用反射光进行拍照,就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