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3 10:26:27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x}n+IޫT't/rǀ1n4\(n⢅(R$.ZIG^+I5+Pdfd[be$Wlgqۼ<0C*_Zϑ99rͳޙq^dَ>>x \>}<7+h[Ծ-}:eJ<ȯ#! 9|$(کHJYܦ>Db֪,7"ߴGJ~oۗ/?=uq2gf*<:V}QVxl^]&>m#<5lLEҼϊ6SM O9wL"YrV ǚQM!_=MOb){u~̯65z"Guw/%+nxKዧGދ}֪8PEF\O} ;,K7E>fV$'F0Nys0R+pz}ټZlaBe|"V"`Z MŽDX@7&}[TyY#}e^и誩T!8Ds0+l^q2N}xg|&rUZ1= v莱30A^3g4i?-)dĝaW<:moc7{jȾ)v7C0:e;Da)zW, , xϑv-p>rgdV%aE ݿPՕ> i -ok jz&:3Єg2"o\E>}ЬUH^}hheBhf.#V7Vl__U_f+=V=fނW^%ӟ-EĨ>;*.R%fVbq >Nn>@Y¸=r.q"p.җ7Up%_7ґ̎D<  m~g}|j_ nvgn+p>@Cqq-g]<`U{"h&F6#/isbv^1wPfHH]+#qn8J{u(H >KZg}j6d4q̅f3>>(dY:H6`D6 !j9;2.N͓{YʾKXgS2E+oBd}t.u0E$y]ʆD$WVgoCO/Vr»_nUFedqƍ{ }|M+ X5Fpwjojkǒ|At-,tzH҂tj I]j?L7Psͦ>7$jr">,ӗEbϤD0#b>2.!:Wqs l7fg x'{J1/> إP)&ɕ QuMm¢L*L!HMƟ\@JL]R"'v=gW4Ko=I< !#I+lhsq+;\bI#ْhEЪIENm6Mڜ)X[%CGE[zMJhR\ܼ{܅%/_G/~bԹQV}3@&Ӿ2ǸcYwеCA𘸵Fʃ GflJ=A/8V}aX1_zT0ۥX܉\QȼpRmQNOx_h#2<A A 6>f籄1Tqb[n BpMJ`,TW {?8wZ[y~osm( Խig8 _S^O*5 <;޲gkLbS8fP;QXkpGn}󁁤Q]8^"& {{M0ڣѵFA 1o>`@@u7eHbN^lX_v~SX F]3w"}#V/@m(CU|CKB6K>TLp|}򎂮t(6F)F.ll5-e OG }1ޣ]q-N0zu^4d8$Ni~Ep<";`3RH1 yHc݂ JMj_!NTݱE\։}"N޴rl\q_匿s\{5HdD$L8wbmΕ>Zu3U KT]H#MVۨ0gz4 'agMGǾyjro_RN-Ȯ6Pe}Zu/*=nβTin)(e[vx^v198w\i;zoIn±c뺓G<2Bt߈. h)VoL ۹xQ g3OC)f?%:Cd@#~]@ &ͣo.=ôH˕S"a BHK%V `Dd|[CGGFbc~ʘiAp=dl񧙄S|ĔQo0ꜯF\yBk s.VK& K8 -B #n vh='j4kUDTr }*&oͰ{X3ۼA#U KޚBR3 B3H/7^J=}OKkb"0-~Vяu3Y=|zJQÙUxgHM{:͒^'BJ=*tgۥ bxVjIRMUt\L¬w|}_V t>H諜yE|O HujTJeh8 oh ҄`>*]>R׀U!|:k)2OY|a2,>PUYV QNQN)XH\a8$(*4$WFlK>(kF ީn᷏mhŜX3Qm*b2 8~q!@&}znjIr^%;7Vd_$fDov.X< Oz,;`%$P#K OcUr`D~:vm'].9}W >|)!9’c.JzQtf 7D)Xr!<LzZRАeێil z)^ Y7k4b1ãwbub0Mwj_uHɾв.@b'ҎMjo<{A1gef UE.=͍ȌI hBVsE1aC\'ћ9F$(5g  FO=AdD*$~#qXXkSK'׾8x\DIק`4 =ʛh\ GCqXo7_&CQYPe*jO/`Q/ky .'S#r/xP3dK3k^1-Q !#La<t&E]j@o7g 2n۷V %kw<(5+hR@t0nX8#cOp6[o) G>c!^p+DlEfy %XH9 8g@_e¾{}E (o5W co{,Lڑk_UB 3N<{f-7Dg2z|ۂ[⊬V8&{X2Bs=QE ;%*! Ƚ5x'GfzhD_}uM80vIA0D9t!Rt~_%0?G]HWR:EK-uɋE:ˬkӎp3iW%}K2%MO<3dЁ%t( L pI]oD%Ҷ; %}6-,n#LDR֣:^|P<HǷ2ϼ( qPfܻϱAW=1L؜%&,Ps>*T10KhR\\0Kcc KYNH`hRDVɀZdD#! ۦSbcLd\e[1ڞ|~pg5Džfh44~N\7%YmF IN NaʬoL]@w@B{>+ }!8rPB}src|N| MMR󱿯?}b`ȴ*\S˕Ol <kMY fF鷽ˣjS]pJKfG.7-J x]%$82_As2p<&BrҞo󬾙dCF9s45maA5 5Lst.YD2La}V+XhJ<-BčN,#0N#:\V6eT zO) _J(ڶ^tICCi^JgOid3'A'/IR׼ @J͒o*f= \53 Uec!R̮bb}Ҩ4Jm) Nȟäf|@zi/p*b] cYb Vc?%򇝹,UgrY<˺> U?@ȂqWWɲt$D 1?v2Y+ӊZY2[P>ōi+.FQVo(ԋ=VhB8#57ulݠaWV^юLM!gpB Qʮ9ؓ~Jvz{iKL{oSZysNoI"jAM.D/Doˀhau1su2LkC@_27'd~w0%c*Sp' uFRva^ZbthJ'Wex>'ϸY(73I>Љ>٨~$ y([2CCaqX| (ɯ._jBHRp6LoV&`bbb ؙ<h:*φIYٳMX]ǏvazZHI )HL}@RrYb\pt,D|^AKYSWwgOaJk fzj0gA䦜ʺNLE`z]dGRp݉-w{/+F^@kT+-&3Ӎ'ҭEFʭ ŨЖuvۘ-γAt4x/x4۝dnB:HtRÂ-Wl\W\D2tx>8#ib6a[sqoK6JvYx6a$2^~㫵$.2,'KUQsԷxHuzҩ`ceyIZl,FOv1/T.ܡP i4kFTnvT]*H.{TQTG*qA5 mSU&r=wbuEg"FEYW}ʬ5],Yȹ g  BY`tN\*牰yy\mw's&f޸M~Ed)yr/x-,Z|ڹjUP<^ PapoY! -Dĕ <9T"vzF{hEv6+Ka>[UU+zGԟ Ҋv sy %KWG(P2gox̬ 4;qٚ7Soi]d.74" dT(]chlIҼ5cER+OF#Ҧ*T%W2"qgN|FC44_gY^$տlOM:"vuF&8kmM4΍X]>u#`{T@)+c/qޕp3KqaEc.n{!(|2 i#*ׂQ楻|+%[QQ%e^5QU'p;~b(#f(*vҲ^Z=&M(%΅YEv(.+g܋3(Ku4GFG[jJv=;Z ];wq1k+Rsj݁h#XѮsؠQ^C网rgf*vNVCn <81өy@Pu ߅uDףDC'z{Q'{RnҖ@pAy?F2fx֎4eGEL>CvՒdTe02hJvq&UHbi\P)F,ɝX|&tu*hԟˎFUS1O9TEAMQQ>ed.d`ql= (-DvS.c Yy όtSL]3aodC mups:*X|$ GN.gySM}Ҥm~%\` MU ubtlIǫ^St+qU1Y :U@*X-;%%5~ZcxpCya\BNH kJO buֈgMhpa~$/+#? op=2mEnEr&NfEe'V2)RsH 8ܨ±m$Z5RA%̶ZEe7*Vg-Ic(dGᦚ)9=`Pax(l?K Z==H ;/_>e mW׿IԽ 6rd >VƌĿv6\8XIJ5&$$Dj"D`65䪛Xt'#K&l$}c$ݒFQ1*D`O[=D`=('nobח]YBvdr5g5/K뾮j vbE<7iU;˦*;"J֔|X.N55L3b4)V%(2!?DžH^v7+ rFPFqή_&s I"*Dʦlw=)(zإrT! DcZYˉڱoWJ݂P:!Jx(o\R\@A4ZlvHʱ;DOfkƂ2B .|UU@<Ǎ10*Աo ?Za_ nj:nur*k ~ROGd;-5֬%`agk}Q\v~Hק OtSO*jNbSP%WkKӹbY^!{Qc]EW ;ZuoPT+#͢*&V dyg7!~aOr-*GZ{ՐJB'UZ$ 8EVVdq=]3JZ$޾ &lR( ><>`VPWaҐu ~B#Y_20J-š=V ]Uɾ(έۈy`^,=9_D`D>+|w9[15Q 2e\̳WM|O}jZs!6#9}z)P'%թ:~Н̘]-yz8SY9֌:K\^V&0Yp#vavE>iovj.g4]ڡt\Z.7YhHA>iKPJaQsOՖg-ZJ4>[]`<<[E_yk?HKUJ'5l^6)3h~# iDw2Xٺ: y6H܈ܥ>9m~؈ t^0/{ޡ/'t yo9υ?l8_2r1*mbM lMðOf퍞؎l 8Cqc]bT/3Zk%ƧYvAboLFSxvlQD ZζYZ<ʸAKNZKYS75K yo4髌VRWq0OfyZ=tcVҡe=Qigsm }V6 <̎=}}~GƛqPGs&i.̳yD?*:@|HU#z\\} l,J9+>ejEL~b%h$d1h+Ռb 랐ngS%LONJ3%Óp9;z?JgTw=jP:25U.xʖ`-8O#SFĜ8/Vqu\M*;NX2\]q|u﵅+GUv<_u Ч' dA6 >N'6sՃ9eU[ x|hFȶ"GA]s4W*c[w!UJg ºx*L%ØxjcCc(T`TG1'&i"2OY ($aLP&Fg2adMӧ?~v+q RK*JwLiscYyzxjƼ?"|;qѲ$oUʢsaVӷo_/__Źw?;' *[FV-_}<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这个你得指出具体是哪一句啊,例如《阿房宫赋》里有一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而”字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此句可翻译为:站在那里远远的看着,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http://www.rzgz.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0
而的用法

然而

阿房宫赋中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气候不齐/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几句里的“而”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高一语文必修2《阿房宫赋》中的点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用法是什么.“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中“钩心斗角”的用法又是什么. 阿房宫赋中的虚词之的用法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2.杳不知其所之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有表因果关系的吗? 文言虚词于 而 其 以的用法 举例 求文言文中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字表修饰的用法,怎么判断呢? 《阿房宫赋》里“谁得而族灭也?”里“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阿房宫赋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式,要有翻译, 关于《阿房宫赋》的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中的“气候”是不是古今异意词?如果是,请说明意思,不是,说明原因,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而在文言文中有几种用法高考常考哪几种 高中文言虚词 之、而、焉、于、的用法最好有高中学的文言文中的例子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虚词“而 所 以 之 焉 者 之 其 于 则”在高一必修二课本中解释及举例 是人教版阿房宫赋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阿房宫赋最后的五个“而”字翻译 荀子劝学教案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请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