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3:55:05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x|r+Kݯ*0L=2ҳ =G  ndVS]sF8J^k_*vXTBOwura_jO׿sy~簿ӡupm[=?EoTtҹFoaԉat} -׾g^M^dj:UuJuuXt4{JkrC5sNjfaaוa+wX迠FwR@G\›@m5;v~@{*s{XxZ,Mu.3 ԵDD5+Gm9"M%gT4=KU>%'f^\]( ZCSAcGԑ'0q{&5շ ?f`"[ n␂]7kHID`űIQ&4B Eo{as12*aRzvX1Q3rdU*fvb oʶns`l*ѭ6@r#DS(ⶼCx}&m6iL{V,t鰨,P~ZiPJoްvv;@"$ѽP5s>"t/O7g5lCmv(kBVTA ]m{Tal%_$+~QĻo*Uğ|je>.Qn݋Bxe}SvCX3fɠi`&&:ɜ{3T>;=3Ń׹rL$s/$U&*tT='C 54T얺1\jd> zOU.cf*9fR:,bWߗLݙI?[nYh^[[{+ aR6ܸ%RV~ev. j7D3nDI"QH|yֽrԛnԤAb Ø1<ݾrVe5Z3 2Iaj za?puB9l`Uj /faYKt$WM\&n_J 5|5h##?Ƒ©EdbDݵk 1$՚@B^I/xhAow{A5M@4aKF(oNܚ6.JD ̲װ]W7S|>Úc&P!0n?U[@׷nLU"Og'Qj7S'ԨbQ.4H)U.J .3&fd 9\T݆, ^N =ёravQ5[):1,}wXl6qnWTe83 džJf%-UDbW46;v7W^+ƈʞ;RLȁRst wX:^0E/M8}0-oTVD( #ï*p=:,`Z*R!;\=v8yi2t}*OJJgJUfeWzV+lNc <\ځ݂U !%<,U!/JU>Kc^a]%"-־ƐQ"6yIʏ!1>ݭuJV <PG/wXY񗙒4}$W17v1?ޖ/:@b9Z$ʙ܈\MϥI/tɲ%%K<{a4v;1m%ݚTjXǰA}VxB?z:B3@0=[Ns} ˎ9C/Sa3yBakb7LMȧ@W3A>?f4||-֦{m|XZ\3=5|w䵾dv[ހɒ2ϟj3wS8:[kO$aB{/ }A6G}|9|'VMHu $#6 3^MC_PC棣k|"m38Ʌ/dz{!BϪ@\ -wk?[㲴^>mn֮z۽f Vch@6YѲ+(Rh{Ijojd,=uXU5k7VZG+Ȭ\apo" (H0JU9*FO{[şlXF3&D]|gl~_9=UV bAܨ|U7'}BmDkXP2RSu9;uPp[|^Rw fj[=pNח%? 2ӣwnwLwuM}[^tLOǟyk*_$(\ՑL@=W[eC^<⃋~(cus &ٔ{`N 0 sv0O8u! Y}Sc 4ndG31{ĵn%6qrڵ zZߓ:ȍXwx]@mҲ/SA}^>l 1]vM>Z'b?xU. / _hM@_xKbz>yRHxt|_Ų:{}GrjEܷ5#xߪP8&5w!X e70 Jׇ2 f~<㋑uZ|Ew]o%`)[^oMGۧc@6_5/}7q$tx>2BYxO&&>`V Q!Hǰ4e)Iꖂ1 N 0ENY,ڦͭМp 06u3_ aŜ2˽ZLE0>0*@*I' X~:a3w  5չK:Ax6"}@+ˈ-uw%Jt O_l̻z͸ G>216 r]Q?e5*î &)qx@ 6l-xHDzv{U|%+0rY_;͒%2yQE9l^c+L{7)U&녆&y/gRiGW{wnNg`u7 3 -yAurQBvc&M?Ln~q_O_dgWtϯ.eʯo:W~]#W%T:9@[ I`Ho6B LxpG-“3wxzoyoYȋO.a͒,6ۀVe)EAIx}UcV1R wy8,'YgtJ{,%iqKwD![j8qvљ$irDIa!Ttmۯ3UQfX,{M<vuk#/nޝﮉd1<LSO@$YXbCd0I̋\+ ]# a( r`z#+|KtgSǚJa]x?`{vWޕD@Î<@.# /h8 z'?1obJtn#trvn^X@7&jD;@}3i;i*ݑ 4~?2z g+ݜ¸w!+*\uN${Ҽs^ᇵ[ԲdzBD:>_Y~bڒ9I0xaGݘBO.iS<'5 EFl@.l(rsOG.]ֲKtG % рz) :]q)T!DUnab%' YYb()Iه @~N(5йZ2}>lg3f"8+'^[  G `Y}'ofG B w:Py~L$$E&'ʬ֤Vlp4*ja?0Lwh&L:eruEmQ_uz9 MXJ+xJ_(;A[Ttj'SOi jCF<$03=nĨq% wAfvLF+ IF5T3܏+Mb i39d9e]ѱt747.fg9X܆PI^~I@4鍎N\ҏnYXw ,ermA!m:BRkr^9YIɴ J:*ִN͸$㚅 -J8<~:j&u!Gw$_vob^E'P1]Ii^bgêbV8`LjӡH8\Gb֍KXj!S0S:MU guo$bv@.]bxSBl;CQH:p>͚ъI#S%g2q}Mbnx)U"R {tl;௕`=&iU٠CnݘiTîIuklZw3@}z.'X/M* af8lf .zAmYqB\M2|1K4a%N'-u_wR+xcr(xC|苼!5sJKX]Ka[fvJ7::bť]La=WmZxbҾü>yt$&8ƭ6|ƭ9`VFb+8~Bf_B7.20/(e p$AT?A{/|m =X^־W@0 2k(t  g76谐6xX͒5ۜ,]J6;t.enr q>qm ̫LΑfj!ۖ s)ԨMSJim\a2#e6RRy՛_ȅb>7޼wŚO}QQFVO؇&VlCHR1)Y~)*؛{THV۱lZM5 &>^2]LWۯoQ(4C'?t&ĠQ5$ TJ5%V64Nu.#31U Cin! 6r9ŽiC -}ELRDs:^l3d"s%4uH3c:=$zb0U/7Ƞ~~QD \BO$ 7᪔kaV?ZlãC'!hlsqys9jSt-۔ßl!e*,onIU-7ҺևN.#~h-lmtuʕPe6jk6(A-6t>Ѥ4WY­[6u w n4&l6i2k2wcKw:q`mU?P&λ 䨴 |oդox=WtX,F{PfHʤ(n>0EA .-R#h㇑:uXV26.dVz5/ -|˸E2I _1Fk' X"r/ӯKއ|zvp@rXdݥL8yJ~YSa|aoCL\U5$ZБnfK:,Qqx9qR9i(EBU^P6L4 MGc<;sfgzB%j\>8[83^VLXYrt6$qᎆߛm bDK*y`02cf^K'Ma/u ߱n52&PZͯ#Sח;1TԀ/Et%.%B(D&?/p9w^-W &q،Y2ҿ!]}>$&VC~2#RXLh[v_HɬIEy=3“iK@Z{[Z *pǤ =&>,uڀm LK膝Q ?xAݞ zt  'xӍS5puܷ 26`νN?p>Cؓ_=_#7T.mshwn?rBqǬ1QN },9 _p{GufE.hV䯏&Zf!}8xG2#VկLz ?Y;zGMnn" \B>-`u*kboj@;31?lA4km2%pWhDgWjeK -(_Ma$X`Vl DŽ$$>-,1i9$b f߄1HJ`ߎ>?0 S"2'y~?֟KQ3GhOYS;I"O0f2w{~|s 8o+/G5uq@%h}హ 8nU'@bM2uEъg{nǣSMZξb|ZM~idJԯðZ)77yO6Jgb6/+OzɰcOe0X1ڱXq'pU4 7reysmT>3v~*ѹ=<'%w~m*ifUΓa8l!B U:'*շt CVɁO"ѸwMpԞCwiv}O0{|`,}ȡ w\x2zX#Y]%>[rJalA$#"[O$K*u7"&0A_!&d&@ =TwiHR=1kQ3+:%e:^)JH1NٺޢɹQ:"P>؁i7'<ߺ!eU㻾P&|tj;ݔ( CS]F ՑMCE-ٓUsV>/MtbRȴWhRXuijq~ǫwJѭg#%_DV"9'FITŌo@lQN٨jZDx=փ,#Br.':ij+ 7S-,?5j0eG/ΧBN5U` 175IKXrݙ[++:8mW"2_g/a-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白族
  白族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三面的房屋都是山墙高大的两层楼,一面的照壁白灰粉刷,配以书画,使整个建筑构成完美的一体.建筑物的大门开在照壁的一侧.工匠们通常在门楣和门的两旁装饰有泥雕,水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等.门楼和照壁及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白族的木雕技术高超,民居使用雕花格扇门.工匠们能在三至五厘米厚的木板上分二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做成透雕.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约160万.早在宋代白族就在云南大理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大理国,至元朝以后便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以盛产大理石而闻名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画既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天然去雕饰.
  “爱得俏,一身孝”,是白族服装的典型写照.白族人喜欢把白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配以其它颜色,使自己的服装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正如歌谣所说:“腰扎短围腰,蝴蝶接带飘,背上竹箩筐,斜插小镰刀,健步上山去,素手两边摇”.
  白族人喜爱喝茶,亦有唱烤茶的茶道,谓之“三道茶”.“三道茶”是头苦,二甜,三回味.饮毕,口角留香.
  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烹调机翼高,很多人家喜欢腌火腿,嗜酸、冷、辣口味,爱吃“生皮”,大理的沙锅鱼尤以著名.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三月街,饶山林和火把节.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小调优美动听,民间音乐和曲艺也独具民族风格.
  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俚书写时一般用汉文.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建立村寨,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柱,有平顶,有人字形和四斜角等几种外型.由于其形状象蘑菇,所以又被人称为“蘑菇房”.室内布局多为一厅两房,和耳房两间.中间的厅堂,用于生火煮饭和接待客人,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盖有厨房.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青年男女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但美满的姻缘需征得家长和族人的支持,也要请媒说亲,送酒肉,有的也因此而酿成爱情的悲剧.比如《不息出嫁的姑娘》,诉说的就是这种悲剧故事.个别地区还残存“抢婚”和“偷婚”的习俗.男女恋爱后,又得不到家长和族人的同意,则双方相约出逃,这样他们的婚姻就算得到正式认可,但也必须托媒说情,经过一次二次三次送礼说亲,生米煮成了熟饭,父母只好成全他们,多数有情人终成眷属.
  民俗村的哈尼村寨还特别邀请了哈尼族著名歌手朱小和祖孙三人组成的一个特殊家庭在寨内生活.朱小和则坐在房屋的平台上,伴随如泣如诉的巴乌独奏,用民族语言演唱古老史诗《迁涉记》.《迁涉记》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了哈尼族全部历史的口头文学史诗.演唱要分很多个夜晚,才能完毕.
  哈尼族有棕扇舞,拍手舞,白鹇舞,舞姿优美,令人陶醉.运动项目有“磨秋” 、“滚秋”等.这些都是勇敢者的运动,爬上去试一试,您会感到妙趣无穷.
  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南的沧源、西盟等地,现有人口35万,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
  佤族集中的地区俗称“阿佤山区”.村寨多建于山腰或小山巅,沧流和西盟地区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草房,楼下喂养牲畜,楼面铺以竹蔑住人.居室大者三间,即主间,客间,外间;分设主火塘,客火塘和鬼火塘;小者两间,即主间和客间.分设主火塘和鬼火糖.主火塘是主人平常煮食取暖之地,设有主位:外人不能擅坐.晚上,家人围主火塘而眠.客火塘用于煮猪食,也是安顿客人的地方.鬼火塘是家庭圣地,有较大的家教活动时使用.
  佤族崇拜牛,故草房顶呈叉状,形似牛角.住宅四周有粮仓和木鼓房.
  佤族寨都没有木鼓房,房内供着一对雌雄木鼓,雌鼓大而雄鼓小,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平时不准随意敲打.凡有重大宗教活动,即由祭祀者击打.战争、火灾或被盗等紧急情况出现时,木鼓起报警作用.
  木鼓是用整段坚硬的红毛树干掏空而成,长约150~200cm,直径约70~90cm,敲击时发出哐哐的响亮声音,深夜在数十里内都可听见.佤族人请鼓、送鼓都有各种仪式和歌舞.
  佤族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红米、玉米和豆类.惯吃烂饭,把米、菜、盐、辣椒等混在一起,熬成烂饭,用手抓吃.有狗肉、鸡肉烂饭,最上者是鼠肉烂饭.普遍嗜酒、烟和槟榔,食酸辣.
  佤族崇尚原始信仰,一年分十二个月,每月30天,过播种节.
  在民俗村游客可欣赏佤族的木鼓舞、甩发舞和狩猎舞等.
  景颇族
  景颇族聚居于云南省德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的山区,现有人口11.9万多人.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景颇族居住地区是亚热带山区,到处是景颇族住房的特色,他们的住房多依山而座,选择一定的斜坡地.房屋一边接地,一边架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大牲畜另建厂栏.房子用竹竿搭架,房顶盖草,故称草顶竹楼.
  景颇族有一个习惯,就是儿女长大后分居另建新房,父母身边只留下最幼小的儿子与自己固住,财产亦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以农为主,种植水稻,旱谷和玉米,豆类、薯类等,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豆类和番薯等.经济作物有紫陵,、茶叶、咖啡、香芳草等.
  景颇族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亲小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妇女社会地位较低.
  青年男女婚前可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村寨设有“公房”供青年男女玩耍.
  景颇族的婚姻关系属单向性的姑舅表婚,即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妈家的儿媳,而舅家的儿子不能娶姑妈家的女儿,他们认为,血不能倒流.
  景颇族的服装多为黑色,饰物则多姿多彩.妇女多用银印别红扣,喜爱佩带银手镯,银耳环和银项圈之类,下穿自己编织的花色艳丽的简裙.
  木脑盛会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汉译意为“大伙跳舞”.凡欢乐丰收,欢庆胜利,迎接贵宾,婚嫁喜事,亲人相聚等都要举行木脑活动.每年最盛大的木脑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举行.取双日,几单日,木脑原是祭鬼典礼,后来逐渐演变成富有氏族特色的集体文娱活动,故称之为“木脑纵歌”.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0万.口头文字有神话,传说和民歌.著名的神话传说有《文面的故事》,《日月潭的技术舟》.《乌鸦和翠鸟》等.民歌有颂祖歌、守猎歌、耕作歌、愁歌等.
  高山族有闻名于世的杵乐,即妇女们环绕石臼,手持长杵舂米,长杵一上一下,发出铿锵的音响拌以悦耳的歌声.
  高山族有许多祭祀活动,几乎每项活动都有其相应的祭祀形式,为“收获祭”、“狩猎祭”、“鱼祭”、“驱出祭”、“插秧祭”、“出操祭”等.
  高山族保留了很多远古时代的遗风,如黥面、凿齿、穿耳等.
  高山族房屋多为芳草顶的木板房,饮食以大米、小米、芋头为主,同时以嚼食槟榔为乐.祭”是高山族一个传统的祭节,一般在农历五月的一个月明之月举行.由村里八到五十岁的男子集资买一头水牛,拿了放在村中,男子围着牛歌舞.舞罢,把牛肉切成块,按长幼次序分配.妇女们带上有羽毛装饰的多种形状的头冠,参加祭祀歌舞活动.青年男女们利用此机会选择对象.
  背篓戏是高山族未婚男子求爱的一项游戏.游戏时,女的背者篓子在前小跑,男的随后紧追.男的用象征吉祥的槟榔向女方背后的篓子投掷.投中时,如姑娘中意,即徐步不前,表示有效.否则,姑娘可侧肩倒出提柳,继续向前.
  黎族
  黎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1万,主要聚居于美丽富饶的海南省.
  黎族,没有文字,世代流传着内容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字,谚语和谜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纺织工艺更能反映他们的灵感和艺术创造才能,难怪早在古代“黎锦”、“黎幕”就闻名于大陆中原.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
  黎族日常生活中惯于冷食和酸食,主食大米为主,一日三餐.过去没有碾米机,妇女用木臼,木杵脱粒舂米.早晨住一次饭,吃三餐.饭刚熟即熄火,待每餐吃时冲入冷水泡稀,称“水饭”.每逢过节或办婚丧大事,喜迁新居之时才吃干饭.
  黎族村寨多建于河谷台地或盆地上,村寨周边种植密密麻麻的带刺的小竹,形成一道围墙.
  黎族住房,多为草房,从造型上可分船形屋和金字塔两大类.船形屋的外行似船篷,上盖半拱圆形,屋内地板离地约半米,地板用滕条、小树枝拼扎而成.地板上,一般铺设自己编织的竹席,全家人就睡在地板上,地板下养牲口.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尤其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可唱通宵大达旦.有的边歌边舞,如《跳竹竿》、《钱铃双刀舞》、《舂米舞》、《打柴舞》等为人们所喜好.若在“三月三”传统节日,就是歌舞海洋.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即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湘西、鄂西、川东南及黔东地区,人口为570万.
  土家族是个比较先进的民族,解放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与当地的汉族相当,土家人有不少临水而居,故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土家街市.
  土家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有神话,如《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还有叙事诗,山歌,摆手歌.土家人会编歌,爱唱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战歌,诉苦歌等.
  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通过七十多个摆手动作,这一舞蹈形式可以反映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到各个生活测面的内容.
  土家族的工艺纺织水平很发达.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信仰多种,崇拜组先,普遍信仰土王.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又叫摆手堂).另外道教对土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
  土家族习惯一家住一栋房,房屋不论大小,都有天楼,楼下住人.
  土家族婚俗的特点是“哭嫁”.一般在出嫁前半月就开始啼哭,嫁期越近,就哭得越悲切.而今“哭嫁”已成遗风.新娘出嫁前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哭三,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俊不禁.
  在民俗村的水土上土家街市,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织工精美的土家织绵“西兰卡铺”还能见到瑶族的挑花刺绣,佤族的筒帕以及曾被征为朝廷贡品的海南黎族裙花,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
  藏族
  自称“博巴”分布在西藏以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人口459万,操藏语,使用藏文.
  碉房,亦称碉楼,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平顶,倚山建造,以石砌墙,墙间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齐,一排数十家,苑如古城堡,非常壮观,常见布局是底层为畜圈,草房,二层放粮食作储藏室;三层为寝室,客房和厨房,房间多镶板?漆,有的顶楼常有石板阳台.
  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与原有的?教相互影响,行成富有地方色彩的喇嘛教,亦称“藏传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派(花教),举派(白教),在清朝扶持下,格鲁派(黄派)势力逐渐强大,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达赖喇嘛和班禅是喇嘛教两大活佛.喇嘛,意为“上师”是喇嘛教对僧人的尊称.
  除藏族外,喇嘛教还流传于蒙古,门巴,裕围,土,纳西、普米等民族地区.
  藏历是传统历法.为阴阳合历,纪年用十二生肖和四季,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大,三年闰一个月.(以公元1027年开始使用).
  藏区吸取国内外成果并逐渐形成,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及满族等地区,诊断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药物分内服外冶两种,藏药一千四百余种,主要典籍是《四部医典》.
  藏族有悠久的文化,各种文献卷?浩繁.大藏经纂成于元代,包括(甘珠尔)(佛语部)、《丹珠尔》(俗部)两大佛学从书.文学巨著《格尔王传》结构宏伟,内容曲折,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主食为糌粑(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粉)喜欢酥油茶、奶茶、青稞洒.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藏历年是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新年前夕,各家打扫房屋,准备节日食品,二十九日晚吃用面团糌粑.初一,家家屋顶上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脂,屋里陈列青稞和麦穗,预祝丰收,象征富裕.节日期间,在广场上人们跳舞、射箭比赛、还演出藏戏.
  民间舞蹈以弦子和踢踏舞最为著名.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梨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人口111万.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独猎业.毡房是哈萨克牧人居住并随畜群转移而迁搬的居室,也称“毡帐”毡房多为条木网壁结构和伞形顶,上面、四周包盖毛毡,顶部中央有能开合的圆形天窗.天窗下偏旁是三角架炉灶,炊烟由天窗升起,袅袅散去.一般,儿子成年后就离开父母,另立毡房,多建在父母毡房附近,转移牧场时一同迁移.
  “姑娘追”是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游戏.多在喜庆之日举行.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进徐徐向前走去.男方可尽情向女方表述爱慕之情,甚至可谓笑.姑娘不可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只默默地忍耐着倾听.当从起赛点往终点跑时,姑娘有权鞭打小伙,小伙不得还手.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只是虚晃鞭子.
  那吾鲁孜节是传统的迎新佳节,时间为春分,春分那白天和黑夜长短一样,将此作为新年.“那吾鲁孜”,含送旧迎新,预祝丰收之意.届时,各家都用羊肉、奶疙瘩、小麦、大米等混合一起,做成“那吾鲁孜饭”.男女皆盛装,到亲朋好友家祝贺.青年男女汇集一处,开展摔跤、刁羊、姑娘追等娱乐活动.
  马奶酒是哈萨克人夏季饮用和招待客人的消暑饮料.其味略酸,清凉可口.喝多了也能醉人,牧民们吃肉多,喝马奶洒有助消化,手抓羊肉面是待客之食品.在肉汤里放入面片面条,煮熟后捞出,与羊肉一起放在盘中持和让客人用手抓着吃.
  每年盛夏举行民间集会,各地的优季“阿肯”(民间歌手)汇聚在一起演唱.附近牧民们纷纷前来参加,阿肯怀抱冬不拉,边弹边唱,有独唱、对唱和合唱.
  维吾尔族
  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操维吾尔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
  维式庭院是传统住宅,由大门,外院、内院(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花园组成.客厅靠门处有壁炉,是冬天生火取暖煮茶用的,与客厅门相对的室内墙中央,有一个拱券式的大壁龛,被褥整齐叠放其内,用漂亮的帘子遮盖着,大壁龛两侧寺上设有小壁龛,放置一些碎小东西.屋顶有一方形天窗,地上铺着毡毯.院内搭有木架,夏日葡萄枝蔓高攀架上,内院浓荫密布,非常凉爽.
  维吾尔族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花纹的四楞小花帽,服装色彩艳丽.壁毯、地毯、丝绸极富艺术特色.
  馕是主食之一,用小麦、玉米或高粱面做成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饼,表面加葱花、芝麻等.亦为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族喜爱.抓饭也是传统饭食之一.用大米和羊肉、羊油或青油,加胡萝卜,葡萄干等焖熟,净手抓食以进.烤全羊是节日和招待贵客的上等食品.
  音乐歌手蛮声国内外,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热瓦甫是流行最广的群拨乐器,赛乃姆是民间即兴表演的舞蹈.十二木卡姆是最受欣赏的歌舞,属大型套曲,从头至尾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刀郎麦西来甫,青年中流行的恋歌情舞.
  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和佛教.十世纪末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和古尔邦节(回历十二月十日).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人口19.2万.操朝鲜语,使用朝鲜文.
  民居有直角房、单排房和双排房等,民俗村选择了歇山顶式、青瓦白墙的单排房,室内地面抬高做成火炕形式,用炉灶表面取平,在做饭的用时取暖.地面清洁光亮,构成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全家的活动中心.脱鞋入内,席地而生.
  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女穿短衣长裙,男穿短衣肥裤,外加坎肩.
  主要从事农业,尤其擅长栽种水稻.喜吃酸辣.生拌鱼、狗肉、打糕和冷面别具风味.
  男子喜欢摔跤玩球,妇女喜欢压跷板.、荡秋千,节假日里,身穿彩裙的妇女踏上跳板,两人对立两端,轮流用脚踏板,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如大转身、跳花环、摘苹果等,以高难度动作获胜.秋千比赛以高度或技巧决定胜负.
  主要节日有元旦即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老人节,朝鲜族能歌舞,以长洗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最为出名.
  延边朝鲜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后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
  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信仰土谷神,后来形成檀君教、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先后传道教积佛教,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人口480万.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
  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现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从事农业.牧民多住蒙古包.其外形,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通烟采光之用,下部四周以圆刑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用毛绳从四面傅住,能抵挡风雨.蒙古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迁,对大风阻力小.
  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
  炒米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通常食用的肉食品为手把肉,这是不加盐,不加调味作料,用原汁煮熟的带骨肉,很多猎区至今保留吃“铁板烧”的习俗,相传铁板烧的发明者是成吉思汗,后来,传到日本和东南亚.
  蒙古袍是传统服装,比较肥大,既便于骑马时护住膝盖,也能在夜间当被盖,用红绿绸带扎系腰间,具有使腰助骨保持重直稳定和解除疲劳之作用,同时也是装饰.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节日盛会,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之意.农历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比赛项目有骑马,摔跤射箭,有棋艺和歌舞活动及贸易.
  蒙古族娴于骑射,能歌善舞,安代舞,顶碗舞、节奏明快,马头琴深沉悠扬.蒙古族还喜爱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