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初中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35:51
怎么写好初中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x}r#uܗOWmnw;d;,ݟ!;V?HVX$H @$0 r/Nf≿{udU%n?*Na=O(,Gi]53n,md+wqܹM=e+c۟ÿߚN{oDnwܕM&*f?22ƿ`Ƨ̍gj'ortLLb9- /[K3#O!ˬ6oegUeg;cq?w<m!4'?rx/3]o7r<^¯>;nq% dn6CY+L8XTe~g_ޥaBlLg3Q*~?sg9{^zo9yw~>9'5Ny5G/Ujڌ^%wIhe<)`n9ZW$4> |+5̵փ'ٰ+pkNDO4'YVr4CoP*cA.}N *BRwxS b~+ÂCFPbK=D1ƙPvya4L[XNe.3kO r'xt{@UKtlYv `en}z*Grf)?5^6e(YZܖ,mxqKz” ){iGqfTĿ>/Dc9$OHP+e&u+m;? uf{U.Aޛs0{o 6?3ytwwG4aֱ549Oxχ1DMq#Hl~XmAT h}>=.DR|pO`Tn|8q;iX(8;AwGdfdu["% 2gPxoW`Q,8.Q\6bDQ^#r_Igd]ზAϊtңM\2s{*q,v1~:,ʌ<].D& $2AM[SѥV֟=XΊ:3O1~w'z\fz^ϰ%&n`/M(" LLB?! h*Pق&zU nGd9- +T ,Ae b{ن)^R@.ӫ!VBwݗhuN,ã=<h9aǵyrsTn$.A DK1brxbѰn^ 0k5, L=q߼ݘ3QfuriRk\'?II-HPh섈TyQU~lٳ|p.JmG 8< ̰d'nN: x-{ 1nTg-o”0Cp@1%Sz~Oo\L\ޝIzdA5,*Eߓl̟M)b{rmFIfeAf \x/ 9 BnL(1')ekd\Ptp!( эu VG"a,jb,L,:B+Xļ ymIm d> 䜇`z[[Lm_PG3) =r+mq΀U z~i{93c3=AYFӫ& թ)/YA DiЀF*\"Nv.r H]mx܈V0{PH.*A>wFpNW: c8#sQ7Uewkj'pf.%J7#jPn(6eE̦`Mi]iKqL5“_Mɼ}zGVxfn/L( r~Ÿ@ON#R-`OHtlNvmva U|_«4Eܝ>  _V^uU_ԫ< 8 u*E3 .f<,Rԍ9 ^®Wpj];hBq"_eѻTY .(gU/~6f.'5%_U|984Ԇvax{7LԖ@5c;/)燒;ҿfF_ uoϫ . >h?)@|'Z`w?eD&dWA#eea ߂TDp<8!|f~[KJ!B;kx7k%%(-V}@1S3+*_xk!ڐ(K`8%e0ɵr-{FԻ0.T1|l${U]a1Rr#\?>h\9OI9_m 'Hc<9K 4=V*"]Bc }bݑH8fblI2SJ׌Sq -niOd1d!5fR.Bd̻^$6"{8 x=񘑍 6.DV~ ҝEW_q\<-dAPt!`ڼ!vu8ZnƆ2/D'PE{XvQbWmgy#C8XE4}?Ȕ}7D?ĽU*(T;1[Nshk}(VFq"]4&lj\D@5QׯVW`ûrUzϽࠁ&Vܗh`^G\^:U$,˂Ts@hRFyr͖,9n!Ie9\Ǫ DК-'*\L{6yA5w$$HkR[Z k\7]LkɅ&ڃbq?(Gv8JRmH9b a697#&< zB(&_`fFfTaX8$"@CA!IR;{_7@A@r_j8<?o q9҈|w|`61v1'i+o9*Db$.v!L;ꪲĤ߄ Q(5pks\.%EW'VE<+ns {9x;[UEcS*~OF :ߨ%'Jy;JT5l~NyTNsSZTO~<뵯H2UA+) e" 7_zf֧T'ޚτm%W'(Q1%Tl bN H]v0q(},wB2)-nn/t4m|G,qvZ&w^&TQN0X0B2O.Qa- ڍI<TD'y)p8 0fZ+&8Ήc0ߡI[ef؟ $P,Ri =>kvDVR 6KJ*ND]k5`!qĦ8^x<5@U(wi}7+e97U "_ σR .ʂf>Mw*SOQ ~fSi`N6 ܺo@Ao\lԦl"+u3Ia$"^hP\}«D@AV2ŞLy} [ ۸tj%L΁KzT]"n6 6Q}1f*;ˍF?uG:#k!EEE3H첸3:X\sjQ.nSY BOmedߔGBx13 mw2m q̌㤝_텘|:KFq%z ob9lbw)@e*^.2rk;X"&$OqBY ~Aj_~B#aKJ~1oc詣 gmPg~Ƌ)4:v))_xuV(眫Y&SQ;51)57=4)2a *Nڎ)!Ԫۜa(SJ17 '#e9nyلW=Ο nnsqF}`TB/::;4 uf2WA-TdidS v(LrGέkt:!5ëLQQdOƻyXJ̷Ô Jc'o94U5ޫ7>q*gt8G=]˫S#>-`"+Kw8o/\\l$0``T#artI50A~k%szv2JؖN0sھ]VZZ]kVyAUI1 XhvvzN3I5#aPu2,R`SB *Է3nw 'EI,G*֠rx"6T5ig\[9.Ls؏;QER5Q;@:x a^Tr&p;n=(vf$T?*7aNUja,͑ߖt f5w# G H2^U:\4|a9ƇoTH[IР[F5gy:K!Q4Q;Fa%#'6x1k#q·R6kK)^C! 58jjQhā @{mȬ !1Y7yMyG;ba.~/Q)_s3pZ~ŠZ)wsV;Tgb m+9i,v<5W B/eiE$RRƵo/>]eFW(NȜ/Zs>Lb )>*${fI1_pιUŵbNQp{"dp== i g}%@hrψq'TO`ˣC@wvE^նLkfVS3OK"!!p$vAQQxVo6{1Y:*a{DW@|ᛋ| 2VDi9WȈD% !w^ f3zՂQ7}n .K*i݃䰇 G6A6Se*Q829g֏1_ bLXj,PndLaȘ~h<;o]80ASdiSJ@Tw3l (.(HY7#ݶB>@"(gSAjkS=<# oII2U^Y$E=Fd+|XB픜< <;-Ś9&4q0 !<R˽!giVu':U<=c$ s%׾59=\Nn'{eȍqѹd+-H3KaeP4XyHu2DHdܿJˇ<=1GZyyI5p+Q'A rF8- !*k4Rg뻏Hvx篼S5QU*b!^zeq!) H+5Ao {r׀xuV*_^!HH‹Y'9vBެK|)cӄiLw׏k- /z:^ @E3O+J}~W΄pu@1Ara]2+wXv"mMPsɞA;JT#EҁxЖvl$b A.$W+~ sAQze67$s&m  T-f$Ft< ^E<'$a5iPc6^ސ.S)%9t{k11Z]  \JY? }IZmҼE'z|H~dw܊y,EO>͘;e-"CbM!S]'qt?\>,q\Bʛ0~Ѵ3XDv꾉׆?QEQLUa5膌*|T/0o- XqH5DN/U4`ݗn_Ez]!(i"#GtR8f÷;^ &P]z'4GkyW BG s Axu ]́噙1dA@a-=$X̗L|Liua_s9bY =,r7&`V[Vn5cY 9U%s[( |d Ҷ_ǂ˅(yv5t,♮4hJ|K# wŚ:k}]HXy Jsݬ7EWym95椏 ߀b zj:=t#_=k!ζDC 6[<[:1 j$_~s+Tt]`hCG!.W4jhxx?9i*G-pG1ki!tc{L} џ.,rq8Dy^xRs ĥ>\59nGNzԗSޠ@AKb=;@JsW RdK235۷tZJ{dhQe+p&T^-9M~Y:7­1iL@KI.&[rV}oD=ŀ j,'r-1G\*ihY݄bW-vw\{b+ - {^Y AO_n7Yte6Py|N5r  foG57Mh'ͥnzGw&*3= SME:4Ic(w04sJXE!12x_e :nll%~u٬xij_D%ۻbD̷M Ƿ.d˟d@f  GPHۑqQ; Z(nDWX@yvF|8-uB7t\Z(Aen]M(Pa 2.k GaITYNR4{OX5NDtFZ!v. %3oo#R[(-\b5뀐S~zB0=$)_b1TԊKH0HEk,U-v\Z8"dde)%l/C@&ԡ(KB&ssPyFM ]\-'T:FҀ|:Gl6p7$ sJQbk= =ёrXնeH??,v}kdov-m@t1fŸ)z!>cjmrñ}@1\K GB#7@E N)wr-G#~ZD37u<*T"R3iPmhph]R9Zl\w9`y-+Y){ =,3@Crxѿe_L-l"Q94s.ĊϨ+r_!6Ӷ=qd[ʁ.+PnLw%ݓSJ# K OwVY[mJF`zi#aGg8Z7޵K{ -B7n(l5d [2{NYKDK7DW3Nqm0Uo]"`+\5 .ټɩzfs)՜ 2*gvXڣuËK!kv.k,+5E |Y ,!@u0MOn7YTl Dk6E2iBIJV 3N;XA}Z\cՎw 8pZrQV)]$Z™'Ӹbt4Sg/!"IjzZ#u:/=ϵ%ROM{LpD :k Ы-<f^:s9{=\1 Bcݗqc؊u ;u`KY]q7D`MD) cR]|wItajF٦o+tΖ5tی6nGGTSX}c53de֙H4"j!.׫&CD!9\Դ𚐮sn,\ؑod (UwM=ЯeX]4C$0>I`s׫vs(Fe_8*Y7WU~|9n_} BwfofSb?# B˥0gTEaz>0"5E+W*+(Mvaޫ=Ւ~qj4ji$f>J͵m`MG^Df}s# 8}VG1 ز3~`_!0P"3A=k[6ىg"\1`GhF*YLLk60$gO)9v!\ BM9DVKSPS: (9:zV޾Y_pS f-<wh]~HGP*r<ϸg[4Qm.+#5ZSBV\W"UPO-r5 r~r4Fݟ4gI.LS{iOXQ7TktL J3mnf3/KM#D}N7^lBzo49U >% j迍dA4ac\@FڔǍ+L[ccμƕ&؃ |F`6>o>'UMr|5kym6mnW'LY\{텚h|`X~7H 2Il!0W=<(yl|9 P l,/>Ĝj9c"uQHN[Đ^zu\)OƩ7yleHdM-YdNl܆l=͝&Ƞ۵aهWa-ZQ &?bظL?)X͵i[vGTd'ۀ3g[A),NM cՓ&׍jhMW[P䅧+@̤8NHPY RX!H)H 쫗m hWڏ-HR*H= >%@hޔ#JMV 7bjeq%14*S) F֘q#x*hO;_Byz\$%j.i xACkm06Ac^ǵ3+T}S;f#/ Lg+Á1&SG"#}#f2Ph)7NźIFiZ7kr>\HՄ|o`~;: c9 e!o$T?x' j <+P^0m ̕5wԟɫ6X 6 ˮ c^I"@/6ۯeC@̾aI|g !]#G%h@ىED8f,]gٚͦag*`u޸zuDa ݃YpW&+)bUʽـVyòz#PrzB\62C7|ދ /m1iӞ]3<+eeO>wLh}H;_ y;ꤎsTQ0gEL q}$N5"!$W5@.! Oz;@.ktJ;&)DWWMna^_q3Զ7 vwzbR,hYYu 縱79 ̅k_ XBaJ s"{ՆZӬ_I+;P mCՌ@)L%b<͛0ÞJR$8q_-&RuŻf_c{$mNpfxWy-Ў1b7GC!Zkj+'c!瘦Fm:1`CϢ6kxJꉆ[Ǐ?mE;s/m`I靱{~bb!ٲkkaĘQV`a*/jw2V^cDH\TBJ;P(ݑ<[xzYЭWA@2>ek4~?8դY<66}7mYtyh`Qz(1POᔓK)״suze7le 1RYxpĮ0w[Z] hgmcj[J&L@6x;ҝBW~ewۆBUS*WQ+D׺C$iW\%0(tB Y.R=\ LOo†yTbxZJKדP1;Vh_ї>+dmkoyXc@ 'fεUs]znf­<6֮nڍ W@cѽ3(AoBHg#dXhDw?ZPu!,T epCZ,o`="b5NDV{iz\fA.yGLwg=',9Il2L>-ج9&5y̿H!rmki8s̬} nړ&f^DK`w(A ewՊt8例-X T $w[늊/h}j(H61X_,YyrRNh"R=6- _lvFh +y@QΫpcC bZ'"Cl=>IC]BFר[.(LIM5).FCbvtAf-i)znE5c6G۫LPz^دYեR[Nkɥ@Aȶ]bFZl嘎+2>~8}~"X-=NOy^5^xu9@NÆho*@ioƷV㚭E%*?DbBh\ǥËTpd ;7r% PlӭܬxR - ×0v1;݅@CU6ԟls 2T9&WU ;C/\ksfdI/ JvJF (dvaRWDDйjhEk!XQ5w&$^Lkam&;q$}r,6\j ac 5}:M4:[ާ(-RPq~(AWk 7I[}yC i©w.BV"fzAgo -3 U-×M ;s/p̝#wof2ÊNj^@*m-NixV~Hډ ;SBYm` lgÔ|$,u5P XL V/|{XDtQN ț W$ev a<⃥ANכCŨv#! zv6ҷ -mţ^bciܚ'oQFBup5M};gUr2`\[=`< wsnh!vڞPD;It"X?ޟen94IX> }חR0&*L _4Ҏ.Qe8Ѭ]ᣇ?* 6qb[!Jn(d?|*lGT9Aק#g~"$ѢL  #h0Zo/),l=|[7Z(0e jPCbm[(Jz~IvO^ =:pZcEJXN02^靖e7:,gCWֆv.J蝌j* e!4/ގMo_c#v!2;=*uc}w2YxE #CIea T&+BXH*kf+⬊0kQ^KXP8Z?&^7y7CAqCj 0ʙ&\l ծ|Od,7Q*1MTw }:tU|~U·vtFGg?Lp2rUB8ѻCn2ykG A!İgݡe{¼$Q^4Y/ ظsG'lC(rӤG  0u +̂NOszϻTql^]LbO}"XʶW'h/ kW3WI/cR̕CCIn&F"VBƩ-|Qr0`$EJ-*#p9.ö"oAhfu"fa[.BOwaچUHٞ펭>18L{v6A=sa:5#>h]Lj3ZNfY9|o3fҶTob/oq| ':2fwr+Mr(!FԞ7g~E:/O]5Ή{j j14w6nWϻbEZ1HK&fZ&߁Fƀy{L8Rsr^39OT {EM:Ni$sh؃a ͈B΃$ENsM`\e\$)ʉXlB+c 9Бe/\u1L-Q9ypVTd |le#eԃFx &x[gxSR?d2~DmfAeA3m}JKuqQf_[ZȨZ8NrWJpbt]85]"E7<ڹH[K{wQ6o%|}}534(?xj:&q P_Β-~+{Yq4NvɦXvZ'Ri ߣMԐ`_G'??ϿwO_w߿?ֿ~7?o_||??Ƿ?ٷ?oTS !o

怎么写好初中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怎么写好初中的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怎么写好初中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要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写好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学生的重点学习任务之一.然而,由于说明文的特殊性,绝大部分同学写出来的说明文显得呆板、干瘪,缺少个性和深度,使人不愿看,不想读.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 内容要有新意.
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写的说明文,我们就不能仅写一些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陈年旧事,而应写人们尚不了解、不认识或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让人读起来有收获、受启示、感兴趣.如课文《中国石拱桥》,作者在介绍桥拱时并没有简单地说明人人一眼即可看出的桥拱是如何的大、圆、美,而是从力学角度阐述了拱圆形的科学性以及它在排涝时起的作用,这正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
二、说明事理要饱含热情.
记叙文和议论文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说明文同样也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说明文不能一味对事物作冷漠的、纯客观的说明,而要渗透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课文《苏州园林》就透露了作者对苏州园林艺术美的赞叹和眷恋之情.这既可感染读者,又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适当地运用描写.
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阅读该文时,会发现描写性语句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要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必须先说明“奇怪现象”是什么样子,所以就有了一定的描写.当然,这种描写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描写作用是不同的.说明文中的描写始终是为说明服务的.
四、运用传说、故事等为说明服务.
如课文《死海不死》,作者为了说明死海浮力大这一特点,他引用了一个传说:罗马统帅狄杜把抓来的俘虏投到死海里,但俘虏淹不死,最后又被海水送到岸边.狄杜以为这是神灵的保佑,于是他释放了全部的俘虏.引用这一传说,既说明了问题,又添加了浪漫情调,行文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以上是如何写好说明文的几点做法,供同学们参考.

怎样写说明文 ?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

全部展开

怎样写说明文 ?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收起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

全部展开

怎样写好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二)安排要富有逻辑效果
在论点与论据的安排中展开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得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中心论点能否得到突出,能否有说服力量。安排得好,不但思路顺畅,层次分明,而且富有逻辑说服效果;相反,不但思路滞涩,层次不清,而且缺乏逻辑说服力量。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多么的不可忽视。
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安排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各种文体思维形式的不同,安排也有各自的特点。议论文不同于描写记叙的文章。它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议论文一般是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来安排,表现在文章中是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人们常把它称为“三段式”。这“三段式”是个基本型。由于论题、论点、论据的广泛,内容的各种各样,不仅序论、本论、结论三个大部分变化多端,就是其中每个小的部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变化多端。
1、序论
序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是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注意。常见的序论写法有如下几种:
A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例如:
有步骤、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引进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高速服务,这是当前一项重大的经济方针。
B 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例如: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经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这个问题被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 提示内容,对全文作扼要的介绍。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为了叙述的方便,分为十二个小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D 因事设问,启人思考。例如:
武钢孟宪成同志对一米七轧机工程所提的意见,十分肯定,很值得我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花费了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攒下来的钱,引进了当代最先进的轧钢设备和技术,为什么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果?今后怎样减少以至杜绝这种得不偿失的建设工程?
E 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例如;
笼里养着两只母鸡,一只爱唱,另一只喜静。主人根据母鸡下蛋之后报唱的现象,以为所有的蛋都是那只唱鸡产的,因此很偏爱它,捉得蟑螂也专是喂给它吃,但日子一久,秘密揭穿了:原来那只唱鸡下蛋很少,而不叫的那只却一天一个,且蛋刚落地就一声不唱离开鸡窝,由那只唱鸡站在蛋边大喊大叫。
下文便由此及人,主张人要少高谈阔论,多干实事。
G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例如《不要打错了屁股》说的是领导干部有了错误,要引咎自责,不要向下推卸。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龙文鞭影》中有一则《库狄杖吏》的故事:“南北朝库狄连姓,愚鲁,居室常患蝇,乃呼门吏杖之。曰:汝所司何事!乃故放其入来。”本来门吏只负责看家护院,哪里管得了苍蝇,可是愚蠢的库狄却以不忠于职守把苍蝇放进来为罪名,把门吏痛打了一顿。这就是打错了屁股。
上述叙论部分的开头,只是几种常见的类型。
序论是议论文之首,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序论简明扼要,既能鲜明的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又能引人入胜。抓住读者。
2、本论
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或反驳谬论的错误。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
本论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 并列式
并列式也叫平列式。它的安排特点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如张友渔的《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围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地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以保证“四化”的顺利进行这一论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在当前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法律实施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
B 推进式
推进式也叫递进式。它的安排特点是根据各层次之间的层层深入、步步发展的关系来进行论述。如周恩来的《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郑重论述艺术民主的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就指出: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民主作风不够。接着,文章针对“一言堂”,不让别人讲话的弊病,对症下药,阐明“我们所发表的意见,都允许大家讨论、商榷”的道理。最后集中分析批判“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坏风气,只有去掉“五子登科”的坏风气,民主风气才能建立起来。再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由远到近,从古到今,围绕中心论点,步步深入地阐发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
C 推进和并列的结合式
这样安排的文章,一般是篇幅较长的。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以安排形式为主,中间杂以别一种安排形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个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推进式。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平列式。就整篇来而言,这叫推进式中包括着平列式。作者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好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议论文本论安排的三种基本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本论部分究竟采取哪种,这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决定,不能随意安排。
3、结论
结论,是议论文的解决问题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做出答案。结论是全文的综合与概括,总结与提高。
(三)论证的方法
议论文的写法主要是论证。论证,从形式逻辑角度说,是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全部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过程表示论据和论点之间是用何种逻辑的方法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或者论据是以怎样的方式证明论点的呢?这就是论证方法的问题。论证的方法同推理形式有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
1、举事例
举事例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
举事例论证,最重要的是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写作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问题时,举例道:
著名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就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写了大量的悲喜剧以及诗歌,终于成了不朽的艺术大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傍晚乘凉时发现苹果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掉?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得出了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一科学论断。
这里,举莎士比亚一例还可以,虽然说得不够透彻,但与论点总还有一定的直接关系;举牛顿的事例则不恰当,因为他虽然也观察、思考,但非写作中的事。
2、事理引申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所以又有叫“演绎法”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发扬民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央的决策是在广泛地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央允许同志们遵照正常的组织程序提出意见,但是绝不准从事党章所不允许的活动。这就是说,我们并没有限制民主。但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允许随便发表和中央相对立的意见或不一致的意见。我们大家都晓得,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这里面提到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是一个大家已知的“大道理”,用它来证明“干部和党员都要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这个论点是很有力量的。
运用事理论证常常表现为引用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具有公认的真理性,用它们来证明某一具体事物的真实性,是极有说服力的。这类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使用事理论证,特别是引用名言警句立论,应注意: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
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
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
3、反证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呢?很明显,那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实事求是会怎样,而是从反而讲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意义。在论证中,凡是为了证明自己主动提出的论点的正确,先证明与这个论点相矛盾的另一个论点是错误的,或者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另外一个论点是正确的,都是反证法。
4、类比
这种方法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例如:
回顾苏联托洛茨基派在一九二三年这一年中反党篡权活动的史实,我们不难看出:王张江姚“四人帮”一九七六年在我国进行的篡党夺权活动,在很多方面就是托洛茨基匪帮的故伎重演。在本质上“四人帮”和托洛茨基匪帮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穷凶极恶的野心家,祸国殃民的害人虫,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彻头彻尾的反革命。这两个黑帮在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伟大领袖逝世前后,走的是同样的阴谋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道路,遭到的也是同样的人心丧尽,完全破产的可耻下场。
“四人帮”与托洛茨基派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类比。通过类比,“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面目暴露得更加清楚。
在进行这种类比论证时,特别应当注意所类比的事物一定是一类,具有本质方面的相同点,如同上例。如果不属一类事物,虽有某些相似之点,只可以比喻,而不能类比,例如把革命人民对反动派的坚决斗争同武松对老虎的斗争相比,只能说是比喻而不能类比。
最后谈谈练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
这里,写作、绘画、歌唱可以类比,因为这些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5、对比
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例如《赞牺牲精神》,开始列举了太原工学院副教授栾弗,归国定居的年轻女科学家赵芬,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县无机轻体板材厂女青年郭秀莲与王竹平等人,为建设四化甘愿牺牲一时一已的利益直至个人生命的模范事迹,作者热情地赞扬了人们的牺牲精神。接着,文章批评另外一些人:
可惜,现在有些人还缺少这种牺牲精神。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是四化大业,而是个人眼前的“实惠”。不是吗?……这种极端利已者的人生观,和前面那种人相比,显得何等渺小,和我们今天的历史重任何等不相称?
牺牲精神是可贵的、高尚的,由于以利已广义者的人生观来反衬,显得更为可贵、高尚。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写作中能够经常运用这种论证方法。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比如现在有些文章在论述党的某一经济政策的正确性时,往往讲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产形势,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
6、因果互证
这是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它可以用原因来证明作为论点的“结果”;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例如刘少奇的《人的阶级性》中的一段:
人的阶级性,是由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这就是说,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利益、特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它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这段文字先讲了结果,亦即论点,然后讲促成这结果的原因,也就是论据。
7、比喻
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可以叫做“喻证法”。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喻巧而理至”,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论证中。这类例子多得很。例如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针对一些同志对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意义认识不足,一连用随季换衣,孙悟空对付铁扇公主,“黔之驴”等三件事作比喻,深入浅出地加以阐明。再比如前面讲“引论”时举例的《下蛋、唱鸡及其它》一文,通篇是用鸡的形象来帮助说明问题的,给人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比喻是一种帮助说理的好方法,但由于任何比喻都是缺陷的,特别是同论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有些喻体完全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事物),所以,它不能作为论证的主要方法。要透彻有力的论证问题,主要还是靠对实际材料进行研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说理透彻,令人心悦诚服,主要不是靠几个比喻,而是靠对当时形势的科学分析。
8、归谬法
“归谬”,就是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
上面列举了几种主要的、常用的论证方法,其中,除了“归谬法”专用于驳论文章外,其余几种对于立论、驳论文章都是适用的。
论证方法作为人类思维活动形式的反映,是不难把握的。有时,我们所以感到难,除了由于书本介绍有关知识时显得过于零碎、抽象的原因之外,也有学习脱离实践的原因。联系实际,任何理论、知识都容易理解,也容易把握。掌握论证的方法,也是这样。只要把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我们日常的认识活动联系起来,再借鉴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又坚持练笔,一定会很熟练的运用这些方法。
http://nmsearch.3721.com/right.htm?coagent=msn_sa&fm=msn_tb&name=%D4%F5%C3%B4%D0%B4%BA%C3%D2%E9%C2%DB%CE%C4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