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创立于什么朝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07:00:07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什么朝代?
xWknXJpnzRZf0*MoTx؀1yyG@cKk08!Z#EQ||1Sp{O֜v2A#xaN7~OkO+OFi!Yɉ7lV#w&G]IEZj0$&:lb)]cߔt\4h|/nًal<^rjIhi0V56ӥ29k@(^*8d(ƒl0u[t ӡtN^#@j5axPķi1Mlh:Vf_6XqvMadU֖(93*Y^ dc_ߨQX9s>uA9#'ih+(K'5= l&2TTOҀ1D`МNo} VT[QZqojmAo3&i5 f(>ٽ9"P{+gKr*^y<~#Pz5D)B!nI%)$BNP0s1)0!jc!ϯ +gT"5vF].ԛiiA'I]@䫀61НΦDh˫׭1*EԀxdW~YZ6-֪wxF scGOFzd-jb =!TkमuP`dx *3Q7)fk')DH C<Ęy!Ė-Wilf!jo@~;-Pmar@ dE~pY_h͍uE=A3wb ,SK֙{'T.ei >6fEP~C.û?>__k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什么朝代?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什么朝代?

三省六部制创立于什么朝代?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至隋唐时职责功能得以完善和清晰,《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从中可看出它们的职权关系.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即负责政令的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属决策机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即负责审核政令,有驳回的权力),属审核机关,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尚书省属执行机构,长官尚书令一人,副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理各种政治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务,职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 3、评 价: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4、发展过程:三省分工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议事;但皇帝又命其他官员参加议政,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其他官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位,无实权.玄宗以后,中书舍人(官名)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官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核天下重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事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王安石变法时,以三省取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掌管文武大权.除正、副宰相外,门下、中书省分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后又分设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为门下省及中书省下属机构.尚书省下领六部,由各部尚书、待郎(即尚书的副官)主管. 北宋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使三省合一,习惯上仍称三省.南宋1129年之后,除三省合一外,二十四司也时有合并.辽代南面官系统(即管理汉族的官僚体系,设于皇帝宫帐之南)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