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12:25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x|YR#[TOZΥjeiUBE@cVC+Pk}傸%9>]{mY}p3]›)tͼj7{{Y\?mo};d';4N4띎et׽p?S)CNfj=f>^1ejL+VT;hL0:v0ΦC73Nܯr%a|䵑v0SSq)fp7o7L!ډ~@;S:^,`ڃIunL͢seypYvLaMl_oeSIo3^{ݔWeGs*7ӹ7rET2ioMI)7X>]~-5jsB6ޱg`XZf KE{e=/LYzCtlj|byşwu@͟|7*e國 NJNL5vppS:ٙ9I 5raMiqpǂFOG;cjppP(΂4T-1?S(?nfEPF`*v5«kVGt*`f\ҥ?8q{Aam#)ƅ7Yx'p`61ܖpB^~f{ӽi "_13bVW^wt7G3-x`S`9YYV^BU$ ˦OwJ4ԹY(kBx]qiYbqR=u0*sd7OYAI-Lսi] uQ9SkwR3Q[O (8Q5kkHc3Xw0m'N2dRjx~0†ͰbPsPy棤4p/zaMx Td% s9T=hwCkL&r+mY%4LGfQ*R4BpAbR|~s>m4H2ՒEL UCJJ!֫4MLHah0n ~gJkSH77B օѯu#śޙfvL.vSrLD!~MxPhRmwP8}h"D_ xҞlt[@K#lr% X\lkZ@$79<2Q4r̩O+_ -oxXR4l>93P BjΒKp8KWkV˚ {@W0Qm'T>6M V9s1e~<XŽ%-Sk 8' ,0.jA^`= XO9uU9̧sB`Єك|0٬sьI4M{fh7=*wk^| {gkݛB+dA4Vu o#UǭTRXeX4> W|@QF>*]SZ مWNį=7qENݳW[׭y zқfMYe I"U'{;42;GaetWLgU:(=qafbLxjaͲMgJg2d ^QN\6`+8p7 \='xMUJu* .Lc1[ |& ]> fl?پڤJxaE,݋ ¶"v```b#uyE:VЖG| _/x?Gի6 ]v]{3N+H[iͰ L:hy&t;&XAA N:vm?LuI1ciS7s ZC/k"ލ,?O%>9RJk(Ja-^ PGClӝ fvx ,f/~j *ut~#Sc71죩|@`dxJ~y'ּ?)w`?ұUٖ^ A䚼5^SPOC U0u4Oa~wp`pyz ˵ɽb4PSЪp KU 0._Zl)[o`8G>GFck0I,*ml޿ 1|SEJZ8A,҂!^? 7vفp)D 1t'xh޴mD`7fԂ6 WT YhP?nnN;k@٬Ӭ%{3-gLgb`Uu%6($Je5@|ށLoFĀ 67dGprmw]- zmhxdف>u <]=Wlj˩E<o4?7+Z'g2aߵ/\%'xBucM 9TWKOX Y_r(tN< 㥄E~kqSn즠quqIlG]?^mtkԁR;$v `rw&^m-n)F 6l Es O)ya]7`]") 8#v>kZ`SfPu~Z1k*MZXyQQW wFc (\ 敢܋Q'mqD y3bBöXx,D~:*C&3@8Kr-Ϟ ˡĢj:=GyD <ʬ-dɯg:-S1M3pMs,qVsi_Pь%,ډg6WNV"eTbRW_G`~\\yd[J0rP0W\g,M{TE̫ V!<;ك᎔Ó%k V[MTfBߜ?S',} W\q,*齛:Z8g L $TtŨ~xܤA.a(@Io nj\ﰺ8XX@%eiy//0$`R;Tڬ A9. hȗx0HNkl= ˙{eI=# ce^L!y!~3KLSjKVQA,)†FUH:tgf~sb$E('Q YiV>tLa@Lq,ABcSiWG7 sG7e.nX/^hIk38\h]1韥UYJoVUsq1H,͐NZ^F*,u(_ 4ewdU8s:(^½ BQ]CZe|[YSm 'B\ *U#,|0윦b!BMӚ) ]xHCTBSSm GM#Oܚ;؜Vs̹ Ff]2~n mRPd6} 3>>t}75{4zӴ=uY0 tX R&ijO/LrԂRrNsqN+8nvl礹` [/B6(|toW3vUXVf>Ažs*sꅓ\LjhGjNGʄ؏ x*f~).44dK՘oSvVaV\tJa.m~cC}̼c0P[VB@t)sDYX~\j&QJdž0L5Z )Wm!jZu$Lؖ@$u잰e&$sKtJ*t;iAS *Y &xf,/}]ykM%_pxU w^pC5LXiၾ)|3GKVFH S$D)cS֚:<tLf7ve T,Jgkp6 UNw\&I;g¯FHvq*]IDb5j|x0^pt\08yѰUw 7l]/n7|uv_¦~:CZ?fnue=юAV'L{4/IV4r6{<}ak_Kͻu_Kx}a(s1=<%N}p=#CvwK1."*QB8D6?Q2@r\IļP E'fnM%ִ環S JHHYP%O sթML> N"MW.jFI"rkB3 7MNJD(2o= |5$"?_͊v@AMe^. L." -jVa !1lQ0 t z:c"1⨿S&:?hI" Z@Y\g6'a5aɍ}~n;K$c!@@S9kj~Id;܀qFp)s}3{&l8* qNjyn0ƞ1cs)UϚ6!Ov Jd^VnGZX5wRn|-fdSK[Pz OÛV8m/,~JpN%5'TNEP8k#$C5akޖG MiiK 80X)Ǽhևa &͖݉hFQ)<)t2ÏLJ]wW.DlǒnITUR(]R%r55c6%x&K{'k3v9TKDXM.%3`h"#ƳKxގu{_ֶv s2nN6WF$gUPm7<)" 聏t#?YbgG$ԣT5:*ʬ}'f$}%d\T,oC;lV/ɶdE֛ܳ`6S 7q3r\W(٪wބ-| cGJQx-'x'%ָUD~qj /E-jPO'ש`xgC8(Tt|BgqDZ0 )w;orn*X՜>҄6?ͿD99B ZG 0YzOM.IzJ뚙$oIz~ f.(!׎}aVHOsl+< yښh bVۛ mHI 'p%GTjmg~6bx 1ւ !z`Ta&T( qA¬_pAyX=\G޹`)D6^#~kEOްrl˫G3~KL?4̗P&^ze>TbH⁰rn&2gا*?!ġcQЕczI-~FG% ʨ69qa~`QQ މ2L. \pX?@4%#q#ʌUo`CK S;%X] z&*0Lz3/"p1J=MoG8#~51&a~Tņsi6c-,-3YpȊ1*om͍.tψ6k|E8R蛱=Ş cmGۂu8* K:+g"X(_:XVjw T 3ddV$&q׬y68MPV=&U?RT#ƦQvQB*H0$܅0@^i]HKScaI,!m(/ Ľӝi+ǁf!ž҈J_z$e+9` Ksb##X&2$\-r+cK!o 3-/ bR6k`s17wDT ǬԪDmq 9czeqJ|G @T݊7wH1\;?R2=}*JNkXueZdn-nj z' $iXDXɇnٳd;`%Mb?y_Hkjf::EK3[["[ɮTV] ̧ZN%oQ!/aLz*dD#5$fz*Aq!j>yUϓQ]3uH9h"h{'9"xkM>_.P*9'WkzFۓJ,FAj5\,Hb6[<` <'MGPS6V*a8zj%}tfox}FQRu,^T2gˡ-,t}PZ0ڲ $GCcHMH h2eXE.f`VL.g4\ nR-,j}'x~8.~exJa\.g0\K]\k3ga.ө<)yVMu/ZR0+N3&WP'~iP/V "1{_inhEXjaPJx_{'~9g(\iUJ6UWu?Xq`kʋ'\^:5]ʻWcWIakY5X|W2VC;3L:&Ek8T×9F%fd/루&BWߝJW;޿]_Xg|X2}nQ?:6f z{]>5kY"w,>_,7}Qw]y+'ebd390h2*憉K`wtm(3;Xps0WЃQσxb8}))>L}/.rH|~ΔO=WZNcg[3c`I)RA/CR:>oQ|R#$}+Nv|T "؋Ȝ-/c0^% im7bx]bUlo`5V?Nz%s(X|!O?d"@ I֯'i^Y~䱛fJgSs kIx<~ J_jh9k-p<436"zn6QbɊ>w Vz9ᰦDeHPKj_Kd1L٘J-"mC28B8(?h!D)d+}ܖB5ٲi'j/r1ȸ0hvْLA>0+_!$ZS (""y/w&W8VkB#S[ӻ•NвWYU:Gd<|Ϝ0VJ8'sZTwuDZU93Ak,ѯ4i-ƴG]ۊ=$ѻ-^g6jnqAoSQr:+>5drdkz}ʖ 6[RLWF1J=ߡUpeTؼ3~{OeG iFyb8o -V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隋朝,兴起于唐朝,明清是鼎盛时期.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是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明代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