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14:03:51
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x}n#K( xxSTezٛMB -8&R)QH8S?"f/=eU xG:mvs?nؕΔ=Uo@J+doVY&~9?˻^P;]j鼮wZ~VUw/sjK] Ʈ-Ei0Twj6Vi/ֽ >ֹJ>_N_wzYWfpߚ/k:6;}:/nwBuZ9xfEL]t+nfG=._W=gwYUӄ]-zy{Ս/^"'bx8uojv:JDʹ2>*M7MwT@e 541K};~kr~JvrBOb_]'G`~[PIWz4nV/h^՗hsLUޡܽfw݇="a˺ =.L|vs0AiLvw>^j|"2;{勤D"ʨC-XJOpZzfBs5 U!^:^.Ѵx|fV)=\z[Gn:&t1C6ܡ߈' ?rq<؛k5&W&KpO,zOQ*4uY;5LģibTcxyMхGEsb +%nDx"pkĭ,xgvibd={'n@Tw F_ [9Q?ABB2i*BIL<[Գ2|jWXNitQ棟Iav>D]OcR^gb3٪)?yJxj???dДz̻QN+ECEPX?Jtkb 0R/A1cK<̓?uFGqj <dv;{D9WIcbĴ'cUOʰʹ39^[mjUE9d)='Sb}pvZB|.F>t>=ҹSK Բ{ñ;"O:@8$>'"@b~{+gN-'᢭2~~GE rP[_Eb?ODcB:/JAߋ{}0X ǻJ%u2D=Gowͼ=#C[9sOѦv/b56Nq3TJ'r_?g؟!n9^#fYWSUUAur3)ww zmT`<}ݑ2&9?OhK) 2)w} Rj ㈼pd8`Io0d3=&n WL!S5wSdRht' jD>^S|OѭS5 4Bj*8/B;Gz|8&\h-m-%h$@~hFVɾ [XzgFUek-ANC;ugv 7y+I]EɜZq$: N+3oΎtQNTXaIvq7#N^|A~^z3KqKqoTʜK-_{ǛL/:C>cL^lc-jc|g7y12mz r ߆'N~0 !,nOwMfAyn_W!wxoHVw!1L&bQcsz z) 0gObȨzÛ=z r^Ϧ fӧG}(EggAEgi#qm> !^yJ= j}@606p2 Qf;?65J.Π!/_hr۲Ab˟4@F *C 6@Q(&p挌LdqBiiofkW[ס@vݙ[8 C8``]6~ %d{LZV!ˊOx/-o`)4\OyT⮰YA:3.4 _n2Nli2{ͦ3dz8! rzz-} 0dO2%͚S4#y".-W+mƏѓ-"42eaőɩsM͊zGfYVqm弒zUp[0+[h3X)٧(c:M[SXЏfL.Ft i۝ߙwynmm)o^;l&m"T3+l+TTȊ޾iTQGcym0`Q޲v!\C˓!+075lXXX 20 yJ^GRK DysbBZ&!yIf ON4:39It(؝<;!c+ƥ'al1!q=\Mg9uF-lf~뵼~ GllLi@-՟ ] JDׅzCZ)9NREV5hq7l57OK6RfG>:P C! $ػW쩺ݕ1\" q]F/BXI :}ĊS5"@ojL4Ԅ1h YR^ǔj=I^H/$UxBp$VQ'3 4iMG[*^F4747 zg\6J|s/Đ[+BϺI@0'on3댌K(8`)k}up @U U{MLD&DߕzGۋVŌ[M[TQ[. S3 >xEi"=sZ\$.ZڪV-'rpޯCdO+(f+{fʳm{j8b%Ӟou(, n+ttk#D"~T H^N$M3D ,ldUi$Yle'%Ёr!_X\VGt.qI#y#?)  ` -="۟Th lm ѻ81R4*S,H˒sd$S'BJֈ*)[۱Y6cJ9Ha6J|Ci)N M@2'`2 ;>-/w>;?WL!M0z BgϽЎa++a\nB(C.@ ˯H;9i%^ѡ'é_BEjf qSIRJ,_($3$/6M {r֒B$U) CsHF8Wgcb$2`ySM_{&5[fy$h6S&lin8L2Ev#n3*( gQG(d'$4@8W*\wϷ"% fn8җu  -Cf3+r{cuFa^,-hX^dfoh-йg[Xe™9˙Cs ̧p(A4-DnrPlb4U;7aFfGǎhZJg﬚D!8GY:W,j xt)hS+EQkTŠقCq僮,XN(&dK,# p@xc4_QS~tXR$X 2 D#t 2ػ)R?: Yʰ$1.eP(>%%̦&2seUpxLs#G{n}<%U'>r^!|Gk)*%%y Y`ˢ@}7u#UWi"ťz1 emDR}l ER:kP3D8yX D0Eфs9VOۊPGa9;[*Tԫ챼C.4۪&quK)O2t`T~ՅIb:~,J EX 3JTU/X ۢh<[L(cxm0ΙO~bbZaG1YŎ LLp$"C/MpfP^ EY'C9ͷE6FP~80fSuBA} ^SeU}0;y#ޯkGAK,MfY&pfDKK9@RAi Ek=_rڠQ'36iu?i pPΠ2S\3NcҳRZ QnqnQQ.%si׃SrCYa#w3ik:c]&Mwl!i˜Z@aޥӻUɬfP2bB%seidCCyS!=`G!m`Rd7k=snsVrLF hhnzl x}djU$X!&2zg=r(k3 ׿A)BP=J8ḐErIdxWe$R~[|gjvM-)K E&V|@ Dƺ(&}v\l(\6)V6!OKHiA kҲ9`R#&L&sAI=2V-O%ƈuF7&s)8@+V>3)}Y?rXjrR.7Qҏ;dҿq^c{FTսPPD4dNjTvaP8F$_ TxVFF wgHTpbqՑq6a.Z*O m_@˅æS1ê)lCp lR8ѩ0L6I;ZTuDʭa% T\P)\X ʠP*ʤ?Bv"E]pnEQKeX [CGո (l)i7K@ЗNpImέ!B8$I<]?\X2ێ)ga3q#E  ôRE,}$@l-@h)# Ve̽UBN Nj2͒d+-8 fxЏ!}",]o9 C,G)Fٜh0<ˡ/ǔQ#iXV}~5G+9ġTP"tc}Rz|"2% tAnCzUlÎbueO e/҉ l9ѡ^oя;F"0yc I\>U'd'U$=sRǙבsE̋Aܓ{ɲw, U4ZAJMM)t701/oϡI$Iه'~3M IMuN$VA8r('^`"r #3'ugIûVJ$3 j\y& ۆv/L}ҕ*ݨK.9| Z0I22*!ŜsYaI=u"@KmPL_! xkVONZY(-%BB+Ur.٫Α\8;^lQ\u%ˑ-[J%Ce61{!d9m$+e"^Y'^t {b"mp(̟6G%B ->#&?W|d(h dM<8 +t@2 C|&Gg2++8d:3_nB8ޚB n)8W:E$(U>Յ#jHc"R̥U@O3rՐ$wI:DА}Ȫ ACYKmX gycM'컠Ħ.Y 05jW yg.܆`w [p޿> 1}ydGRpi7Q!g(gLU}u("v^C.@d@𱃁Le`Z8l!j=NYr*l@ɁΒHND%>č*1)=պF!VhKq\k";h9qdv#MAI>,Quj\5JAcvT BD[1lEme][nÃ-J7*K*Xc8&rZ2S5wh(_ZxFi=k]}PcVQn_dqmA8,fM8P8{nr?Ad&G|A مUG ,E<>2+`H P&j&mYWQM͎ߋ/̙3 Ͽt{M*6쪱N;L2SÐVI ?IVRHfV>-t62_ۋh݈<)%^808'lǵu *mqc&HZj ã5lA)Ipίd$՗!j/eȢcUX4.j𖥟[pP -o~+[0\#6bqH_c"P:J*r¥ 1[$}v,8C1 f+*6Dp䒅N^ښ`)G pk8j h\J * $5i}wZ[?. T)&FKA^>!ޛdD~;-lLpMȘ6c,!nRd6>K,`_C"#m]0.[mmUp?q~ZԶ7A)2mB ~0;ξ EFWC?֑z\s]p{IJ<Χ 2\#XKLJ4Pd"iW#r2ٺ $^97 L4J١ >vSM zJy=0˞xFs|Lb-8FcHI[ DւҌ,]`|q6L ße7 Tk1|+7ܕpZRq)9%!=R|ܵmO0)? f$w\7lťނ\낓az,we7(;P^Kѳ{gn^(3dQ|Fq'z S$#`g;F?\8{|:3l+B3647Θ'/ 'EhE%(J^0I"'/,YA F)=*oX{g/mw~fo SdMTFK7K⁵EF&/,S!xG{zhMDV8{ƯXыW'q<tʵ (Abȫb}蟤ͩ9l_M/ ͻ2Ծ#qhi^oEKS=@YtqKNACq#@id!+(I+ǐCٝM`2nR`Fͳػ%$ Z :~(]1l9Gs"\4cX)U$ rU&B>H:kS1>#g♽9Ow {$a!ʟ6>J"[hUYQedn|L`?%ܘbV aÓRY j4'r U2ɑ <8TuCVGsK/{KHVr4qj8O>!/ h`؜#{cÏ$NԽ2wr21zE_^ӽPkT=Nqqus_'[y9i1 hڟ#r89rQΖ(O?RK֟dnJGJ-YU2M,RşAX{/Y"_j+Y? D>_CĽ!*'Bid(= ȇ5>͢F+=ruEׂ*f,Kh8…1]qx,r*Z5~ddD|(ϝˎr^/YTpw7YعFATßlɪJYI嫞U "96=W_ rȥ)zô _(EL%Ô-vSҨt'[c2̊P8d"9=|NJ8u[*؎qQ|J<Z*m"7^=nc]S\؜wL1W2u!o].awK}KVY }0A:tb?G_$SLɆ#Tk88(l@nLTYlfJD5 ; ){㞩 gh$1"Ma4)z"gnP䩉ݑzl9Sy%5TݬŒ+L>N*ש%׹iőNr%t MLF1CbFLvEOq35i6,J5 L a,X h<M?/31(F! N|dIWh"KmF w$e ME(8[A ljoځNrQ$ԙwrG8ğO(bM @{3%8Gs=dBg033ͅI&E,v\:og秏oRfBweCiQ~x7mkUq'?HG,p%dKkZDG/YR $؋k\j?{ff$>X5Emf/p#jt֔YޥJE=춁AWk\"LR.w7ӻmtk(;-լ>msY$qO So(/nSbg^R׍'=C/s炏$gXD܍Yc/O2V3ջ +r2v"|¡HF:^zw)CE]P;_3@ 3Ԁ{O-^R ʳH?k2x e1כe4Fp%kADn3|_!L+=t ϻu]q+pZԤfCW=_ii}囊8r Z/'.H>yKNo.d+`,beve2d~@gb jnt!nI:"Mn O w$8R7gҕ\X~a.1ɦl n ǦK䨙'KehV@YDmÉtR#y&OKs{h*z|.TN$cKf7&,ZZ~"pܨY {+He4gtG9">+{

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土地荒漠化: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
我国有1/3的国土受风沙危害,平均每天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沙漠化~1公顷=0.0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也就是5平方公里~

比如草原上过度放牧、开垦
采药等等

月牙潭、青海湖、罗布泊

实例太多了,就拿北京来说沙漠的边缘离市中心只有不到70公里了,并且每年还在向前推进,太可怕了。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

全部展开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

收起

黄土高坡!!

人类造成的土地沙漠化的事例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事例快! 急 人类毁坏自然资源的事例人类毁坏自然资源的事例 三个事例 200个字砍伐树木,污染淡水,排放废气,捕杀稀有动物,过度放牧等造成水资源危机,空气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破坏,土地沙漠化等 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楼兰之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楼兰之死》六年级上册 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能源有哪些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危险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是环境恶化造成了土地沙漠化还是土地沙漠化造成了环境恶化?快,要保证正确的答案 土地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 下列属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是( )A.土地贫瘠 B.河道淤塞 C.土地沙漠化 关于土地沙漠化的作文 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沙漠化主要是人类()()和()等造成的,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km2,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我国一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亿元,若一年按365天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年因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是气候的变异和人类的活动 可抑制土地沙漠化的植物是 中国是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