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学乎老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4:51
仲尼学乎老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xZmR*ɶPF:o|"((~BPʬWO᭕ n;nč8aPUY;^{ί/rx^~J2..5ٹX׹$Џ߿7o뫋eZu Wx~+Vv*!:H5q`J=vk lOfo;=1G7X" E<+$,asj?eZOxO**_guϻwT {I))16^\&aW5rЃ4fZI51!jLܳ&ߓqmU^0xs_.$ <]A+Y;4?QO/P~?B 2Su Jڳ88Rگetp;*YorrGN3'@ v Rx$fu 4L#a19{} l/1`Zb|\iEu|ٙSơgp/B`{rh; G4 ]P "ImuҒ7q8{VCY=UQb6KpG n59`I7Ġ ^g rFj'DweeUbje0"%8ؕuRl"%?_F(Q/1v?d#˅~WMn;7us*dG?]VG#+IL^auRra>|.[BeZ"9zTܺaSC=@5acowEy:doХ[K{daB_=2}_Bd*rr 9!{g} kUHLe3,AEV (SBcOfؼA7mYY8њ}EWn;B b''YHʚaf,:'G+Y%8^}ѣ rG_=1QlJt#=/#ӵJ7o xX+IqP W2ˀut S\*5[,MLR'f #xyGzN#׿Q/l'uFa<#˨:]6FMqaYN1L b|~%1dxqQi0ꔉlhr sck gâΈhD^Ȫ=-&H:_k^Akí[ dgXp y׳v6|oȢ m$Pc$.3JZڲATI@c &º6;#@>lW@E^eŲ/^SU"ڤЭGO֞hfb= ݷGQ[砒@x% 7Q[f}8౷23݆ݨ[Ersn 2qDƽ\4ut.Bw릀CQud`"셝ާ6F PZ|+KTA2ڌoqACa$C]B"6Hc6(GpBa}%7[ R[*;g2/ifO+OTo :wSMP,C<@7fĩs,uu tXn4 +0$4 gCXBܚ8>wˢd!l@$63[:IqA , l Ik낋gŲj'-H \<+*~JWW[/u V"7Z! f2! xNiԣƠq[r*V8('xѤ&>dۘݼ-#r7u61}h Uc`6&=v ldyJ|Ҿ7CD@A<P3KS)Bف -j¥ԙ1ꑉTգ[219 ;38e!p}[ 9s%<?{2 ?Tjd,7!萏{ҪV/dGW׿z+LY=l0a*M/J[(A&-wtaR>J"Yd/}V.wa$2HIt@2, (km@GxB4F{Oذ{pa|Շt0,VsSG6C M4h̸%2WNS3Ä;l*ڟWM8#:f+$(.h.Һw_D6[8GdPv,FAY[XlP @at$ ;rD죗1 7խ;B`"7oa%,)_0m TF#)O3/Wg%dqO6S=w] ~55&duE6X''?gK#AgEV zz4fԫ>,LJO>l܉֪ƞ}S{:K<}\tٶAAڜ0*pMɶaKQJT!ڕvNcK@ TUcdVF$)M= =]e쟶f^Q]HYO5F(Tc/V9_1BAsYZzlrex)HM^5%vD,1̣=fwF?aZGba>yR{ύ-Z ׭>UꂲAog\`g~㟔U^l Ѥ1GG#vk^D#\S F TFo¾m@t*!GĈ ;aX3scn2گSQ}@YMoN{.Mc>( 5\f-w'w2SSNÆ"z1tM]R̆{gh ߴ}Kٖ]qrQsz܄1V쐌y”,h?B9cur++g¾GIbƽr'Eva f²E@w] hO סΌVB>?}yk{ޅ vjo=2Յ1Gy*$,/T1o '-"+1@${ ['nS2*0ʮ|>+e'Vz'q(M)]3Oso2,Q{]YCUәcc ɇ:Dun'md<[3vy]^A>`*IO^{="U8؞$si'huzq*mP'fwW uy/h8W4B{֙U)Y=4QL^ wtHz ֹ]kB?眦ߜ{Hx=}a1v@ u -`7 0ԴH[B/"sÌςH3H<|1Wlz*^)n'՘޶4nh+VQlTK]mHp 4=wwU* > ٞt#YF'bSy/VK4+͇$`PJ}p_S^oߠx2cqQM\QzG[NoT|s*3X%J{y"0 N @BpxD޲2UaRhzgnrvk3;a>fP _nAs?

仲尼学乎老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仲尼学乎老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仲尼学乎老聃: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
林语堂有一本书叫《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是西方人了解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入门读本.在该书中,不但绍介了古代圣贤的思想,而且,也表现了他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观,与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有很大不同.他有着强烈的回归传统文化倾向,而他的回归、审视与选择,总是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在他眼里,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是对立而统一的,并不是一般人眼中,水火不相容.因此,中国人总是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代表中华文明最地道的文化传统.
      确实,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和道家才是中华文化的真传,而佛教则是外来的.当然,最后佛教也变成了中国的佛教,与印度佛教有了根本的区别,为何?就因为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因此,历来就有儒释道同源之说.由于有了这样丰富多样的文化大融合,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人文风格.中国人总能够在无为与有为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济世和修行之间,甚至于生与死之间,游刃有余,趋利而避害,找到了很好的生存平衡点.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立命之本.
      虽然儒释道三家中,儒家在汉代之后,被统治者所尊崇,处在唯我独大的地位.但是,从发展源头来看,是先有老子,才有孔子;先有道家,然后才有儒家的.而且,孔子曾对老子特别拜仰,曾主动师从老子,故有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之说.据《史记》记载,孔子曾有两次专门拜访老子,一次是在他刚过而立之年,一次是在他年逾知天命之后.孔丘于五十之后,拜老子时还说,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这并非孔子的谦虚之言,虽然孔子一辈子都显得很谦卑,也许有不少虚假的成分,但是在老子面前,孔子绝对是心悦诚服的.那么,孔子在老子那里学到了什么,或者说,老子对孔子有哪一些影响呢?依我看,主要由四个方面,是孔子得到老子的真传,首先,就是道法自然.什么是道?天道就是自然而然,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化万物而生生不息,全是气的聚散.有形生于无形,死则返归于无形;人道就是调和顺应,随机适应.总而概之,这就是大道.
      孔子对于老子,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甚至认为,老子是条龙,乾为龙为天,实际上是说,老子最懂天道,即自然之道.主张以自然为宗,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然之道,就是天道,故曰天运,就是讲日月星辰的运行,讲天道规律.天道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也必须与时俱进,顺之者成,逆之者亡.所谓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是也.人道法于天道,天道在变化,人道也要与时俱进.孔子在老子那里,经过三个月的思悟,终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最后,老子说孔子得道了.孔子认为,老子的修养达到了德合天地之境,自己只不过是个瓮中的小飞虫.听了老子的训言,才懂得了天地的大全.所以孔子在《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孔子的大人,应该是老子的真人,或者至人.老子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
      怪不得孔子见到老子,慹然似非人,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天人合一,精神游离于肉体之外,万物之上.就是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作为大自然的一个成分,同天地同呼吸.因此,老子最后成为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他自己竟然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虽然老子说,孔子得道了,但是,相对于老子,孔子毕竟太投入于世俗之中,始终固守他的仁义、礼乐,所以,也就无法达到老子那样的生存境界.
      其二,是无为而治.众所周知,孔子早年周游列国,四处奔走,为了做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想,主张有为而治.但是,最后却一无所成,反而得了个丧家犬的恶名.只有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向老子学道,和在老子的启发之下,五十以学《易》以后,才懂得了无为而治的道理.孔子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颂扬大舜无为而治的精神,就是主张无为而治.而孔子也因为己正南面,被世人称为素王.
      如何达到无为而治呢?就是任用贤者.于是,孔子自此认真教学,造就七十二贤人,企图以辅国君治天下,以达到他尊舜无为而治的目的.而孔子的后学,也有不少在延续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如董仲舒说,舜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刘向也说,王者劳于求人,逸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代统治者,而能真正实行无为而治的君王,往往也是历史上的好皇帝.
      其三是贵柔,主张和为贵.孔子一直忧天悯人,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而老子却让孔子去学水之大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而孔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说,很明显是出自于老子的上善若水的观点.有人甚至说,孔子最大的成就,就是继承了老子的上善为德的精神.
      在这里,孔子的仁政,和老子的大道真正达成一致.基于君子见大水必观之的想法,老子以水的比喻,提出了上善的标准.即以与善仁、言善信为重点等七善行为,作修身的基础;以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构建的天人和谐社会为本愿;处众人之所恶,以去除大众之苦难.而孔子提倡信、仁、礼、让,就是把主张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是以修仁行善作为重要手段,以道作为终极目标,作为达道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可谓是殊途同归了.
      所以,水变成了玄水,人们称之为尊柔.到最后,水的上善,也成了孔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寄托,成了他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水几于道,水中含有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将这种贵柔精神,贯穿到对《诗经》三百篇的编撰和理解中,温柔敦厚,《诗》教也.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和中庸,有人说,中庸如水,甚至认为,中和就是关于水的哲学.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不愧是孔子人生至高境界的描述.
      其四,是生死观.孔子一直以来都是贪生怕死的,所以,他说,未知生,焉知死?不但自己禁忌死,也不让别人提起,直到五十才知天命.为何?这与老子的思想影响是分不开来的.孔子面对滔滔黄河,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孔子闻之,顿觉郝颜难当.
      自此,孔子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应该说,孔子越到晚年,其思想便越向老子靠拢,也达到了他人生至高的境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老子的启发之下,悟得自然的大道,让生命归顺于自然,并超越了生死的羁绊,完成了他作为圣人的华丽转身.自此,老子和孔子,就象中华文明的双子星,闪烁出永恒的光芒.
      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而老子则主张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根底里有一种天然的浪漫,给这个充满物质的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