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诗句?作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51:20
暮江吟诗句?作者!
x\n#Iv@Cc!<`4"&Q.j"$.%.TeDf>/$UixA4XXnWԍtT㎪7{r#?~3_|tU)V?˥S_IB׎Ɓ=xS{w722qa<~aΫ=zK=ߩ|8e~Knq#-{֭JyFu[Zj:N?Z}ڿ7(?$c$e0M"8dceݻ?<^{|5jq- Ux 9F9ں`Hӓ`ْ b߃/ddKdf{U>Љg~llwT֧xZ`׾f8i0VMqyEmcvsd Rs>L/Ul,2tiըf{qE*؎l^a2յnpivA%2'NC7jILQrzSSP.g8*؛lJvorkFy65n:RV]LDi"W%|0 <ÝӖ!V;BΆ!Tg6HC1a<}I gNl^nSF0JuTL-u_n1O'_EM]>PSH͞w"klqJtH  t^ eta״Ʌdܑq*p@Rv wxEI;[EVNTbf14d kV]i0(yՋq^_i/o->-\oX\|up<Їq{s7痶[R> PE!^SJlRn^wKkD-cyoth!<Iyw4t*U~*O<(=_RjIo -TGg s{Qw:udw:Cq1UBڤH630ӡT7Un~H.}#\"s:H8E߲JW1w}|toSB8 a>hG?EUZ бj\.rAWZn I.n"1a65РZc}%b,A 0 F&~Nn>a&ZѽHɳz5:vE5ǀbuK*3D`)Q~#S P.Ϥgp7Q U;('2@G%:{Ӏ03pb(8 )B$F)m.Ap±j ]BTDh x mc `=RJl\5a$>1 R)7A $"iF!Nr18N~j9"B-r02H&ϰ tY9u 78AYqQ\dJt5Z |*vwP(q`8U{}0jNr8vcL?4g<53@@8sQs-C_B_* (M4H\`TR 8m\%zL81ޙP, DMUrvmwG31<:sU~ Sn""̧2nr[Qk'D=,m ǹ۔smK1K6' #!"'L(w/4 J ΀tٶx="X2\ܑ߱cӹKF )्|){ćxVW``@)y cW j%S2 !7KgY n<`"OP=V1>d >h!/0 e%"b¥gWy=޾b|;9ww?ĽwX qNDު2r$nV,UV["`?ԐL&(yE_ c !PRe}E.ןG˱:b>9{G;S:"YmAWC}:RȂQ^*LtU1KG&4kSdD}(Xz(cfOA' J*PpDb*Ob`q4ԨC힣@k9HRs/RKO^< j jGM5ӎ aŷo$sxƀ}kJ1h"YAMѵ[O9zֵ_$Tf^9SfJ_%6I ;]{ljt=o4(؝ФM{]:ȮL"*>dNR3@f'F^.߭@h0j*bez$84YәBܬ0Hg)bSfF>_&uө/[lP% nVOɽ-ladÔ1`6樧`r:A>BAMh̙<1y1X+U )?urw- th)O1㸹A P1hvTA!`j3t&9st&`l&u>?arB[8X)O*㋛aECEg^*anA5ĺʭ]--w?A,܀%ۛ-E^cu*M[TpǜZ []I:==H/ p,kO;g,H=Lt@i:'uA)e#T%ማ;Qa\y^l߻y|L?/>HI1R,̂@y)?o@۟.t?7"f TK58H#Ų~ݾL*}P=}"UD+!Z0}ϸܗ.]a51 /npr}ܻ}"㿶Ojv؉PM{UQȽ cJ-MOsBkHu6݋C)tГ Z?w&ԡP‹bb4 D+ѯ_>hx'e*݁Ն+s9wGٙmYn6HJ;GR'Ny}b5N W,Kfڻj߅mB:3S;t\3,cXߕ4i? {E*qtSؔG \X0߫Pq٦Kġo]*;.$Aկ4/eJF!F.]g6J","Ȏxt u+^dWƫ 8[<7ؚj >"uÚ җ1:Y\9; *]/Y^%z[|khA# 1cm]NXϧ ].$y/mu_r.wsy|ܘ=)OQ&7>-@w3g=ɛGc9ܽH#,@&`Թ;@({ ^IԱy䘆l?>n>a<5=LHm&5نN#5ºY0enn5sdt&N 'cA~_¢$w\ |0R_)oOU—/ _ 'uQ/ {>=pϰ3|N ';-N";-N";-Ngo|[¯5%^a6T,k5slT%uI!r?e ~\K`"Xf TdKa&>+'zkɶD' fV2ttHdt V-_Pv(MYxS%# ·d%Yv÷,÷oGtoG ߎ%|;Jس=;aNس=;aNس=;?=;Q·|ޥ

暮江吟诗句?作者!
暮江吟诗句?
作者!

暮江吟诗句?作者!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暮江吟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全部展开

暮江吟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艇:轻便的船。
懂得。
[译文]:
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注释】①知道。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助读】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和天真。

收起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

全部展开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燕瑾)
【赏析二】
“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曾举白居易其它诗句,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来说明诗人常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金波粼粼,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收起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

全部展开

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收起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词大意是:傍晚太阳与水平线对齐,把一半的江面染成碧绿,又把另一半江面染成了红色。深秋的夜晚,叶子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好像一颗颗珍珠。月牙儿弯弯,恰好像一张弓。
【赏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

全部展开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词大意是:傍晚太阳与水平线对齐,把一半的江面染成碧绿,又把另一半江面染成了红色。深秋的夜晚,叶子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好像一颗颗珍珠。月牙儿弯弯,恰好像一张弓。
【赏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燕瑾)
【赏析二】
“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曾举白居易其它诗句,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来说明诗人常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金波粼粼,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