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2:01:37 体裁作文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体裁作文

篇一:2012年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肇庆市地质中学 施志山

今年秋天的一天傍晚,我走在街道旁,无意间进了肇庆的粤高书店,看着各种各样书籍,视线忽然被“沉思录”几个字给截住。就拿起这本《沉思录》略看了一下,很快我就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住了,被里面理性而充满哲理的文字给彻底地引诱了。后来也买走了它,在工作之余看一看,受益很大。

书的内容是古罗马皇帝奥列留自我对话的记录,是人生充满哲学的各种思考,不得不令人从内心发出赞叹,还会令人进行深沉的思考。这是他在生命最后的十年历经战乱、灾难和帝国衰落,却在鞍马劳顿之中创作这部永垂不朽的一份对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我心灵交流的记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去看这本书,而且都很敬仰这位哲学家的原因吧。 我闭上双眼感受作者思考的那种理性、宽容以及生命思考,让我想起一些事情。 记得学校经常会开家长会,有时我负责指引家长车辆的摆放,看到家长有时并不是很配合老师的指引摆放车辆,有的把车子放在了路的中间,甚至放在学校门口的中间,堵塞了路口。老师们往往会去引导家长放到指定地方,有时家长却很气愤,看到这个位置是可以放摩托车的,为什么偏偏不让我放,而且自己的时间又赶,因为当时他已经迟到。有时候还会冲教师发牢骚,反而令到教师很为难,教师只好退一步,家长于是就让车停在那儿。面对这些,我在想,其实人是有情感的,事情往往会被自己的情感所控制和所趋使。但却没有及时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家长觉得时间赶,还有别人可以放为什么我不能放。家长却没有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因为这里是路口,车会堵住路口,会议结束后别人的车就很难出去了,造成后果可能就是长时间的堵塞。如果家长能从这方面去想问题,我想他会改变他的初衷。看起来觉得很小的一件事情,却是不得不去理性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教育家李镇西写的书中,关于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这种角度思考,父母的这种行为会导致下一代人的行为,家长的这种心态也会影响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遇到紧急的事情,也许他的孩子同样也会情绪化,失去理性的思考。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公共场所都会有很多垃圾。我常会去端州区的绿道环湖闲步,却发现道路上的垃圾非常的多,心中不由得感到了一些不安,这么美丽的一个地方,竟然也是垃圾到处乱丢的地方。然而想想我们的学校,学生也有很多随意把垃圾往地上丢的现象。我曾经到一个班上了3节课,每一节课我都发现这个班垃圾特别多。而且每一节课我都会提醒他们把垃圾捡走,还和这个班的班长讨论这个问题,同时让他也反映到班主任,然而他却说班主任已讲了这个问题很多次,但班上的同学还是不自觉。这不得不让我思考,为什么学生面对垃圾桶只有几尺的地方却没有把垃圾放到应该放的地方。

面对宽容,我们的老师宽容了家长的行为,绿道宽容了人们丢垃圾的行为,教室宽容了学生乱丢垃圾的行为,社会宽容了这些不好的现象,难道我们自己也宽容了自己的这种不好的行为吗?面对这些作为教育者,我不得不暂时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不能够新生讨厌或者去责备这些人,而是要思考这种行为是什么地方遗留了这些问题,还是这些问题本身还没有得到解决,也许它还是在解决的阶段。

面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很疼爱的儿子突然死去,我想任何父母亲失去儿子都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和悲痛,然而作者却用理性去克服了自己的打击和悲痛。他认为他的儿子的离去,也是完美的人生,并没有遗憾。这位皇帝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但他却认为这是他应该的理解。他这种理性的冷静不得不让我折服。

理性、宽容以及生命思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尤其想问题办事情都会涉及这种思考,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有很大的推动力,不妨任何时候都记得理性的思考。

篇二:《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读书心得

《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温总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

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

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 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

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张凯

篇三:读奥勒留的沉思录心得体会

读奥勒留的《沉思录》心得体会

近期,我又静下心来,与久违的墨香进行了亲密接触。在朋友的推荐下,习读了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沉思录》。据说,这是温家宝总理看了一百遍的书,我很好奇温总理到底受了什么启发可以让他读此书百遍而不厌。这本书是作者在当皇帝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写下的有关哲学的只言片语,在大多数人眼里,哲学就是众多生僻名词与抽象概念的集合体。它们飘渺,无力,跟日常生活隔了不止一个指间的距离。当我打开《沉思录》,当那些沉静朴实的文字映入眼帘的时候,脑中上紧的发条忽然很自然地放松了下来——阅读重新成为了一种自由穿越时空与书中灵魂对话的载体。

关于本性。勒留说:“没有人能阻止你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因为这是神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也决不可能被其他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我们是同类,同类天生是要合作的,如果同类之间自相憎恨,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把快乐作为善追求,把痛苦作为恶避免的人亦是犯了不敬之罪。”快乐痛苦都是人的本性,要顺着本性生活才是真正的乐天安命。每个人自出生就有自己的本性,冥冥中自有安排。孔子也说要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要按照本性生活,不做违心的事。爱你所做,做你所爱。我们知道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何其难也,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些东西,舍弃一些东西,违背一些东西。这看似简单的“随

心所欲”真的没有想象中简单。但是孔子还认为,天性不好还是可以用后天来弥补的:“三人行,则必有吾师,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说我们是靠自己修身养性的,古之圣人无不是通过自我的逐步完善而达到万人敬仰的。在《大学》里他也说道:致知必先格物,然后诚其意,然后正其心,然后修其身,然后齐家,最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怎样修身养性呢?就要从小事做起,从格物开始,一步一步的渐入佳境。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和后天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开的,所以要多向有德行的人问道,学习那些高尚的品德,伟大的思想,不朽的灵魂,使自己成为完人,即“止于至善”。

关于追求。《沉思录》里有这样一句关于追求的话:“不要老想着你没有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了《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两个种田人,一个人在田里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另一个却躲在大树下乘凉喝茶。那个勤劳的农夫就问另一个:你不劳作怎么能丰收赚钱呢?另一个反问道:你这么辛苦赚钱是为了什么呢?他说:是为了过上安逸的日子,在炎热的夏天再也不用劳作,可以躺在树荫下休息。然后那个休息的人就说:我现在不是已经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了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有那个智慧的农夫的豁达,而是一心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似乎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可是谁又真正明白你所热爱的东西才是你真正能够拥有的东西呢?胡适说过:一个人在闲暇的时候做什么往往决定了他的前途。因为闲暇时的行为往

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好,那么他所热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做好。

关于心灵。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可以变得异常的安静,特别是读到这句话: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看到这里我长长地叹了口气,曾几何时我的梦想就是到山林里过恬淡的生活。那里的风很轻,树很绿,天很蓝,人仿佛可以融化在自然里。就像《霍元甲》中的农民们一样,凉风习习的时候,大家一起抬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心灵会沉淀,思想会超脱,什么事情都能放下。《中庸》里说“反求诸其身”,就是反观自己的内心。李敖在演讲时也说到其实自由主义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反求诸己,自己想通了,回归心灵了,那其实你也就自由了。我们很多时候缺少的只不过是一个让心灵沉淀的环境而已。《列子》里有个故事:有个人十分健忘,他老婆就到处寻医,最后终于找到了医生将他的病治好,但是他的脾气却从此变得非常暴躁。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以前不管遇到什么事,过了不久我就会忘掉,但是现在每件事情都记在脑子里,忘也忘不了,脾气就变得暴躁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才深切地明白为什么海子愿意去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用心生活,忘记烦恼,回归心灵。所以我心情烦躁的时候,会去听音乐。它能让心变得很安静,很惬意,可以想到很多事情,关于理想,关于人生,关于无尽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然后心就澄明了,自然而然地像风吹过后的湖水,慢慢趋于平静。

关于幸福。尼采说:“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他说对了一点,幸福本来就是很主观的,正如奥勒留说的:“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自卑女孩的故事。说有个女孩从小非常自卑,以至于不敢出门。有一次过年她上街买东西,在一个饰品店里发现一个很漂亮的发簪,她戴上之后惊喜地发现她变得好漂亮,这一辈子都没有这么漂亮过。她高兴地冲到街上,仿佛整个世界的人都在看着她,欣赏她的美丽。这时她突然发现自己的钱包忘在店里了,于是她匆忙往回走。到店门口的时侯有个老爷爷拦住她说:“终于等到你了,这么漂亮的发簪掉了,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找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原来幸福是可以控制的,不幸福只是自己对自己套上的枷锁。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你可以像你自己要求的那样快乐。所以,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这些先哲的思想在很多时候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唯有哲学。奥勒留说:“属于身体的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这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问题是关于人生宇宙的终极问题,而这些问题永远不会过时。什么是永恒?身体会腐朽,名声会被人忘记,唯有思想亘古流传。为什么古之贤人可以做到万人敬仰,因为这种精神力量是伟大的,所以它超越千万年而经久不衰,反而愈发光彩夺目。

而指引这些的,唯有哲学。正像译者说的:“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有会需要读他的时候。两千年前有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必定有人会去读它。”不得不说,我受到了一次哲学的洗礼,一次关于心灵的叩问,一次终极的人生关怀。

读完以后我大概明白了温总理学到了什么:坦然面对。不管是在哈佛大学还是在剑桥大学,温总理在演讲过程中都遭到了藏独学生的打断和抗议,但是他每次都表现地极其镇定,极其风度,极其威严。我相信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温总理的这种气质所感染,那是一种领袖的气质,一种外化内不化的深厚内力。他犹如一个武林高手,任敌人如何出招,我自岿然不动,毫不畏惧。内有千钧凭吞吐,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啊!孔子说,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心中有镇定的勇敢,这就是圣人的勇敢。温总理用行动诠释了孔子眼中的圣人之勇,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相信这其中有《沉思录》的影响,因为那穿过浩瀚宇宙无穷无尽的时空所传来的哲学的精神在指引着他。

读人生,读生活,读哲学,这就是我一点关于《沉思录》的心得。

篇四:2016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2016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是温家宝总理的推荐语。那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使人民的总理也如此重视呢?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沉思录》一书,为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哲学著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帝王所留的生命思索。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完成的,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看完关于此书的简短介绍以后,自己迫不及待的仔仔细细读了这本书。还真如总理所言,此书百读不厌,可以说每一次翻阅,总带着给我不同的感受,一遍有一遍新的收获,一遍有一遍新的发现??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往事如烟,人们往往回首往事才发现,没有几个人可以抵御名利的诱惑。书中,有一句话这样论述:“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一样消失了。”是啊,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名利对于人的诱惑,名利又能给别人留下什么?看了这本书,就是我内心灵魂的一次净化。综观古今中外,人生的误区不外乎名、利这两个字,也就是金钱和地位很不容易被人看淡。人创造了财富就以为可以永远为自己占有,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误区。国外的富豪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把钱用在了公益事业上,用在慈善事业上。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生若能走出想拥有一切的误区,他的人生之途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斗,就一定坦荡得多。你创造的财富再多,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自己实实在在消费了,那金钱才真正属于自己。另外,人太看重自己的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这样容易目空一切。岂不知道名是别人捧出来的,也许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里,你很有名,可出了这个范围,你就一分不值,所以别太把自己当一回事,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人。有的人在企业界有名气,但是,如果出席文化界的社交活动,便发现自己其实并不象自己想的那样明珠般显眼。所以,当没有前呼后拥时,千万不要生气或者有我们失落感,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本来就非常非常的渺小。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岁月如水,人们往往反思岁月才发现,对现在的把握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和人生的态度,没有几个人可以进退自如举重若轻。《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

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在书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这又是何等的自我超越啊。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俗世如尘,人们往往穿越红尘才发现,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好好珍惜眼前。马可•奥勒说“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是啊,沉思万物,你看到的是天地五彩斑斓的色彩,沉思生命,你看到的是人性最纯洁的一面,沉思生活,你将在无穷的哲理中慢慢探求着人生的真谛。我们的现在不是被迫的被夺取,而是因为没有理性的把握,而糊里糊涂的被夺取的。人生匆匆,百年如瞬,无数个现在构成人生,扪心自问:你珍惜现在,珍惜人生了吗?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让人在感悟人生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篇五: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

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

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

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体裁作文