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观众的政治改革措施是具体的措施一定是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必须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四楼比较靠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0:32:39
最好是观众的政治改革措施是具体的措施一定是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必须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四楼比较靠谱
x}Yscɕ_C ۡں[cil FQČ11~B{$v 6$DœKVZ#Gx"\ܛ7ٷonToeWGn?]V]7 į*]W԰Njg>261pT1xXгv]?.SѰ{K{TvQu'?>Iɍ̌/O#~ۿC8/ߟۓ _1NdnyRFnt]ݓ+mgg~Wzy?/ΐw#1{VYZw[ua Ej{-n)6ל9 }uk{[CK:sZqf;79} mWEoU;*vսIuhӿn^o-K5ϱːgTnݸ͔WpGqR);.zzzs5thj7s*TyΘi4zLR7!;+BMhke|>mW9,p-SN2c~* &oeܯFss˳M?_4VdM?'4]wZ˗/?L*vE =}ldۘ.fy\Ϥ$zh( >XM4>3j>ҳ޽\ :lg}}coNrWTcE#?eyԽ=Nzs,*vfBN6Aue6tW 9;tWD@iEzP&N/FV} )4fHfEwkհJh2|E!#d%Evv:MD0<߮$.bআ̆V hLw4ۮGR,gvqJv"!@+W7Q,v2&z/I318L T]*qbv%vOro!+a&]UMS8:Rq VM&16Q T> 7jh߅AԄ}E++aKI ,Wي_t]]QЁga3TAtKMjiт1UcwAC~ `@[bx.ngyf1E9 TzopшvnH[vH{B[ @<0X[Ⱦ=q>x͸f?wNՁ4>yJXS=A ޸b`N3ޮ6v+,?JϼwCjK c l@;pSSaLnmbQr$XaI<y}irqZB;/pjB+THe-%2:s~+@i?%di^`fG'q\\THۇs.`"w:&E&C$И.\zƼC&=Ǽb.},x0K3+çW0<1>2X4}V-Ľ1YD.zծ9+֎dv:0yϼt0]A$_S` WK_IfA\1>zӖ̡0>*R5(yAzn) WɃW47KMVX?L&G60spFr_f0!_."&ImPvU'eD*Q} c_dP\Ѿ?RݩNZ; Dd믃ؐ؝īLAk;wDaO4X̮nK!of!x4ݮ[!Z(yHRƱ3=fw(1SҼ&v+ָ38Z&j5ѿ:٩VD̤w:a,ARX.2IUbgUV8(?!uG-mH}/&mLHg3м:9}jHJ̮􃿪}2!@+v/|fHQmx8mWmo[yRd!&ISJkr]1#;1 zj84-(&1j)YVUpy;|/H-D럶(319hq4Ҭh>v޽8yL[W _U;$"W 䓶E&W!enP4wĻTPh]a56o^蟋L;G*d@=]aX(QPKƽ'N=Vzii,I A y57D8*}KcGQAlS(r`i{ MS5Fm$KiC |uP2ok  Ս%MN=wtV7 ;jI8 Kw *FsXZiIqFwha-cZ*zQ <X%E"iٛ#"#-K@pp oRy͝) xԷiwX)/UY>;mg'XؽdL;:Nct[} q#v#>+o0)ODS'W.N?5T?׀nN " USƍn%킾vq3K9| 6*߶ C|WGb0fhݕ<5Wź'Y{s»{,}iz{,FnT8ouڧA_3aUhhhxM@UL4gIs<$Ѫ& RHBE0OY; ׵LwѓsNN/rpASF|FDb],qmXJ)ZGc坐2=fMReͶx݇MZTdDU\#"hl` n,nw@CB @س:;NFd?'u687T!>y{ӟw*`tc{ 2kL_3gOE/`øq=S7 ;i17,˚ձ.I.ՙ]W̅ .ᣚOFu} /"ϕDzPe MVܓߛz{HmEqX-ȼ/} wW0=̖T pCE{#ul.i%Os`g B$s?,7p0nljw۞J3,g7'PrKJ74{=AЙ%rI#W烋*dE,/v>D[-{nd?rwڭi `4ũy@Vq(&W8֤}@*6SGsc8= ~.2X[MN<dNiH(ڣXe}=ݐʙV"ZN{r:!zʲ'`9ũfrE/d47Ѫ0fGSwGX|c<9'2.! [cy\^?~1PtENeTqQ՘xL6y)!-./$ BDWȘڲ,`}湬+8DuءqvN 2&Fg;עmSF4sxն'px"2MrӃӲۻ^g`cF6AY$ޗMp \B<-)).BZ<,pbKK/> L_᭕j?]ʎ:@ 3])Bn)EYV>NT|ts[\3L;^+(A%yHu(n(z4yA*vem4yW 4y#{ĥS&C9b $kv6"%gVmgb(tk"ggzlVC6iW{M}TQ- ip![>`*N/ŝ]]#YaUև664@=HϽ&ƛvDԃUzHI_=xs0hF 6{j Jj XXojNiS1Nl.9MG~ edDftD\ `" >^ک>d+G eU{<;Ntsֹ3~4Z/Dо}LPBn}ȟۅv ]oXeFUNF:1&0#fsY[yj\"i,čBRO}XQٰ8/%j4g{z^&iZY,?=WW e+}"3;U lĄlg;/h@ݡ׈A#&oppCk0F$heûlJSZܐ±9y =(~XZ)sZz`o&K;0>?k$/]܆9WHx#3%!˄߮RpgR=y9YngB Vjzs*V"uI3Y$lZWH'ٞHx;gh-<7gm HޱԞ轂*L `q 4u I;W"XTOxQ'G!v#vc {z\!qr̅-av=e4\_-8 S"4nlA{ej^L~WĊxVF4!c&zW[Y/$[[ͳ d Im&dp@h^ #$oB!4Ҁ8=K~ <)q`i3Y`r0%1m> e"S#;fNH 4lV&َط@`EJ1$Ҙv;|"wXD~sQRdTW; @'[ Qf3dCX7AZ"i u]/VO ,9}u͇w9gώ^Ȁgx[ј{hdX,> wjoxU%qΜ!EU`6Q~ DR#ď< v VR(0nq2 LiƱ(o޽# POUCA; ȡ$[UK6vK85@ͷuҲ4L$P(zWUx0&Wh*m)dHϾa*X)MWU0u!Y FG]cFe+#"abxB]Bmi1'uNϟlCkSe*d,̱QGsKCwh9#" ّvr%pĽFe0$N9,\G8X{/SiSF˪]j8B'z'f CY&ap*tnϿ?gD a3@J?nGu1HAK /8 tD@GrX#Oùs"1/vdN7CnanvQu n˪'i^eX_Mpxbj5@{/>'#*Ҍ5C6 k/9դNC砟 %.K)>VW}L)7$Hro0E"9@zxx!@Y]W&4ZE 4w. p4Lig*4WI \\Dgp#kE8Qms2J1)Y!ݞoř #G:?7oAd#+'֪D |EbY]W=7FZ)PHo&eWlE;F'}ʓ.N,ٲtؘm8JŽٕ*RiJJ Qo\_?B:E6,M-AD3Ěy%~cAi ˉ?)I`_) /[ 'eɻ 2 F RGno =D7p~ wp>;rISP@sׇ4j~QF`6 9ekg@;NhN)I&sjN\Zq  O@/G%".=v{ǁ#q2}$pN3fG.)L.ʹȤw񶲯#Jl[ҘEL(jE᫑@i#R1 Iz^O`~J,b"U0ю&3#INH9,;ձü$脱h[<\$1a3!wN+\g/QvG`( 0i!ο!tsеiivjTd dCvo&| GajD׹+nE~;0-uo.;| ^[hSjWG} *-:XMv\rR- I!nbpORmHtg1Nٰ]f|?zA44n4k|N=MHJɦ?zAgp)4Wk7~q5(q]-3 ;S~*{EhhFK5}a&qx%WQ %ia$8 @`R9X͔4M:fĵLēC5h=kN~*B AQ; LO,1#kS! cankI ;R)}0Y6(,.nUwS;UAXG?5laԺ˗#.l ƥ% CH 7!'D h2V& v* ͟$FԢ˪Eb> 2n+Xwյnabr1|aw-M%I\fe&@`;+4YӊYved }N':̊ gO5Rwi=r7th7Z22ᱜA|ԝw_ۿ쳟o/޼o᳟wOz׿g_}o^~W>D~~7_ի/ͻwo߾y~ _~?o~_7_O߿~_߿#A5M!LiM0q/\;KG#V˨wPZܗ/ Z6}#t'O4 oAϾyJ-BHM&; !ş4nLJ#Kme$$$9gZg|=(I;¨>"_VzW.[^1x]"qC9Do /Qx|)G.G2%^2ukJh4ݎq0֖͕dI$[j\ױEګ,ldb+Z 9sLB,F=}ddq̹c'WKv"BC M6R4P.b5tToJ)zl^"k8n¥dJlG/K0~MǜVV[-W`L Ց9BKdQA݌peݺSnE3VՕwzEADF_gzz;Tbɏsvr~[}qj>{EKLT &#:p-6j*/wQè  %Ux@er@~}T*ɸ\Dg=$AH1LRnV:gwZ~"PpٲEJl |;I+! `d!vS^d݂t##䥄j7dW8~e/t7%E,is-c@=Py{0 ^0ҡK$G&a!]L -ItQ]4KsHv0E7DҤȺ1OťfI3UW/U$%SMI#pExI:)y"'AZά !k./F^{ f{ѵPV4 I[dkB .^θ/H6;{e@&LZ|n! hVʹ'$iWD:*Z䁂JЁHZ"6[6J ۫.A ayb[".LI,e @qb myuΪw6KÔI󡯆)KX5P%ԠNv_1{v{247uOX>A"s&AMk7?v#w>}$f?L nTH=elbMp`C6(26jl B'_BQҰ[Ƅ43Ƅ'ҧ;kJ*k5UJۡoaPKcI&?Dqp~%O,9;}txvã#/"ثsT^"lTq6曐z^k[ni O&MwuE(ZP[5f4m0%åU@P_45Ƞwi0܇; j\Ͼ]iU6 QhpJ+B_b4CD!f Lֱ rg*#U(^I]℉SrmN}32[bb*T]CCi77 :CR'2>'z\ĹՒ>x ?'63CU㘾:"DL!IzZ Aj[0[FfE^+\犌cԄ8, Ϳ#r(Uh{'^NZbif7 xUMuvR9tq+E=̈sJ,΃q!J1@؅9rLF֛p./2Hv:.N!aU1('GY6$^ Yu}8$qVJf. -;D;=1 nfz1 )1KgP&urPamSm[9"JX3L2 TE`:959s?/m˜@y!&;($PTvNt|n@v,Z7R 0C:` kt ])80|c_其n~VL"ݏNcfg^{n~w_}nLfO gNMnp05u .M> \ !N3G)t]_3H[K7 "$cDj]B}.Zwp3/&<#y*աVK:q-Y%G^Ӄςb'I@<-|I$΄;@$iGbX-a,5ꨢxP22"+3Cd$'%RʻXÁ0ibs3DT/HWьhhC+KWMOό:ra&6q˙m;C xM/N%j9 [>57E؏YAg`x ѶArTP6B2]0 8A7|, h26`"mq3%M!Z 3`ːfE880ΨAtH'lj22mmF=`n^]8+ aBy}Ιj*8٦r r q$$hK#/-ݭYDv괳\{v)6mg+>.78ETKwґcQ'f &H1GAg˔/'3}i&˞^AEOh_F/Ir;:.fNHZ}.'`À Tn$˾%2}7Ԉdt"`-yrAmnN&ͽ1 RW agB5 ^}ISC8XAr9I,ة6UxqC`8"4i\+?:K7q$_R:`ER9s>U_+q|]7~JWO޽zmj] 2 e6n콶lzdVG}WE\WF|GJ&$*KU [ʒ!f. ^ ogNn➿pŽ‚Ȧ)J!%mXبňd gh%K˅ABgsN)'q'ynz;c`3=Jn*=U"PXbc; {v3T,0ѸI9/e[#aN>wmuc,J^ B#& $֪lIXkf~hka`S@{䅦>(6L8{0C2ayb=y}Z ^x2ztecnGcrMX=ggWK&wsqZIDb,@AVdjqc3w4j 7 UȂmN$IAcw$9jPt=pӎ_Y䕾#xW#* o4 ;sf/zcL{dޠzŲ='y]$e?9;iWG%\ ͍.EgMz|TXwWo5:n{=M wZؚ.BU cM|6Q76cOE;{sFn$y *wܒ@1fbP8?OHeKxG1u?MAf}ys##1fyg_ TbHy=yQ{B*E/.uC4%dpmluP A>?7zI-}zT@{\2^uPd_؇ϋ$s~=5 8.uCd`Dˢ*]9i?,"bOD).c0xatI~⦛;2 5q"ə84q0uqyυۯ^]uxZK "?9~9{5ŴrT`~3I(OFڊ)!Y79H'] w {fzzĄ?:d#>.IYqI;:$]Rah}}LйݘZ=+nm:$E#8eD߆%r/tǕ슺 ˭BA.+B#0MU+,os}R[n4F2: |%W>m$$cOM/eS]{t̎|(aBC9hWm+s &azh8qja0dO[!aol+đ Hg߽'9F@ :p[\NW ů!Ľ6%])Ow"1YIFπ55]Qd:qeYEV kM '\9 yvUSc.?bܩXo "-:@L3ΙF n#= 9-!!4STcVk%%ijí?Z0G>&&] 'UG^f"rW Ը$p&鲛YTs[)Adꭴ$''1]4ʼne.]Ln&-oѦrU7%Օ/p]f-> u58rj+ w]+2$iIY™oMv#=Llۊ\f!(b`]#{\hr?dk(z-yBu!*I )`.J 9B'}-ȠSi~"z s[l66.y{?8oL$K{~Q|٭;FE"xʡ,ʙpT/˹#=;;2{\C 0ZR|@,8s;M6KDͮ p64o':Z,^NV-&ff{(ŤiE"dAJxWN@tI.p8kά 囝fg\6Nߥ<~>@rUdL4ierc$ˍMI$5,NvV9 zh4YG9~@Z$X5I͐5[{P4(9ӏюg+ })SXS9\I]bx ^jI>=*ծo#ʝy027.7F-]p;$t'iXuNkᛊ̤uljSGsvts] H!y g7ʹ,:9oG"q"]K`ː9N b}Ĥ"(D~? ~}qy/=51W$tZ+|,'HO̝7SrT*wGo"'9w`FL>CL?(3 y9ꈥ4NvR鎞j<)5"v W)*Ao1 ϚVYֹv{٥7|jf8KX %c L܋݊(# gD0~ ȘuU"qՓYP$~BPB)q DRԳG_|ݞ}N}.c=H;yG2^-4A3%4#:8sU8ÊE`+~]KPgeKK[nNJdfD SZU={r3g/K{ώܛ)4ԊI( ? ^r>T'Ȗa$LBJf;h2 a_=9t., k8/LSVU٥Hf{yEf1I8\Cw$ =Y T$ p'V;sax3j{Ɠ qOWthP/b >;0[c37g /p[E_}PU

最好是观众的政治改革措施是具体的措施一定是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必须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四楼比较靠谱
最好是观众的政治改革措施
是具体的措施
一定是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
(必须符合上述任一条件)
四楼比较靠谱

最好是观众的政治改革措施是具体的措施一定是春秋的政治改革措施(必须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四楼比较靠谱
⊙﹏⊙b汗
观众的观点怎么可能会被写下来

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管仲改革,首先确立了一个大目标,就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而这一点,齐桓公本人在一开始却是没有意识到的,所以管仲推行改革,第一步就是说服桓公接受这一目标。请看《管子•大匡》的记载:“桓公二年践位,召管仲,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

全部展开

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如下。
其一,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管仲改革,首先确立了一个大目标,就是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而这一点,齐桓公本人在一开始却是没有意识到的,所以管仲推行改革,第一步就是说服桓公接受这一目标。请看《管子•大匡》的记载:“桓公二年践位,召管仲,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又请,君曰:‘不能。’管仲辞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管仲反。公汗已出,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乃令五官行事。”在管仲看来,如果仅仅把“社稷可定”当作治理国家的目标,这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必须把目标确定在“君霸王”上。管仲能够从天下大势出发确定齐国改革的目标,其立足点无疑是高远的,非常有见地的,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走向的。
其二,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管仲认为,称霸天下当然要靠军事力量的强大,但强兵却仅仅是关键而不是根本,根本在“民”。即所谓“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管子•大匡》)。据此,他提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办法。《管子•小匡》:“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这就是说,士农工商四民的聚居地要有所区分,而且要相对稳定。具体说来,则是“三其国”、“五其鄙”。春秋时,称侯国的都城为“国”,都城以外的地方则是“鄙野”,简称“鄙”。“三其国”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三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五其鄙”是:“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勿有淫佚者。”实行这种“定民之居”的办法,显然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分工,有利于同业内部的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而且有利于兵民之间的转换。
其三,相地衰征、关市不征。
“成民之事”,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发展经济,除了管理的因素之外,这也需要相关的政策。在这一方面,管仲制定的政策突出有成效者,主要是“相地而衰征”和“关市几而不征”。《国语•齐语》:“桓公曰:‘五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其中的“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质的好坏美恶,也就是区分“陆、阜、陵、墐、井、田、畴”的不同情况,从而确定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多少。《管子•大匡》中还讲到了具体的征收办法:“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税。”这里不仅考虑到了土地的情况,而且考虑到了年景,当然比不分青红皂白征收同样的赋税要合理得多,要更便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果说“相地而衰征”是对内的经济政策的话,那幺,“关市几而不征”则主要是对外的经济政策。故《齐语》中这样说:“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广焉。”这里即是说,对于来往的货物,无论是几经周转,都免征关税和市税。这无疑会刺激流通,大大有利于齐国人民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其四,三选上记、举贤任能。
在用人方面,管仲继承了太公望“尊贤上功”的路线,所实行的主要是三选制和上记制。所谓“三选制”,是由地方推荐优秀官员,召集到朝廷,然后由齐桓公亲自与他们交谈,了解情况,进行考察,从而确定是否委以重任。这种制度的实行不受时间限制,地方可以随时用书面形式向朝廷推荐官员,故也称“书伐制”。《国语•齐语》云:“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韦昭注:“三选,乡长所进,官长所选,公所訾相。”所谓“上记制”,是每年正月由齐桓公亲自听问,令五属大夫汇报工作、推荐人才。比之“三选”,“上记”的时间是固定的。《齐语》:“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复事。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不赦。’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
其五,反其侵地、四邻大亲。
在对外政策方面,管仲主张改变过去那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改善关系,修好邻邦,以巩固齐国的地位。其具体做法主要就是返还过去侵占的邻国领地,宽容大度,取信于邻。《国语•齐语》:“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棠、潜,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对曰:‘以卫为主,反其侵地台、原、姑与漆里,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四邻大亲。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随,有革车八百乘。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

收起

最明显的办法就是: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社...

全部展开

最明显的办法就是: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收起

观众的政治改革,好像是比较难,楼上人说的貌似都不符合。

“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是管仲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 它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 , 而“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目的则是“图霸” 。管仲在旧制度中寻求突破, 而他成功的改革则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滥觞。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
1.“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提出
2.“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
3 “参国”,“伍鄙”——旧法...

全部展开

“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是管仲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 它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 , 而“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目的则是“图霸” 。管仲在旧制度中寻求突破, 而他成功的改革则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滥觞。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
1.“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提出
2.“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
3 “参国”,“伍鄙”——旧法新用.管仲“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内政改革方案的基础是西周传统的“国野分治”的“旧法” , 所以他称其是“昔圣王”治天下的“旧法” .但其具体内容却又与西周旧法相去甚远, 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4.“因能而受 (授) 禄, 录功而与官”。

收起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

全部展开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http://blog.163.com/binghendengying@126/blog/static/21642731200922571036275/ http://tieba.baidu.com/f?z=11766430&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7%E0%B5%BA&pn=0&rs1=1

收起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前470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几国。其中重要的是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国。 西周末年,关中因为受战争和灾荒的破坏而残破不堪,周统治者的实力也大为削弱,平王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而东迁。 东迁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到豫中一带的地方,后...

全部展开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前470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几国。其中重要的是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国。 西周末年,关中因为受战争和灾荒的破坏而残破不堪,周统治者的实力也大为削弱,平王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而东迁。 东迁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到豫中一带的地方,后来有些土地被秦、虢等国所割去,周的领土仅局限于洛阳周围几百里的范围之内。过去以封建从属关系而形成的统一纽带逐渐废弛,中原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和纳贡。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周实际上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它不能对各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必须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东迁之后,周天子失去某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遂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各个强国为了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作霸主,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齐桓公的霸业 齐在经济、文化上都较为先进,春秋时号称泱泱大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死,桓公继位,他任用管仲为辅佐。管仲整顿了齐国的内政,经济获得了发展,齐的国力大为充实。桓公稳定了国内的局势之后,便积极于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是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也争取到自己这边。这时戎狄势力很盛,对华夏的一些小国有极大的威胁。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公元前660年,狄又破卫(今河南淇县),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人。齐于是出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迂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由于齐联合了华夏各国,击退了戎狄的进攻,把一些小国从戎狄的蹂躏下拯救出来,从而提高了齐在中原的威信。 南方的楚国,从武王到文王,不断向北发展,灭掉了邓、申、息等国。到成王时,楚的势力已逼近中原。这时由于齐开始称霸,故一向服属于楚的江、黄等小国转向于齐。楚当然不会甘休,于是连年伐郑,以此来对齐施加压力。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帅鲁、宋、陈、卫诸国之师,讨伐那追随于楚的蔡国,蔡溃败,齐于是伐楚。当时楚也很强,而且也不肯向齐示弱。最后双方结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齐这次虽然未能把楚压服,但楚北进的锋芒却受到了挫折。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这次盟会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遂成为中原的霸主。 桓公死,诸子争立,齐国从此之后就失去了霸主的地位。齐称霸时间虽不长,但对于阻止戎狄和楚人的入侵中原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晋文公的霸业晋在春秋初年是很小的。晋建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它的疆域包括今晋南和汾、浍流域一带。《国语》说晋国是“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晋西面有吕梁山,东面、南面有太行山和中条山,《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于邻。”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晋和中原的交往是大有妨碍的。 晋在春秋初期的几十年间,内乱一直未停息。到公元前678年,武公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而把晋统一起来。到献公时,他把原来晋国的一军改为二军以扩大兵力。随后灭掉了耿(今山西河津)、霍(今山西霍县)、魏(今山西芮城)三个小国,接着又灭虢(今河南陕县)、虞(今山西平陆)两国,晋的疆土开始从黄河北岸伸展到南岸。另外又占领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晋开始强大起来。 献公死,诸子因争位而酿成内乱,相继在位的是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晋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的援助下而回国继位,这就是有名的晋文公。《左传》说他备尝“险阻艰难”,所以即位后能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文公的整顿,晋政权得到了巩固,并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 作者:221.3.123.* 2005-3-19 16:42 回复此发言 -------------------------------------------------------------------------------- 2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文公出兵杀王子带,护送襄王回国。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和欑茅之田(今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晋国。文公兴兵勤王所得到的好处,不仅获得了土地,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自从齐霸中衰以后,楚又成为中原局势的支配力量,不仅鲁、郑等国都屈服于楚,甚至像齐这样的大国也受到楚的威胁。野心勃勃的晋文公,为了要称霸于中原,就必须先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于楚。 公元前633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人先去侵伐楚的与国曹和卫,并将侵占到的曹、卫之田送给宋。楚遣使至晋,表示愿释宋围,但交换条件是晋也必须从曹、卫撤兵。而晋人私许曹、卫撤兵,使曹、卫背楚而从晋,晋又拘楚使以激怒楚。公元前632年,晋联合了秦、齐、宋,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今山东濮县),楚人战败。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荥泽),并得到周王的策命。这年冬天,晋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赴会,晋由于胜楚而跃升为中原的霸主。 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的是文公手下的一批老臣,晋并没有因为文公死而中断其霸业。 秦霸西戎在晋称霸之时,秦也很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晋文公刚死,秦穆公即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但在行经肴地时(河南渑池、洛宁一带),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公元前625年,秦伐晋,战于彭衙(今陕西白水),秦又战败,过了一年,秦穆公亲自率兵伐晋,渡过黄河后烧毁乘舟,晋人见秦有决一死战之心,不敢应战。这次秦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秦的国力终究不如晋,特别是秦东进的道路被晋所牢牢地扼住,所以秦无法向东迈出一步。出于这种原因,秦只能致力于征服邻近的戎人,史称穆公“益国十二,遂霸西戎”。 楚庄王的霸业在晋文、襄称霸期间,楚不敢与晋争锋,所以只能向邻近小国去寻衅。楚穆王时期,楚先后灭掉了江(今河南汝宁)、六(今安徽六安)、蓼(今河南固始)等小国。晋襄公死后,晋国大权旁落于赵盾之手,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在贵族中展开了兼并斗争,使得晋放松了它的争霸活动。楚穆王末年,范山向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晋的无暇外顾,给楚提供了到中原夺取霸权的机会。 穆王死,庄王立。庄王初年,楚国发生好几起贵族暴乱,和楚邻近的群蛮、百濮也都乘机进行骚扰,但不久都被庄王所平息。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左传》说他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因而减少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摩擦。另外,在生产方面也有所发展,所谓“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楚的国势为之一振。 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向周王去问九鼎之轻重,以表示有吞周的意图。公元前598年,楚又攻破陈的国都。次年又兴兵围郑,郑被困三月才被楚攻破,郑降于楚。晋闻讯后,派大兵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这时晋国政令不行,将帅不和,晋军为楚所败而狼狈逃归。公元前594年,楚又围宋达九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这时宋、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庄王便成为中原的霸主。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随着晋霸的中衰,和晋一向站在一边的齐,渐渐对晋产生藐视的态度。齐顷公时,齐一面和楚连结,一面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筓山下(今山东长清),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师战败。齐和晋结盟,并答应归还所占鲁、卫的土地。这次战役的结局表明,晋仍是强大的,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是难以实现的。 晋战胜齐,又引起了楚的不满,是年冬,楚以救齐为名而大兴兵。楚又举行盟会于蜀(今山东泰安),参与者有齐、秦、鲁、卫等十国,声势很盛。这时晋不敢与楚争,楚也不放攻晋,这期间晋、楚基本上处于相持阶段。 作者:221.3.123.* 2005-3-19 16:42 回复此发言 -------------------------------------------------------------------------------- 3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立,厉公很有重整晋国的意愿。他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晋人一向称齐、秦、狄、楚为“四强”,而这时除楚之外,都为晋所制服。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两国都并无诚意,只是矛盾的暂时缓和。到公元前576年,楚就首先不遵守盟约而向郑、卫进兵。次年,晋因为郑服于楚而伐郑,郑求救于楚,楚恭王亲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楚战败而退兵。 晋的战胜,助长了厉公的骄傲情绪。他于公元前574年,“欲去群大夫”,杀掉了郤至、郤锜、郤犨,想以此来加强君权。但晋公室弱而卿大夫强的趋势己难以扭转,所以次年厉公又被栾书、中行偃所杀。 晋悼公复霸 晋厉公被杀之后,晋卿大夫之间的斗争渐缓和,故在悼公统治期间,晋势稍振。 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采纳魏绛和戎的策略,即用财物去骗取戎人的大片土地,以代替过去的军事杀伐。这样便可把兵力抽出来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 公元前571年,晋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以逼郑。鄢陵之战以来,郑一直服从于楚。这时,郑经不住晋的压力而又倒向于晋。《左传》说悼公时“晋三驾而楚不敢与争”。这时晋、楚俱弱,但比较起来,晋略占优势,楚不敢与晋对抗,故而悼公能复霸。不过,晋的霸业,至此也接近于尾声了。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之议,当时像晋、楚、齐、秦等大国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间,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在宋都开弭兵之会。齐、秦是大国,邾、滕是齐、宋的属国,这四国不参与盟约。会上规定,晋、楚之从国必须交相见。就是说两国的仆从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霸业由两强来平分,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是两强势均力敌,这一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弭兵之会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两强力量接近于均衡,战争确比以前减少了。 吴的强大和攻陷楚之郢都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春秋前期和中原各国没什么来往,所以史书上缺乏有关吴的事迹。 公元前583年,晋采纳从楚逃亡到晋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植吴国以制楚。晋派巫臣到吴,把中原的乘卒、射御、战阵教授给吴人,又“教之叛楚”。从此,吴果然开始扰楚,属于楚的一些蛮夷,也渐被吴吞并。 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王僚而自立,即吴王阖闾。《左传》称阖闾与民“辛苦同之”,吴日益强盛。公元前512年,吴灭徐(今安徽泗县北),楚的卿大夫这时已感到吴将是楚不易对付的劲敌。 逃亡于吴的楚臣伍员受到阖闾的重用。他认为“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他建议吴王把吴军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师以击楚,如此轮番的去扰楚,便可削弱楚人,而后以三军攻之,一定能把楚打败。吴王接受了这一计谋,果然,从楚昭王即位之后,“无岁不有吴师”,使楚疲于奔命。 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转战于小别山、大别山一带。吴与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楚军失利。从攻楚以来吴五战皆捷,吴军遂攻入郢都(今湖北江陵),昭王奔于随(今湖北随县)。楚申包胥入秦乞师,秦襄公派兵车五百乘以救楚。楚人在秦的援助下,把吴军逐出楚境。楚由于这次失败而失去了它的强大的霸国地位。 吴伐越和越灭吴 与吴相毗邻的越国,乘吴忙于攻楚之际而经常去袭击吴。公元前496年,吴伐越,战于槜李(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负伤而卒。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败越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而攻入越都。越王勾践率领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伍员要求夫差灭越以除心腹之患,但夫差因胜越而骄傲自满,不听伍员建议而许越议和。 吴胜越以后,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故一心想到中原和齐、晋试比高下。公元前486年,吴人在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又开凿河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 作者:221.3.123.* 2005-3-19 16:42 回复此发言 -------------------------------------------------------------------------------- 4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随着吴的强大,中原的鲁、邾等国都屈服于它。吴为了压服齐人,于公元前485年,派舟师从海上去伐齐。次年,吴又兴兵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今山东莱芜),齐军主帅国书被杀,吴俘获齐兵车达八百乘。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等国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在会上吴与晋都争作霸主,晋由于国内内乱未止,故不敢与吴力争,吴夺得了霸主的位置。 《左传》说夫差时,“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他不恤民力,“视民如雠”。吴在争霸方面虽有所得逞,但连年劳师动众,造成了国内的空虚。 越王勾践战败以后,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而吴对此毫不警惕,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竟率精锐而出,使太子和老弱留守。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并杀死吴太子。夫差闻讯,匆匆赶回,与越议和。由于吴的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不堪,难以和越对抗。公元前473年,越灭掉了吴。 勾践灭吴后,也步吴之后尘,以兵北渡淮,会齐、晋诸侯于徐州,越兵横行于江推以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春秋时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和他们相毗邻的或是错杂居住的则被称为戎狄蛮夷。 戎和狄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其北面。北戎、山戎在今河北成辽宁一带。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境内,后来被迁徙到今河南中部。狄分为白狄、赤狄。白狄在今陕西境,白狄别种的鲜虞、肥、鼓三国在今河北西部。赤狄有潞氏、留吁、铎辰、东山皋落氏、廧咎如,大约都在今晋东南。夷分布于今江淮流域或沿海等地,如齐的东面有莱夷,淮、泗流域有淮夷。楚的南面有群蛮、百濮。 据古文献记载,不少戎狄的生活方式以至语言、礼俗都和华夏人不同,如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赞币不通,言语不达。”“被发左衽”似是戎狄人普遍的习俗。有些戎狄和华复并无种族上的差异,如姬姓、姜姓之戎,他们和周人本是同族之人。他们之所以被周人看作戎人,原因就是他们文化上落后于周人。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颇盛,华夏各小国固然受到较大威胁,就连晋、齐等大国同样也遭到戎狄人的侵伐。春秋中期后,华夏各国日益强大,许多戎狄蛮夷被他们征服和吞并。在今陕西境内的许多西戎被秦所灭,赤狄、白狄大多被晋所灭。齐灭莱夷,大部分淮夷小国被楚、鲁所灭。楚还吞并了南方蛮族所建立的小国或部落。军事上的征服,使一些戎狄蛮夷强制的接受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到春秋末,大多数居住在中原或靠近中原的各族逐渐的融合于华夏族,华夷之间的差别、界限也就渐渐地泯灭了。

收起

政治改革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很必要的,春秋时,各山东诸侯国普遍实行国野制——就是国(都城)与野(田野)分治的政治制度。国中居民是统治者及其疏远族人,称国人。国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就是当兵做武士。居于野中的是被统治者,称野人。野人没有政治权利,他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国与野因其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而采取两套行政系统。
上面提到,随着“野人”有了成为士兵的...

全部展开

政治改革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很必要的,春秋时,各山东诸侯国普遍实行国野制——就是国(都城)与野(田野)分治的政治制度。国中居民是统治者及其疏远族人,称国人。国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就是当兵做武士。居于野中的是被统治者,称野人。野人没有政治权利,他们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国与野因其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而采取两套行政系统。
上面提到,随着“野人”有了成为士兵的资格,其政治地位上升,同时也必然引起国人地位的下降,这是引起国野制解体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井田制以及相应的公社逐步瓦解,个体经济形成,居民的流动杂处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按照国野制进行管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另一种独立性更强的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其实,郡县制也并非横空出世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官僚制而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起先,县、郡只是在新占领的区域内设立,因此多位于边境,国君为了抵御外敌从而需要加强自己对这些地区的直接领导。要加强领导,这就需要中央集权,而分封制此时显然已不符合国军们的胃口。这是,职业化的官僚应运而生。郡县的官员可以由国君任意裁撤,于是在加强了自己领导的同时,也杜绝了大夫地方势力的坐大,免得威胁到自己。
同时,官僚的出现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争霸活动的日益加强。各国的统治者们越来越感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用人以贤"就打破了传统世官制的枷锁,而孔子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是平民百姓也有机会收到教育,于是士——这个阶层就出现了,士就相当于当时官僚队伍的后备部队。总之,官僚制和郡县制的出现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于各国越演越烈的争霸活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