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01:22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
x\n"I~όGȹ"jΫ@?¿2(#׎MA HXt@vzdsw ̓ySCR)NG{2tnE D-P̎MC ܜĪDJ*NgbKgY+ӎ>zb; bMz_;us-)o 6rKe$<o2=7Y ӃyÇ8<*r9*,ce~o:HNNE{ EyE1L;zh~9/U#~H!x4s mZ̈t9w3?46R,ѰR"_ޤ0bxxrR=~rUXLjR!o]Fv9@)/DyTdF\`h/hGR_Mۥ&r)?`|a9cX5?UU){ ״@W=`(+^MC4KKl[|)Mm>A !&EٍbUV|̱Y&ϩ1,-'m)!*c~&hi=h<(őEbx ӇEg`(Yuh/ Z`ͶI}Uzq,kVJI :0 !Z1q * |Nc20Rs-0x8 T]onrT4;bYl(J̓os$|y68vEkwfuA,R~nϓ sic$sv)cCro$*l.k"R63Fmh^"8|4 Ch&k0U2DLJLチeU NN9YnlDjm i#B !9ssܻ ³@#fH;ۀ ,ΊӌݙNq"&o+:䝶/‰Laz0AYxZδ%׿~s_Ճ#C燞v7/3.5m_9)#ŝq=WїV?1Zy[7 .*<0oG6N mP֗DI9pΠKcHQ^0D~},.~4i_HH]p#s$4*V)^ ܄>ja!rB{s~N9EfDҡ@v3 %lAGn}YDi~:[1>? p"Dpݵ<ҌlK9{Ț;a3gݶ3hB+zK4e.D0)X.v![r7Վ<;FNnQ}`@Jl)V!CPpb[5: S\տ ńqJOGW`3=&qV7Y56iv 7tYEۥ*|K9bΗEsot[J^2 -RoTD>*=lW -\ $!qN$D{r:uG[eT|yB ="8z cU"U0fMU)W@Rk&VOT*fbEZur^bF8qb#(q/Pl6xâk@q;Ajj&( 1bOq?tٞ7 񯊂^Mئ߆8[!)Tsl#9.h"$fOعqĈ9v ea_DkHʼͮy=ZI3BPrx)@W̺i O oU1^Qa"MtH"FlI'Տtg `)xKJe+F%˱86g%UUQ;6 X${hؽ2~ fɪ%bNL˿}.G<=YrsXh!Otv$ ?617: * )R2sTf&0hl@lZa2dӪB:9yRw=Jngy/q|NmKH i-}g'xhI4%$c-4 ū Iuh.jCq_. 52~$I}fUY`J}@'m:P#U*p<*8]edm;ľOainU}sOilꌗɕ%{vRE +̣_r"Uʀvc2pF]..vۏO.z/|T& s˧9Y1?֏VaNmSvX7Ce`Uyyq?H+&c7ॊ)pw{B`K~!VִpW VVN:0D?vo-sW.en1c]R`WK=Tv9P /6{*tȃPVR0%pEYIUy{Dq}P_ g.\/hk"!!*,B.F]a:(>ܓ˄WǾ/Cd=DD`˒QWN1ْR.#alӨI>9Y3y2XlW͓#ɌO8þJr'WC |${O;)<)|2 8%2lі`FΩ=(ۏrNW}Jtښۯ0sZ(DRǜ'{]$ږ=cLo++}XQUQf xͲ}6;軙lU&xfP)Ҿ@c36߬U7  XA _{]ɓeΜQ(2 1R9!ѹЌ;Rą$ײŽ:NF_#ɧ9. ^/yFe]f t"z4sy鍱ȯgSGhnubG4[*"usJCC- %zWb,5ܨhZK+*"m*Y{_+lHZq'}yFU&ORmtZ~*e5ݕK˄W1]!NidbV7SdYD׌h^fz @7ܫ# j/=M}B6H#,zYP|dg;#~E2dpSjoהJ͘lYnc9Il`v)51oF{N9:ɓ 6;;N'Qhd=b4v&35< _RgC[!uS\ۤxv~:2DF ӻHON\^?~4 e7gRwF!EL|̉HKd8.G i~P.K^hc@>e݄~>{ؽG7;{wE|_?hՉ |r?\ybumi7=K_z_ DA38>u]1*_>91ſnM sap'BιJU7ks~GTjK1(vp?8H R0@KfLWk.h9L>O0@A@a)sSZ>о`d-؟CG9.gwbi'K6XW6o҉ 99"fѳM5cH 6Au t{OlNmJE&"W=NY^ R+ ]zyPw T5mXwp~t6| } !XNqJ8#&R?TO_5`fj ~/bX}#/h烀z~U*XvO?w+syLVaڜWC}yJP5c!T3)YCPJ 0eb}hn]jh-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
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宾语前置 :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

全部展开

宾语前置 :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8226;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状语后置句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穷人对富人说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色是从蓝中而来,而色比蓝更深 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把这个事情具体的告诉他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