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时间?国家?发起者?概况?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0:02:27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时间?国家?发起者?概况?谢谢!
x}n#Yޫ ˪RR*4gj0Oc ؍àRIqDIĝ7"z7n)k<t#Ew=97Ar(RMe[nzZzo~W4ƏE(˗A#|94~f^5##sGGُbqwom>2?mQ%U&{zb4U}t+[*RW{&1hc]-9[jLrrjr[J~n?}Q}ZA^%*A[jenfGzӹ_p6O'2h:h;}g9=\5[&KGNbBNi.Kڦ&TrIQ3XƉVRru@ KwՄWɖC3m܋e3,+^V]Br LZ: 4 I.4BN]7~)}pAIhyv~e'ihsGÓAkI6́F8.t8ɡ%??~?=gw?qy07/f gګ,hTv{.BƽLgmKթzEJ?wgYv5ڙtqxs>dت {ͨA#qf/^g1r9?'.M33>D̩$'@d,l)Ň}jCgwҩ:djK͚ʼnA-RL51->*.R354Py@2XVڽ7~E=Ia;Ff":t#N=9w2-S'- QXdv' eB`su[x3ۦ{/ygŹS ^A0 zz{娚6ԡR91r L@DI>Ʌswoл^"E6M/z;x[Oz7x(-A,;tUf3_7 i2*Q'a RT#"Eb|ff0'i6dJ1 Rz?- fvaA]sE珘Бo$<tN_KԮSNRTI-: p/.Ul\L?(A{k_nڠLGm"#e/2oQVӁ vڈEs+n12G mMٺaB-PԜrJYϹ{2325E#TSK*u1* +^{v#q mODOIt $d=vJ1=;62uZgxOO`WOccyte na-DFj7$&'HHG(ߨԧ v6+Y:`^^T@5)A?1{Շ &-w 3ܾD;zWˊlIMca}V>֪M'b 1hhN:S$Ck\쒐8TLlUHQVjzuO|L+:wٟǫÃaaR+yhT.ʥ Kg {m/c WLMjpȘerN?N̕}Lv'iFLt1B$4BTbywCW4IzUjɬu?K(u{@RFJ)LɌ̢UO1/Zʼ>c``kF2kQ@Rkmx 2y'߼#FNtuM0eN8?`EkC{jI5n1a3P>Lx&+!JZnr#m- Җ:\VQYB~G Q7 5}V5IVI-E%D Mnӹڢ$m<-:IOacڦ!4AFbl@>P(qo6d& aR!}HV_Ut_'Mў4ҙ6;9:Yz/8]JR3Nf{N&0MdEѓ%UZu)>,Rqs'j 7MSw*ْ}g-%?p"- H֔:(zfvNdY8%Fc CRLQE?VAn;4LIMvm;u|jOtr*BX u&GZY1MtN^3#1B*sWH%ۇ495Q$-byj 6e?&%B).\@6T `'N;?mB4$?^Šp (tJԆ;ؤ[-VKqY2eKxx+Fe5-Z @gpAK5c?z^^ yIf=;y!ؿ!\afα(f*2>uR?u7+O?$Z-h&tDNZSXO*mK#*;L^ψ;E"IIo;ͭI>H}tV'*}d^?1$9W;ÓpvY}*qe;9w3oF<UU%s z8W|sO~9n[(塐*M4cB4vZ$JiGƨ2e& zg6mnx &2B['}~A~VUu9 M캣:MȔNgw_SM*,3դ!)A -$b]CtD3N<4:oix4wV1p!%o>%ZI>sبpyg UBϮ45wi/a]EM,^{Ke uCo:k Iw6rI:9|.mK(~X`A=Xx9;CW<=1=ᡆ~fXS'Mx8^-O^afd7_FR7 Fm'-7%':Pρg zs,z6|bP7h4<$6|+:9 ^AH@z@!C`Q88ʟaC"㯂"0" 4K2@BgB$0A<ahU@ 1P XW%@E`fȄoMvMr8b ~t\ |@Y<"B"N7 bT*L`GH:xT V`+_`,JXIYa~><lc7@.dzcA`_]@^kUx<_`_` >a@ O@aO ŀԍ1Bt0dPs ylP&:!WN_fpƷ3pj ZB4"+ I Ӏya6T X[p Vl!| monh~5xð7~$ Y0wEi#ap}{t/ࡏ@PF`k@B_{9F<ϷA>ddc@Vְ( A?ƀ?ok/B@@^hKa D1@F 8aãe< 1k(ĖG`!!7πl0w CBJ+"6 DŽ*GE@?.}_ 5>]GGEZx-|D  74;$f@Wq:,{&j ïs4*1J; sU X#ts1yqB4/ IN)dNkiǵbA쐹cZ,=Jsr`[Z88۪V7j=ԀÇEPͦ[hNN))5N&Eݏs&1=aΣ)Z˲0 @O DjѦt[g~Mqlql5QW&û[?DGtz|#7iE:,WaAjzL+%^NRBqkqr0讻wg1:LAp㪐jhe,V8޻Q-j]^*>ZO:D,OiIkD$̉ː5']>|a44'rݲ Q;_ݦχ'*Rc>@+PySīcB|Y vʪ|B#CJT±5+:,*ĭ"\ Yy8ܤ9MzD ~V;e513Hw v+5Z} ?IQB|03IimAu!}߸Ƅ97>k Zl| : hC.I&`]ks%H̱ԍ6B:qU]@n9JB=;ܑ6{}?$T/A̕Kj/2' EݏGTl8 2EJÐismR1{nF/Twwc^Ōʥ5H:S"P{@ ^R3}*x6qNz|cx$% zKKenBjk^Ѕ~\~x B}RuKqxj9_Z9(q#‰[dzIHE8(; Y5}c<nP58/i!/ *YU7[tXxU`QƀY\ҞϋuAドjO-1b,$=b)AKYb”\%;|S nGc2"7Ihg^{PjKla}d. ^D~J_8ΓV v1:٤m]F+ V: Ds=R^xpWAKP0 dzA:-h٤8U/oK =rn9Dw-L9Ϛ9ředDVvu8-MϬ|7;'-c!7K%$p> #`6iYaeXD_R%oH`mUQT9HQeogeʋzrCyg26k'QP{HD۱B ^ې7Nnv\Hy qh1 NK+fqD KR! d! 8bS ~N! sxg2 Ĵ>0:x,Yºĩȕfޚcnlv&̦gYp?\<>#[gboA}ЌgJj*ZW0NWJĜ\|tES t0<;{u!QSyc;8;oU*j g.y@7)d-] Ӊ١/-7hPr4򖓤zݝ wsꦥFvDx !&KϽ眇pb%MH fJ (P>DTF /kտ=m"8']ps2ɠ]Y5q8:ŭ9gsM[t^UEf <قxMoi0BNE+EhP̦mO&BPpŽgNgi2[-U,QNhKd-Ƙ-Xϩ_D#!{M(MÁF=$cj<HSddÖ?[Fq`~I6A >I#M6`T+*фL*RTAGS"=gzIdUOPg"TD`8 QKh{ےsqc>zb"l kZ&wA7M1ZV4_Y m0x5aR@^hnBPلei %i qUk&ܖ}S6- E& L(?w~iƼW9ܰȋ!; - O>;ftM؟=ь aW!`d葡gBXdFD]6Y@F\N'Ȁ0U=ZE)^޲СY#By?~j*!P(VV. ;P}+bG!j";E,! DËL[SΪ>qVs4˜?S;G"a`Y=]Y0W4TgSvܹ;*pCeF@ZvX G%3Q;|9tCe NxukD)!$ QSagh D9kU'^_v xRfz3Ž, G $7VW$EVV &Firt7jsKf3044wr9,21qۊ'ذa$B`s1yP/Y2n.U rU%ztNM@j°hsϚq +:mTh_F{8|v7&˲:lqڣ Z:oy*Snܻ?/ qEZWK9D@/=Ϳ3A&]rf"(/197AÀU vl!aFv^ Ȍԣ&ȶIPEbogy%`3D<1XSԋdZjԽ#DߑNfrYaُ\2!29D5.f؇`[vs-mR蛩i2Jwh'+q<-AZբX)bP89*Mu5qp$5b͎\t_5-:Qson`*=u^4E L\ L-p':Q!{&TCJ2Kp)DǮ(1M:' .L 8EʒcJ@XuIz䠛j ^HX۞{LW`"VF^<.qq,='q̛]G˲e.UD9;Kf,8ڽ^eN+) y$|1=׎i0~yKchy\.}'Fk?-H.Idm}ݢ~ -S{ U6*۠xS'#m=i{MDZkRd0|u%VGRy7yp15q {3NVH % )vu!W)2c2n}j,1 _6!4r?ZG JW-lF$`a{G mXb٩i=攎" UQLAbP%-|.5 c!#Q:Ji ;ԎWȋL=OMQe:{CźL>&7iD, %fxlu {e科lAqh^ygImVV;VݞJfOl4ח@*{()o_m$7c]tn-b+qO~z$=reZEyȁ8޶ӸƎ]0#)pS mn{rzQFƙ課 kMƮfTYpI:9rߛ1\ 7rJ_ +J$.oU<2u0 e s ,ӈdTi?j\3sR9>Hd(ќ,_6*:A)'jkue3A[ #9T `UD6]Xϝ[ȱVLx$]VRe,&Vvu rzoPi?$J~Pܶ2 KƪV9\*5/8MZG/t=z&- c< RI/BfxEqKa̦h<]̛{,H(HZ$<iN`qb~֗UڑN۹P3nh@f84~3::pȈ/.J֌&qcR,!"\F.$Ue%q>PAD 's)axHXD"9Z p,>F*Y1(!%gTFcf2v2u7}9{:z^t11ñ  D d:w~cXV*:z%[㸗#s"M&Fkh73fDShS'7iR;ujnLUVusP$Sk|oRВXu] .qކ`Ys!N4/|J3RSr7ܾTWD.vId#E *y4 x;q T{߷nI)ޕ@iY^vZM7jNlTpY#$3; 7TNԅ@Ơc.H/3yӐAz(ؠիb'zc6naCb(ɇSz@T'>xc8펋ml2?%M.OQ`tB#<410):=\v3_L ܠCa=䫜&#8  ߠ,$ cH ,gx3q4$I`苴v֫g>ʡnY>!xX!_8 }F D; 驠yҌ󰪜:=#2f΂;_nPc4lPSv?.M6l9S& 'ҁx8ȹ9z뮳=`\XTGXv 7AɄϽshr t۟|=¥XL&CSdaCob|bwQoĞd{CȬxZtں·%",Dm%JM,b (':pXq@2'd9Nc0$9AnwBCn ZJ'; .I'wlV&"U\>@{<>2ү$BJd慟Zh1"<~*HMZXь#CZ=ڒ@d/P{$ 0^x]!L(ٝ ٥Ҕ%K)KץDΰ|KrǕ3 L#Nn16CF /5}B T 7*ߖ@pϜD1+И֮z\&#rۆt35i}e<={D kHHl 7ŹH~ j6T|WٍI`%4eYF:R?%:A&9w\)\<_mUB|)d] 9A mIJhi$pK& p梎4P,i^͠AΉK>2кU"ꯉ mohts,|xaIZP<-ZJkRq>8vN 4uUmCLWjjY L*WY'L4=u}8FA}-ݖ 09NZXZUqA=]^dcE1"vY{-d'lH'*5ِO MZ#B"0LX\ 5B!{57 Upc&u9rW!|2xw1 |x8؀;@ }V-H}.G-{(^+jLd~f7  6bjtKg8) hw qqS<.ZVDe _W2lŇe՗蔡K&"HdhM”`AsI7; jA:8eF+5?jK- qtF[zy Qc l@8ӵ ]dY¾q.kna3@V](q.w5ׯ294T Ġ`T՗xpъHH|0QF2rI46Ž#p a,RKLnK8K@򏪾 {LVcQBeΒi] E5RZRb>f'+#sy{`&PwGbaK/dw>GRĹ dݦa F_1!>{#6AtY,fuɔxͦ;zZ\I - 5kTL3q#9N(DaH9Bi$BMㆻwhc>@zONdey|Kݎ|eFY8yB}P{{dncmLP6758Gq zq[P>G}P_~:nA<ѡ-k41\Nlɍ64wL2[YbQN}{X,9 x ،‡QA5c '0ui7DU}8ry14;uza o!w1RN*R(.wHP!a PX,00q5l[t i iY),*||PLN|Ы 7yNw?ši(ſjUys}( ^5VB)?7ѐ_V'HzW=99m%}A(\]N_id:=_`tspL4,+='()gN>": `.:}Jw?t䲮۷v PX$b˫@.%a󦞒 ({bDWP_ڃXS2-&)={:iFx쯤*{m]%yٿO:Q^W@7".4^kn7ݪAHnr3FN xSרfq]Mg]-݊ĵI2&tlXgop ⓱LyStyLϡע JozWHx#ڃ& 1) * fbHT]TAkMkEbAYF4c ~oɻڪT.wx:؞Tg)2ZN^ع`ӆ2z lmi$rϝΆԹ "_VXz7SֱlnVM'LLL2=̢ؐEwmf{a\E "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时间?国家?发起者?概况?谢谢!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
时间?国家?发起者?概况?谢谢!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时间?国家?发起者?概况?谢谢!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
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
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
 第四次中东战争
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巴以冲突(5次中东战争)

两伊战争 8年 伊拉克-伊朗
海湾战争 美国-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 美国-伊拉克
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以色列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海湾战争 1990年
第二次海湾战争 2004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

全部展开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
海湾战争 1990年
第二次海湾战争 2004年
历史背景
前3000年,犹太人的祖先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1世纪后,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向世界各地流散。此后巴勒斯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准备复国。1947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4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应属阿拉伯国的全部领土。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8%9C%E6%88%98%E4%BA%89"
++++++++++++++++++++++++++++++++++++++++++++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所谓“中 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 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 河之间)建立过国家。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 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9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英 支持下,按照联合国决议建国,激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次日凌晨,埃及、约旦、黎 巴嫩和伊拉克5国即向以色列宣战。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了9个多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 于1949年7月20日全面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达2.07万 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决议规定的犹太人国家的面积还多6700平方公里,并驱逐了96万巴勒斯 坦人。战争遗留下“边界问题”和“难民问题”,为日后再次爆发战争埋下的祸根。

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 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1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 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 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英、法军队 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才全部撤离埃及。这场战争以侵略者的 失败而告终。

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亦称六.五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甘心失败,念念不忘寻机报复。埃及总 统纳塞尔在胜利面前有些大意,再加上受苏联的蒙蔽,对以色列未能保持警惕。1967年6月5 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突然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袭 击。在以色列的空军的大规模的空袭中,埃及近300架作战飞机被毁于地面。埃及陆军在失 去空军的掩护下,遭以军重创。接着,叙利亚、约旦在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下,大量飞机 受损,陆军也先后失利。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受到严重挫折。6月7日和8日,联合国安 理会两次通过决议,埃及、叙利亚、约旦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无条件“停 火”。在6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的约旦管区、加沙地带、叙利 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西奈半岛,迫使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
 第四次中东战争
 亦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 为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集中51万地面部队和海、空军主力分别向以色列军队占领的西 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发动突然进攻。埃军当天渡过苏伊士运河,8日摧毁以 军“巴列夫”防线,收复部队失地。叙军也一度打到太巴列湖。面对战争初期不利形势,以 色列迅速动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40万人。决心先以北线为重点,集中使用空军主力 对叙军阵地进行空袭,以3个师转入反攻。经激战,迅速击溃叙军。尔后于16日,集中兵力 转移西线,以军侦察突击队乔装埃军深入埃军后方,大肆破坏埃军萨姆—6防空导弹阵地, 为以空军开辟空中走廊,以军后续部队乘隙渡过运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并攻入埃及腹 地,对埃军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战局顿时逆转。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 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于22日,叙利亚于24日同意停火。此后,先后签署了两个 在西奈脱离接触的协议。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收起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进行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后出动10万人于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被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6000人...

全部展开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进行的4次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后出动10万人于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被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军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埃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0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10月31日,英、法联合出兵干涉,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实施空降和登陆,在埃及军民奋起抵抗和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撤离加沙和西奈半岛 ,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因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借口埃及(当时国名阿联)封锁亚喀巴湾,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至10日相继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耶路撒冷东城区、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叙为收复被占土地和摆脱美、英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战争初期以方损失惨重,后实施快速动员,采取重点用兵,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至10月24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战,阿方共出动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 艘,兵员52~54万人;损失坦克2200辆,作战飞机450架,舰艇10艘,人员伤亡8500人。以方共出动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损失坦克850辆,作战飞机110架、舰艇1艘,人员伤亡约2800人。
第五次中东战争:

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
第六次中东战争打不起来
美国几乎参与了对先前所有历次中东战争的策划。但从冷战结束以后,美不仅已经稳稳地操控着中东,占据了领导权,而且想利用此优势在中东建立符合自己战略利益的和平秩序,因此美国相应地对涉及中东和平问题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在以色列的利益的同时,逐渐向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的利益倾斜:1991年10月,首次中东和平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93年又在美国的主持下使得巴以双方达成了《奥斯陆秘密协定》,94年促成约、以的《华盛顿宣言》,并使得约旦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又促进阿以实现全面和平和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今年7月和9月的戴维营峰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有了新的突破,美国作出这些努力,绝对不会轻易让这十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为了防止局势失控,暴力冲突发生后,美国便和欧盟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共同与中东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召开了沙姆伊赫峰会,希望巴以双方克制自己,尽早达成停止暴冲突的协议,使和平进程步上正常轨道;美国总统克林顿一直也把中东和平进程看作是他任职期间的重大政绩,以及他卸任后的重要外交资本,同时,中东战争如若再次爆发,也会给其民主党带来负面效应。
阿拉伯国家心有余悸
首先是在历次战争中损失惨重的埃及最反对冲突升级,总统穆巴拉克曾说:“战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阿拉伯言战者并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含义和苦难。”仅第三次中东战争就给埃及造成10亿美元的军事损失,而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有55万的人员伤亡,50万人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丧失6.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政权也不愿面临战争。巴勒斯坦人本来就没有完整的军事武装组织,历次战争中都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巴解组织被迫分散在8个阿拉伯国家中,濒临解散,又如何面对美国武装起来的以色列呢?何况,阿拉法特认为“巴拉克是可信赖的和平伙伴”,不愿因为暴力冲突而让巴拉克政府下台,否则所有从戴维营、沙姆沙伊赫谈判带来的和平希望都会破灭,所有的努力成果也会化为云烟。
以色列难以承受
以色列巴拉克政府是以“既要和平,又要安全”、“实现全面和平”的主张获得大选胜利而上台执政的。早在第五次中东战争———黎以战争结束时(1982年),以色列人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意识到战争并不是谋求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大选时中、左派的“和平”政策与政见常占上风;同时以色列人对执行和平进程的本届政府的支持率高达52%,所以在戴维营和谈时,巴拉克不惜以土地换和平,做出出乎意外的让步,表现出他和国人渴求和平的决心;在冲突发生时,巴拉克也不想借题发挥把事闹大,在沙姆沙伊赫峰会上也作出温和的决定: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封锁,重新开放加沙机场,并答应随着局势的平静,陆续撤出冲突爆发后部署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重型武器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和平。如果战争一旦爆发,以色列政府便会失去国际信誉,失去国外在经济上的支持,使得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也随之下降,这是巴拉克政府及以色列民众不愿见到的。
从国际政治大气候和国际经济形势来看,都不会轻易爆发第六次中东战争。但是,巴以双方矛盾仍然存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立国等棘手问题依然困扰着双方领导人和民众,地区冲突仍然不断。中东的和平进程任重而道远。

收起

时间
战争
情况

1948~1949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英、法、以进攻埃及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进攻埃...

全部展开

时间
战争
情况

1948~1949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1956~1957
第二次中东战争
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英、法、以进攻埃及

1967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以色列进攻埃及、叙利亚、约旦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1982
第五次中东战争 (黎巴嫩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美国和苏联先后予以承认。但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并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对其不宣而战。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合组成的4万大军挺进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方面凭借数量优势曾占据主动,一度打到特拉维夫附近。这时在美苏要求下,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双方从6月11日起停火四周。利用这一机会,以色列重新集结兵力,并在美国援助下进口大量武器,为反攻作好了准备。而阿方此时却暴露出内部不团结的弱点,各参战国彼此争夺主导地位,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陷入了被动。7月、10月和12月,以色列连续发动反攻,阿拉伯联军则节节败退。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色列利用对方的矛盾,从 1949年2月至7月,逐个与交战对手签订停战协定,巩固了自己的胜利成果。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夺取了原本划给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使自己控制的地区扩大到约2.07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比例提高到4/5。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尚留在阿拉伯人手中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分别置于埃及和约旦的控制下。这样,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他们只能依附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这种局面也使以色列长期处于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峙的态势,不断制造出新的危机和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领导的新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英法两国拥有运河公司96%的股份,英国还在运河区驻军)展开斗争。经过几年谈判,终于迫使英国在1956年6月将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但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当时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资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西方国家因埃及不愿接受附加的政治条件(由西方国家实施财政监督并停止与苏联的军火交易)而于1956年7月宣布撤销曾允诺的援助。此举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法令,表示要用运河的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不愿失去运河权益的英法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这时,以色列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英法打击埃及。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各大城市进行了空袭,并对运河区实施空降和登陆作战。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埃军从西奈撤出,重点对付英法联军,挫败了英法占领塞得港和苏伊士城的企图。
运河危机和战争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大多站在埃及一边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11月1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于3日通过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军的决议。这时,苏联和美国对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处于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和苏联取代英法成为中东地区的支配势力。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则分别依赖美苏的援助和支持,在美苏的武装下,中东地区的军备水平迅速提高,军事对峙的局面也日趋严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该组织以消灭以色列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从1965年起,巴解组织在被占领土上展开了武装斗争。为了将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也为了防止周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以色列当局采取了先发制人、用主动进攻和扩张领土的方式谋求安全生存环境的战略。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以色列于1967年6月5日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是日清晨,以色列出动500余架飞机对埃及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进行突然袭击,摧毁了埃及空军及其防空力量,夺取了制空权。随后,以色列地面装甲部队分三路向加沙、西奈半岛进攻,并迅速占领了这些地区。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分兵向约旦和叙利亚发起进攻,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戈兰高地。在以军的沉重打击下,阿拉伯国家猝不及防,仅仅6天,即丢失了大片土地,被迫接受停火。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东区的全部巴勒斯坦土地,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获得6.5万平方千米。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也无法消除阿拉伯人的抵抗,相反,这次战争的结果进一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中东地区陷入了战争和报复的循环。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退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尊重并承认以色列的主权,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双方都拒绝这个决议。
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影响
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收复失地,埃及等国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于1973年10月主动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0月6日战争打响,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分别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突袭,并先后突破以军防线,取得战果。初战失利的以色列迅速调整部署,稳定防线,并于10日起转入反攻。以军的反击首先在戈兰高地得手,12日,战线已推回到原停火线叙利亚一侧。然后,以军运用穿插战术,利用埃及军队结合部的空隙,派遣一支装甲分队渡过苏伊士运河,迂回到埃军后侧,构建登陆场,架设浮桥,接应后援部队,在运河西岸开辟了战场,并直接威胁开罗。此举使埃及军队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权,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苏的联合提案,即要求双方立即就地停火的第338号决议。10月24日,阿拉伯方面接受停火,以色列也停止了军事行动,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阿拉伯国家原定的目标,也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是,埃及和叙利亚收复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部分领土(根据1974年达成的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以军在西奈半岛撤到运河以东约30千米处,在戈兰高地撤出这次战争中新占部分和上次战争中占领的一部分土地,双方军队间留出缓冲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遏制了以色列的扩张态势,在中东地区造成了一种战略均势。同时,这场战争比以往的几次战争更深刻地提供了教训,使双方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安全,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找到现实的出路,才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因此,正是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以色列关系开始逐步正常化。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说,迈出阿以和平交往的第一步。1978年9月,在美国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使关系正常化的《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双方签署《和平条约》,1980年2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以色列分阶段从西奈半岛撤出军队。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和平进程。
链接里更好,自己去看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