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电脑投稿,字数算标点符号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8 00:02:18
我想电脑投稿,字数算标点符号吗?
xXrZ-:-Ǿתrٟ'r%?b1b$$0}z} Y}6B ݗJ=O"Y+ΠQI&,FX^,G)}.hg(OW_b}5تڬpR^MUǴ Kd4" Jh<g/! vRm~{@r]*{æ.HV^Z={azf 8g/{ VʶTKֻj=pmIPZAuU=v9k9FY \6+q [I[u #Jk @蹱wM޷B;7_k)/<`$'Me6?>]sOS+q5]1gd"e`N mNg2\ɜ?IP;npXZ^4' AqJx~#ȽNPJԺߟء5n?^iɢr5bԦuℙFxqj-|P/* "?@8OT LD(J\Qbկ.ټDѶ:Oq"a7P;rUHϑ0z?Syb;vHDid[ZU8 * rF>]Vٱ4p Ns灻D1Q "m7!+C+FKAbF5f޾!=fU |]fBFՁV5F=6\4IԬe/V QaU+5. eۥ2UJ6RTŀA9,&y|Ō8OSALd4IӃ .8:l8zz_ku_ZN: T{Rgbr 6D.qgN鎌W'Sc?H/ޔP p4:*ϠMl*x_늶8%qA o3g:сˑ&xg;}4P"zIk/rU̶kX- e8 \8uY:\˧d ^J;k0r#].]aؖh@L8BlkiS}F 4LQpLP{2*ܦEi!Um-eİ/) 3G^<1ˆ J>-iqQ_ sn8 bbW'\届ޣvᐌNٻ m (&4P72Ip0&i %)l;G 6?2- awPݝş3؇ )XnI[  "=M%{E")C5Y Ed8ʛFE [&tq ǙQKC5$D_$t{7PW5*"3IW\6P( 0zL˥Of20)اԠ_46j8ӍKtYX! c^ Q*u)ˋzj, v0UgGnY\WQC0I xstq^s?- <9 uXp3%xܴ17>ʯ'>Pzlű\p `%6ir;7ƅŚ0B7qHҭ) ܚ@!(3䟳|ݨ!);Ȳ(8JZWp'HۙS Apps-MRᐅ.(EȮ6?5JUB3rk*;刨V@{T] F7Si8@SD+tf\o/h@.HIPf>QK1CbLk"V`3 S:Iv:EBv|vUZQpXxB""`hÜO5/oF,sjfD/ uu&Ce$C8I^\h1Fo@&wՉG91*R(-Uǎ= CFi =ٜs5GF&`l8Vfg, ~qu/p$8(*el,aѳ!*3@jL{mкuCG%$ wVr2O#z`t%$ZA[K4և7S(zm ̳/IMj{Oجmwg #XËD?C23. M$<5rKȬg?uPw*#=x^s1[O %ED약`e?KLetR1 *ޛغaK~cKЇ?2<gm>b@wD8M^ x9:S^mPw+5oV:4u֣_?/.h

我想电脑投稿,字数算标点符号吗?
我想电脑投稿,字数算标点符号吗?

我想电脑投稿,字数算标点符号吗?
标点符号算入字数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当年的出版界却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一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认为:“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文/凌大 来源:《咬文嚼字》)  标点曾无稿费  标点符号,正式作为汉语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还不到一个世纪.随着清末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汉语中使用统一的标点符号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标点,汉代以来用“、”和“↓”符号表示句子的停顿.到元代把“↓”改为“.”.但这种符号不能表示语气、词的性质与作用,经常产生理解上的困难,甚至误解.例如,从前有个财主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微薄,并与这位教书先生写下一张没有加标点的合约为据.和约写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了字.哪知吃第一餐饭,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了起来:“怎么净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财主哭笑不得. 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以后,派驻国外的留学生渐多,中外交流频繁起来,标点符号亦被介绍到中国.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1868年2月,前驻华公使蒲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往列其中.他有一个习惯,即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他在《再述奇》(现名为《欧美环游记》)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说“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最先根据我国原有断句方法,吸收国外新式标点,草拟了10种标点符号,即“,”读之号,“.”句之号,“O” 节之号,“V”段之号,“:”句断意连之号,“-”接上续下之号,“?”诘问之号,“!”慨叹之号,“!”惊异之号,“<>”释明之号,并倡议采用.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最早使用外国标点符号的书籍《英文汉诂》.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引进使用好几种标点符号,并新创两种符号,还在“略例”中专门介绍书中使用的标点符号.1918年5月,语文学家陈望道在《学艺》杂志发表《标点与革新》一文,全面系统地引进并介绍了西洋10种标点符号.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从1918年5月起全部以白话文编排,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一时间,标点符号风靡全国.1920年,北洋政府根据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名北大教授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发布55号训令一《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  但新式标点符号的地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例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有家书局发稿子按字数算稿费,标点符号不计算在内.于是,鲁迅先生有一次给这个书局寄去的稿子,既没划分段落,更无一个标点,书局无可奈何,只得写信给鲁迅:“请先生分一分章节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标点符号.”鲁迅回信说:“既要作者分改落加标点,可见标点和空格还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标点和空格也,算字数.”书局只得认输.  新中国成立后,标点符号的引进和使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标点符号在全国的统一用法,是为14种. 1990年4月1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由14种符号增为16种.至此,我国的标点符号统一和完善起来.(来源:中国网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