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09:44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x\n#u~ɿnd`r{o[^7xMd y3ΩYΌޛa~I'xt_y7KL>eAK~ۦ2@s8]avtgxd罽pacx\ `IPv{sv^[1&A{/cw܋;YKd&-L )鶷n3-fz;<6nxLrǰrA-fL)o%&3 J`“NnX1MrL/ œ\NbbR%Z71ܞ e:Nc0pA8pFp?jBrTǫ{L&8U%=5V^ )nyԽ8U*5 7=3f [iChWX ʙNl"[i?${L2^ 08>eӕMI!Ӭ.XCP@π]K:ô;roN'-,ᴜܙUo+=S{}wT5m&e#TE@  $ e u2Lts0fsG$73`4Oc+:bt}KaQX*ԃr8nvb^:p;؜goҦK Wlz\gw__&L dM[*s ]+opv&u|Œsez):b?19l6=4Vbװ/U5uU RC4{~cr7_<o!n'> ڻך!fW_KV9^1pT b*߀&MߗbLicxK kx' 3INk,UZV%M+k 笯-Z2#\Ĉ-{ KBK[lOW ׯ5fI/se6'Gmp{ҝWI5t=PjJoW1M_5ߛP<#>N1^n@ {A~e5;S m n|8dЃ{ո){B}5AHGDӷOXu\^./^Qs"Q$$poլ/5;lt%k75 i, hVdcǂdL1 1fP67&V>Tȯutھ|lt, 2 G;;sQx }n`ly#6w;+78g]2r@3'> AL[M&(dPnp:~iNBa66񤼍KӺOI Y J Ssm?ͦrN.Éi-fGhm4I-y{\gt6Q+tb⾣ĆT 7+ڻٴtN-YЩ֎|0v%ҪY;*gtҁЙ!Y &kpC&Y5J?!f \ZIry$"RAlvDuӪ)n4њ_=bѻeas e^NI  Ҝ͒]y?[?k,o4T*ۭY@7_o?ݑo&X.k'bLm|| B0Gwc]8Ьs $n> ZS?Rw0cB/gHYb?jY j# 4heY^ Ӡ-Xg+M>ӟeڥM_1X=C3E\vh1}t5W|2u?qTC_oGjal@ckfiIq9 1#Χdv"* ._/P&/>R.<41ɶ|Ɵmb`` AJ桌30e8ChWB$EPCa ] `Cumڈ 2n> tl ʡB]9MP޽vp@2:g@$<~WʘUi<:E$J3Ѕ>BCD?|>"Bj> LgHH˸AFL>Pϣ#\E|D|l*&!7_ `+/%ԍ&ϽO&3 |>pЉxBc%xʼ^Q)?FR숥H4ˆ UAT9TQh%zRW<"= ѭA^(2φc-!QEO-BC%_pG  KCq}+p  S($+/00@F2EHFA- ֵ,fY-ܫ<@Q;8`fEU/U`/)3\ 88RUl? IȪRlRDՌY$}j׬Bc1RN'o]`Pzd2RsmѽZA!ø9x YZr$Ewi\qLC Q6ɟ)I}(hI6r"g3:QH`*лZQ(){Xǯ\睷zB$`eO{a'QWz: QUaQp)"( Pmt#XefVk^TOۺhԉ)r)ԣq={]x4/`;) E"` !B|Gp_WoybaªE/)5 ozm0ۻ\ֆT,?NLB`=."&{t~:&Z:2UiGZ!+ {d(d1<dvt[Mw҄DP'ґ?[ 1G.s .<rx5SIIiZ%߈!,CNU鬚f;iKCvs:˟?wΚ=~6hfQm{ ].9NJƁʀAj<|{_IJ<Ϻum8yekLK]u*q2"v@z$BQdҢԬԮwS!$oN9X0<%Io:c)@Pe!8 6 =wfpl N4#_((A -k%^XIp:!LA&T:ABz‹~}֓3skF塢r*QR߻*̊T Vx³fi)6Dlw0=vOr#`s:-\n^w}ZYpQuWL)Iګ| *\nNTPrq~RZx /ȑ!66;IO{'ڕD7&عV>n Dq@?\cޗj3 Kjbk˪1OV_3Ɠt K uZ_RG՘/v"TGAd7y~$MGPޝ. ŊچUJ}K= $$Jbӻ*aኻ8pBu'k6/xtC_b1~FDᲢT Q@Y/MrH Z0Jd v0]?U0UY4;.STDdL9!7;aYgU+j1>e9sQ9п} l žqp{0m*f=R!u{Q`]]y4O kr{fw:oW L+ sw%Jle?riq Q${wb3=tW*vR$1!rkR~튗>nMWfCoτ/8R2#*&{ +F^*1J6\Rd%m4IiۗGl|H+;.A#rMo4U隩4Hȼ`3' јs.pGۈcVՠ5>*]5no`mq}0%c~qr-3JmݷKxi[IƲS8|_XB w1ʅr!olf+IՓ[p̆T^YЫކ`Z X + q3\Bl-d+yse&Ht|gzYuc@+;r;pKU\3 nHL"۪V.ViY&QC`C]iN9^T<" Q#h1l]1 RA7Xu`e})' 9yR2ЌmqNX?tLuv=fbQs !);8[imUI~WFSJ=Z=DǠ"rJvכO3L?+RBw{_XSHd)ܺk0tS80;W+af)ln->vgUA 7j <-\xp8K,ڋ #94ab:a '|Yk1<w3٠\t9t}w fHTx; 'NN^D6<WY~^|]ł#eǠ+3q~r:?Azw/@3](bAr&ܧ\죰JIArEM諿n9x3px qOdKVi Wf\& P擤J@4V!ă$`_Bj'hJgrܿo] v4 C u c+ȭi*/OxU~4pr ]~ӑZyv2fr2u8NѼMpU&lXa©A'"&*U$\x-Vgۊ)Iy{f(_خA%  f  x U8僚;1mm>=eD",x3=d!F;ϙ?DBᢃ.OtTd !vL^VÖ/1uLc~1Tn-.g '?v Q{2pQzy eN[<ƿآzxJ>}&&+Z~, T9JOO3Fp Ôg[=6DGl<#N>UiH6H@K#&a.7T]֍ݔԚ JH@kq[cɇ~㣮毿p(q-wfwQepa!w*xK]N"U7A(uo//m`mCT\t! |פ G^಻#OkWΝ[cD։F3F},X+^!hL@?w]/=lq]Ջl]K`&+O{Z6t~3o]nvtAAK:RGa{l=u&GP&L{mjLx]6Pwy`ށ%,1|ӕm=I?8ғP^c&rS]B JIn-pZ(hDMa8XNߍQKR @WԺyF}2ړD{vo3 [/5.A8D U%W8?j|p?eҰsJ ×aMQW6mcV>”bj(A Fu~ZrjvZf#,x_Ԫ{0VHqÛ+zŃѠH#=3q*4X9'S-'dejKϒŠlUY98d8:^ڲn> IL{@po>az+Czam),Ldj xmp}N!xiW(R?Ʊ?%2*GGJ*x*ot:LttϺO*x?j܍ ˨{ O`H~LE%m ?MY5J wĝV3v{|R||/opU!S]9i^˿Ai£@}x-EӿCGkҸF=ٚ+jERP;OAU+~>_{K:c&o?b Z՗_ϗ_-o~d?Xs#+$s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收起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中国科举制度概述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除,历时1200年。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收起

古代进士,就是指中国古代的进士。。。进士是科举最高功名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htm有很多详细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