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什么是鱼与熊掌,这个故事的典故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17:56
xU[rHKUx.g-3 Hf6 $2!Sbbjm5_œ&LR?u׹Ͻ:<>z¯G*¯Ҧ ?kSJKj^wA9 '?~M_Yʛ|6S*ѤOӁ,5m~,gT:lG"Sx!2}M U"^r[:=VL+"^gE>%w7oDp'q":e[i | z ;LĹr\4CԾeyF5D^gYT$2sHӬoœE]gun4 Ԉl3vqiiOօtu d+V ͟t=)"-ǁ>Ut*Mn `SO4S~2_M[Z\;rNv 1BKj.|3:Щ`tr^5HU#j啷 >@Bc4eTo YQI 0f]:u*6qwm62Mf'l6]b Hg  T!b1ϐcoF.xw*tl~xPqB)mHD%,$9{z^RfSK5} K2m#dShc#T>`tNASyWv#'ec!{fwkO6h~ffd4TutM+rʀ=9̤VȺ<Z~ʘD@].ƒ=PӀgSo1?!Wr[{y,soɚ.8'kܶ\evwOx?^ˮG4c׽T"Pj_5ASǿ;?V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什么是鱼与熊掌,这个故事的典故是什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什么是鱼与熊掌,这个故事的典故是什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什么是鱼与熊掌,这个故事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