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什么来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18:5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什么来源?
xZr"IwLiVSS2/c=356U66 B ĖB Ek_="A~K3Y&D_~o~͝\^W.tiO"z++vث\畮m+jRzo?~럾{ͺr]>5MhSUˎ5`H'n|,9 X{I42CoU>kz3-VO"'$vl]ө+É*ݾJܩnJ%]ja©QEDѥ;պ^]ԫ͈ZÑTgK|jn#ͨňkЃOuhN4b:Ndj]q[W{!_$&O)p7K1Gʥt4 ˪\*P>#òjto=ܣfAs6NJYU:z:ex.oc `x2PgӠ;IV#,`7D9DrAvJ(\;A;Hͼh*k2vG}V\H[ny5(:װxC!4txNK:p0!i"LoEzM ,,R)oʦ?!E>6z4X%gȇSׅo0+^>3f7L'vM>6~}2Șg(A(M82}.[?vŀz7N=8'r_ֽ1SDǐ1"ژ'0a9r na$3!r 8YTw{B*xfv $^G d;rrgppRYKIoD_\Q|Rޠ*#ݴfɜbq2|J&"KˡؘgQ!aP=\){eY-,05%G \cXt9Y5BJo::l Mr)bu7Y6t0 >{'u)akj`历r4QaB@'}KoY[x9i..] !2vr(4jFΫGكN##f @%X)PCr9xF;?RjSAۂ3w-]:2f+!#Hv!,ݡ{qjG0 _\s!שUrYĶzA+[х-4ZΰFPT2vRcE2 zQ x"_JDHTXf&S t_$RxGBelR*dd9݌pR#-w唻|wxqbZ3)#=B0E5\}@*wt$-IMĮ$O u!F~7\"6U@mGq@Dݾ Ê#XB)4PjYS`+6mȜpA;:gE[N a_e2/)sH'BY73ua΂PN Z5 _DD*QQT+UGPP4{w/T\~lh%#~W֍+a+6~DeNX@/m)!o=:^H\HeN7j|哳VQc99;]wT{ R&"vn;ߢGc-p֡&ny=̲ceV+"Ut\;bʧ 0n_橌đNU p7y#: 3gH9 *Bt8T~7|a6 m7]|L7 3$(f|<L`x2ӅJUuftM*wcgUwQe6u h*,@mB|oR;";$7Dآ{bA՗T:~@Y/̂z@ԂreP{/˪D!znA4( 699>'dԷ϶G#|)E&4U~ ҅ e:u&ɽ]Gq7u {va=UB "`;kMެ-ʵV< 1`ƒN'^D]_틻}.w n׸2{(,{?4ۼT]v9cvU9m> n '2.{JVg \A G=s1)zFg(2;Ed> J-mH_w%9w(Qxx .hNob?GN)utPrv:B5Jt*'_>yC / >+s+tuS-[xbwq]7(Ͻ:4Z f=H5/Re k#&.I kv*JÙs8ɻ()=\R{h!A\K ܪ|aaQWjϦ5׋ٷ$QC[7|;ʉ.,ϿeQ+B!;tK8=cTFF>;tyrNzr>>ˈ=0G %O/SKIu{= 3#wCC!cw$?yhO~cŽKk ycYxG<L{Q"0mN=hCk:i[`?ާA :؋a c1{ Id(|GCsXyD&Nƚ&`ܦOsSIyr"Na'~}x|z =aIj~\9?s ߅PAϓ6*  ŏCRP* h/44E^ NM)1H-Qv!n6S7T`2*~~dŽs4>lēUteB)L{j|ڛA! ]l g4jƐy0e(? m9x0 pqhc,FF+O߾~?/_~_?,ۏy򻯾ȹOHeJ3g܋kvF8՗b AYK M:*@l;sY/P`gU:BNE#lbZ3Z=gnR#p =ѩsN5p$;6ujq+V HL A\\CY(It9/XTc]e,0\fյZ+kqo V_DALeQjԝiӪ , vƄgT$q#}[>_s=\Xl߃130팮fu'')W`Ij#캍E5CKąJĿ+8ĖJUUMaus7P~MͺcawoUssqWs29CN, >黄5zPP2 n\uevLQ0na 6!lêR OP(C'[d%T[,MM QŠH2U;P>Se8RNNʖ.ܜ&DZig5ϊ8=~cFNlo{ۄwj-jgYíU8a8=0u2EoLUjCk1Ƹc/N`~}3ıpkF/GI\h oc6pL ȡ&'q0+Jwh{ f_ 5qsP!JGG:6LI_V_/kшW1/x~Ͱa`2 zVu&n]ܝ_btGFW7UzWtpp1*+)cwtF}@ᒜ bY:M|$FGDƏ3opHIkҾ0Uͫ͠ 8:v*m?Kvb(4<7[M54c`{h8g?~*YQ$`3> %s+ed5mv8jfx.;G$[8oޮ.볒Ϩ&,C %$=ii.`Wư/ͼXlQS} `<3 pX7srwރwrЛ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什么来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什么来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什么来源?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来自《六祖坛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全部展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收起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

全部展开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参考资料:http://www.feiniaoji.com/blogview.asp?logID=213

收起

日南宗六祖惠能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做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做事,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是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

全部展开

日南宗六祖惠能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做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做事,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是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惠能.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收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来自《六祖坛经》。

听听天龙八部后面的主题曲,那的歌词跟这有关,会让你了解更多点.

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